Home New

廷巴克图 Timbuktu(2014)

廷巴克图 Timbuktu(2014)

又名: 在世界尽头呼唤自由(港) / 在地图结束的地方(台) / 通布图 / 群鸟之悲 / Tombouctou / Le chagrin des oiseaux

导演: 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

编剧: 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 凯森·托尔

主演: 易卜拉欣·阿迈德 阿贝尔·贾夫里 透珞·琪琪 蕾拉·威勒特·穆罕默德 梅迪·A·G·穆罕默德 凯特利·诺埃尔 法图玛塔·迪亚瓦拉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毛里塔尼亚 法国

上映日期: 2014-05-15(戛纳电影节) 2014-12-10(法国)

片长: 97分钟 IMDb: tt3409392 豆瓣评分: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陷入宗教极端分子控制下的马里通布图终日遭受圣战分子的迫害“半壁江山都被入侵者占领了”。女性首当其冲。通过讲述 Kidane、Fatima、他们的女儿Toya和Issan,以及他们的小农庄的故事,Abderrahmane Sissako对“被媒体和全世界忽略的”这个地区的恐怖主义表示反对。这位导演用镜头见证了自己心中热爱的萨赫勒地区“男女平民寂静的反抗”,借此揭露现实。

演员:



影评:

  1.   廷巴克图(Timbuktu),是位于西非大国马里中部的历史名城。作为全球最佳旅行指南《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西非版的封面,那些犹如攀岩抓点的漂亮清真寺,一直吸引着从大航海时代至今的各国冒险者,前来寻找这座尼日尔河上游的神秘城池。

      而与城市为名的电影《廷巴克图》,成为了此次戛纳电影节第一部亮相的主竞赛电影。和许多通过具体人物反映社会事件和群体苦难的电影一样,它的诞生来源于一则很容易被忽略的第三世界新闻:2012年7月29日,在马里北部被亲基地组织极端宗教分子控制的阿盖洛克,30多对未婚恋人,遭残酷的石刑处死。恋人们被埋在沙堆里露出头,先是在男人目睹下,将他们的女人活活砸死,再把绝望呼喊着的男人,以同样的方式处死。

      作为戛纳嫡系的毛里塔尼亚导演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Abderrahmane Sissako),也是一位有着卓绝行动力的非洲公知。他为这桩暴行而愤怒,更为它无法与大马士革的轰炸、德黑兰的断网、克里米亚的独立一样获取国际媒体注意力而难过。为此,他得在全球瞩目的戛纳电影节弄出点动静,将故事转置于同样被基地组织实控好多年的旅游胜地廷巴克图,是个不错的主意。一段时期以来,相较于残忍的石刑,西方社会更在意被摧毁的那14处“世遗级”陵墓。

      除了处置未婚同居和通奸者的石刑外,廷巴克图曾经有过的那些回归黑暗中世纪的极端宗教律法,也在电影里得以呈现。女人除必须被黑袍严格裹住外,还得戴上长手套,这让失去劳动可能的卖鱼妇直接想以死相拼;能让人产生非宗教愉悦的音乐和舞蹈是被严格禁止的,可就连极端分子小战士也舍不得立即找寻到曼妙的音源,拖沓了几夜,才算端了文艺青年男女的老窝,唱歌的女子遭到鞭刑;香烟和酒精当然是绝迹的,可不会开车的指挥官会偷偷蹲在沙丘背后,抽上一支;就连足球也被全数戳破,孩子们在空旷的沙漠球场上踢着一场超现实的无球赛事,圣战分子却私下嘀咕着梅西和齐达内谁更厉害,用法语议论着那个“从来赢不了什么的”前殖民者,“他们之所以能在1998年3:0干掉巴西,是因为答应给巴西人回国的免费船票。”只有一个精神失常疯女人,才能穿着最鲜艳的霓裳招摇过市。

      要将这些让人痛心的“非洲奇观”表现出来,或多或少都需要占用电影时间的简单叙事个案,而它们蜂拥而来,就淹没了作为一部剧情电影的主心骨——放牧人Kidane一家的故事。Kidane与妻子Satima和女儿Toya一道,与世无争的生活在城郊的沙丘帐篷中,暂且还能弹唱着动听的撒哈拉布鲁斯,可他们牧童放着的牛群,不小心闯入了渔夫Amadou的网兜,导致后者用鱼叉插死全家人最爱的那头叫GPS的公牛后,就酝酿着一场“只是想讨个说法”导致的失手杀人悲剧。太多揭露宗教极端主义分子暴行的叙事,有些不合时宜的粉碎了这个主心骨故事,却又没成为增强控诉力度的巧妙点缀,反而让刚刚升腾起的愤慨旋即感到有些没着落。

      更没着落的,当然还是迅速被淹没于电影节星光和八卦中的《廷巴克图》和更多的非洲悲剧。这不,《敢死队3》的这批银幕老硬汉乘着装甲车来了,萨尔玛.海耶克举着督促尼日利亚分裂分子释放被绑架300女生的标牌来了,可即便是明星公知,又能为那片间歇性失控的土地、那群永远不在焦点之类的悲鸣群鸟做些什么呢?

      幸好,法国真还算一个对前殖民地极负责任的大国,一年多前,他们已经和马里政府军联手,收复了廷巴克图。刚刚过去的5月16日,欧盟委员会在马里首都巴马科发表声明,将由欧盟出面,为修复廷巴克图的文化遗产提供巨额资金。
  2.        看完电影《廷巴克图》,我想谈一些感受时,突然觉得打开的思路四面受阻。用画面影像传递出的现实,它在虚幻的故事与实景情境中,是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的,令身置地角天涯处的人感觉失灵。特别是对这类伸出求助之手的电影,想要与其感同身受那份重压的苦痛,它实际的分量是轻如鸿毛的。

           可是能感知它的范围会没来由地扩大再扩大,好似被摧残得千疮百孔了,不知哪一处是致命的要害。索性表现“堕甑不顾”的高深吧,无言吧!可是内心是不情愿的,因为就连替古人惋惜、流泪这种排毒养颜的行为,它最深处仍隐含着一定的善意。无言,可能只是在等待适当的机会去表达。

            所以,我决定撇开更深刻更有意义的杂念,给《廷巴克图》简单概括出这么一个故事:这片土地是在古兰经的诵读声中安眠的,原来安居乐业的小城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颤栗在恐怖集权下的睡城。有一牧民家庭,一家三口,索居在偏离城镇的沙漠中,家里有八头牛,游牧为生,父亲仁爱宽厚,母亲贤淑睿智,女儿聪明伶俐。他们念念不忘于昔日的生活,守护着幸福重现的愿景,小心翼翼地继续生活在故土上。

            不料,某一日,牧民家的母牛到河岸边喝水,进而闯入渔夫撒网的领地,渔夫用鱼枪射杀了牧民家最宝贵的母牛。牧民得知详情,不听妻子的劝告,携枪前往渔夫处。由此,邻里之争引发了不可挽回的灾难。讨回“尊严”的争执决斗最终导致渔夫被枪杀(误杀),牧民成为杀人的罪犯,前一秒的平安与幸福已覆水难收。

            从这里,悲剧继续深化。杀人者没有申诉的权利,集权恐怖组织的意志与决定便是法律。而这法律在示人时,它是穿着宗教与道德的外衣的。伊斯兰教义里规定,杀人者若求得被害家属的谅解,法律便不再追究其杀人的责任。渔夫的父母拒绝宽恕,牧民只有一条路,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宣判牧民死期将近时,牧民与统治者(恐怖头目)之间有段长长的对话,牧民沙眼里流露的情与理,在统治者的“法眼”里毫无意义,最多回馈一个冷冰冰的叹息。原始的文明便如此,生命不值一文,暴力永远是最行之有效的统治手段,平民对平民,统治者对平民,无一例外。

             最终,牧民家庭赖以生存的4头牛被充公,牧民被剥夺了被探视的权利。直到被处决的那一天,夫妻相聚,真正的生离死别上演,这让整部电影在彻底惨烈的血腥中从“平庸”跳级到了它应该拥有的高度。

            如是,你大概以为这部电影讲的便是一个家庭的不幸遭遇了。其实不然,这就是《廷巴克图》以小见大的立意手法。要醒目地映衬出疆土国界的纷争,揭示捕食者与强盗的罪恶,那么用“小家”来举例说明吧。为争夺“资源”,为一时的“尊严”,为忍气吞声的“积怨”,邻里之争引发的惨剧,难道不是这个世界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宗教与宗教它们之间的矛盾与战争嘛!

            如果说,以上借喻所表达的怒其惨无人道、怒其虚伪、不作为,怒其不争,里面含有各种讽刺揶揄的意味,那么就任智者各种猜想与解读吧,其实谁都脱不了干系,恐怖分子、掠夺者、殖民者、投机者包括当地受苦受难的民众自身。为此,电影还是选择了一个目标对象,宗教极端分子也就是“圣战恐怖分子”。虽然落脚之地踩得没那么坚实,但在蜻蜓点水似的点面勾勒里,还是看到了战地记者回馈过来的恐怖信息。

            大概没人能忘记2015年年初震惊世界的新闻图片,人的灵魂在火海里屹立不倒,“伊斯兰国”以凶残的“火刑”处决了被俘的约旦飞行员,并以他们极端的恶反衬出了恶灵摧毁不了的正义。回到电影《廷巴克图》,观者也能感受到极端分子的血腥,无视教门之别,只要那些恐怖分子喜欢,他们随时随地可以制定规则与法律,违者必究,轻则鞭刑体罚,重则石刑处死。

             不能站在街上闲聊;女人不仅要穿长袍戴头巾还要戴手套穿袜子;男人的裤管要卷起来,孩子们不允许踢足球;不能自由恋爱;不许弹琴唱歌表达愉快的心情。在这些“不”的禁区内人们看到:飞沙肆虐的沉默之城;生不如死,逃又无处可逃的生命;提心吊胆顺从苟活的平民;踢空气足球的孩子们;威逼利诱的婚嫁等等。这些还不够,终于可以玩一次以儆效尤的游戏了。对所谓“通奸”的不服从者,石刑处置,把人埋入沙子里只露出头部,男人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女人的头被石头砸烂,随后他亦厄运难逃。

             生灵涂炭如地狱的人间,似乎还有一丝希望。阿訇找来恐怖分子的头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然后看一看成效,结果极端分子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方式统治着那里的一切。阿訇继续引领教徒劝善戒恶,集权的恐怖分子继续实行着“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暴力统治术。平民不能抽烟,极端分子可以偷偷地抽。平民不能舞蹈歌唱,极端分子还是可以偷偷地跳。即便被禁止,他们可以谈论齐达内,还可以偷偷地拥有唱Rap的梦想。总之,没有公正没有民主,枪炮就是无上的权威。

             亲历过战争的人,会倍加珍惜和平。看过别人遭受不公与苦难,解析出的正确答案应该是,更要捍卫公正与人道。听过一个有关“圣战分子”的段子,是说那些ISIS的恐怖分子通过看《天线宝宝》来减轻屠杀生灵的罪恶感,试图缓释崩溃的情绪。这样说来,便可以证明一件事。再强大的怪物猛兽,他们也有噩梦。

             我看闲书,多少瞟过几眼有关西非的文字,那片土地的人文风貌也时常亮相于国家地理杂志。看到廷巴克图四个字,混沌的脑子里已出现了一张张泛着金光的黝黑色面孔,他们敲着非洲手鼓,脸上铺满了笑容。珍珠贝齿、橄榄绿色的瞳孔,艳丽多彩的服饰,就像西山处的火烧云,是映照在尼日尔河上的美,也是垂落在非洲沙漠上的光影。

            没错,这是文字里记载的美好人间。后来,特别是近些年从互联网上知道的真相是这样的,头上顶着装满全部家当的洗衣盆,一家老小徒步走在逃亡的路上。饥荒,战乱,人、畜横尸遍野。出现在镜头里的依然是黝黑的面庞,但他们的眼睛不再明亮,嘴角流露的是欲言又止的绝望。

            我想,来自毛里塔尼亚的导演希萨柯想要传达的便是同族人的这种痛苦的生存状态。单单就电影的故事类型而言,《廷巴克图》还是更适合戛纳的一种关注。但就执导风格来说,希萨柯的“企图与野心”显然是放在奥斯卡上的。他追求艺术化的拍摄意境,克制又圆滑的叙事方式也有其独到之处。具备了这两种设计感十足的条件,无形中削弱了这类“纪实性”影片的粗粒质感。

            同样是反应非洲的非正常态生活,它在表现毒害儿童的代价时,不会比讲述娃娃兵的《疯狗强尼》凛冽疯狂;表现女人的生存状态时,不会比讲述女人割礼陋俗的《穆拉戴》赤裸直白;表现捕食者的血腥时,不会比《末代独裁》《上帝忘了乌干达》这类令人不寒而栗。的确,这次的独特之处是把视角放到了“极端恐怖分子”身上,可以引起关注,但笔墨清淡,印迹仿佛转瞬即逝。

            但值得肯定的是,电影的名称为《廷巴克图》。但在表现城市“廷巴克图”时,你会发现这座赫赫有名的西非历史古城,它仅仅成了一个符号。城市的具体样貌是模糊不见的。电影的画面里出现的是无地标性建筑的西非一角。你甚至可以认为它消失了,你看不到建于14世纪末西非最著名科兰尼克·桑科雷大学,看不到津加里贝尔清真寺,看不到藏有几千卷珍贵历史手稿的图书馆(已被极端势力烧毁)。

            廷巴克图其实不再代表具象的地域名称,电影里的廷巴克图被“象征化”。可以是西非任一处被控制被摧毁的家园。也可能是导演自己的家乡,位于非洲南部撒哈拉沙漠和中部苏丹草原地区之间的萨赫勒地带。总之这样的意图再明显不过,《廷巴克图》讲述的故事是西非人正在遭受着的悲剧。


  3. 因为在西非生活了快六年了,所以随便说说。 我不剧透,只请求各位还没有看片的一定要把这部片子看成一部剧情片,一个虚构的故事,千万不要以纪录片的欣赏态度去观看。 如果不与现实联系起来看的话,这是一部佳作,毕竟导演的镜头和音乐用的太好了,可以说不仅仅是非洲电影的骄傲,拿到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十年一遇级的才华之作。 但这不是我想说的重点,当然了,我其实也没有重点,就是随便吐吐槽。 总结起来说,这就是一个在马里长大,前苏联接受电影教育,欧洲成名的毛里塔尼亚导演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的一个残酷的现实,是现实的折射、串接和放大。 正是因为导演常年混迹在欧洲,才会有这种能跳出非洲固有文化限制,将阿拉伯音乐和古典交响结合起来的壮举;才会有远景镜头不动,让人物从画面一端走到另一端的审美能力;才会有让一群小孩很默契地踢一场假想足球的秒笔。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一个如果只是在撒哈拉以南黑非洲土生土长,没有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导演能够拍得出来的。 我相信导演讲述的故事肯定是现实世界的缩影,一定存在着真实的成分,就比如说一堆非洲口音里面突然来了一口纯正的法国音(据法国内政部统计,有超过1400个法国公民加入了圣战组织),还有这个地区复杂的种族和语言情况。但是我认为,这个缩影是以一个欧洲思想的主观视角来诠释的,我不是说导演拍这片别有用心,反而我很佩服导演能把这样一个尖锐的世界问题用这么温婉的方法表达出来。 但是,这毕竟是一部艺术作品,为了达到感同身受的压抑效果,势必是要虚构、要夸张一些东西的,就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里面那些普通民众的音乐才华绝对是要以为国争光为目标,搜遍马里全国才能找到的,根本不可能在这么一个边远村庄里一下子都聚集起来了。好说我也听过西非好几个国家的自认为国宝级的音乐,可以负责任地说,如果用咱们的标准来说,那绝对是噪音级别的。我在摩洛哥玩的时候的确见过沙漠边上的一个马里村庄里有电影中同样风格的音乐,但要知道就那个乐队可是全世界到处巡演的,堪称西方人眼中非洲音乐的代表。 一下子扯远了,说到底我只是想说,大家都是普通人,看到地球另一端的悲惨可以同情,可以悲伤,但是千万不要摆出一副悲天悯人的姿态,一旦你试图用这部电影为基础来感叹真实的世界,说难听一点,未免是有点养尊处优惯了的内疚感作祟的嫌疑了。 随便扯扯,另外有个字幕错误,他们是要求男主赔40头牛,不是4头。

    2018年更新:

    这篇写了之后有很多人抨击。但是我还是保持我的观点不变。我现在已经离开非洲了,正好我是搬到了法国,在我MBA的课程里有不少非洲来的同学,津巴布韦,科特迪瓦,南非,尼日利亚,摩洛哥都有。有几个课教授放过关于非洲的视频,视角就类似于这部电影,纯西方化,NGO悲天悯人的。我当时就在想 胡扯!但是我也怕我看到的不够全面所以没有说什么。但是所有的非洲同学都坐不住了……往往这些视频都是选取了一个很极端的情况放大了来说。不能说它不存在,但是真的离几乎所有人的生活都很远。咱们过好自己的日子,好的电影好好欣赏,不要什么都没体会过就义愤填膺的。

  4. 看了两篇对这个影片观点截然不同的文章。

    想说的是,导演再不懂真正情况,也会比你我懂得多些。
    “你”通过上网查阅了解的所谓造成他们贫困的真正原因,
    导演未必不了解,
    “你”都能上网查查相关背景(做功课),
    导演不会比你功课还做得少就去拍这样一部片。
    换句话说,
    网上能查到的相关,
    导演不会比你知道得少。
    而导演为了拍此片做的大量功课,
    可以肯定的说,
    是“你”根本不知道的。

    这之前,我不知道有这么操蛋的国家存在。
    女人被要求出门穿袜子,戴手套,
    卖鱼的也得戴手套。

    人们被要求不准听音乐,不准唱歌。
    那个唱歌的女人被实行鞭刑时哭着歌唱震到了我。
    那是2010年。不是公元前。

    不准踢球。
    一群年轻人在足球上踢着不存在的“球”,
    互相传着空气,
    朝球门里射进虚无。
    那是2010年。不是公元前。

    未婚同居,通奸者被埋在土里,
    只留出脑袋,
    然后用石头砸死(石刑),
    那是2010年。不是公元前。

    大道理导演未必不懂。
    比“你”看到的深几层的层面,
    未必导演看不到。
    而,
    以上说的这些事情,
    这之前你未必知道。

    把别人(特别是对方根本不是傻子)想成傻子,
    自己才是那个看得明白的人,
    这种事情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