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在世界尽头呼唤自由(港) / 在地图结束的地方(台) / 通布图 / 群鸟之悲 / Tombouctou / Le chagrin des oiseaux
导演: 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
编剧: 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 凯森·托尔
主演: 易卜拉欣·阿迈德 阿贝尔·贾夫里 透珞·琪琪 蕾拉·威勒特·穆罕默德 梅迪·A·G·穆罕默德 凯特利·诺埃尔 法图玛塔·迪亚瓦拉
类型: 剧情
上映日期: 2014-05-15(戛纳电影节) 2014-12-10(法国)
片长: 97分钟 IMDb: tt3409392 豆瓣评分: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因为在西非生活了快六年了,所以随便说说。 我不剧透,只请求各位还没有看片的一定要把这部片子看成一部剧情片,一个虚构的故事,千万不要以纪录片的欣赏态度去观看。 如果不与现实联系起来看的话,这是一部佳作,毕竟导演的镜头和音乐用的太好了,可以说不仅仅是非洲电影的骄傲,拿到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十年一遇级的才华之作。 但这不是我想说的重点,当然了,我其实也没有重点,就是随便吐吐槽。 总结起来说,这就是一个在马里长大,前苏联接受电影教育,欧洲成名的毛里塔尼亚导演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的一个残酷的现实,是现实的折射、串接和放大。 正是因为导演常年混迹在欧洲,才会有这种能跳出非洲固有文化限制,将阿拉伯音乐和古典交响结合起来的壮举;才会有远景镜头不动,让人物从画面一端走到另一端的审美能力;才会有让一群小孩很默契地踢一场假想足球的秒笔。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一个如果只是在撒哈拉以南黑非洲土生土长,没有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导演能够拍得出来的。 我相信导演讲述的故事肯定是现实世界的缩影,一定存在着真实的成分,就比如说一堆非洲口音里面突然来了一口纯正的法国音(据法国内政部统计,有超过1400个法国公民加入了圣战组织),还有这个地区复杂的种族和语言情况。但是我认为,这个缩影是以一个欧洲思想的主观视角来诠释的,我不是说导演拍这片别有用心,反而我很佩服导演能把这样一个尖锐的世界问题用这么温婉的方法表达出来。 但是,这毕竟是一部艺术作品,为了达到感同身受的压抑效果,势必是要虚构、要夸张一些东西的,就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里面那些普通民众的音乐才华绝对是要以为国争光为目标,搜遍马里全国才能找到的,根本不可能在这么一个边远村庄里一下子都聚集起来了。好说我也听过西非好几个国家的自认为国宝级的音乐,可以负责任地说,如果用咱们的标准来说,那绝对是噪音级别的。我在摩洛哥玩的时候的确见过沙漠边上的一个马里村庄里有电影中同样风格的音乐,但要知道就那个乐队可是全世界到处巡演的,堪称西方人眼中非洲音乐的代表。 一下子扯远了,说到底我只是想说,大家都是普通人,看到地球另一端的悲惨可以同情,可以悲伤,但是千万不要摆出一副悲天悯人的姿态,一旦你试图用这部电影为基础来感叹真实的世界,说难听一点,未免是有点养尊处优惯了的内疚感作祟的嫌疑了。 随便扯扯,另外有个字幕错误,他们是要求男主赔40头牛,不是4头。
2018年更新:
这篇写了之后有很多人抨击。但是我还是保持我的观点不变。我现在已经离开非洲了,正好我是搬到了法国,在我MBA的课程里有不少非洲来的同学,津巴布韦,科特迪瓦,南非,尼日利亚,摩洛哥都有。有几个课教授放过关于非洲的视频,视角就类似于这部电影,纯西方化,NGO悲天悯人的。我当时就在想 胡扯!但是我也怕我看到的不够全面所以没有说什么。但是所有的非洲同学都坐不住了……往往这些视频都是选取了一个很极端的情况放大了来说。不能说它不存在,但是真的离几乎所有人的生活都很远。咱们过好自己的日子,好的电影好好欣赏,不要什么都没体会过就义愤填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