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它:第二章(台) / It 2
导演: 安德斯·穆斯切蒂
主演: 詹姆斯·麦卡沃伊 杰西卡·查斯坦 比尔·斯卡斯加德 比尔·哈德尔 索菲娅·莉莉丝 杰克·迪伦·格雷泽 菲恩·伍法德 杰登·马泰尔 特洛伊·詹姆斯 哈维尔·博泰特 杰·瑞恩 斯蒂芬·金 杰克逊·罗伯特·斯科特 杰里米·雷·泰勒 泽维尔·多兰 杰克·威利 尼古拉斯·汉密尔顿 杰丝·威克斯勒 詹姆斯·兰索恩 瓦耶特·奥莱夫 欧文·泰格 艾赛亚·穆斯塔法 安迪·比恩 蒂奇·格兰特 泰勒·弗雷 贾森·福克斯 乔森·雅各布 斯蒂夫·博加尔特 洛根·汤普森 杰克·辛 维尔·贝布林克 安东尼·尤埃西
上映日期: 2019-09-06(美国)
片长: 169分钟 IMDb: tt7349950 豆瓣评分:6.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主角们忘掉童年阴影用了27年,没看正片就被剧透的你忘掉以下文字需要多久?当然,也欢迎不敢看恐怖片又管不住好奇心的观众利用这篇东西了解剧情。
开场画面无缝衔接前作,少年主角们歃血为盟。随后转到27年后的德里小镇,游乐场里一对同性伴侣遭到小混混的挑衅,随即升级为肢体冲突,人数不占优势的情侣惨遭毒打,其中一人被扔下河。但他并没有死于溺水,而是被突然现身的小丑咬死。这一段铺垫了德里小镇的恶土氛围,也是故事核心角色小丑的初亮相。
正面角色建立观众认同感要通过“救猫咪”,同样道理,反派要让观众产生足够的厌恶感和恐惧感,就要通过“虐猫咪”,最好还是虐一个救了猫咪的“猫咪”。第一个牺牲者Adrian由编、导、演全能的青年天才电影艺术家多兰饰演。Adrian把打靶游戏(靶心是人偶的嘴巴,口爆成功即可得分,非常恶趣味)得来的奖品送给脸上有胎记的小女孩,这是他的救猫咪时刻。然而这么一个具备主角气场的人物,却是不折不扣的龙套,而且他的故事里出现的所有人(除了小丑)后面都没有再参与主线剧情。
当年的窝囊废俱乐部成员麦克是七人组当中唯一留在德里的,他一直在从事关于小丑的研究,得知出现新的受害者之后,立刻联系了早已各奔东西的伙伴们。比尔成了作家、编剧,不再口吃,最大的问题是他写的书总被人吐槽结局太烂,但我觉得总归烂不过《X战警:黑凤凰》;埃迪成了保险公司的风险评估专家,找了一个跟他妈妈很像的妻子;贝弗莉嫁了一个身家不菲却跟她爸爸一样性格扭曲的老公;满嘴骚话的瑞奇成了脱口秀演员;变化最大的是小胖子本,他如今是事业有成的型男,开视频会议讨论建筑风格时,可以随时用类似于“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句式强势说服手下员工。表面上看他们每一个都是成功人士,然而实际上我们能感觉到他们各自的生活状况并不如意,年少时克服的性格弱点又回到了他们的身上。这时迈克的来电成了他们改变生活、打破“静止=死亡”状况的催化剂。
不过改变不是那么快就发生的,维持原状的惯性还要再持续一段时间。几个伙伴聚在了一起,他们抱着单纯的类似于参加同学会的心态回到故乡德里。选择中餐馆作为聚会地点十分应景,一帮中年人凑到一起喝酒聊天吹牛逼的画面与中餐馆的包间和圆桌天然具有极高的适配度。可惜这间中餐馆卫生不达标,饭吃到一半,虫子满桌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可能是因为这家中餐厅的食材保存条件不理想、冰箱不够用,他们需要一个足够有魄力的老板帮他们下决心买冰箱。
我最受不了人脸+虫子的形象,每次看到都会SAN值狂掉。偏偏这部电影里就爱用类似的形象来制造惊吓效果,除了第一幕这里长着婴儿面孔一边啼哭一边爬来爬去的虫子之外,后面第三幕长着虫子腿鬼鬼祟祟爬来爬去的腐烂人头也很带劲。这种认真、踏实地吓唬、恶心观众的行为彻底征服了我,也是我给这部电影五星的最重要原因。
跟我一样被吓到行为失控的主角们险些把饭店包间拆了,回过神来才发现一切都是幻觉。出门时瑞奇遇到热心小粉丝来打招呼,被他当成幻觉的延续,一通臭骂,结果粉丝巧遇偶像的小确幸沦为小型脱粉回踩现场。
饭店门口,六人从电话里得知唯一缺席的斯坦利已经自杀身亡。除迈克以外,其他五人因为离开德里而被封印的年少冒险记忆开始复苏,但是他们大多拒绝回想起当年的事情,并希望尽快离开。只有比尔一人愿意留下来跟迈克一探究竟。此时故事推进到第一幕的“争执、辩论”阶段,主角们在纠结要不要继续深入这个有小丑存在的颠倒世界。
比尔参观了迈克收藏的法器,并在他的引导之下见到了神奇的幻象。引导的方式是给他下药。迈克这个角色我越看越觉得是比照着《宿醉》里那个胖子来写的,一直在暗搓搓地搞他的小伙伴们,比小丑更让人防不胜防。题外话,《宿醉》的导演也拍了一部小丑题材的电影,据说近来好评如潮,关于那部电影的讨论我们放到一个月以后。
六人组重新聚在一起,交换彼此关于小丑事件的情报,得出结论:如果不解决小丑,他们都得死。于是或情愿或不情愿地,他们共同投身到对抗小丑的事业中来,故事也进入到第二幕。类型片第二幕前半部分主体是“娱乐、游戏”。本片既是恐怖片,又是青春片,所以“娱乐、游戏”的呈现方式就是穿插着主角们的青春回忆安排惊吓桥段。
比尔等人按照迈克的指示,去分别寻找他们自己灌注有少年时代回忆的法器,这也是直面心魔的历程。比尔的法器是从下水道里捡回来的当年弟弟临死前玩的纸船,他的心结是对弟弟怀有的愧疚感。话说我一开始以为关键道具是他从斯蒂芬金开的闲鱼线下体验店淘来的那辆自行车。本片当中一美的主要搞笑戏份都通过他跟自行车的相爱相杀呈现。
贝弗莉的法器是藏在旧居中的情诗,这么多年来她一直以为是比尔写的,让身为原创作者的本倍感维权之艰辛。贝弗莉的心结是父亲对她扭曲的占有欲。几个小伙伴分头行动时,贝弗莉经历的恐怖事件是最有设计感的。不过那个阴森诡异又带着三分搞笑的裸体老太太暗中观察的桥段,似乎跟去年的恐怖片爆款《遗传厄运》撞梗了。
本的法器是初识贝弗莉时对方帮他签名的学校年鉴,他的心结则是年轻时因外形而自卑,不敢争取贝弗莉的爱;埃迪的法器是哮喘气雾罐吸入剂,心结是因过度在意风险而倾向于逃避退缩的懦弱性格;瑞奇的部分是最不吓人的,却是信息量最大的。前作当中完全负责活跃气氛、看上去有点没心没肺的瑞奇,其实是所有主角中最复杂的一个人。他的法器是游戏币,心结则是自己对全世界隐藏了一个巨大的秘密。瑞奇这一段让我想到了《黑镜》最新一季的第一集,就是有猎鹰的那一集。两个故事共同说明了一个道理:格斗对打游戏容易把人掰弯。
电影进行到中点处,随着伙伴们陆续回到住处,娱乐、游戏部分结束,开始进入第二幕后半段的“恶人逼近”环节。其实小丑从一开始就离大家不远,毕竟他才是这个故事真正的核心角色。于是为了体现出剧情的节拍分割,编剧又安排了另一个反派角色去实施具体的“恶人逼近”动作。上一部当中的不良少年鲍威尔被当成小镇上的儿童连环诱拐谋杀案真凶,在精神病院住了27年,随着小丑的回归,他也再度受到召唤,继续跟窝囊废俱乐部作对。
在埃迪陷入与鲍威尔苦战的同时,比尔和贝弗莉却在楼下亲上了,并不是这俩人不讲义气,而是类型片的套路就是如此——这一情节有时被称作“第60分钟的浪漫”。“60分钟”并不是一个精确的时间,通常这种接吻、深情相拥、甜蜜告白的情节会发生在一部电影的中点到三分之二处之间,主角感觉到达了人生的巅峰,马上就要挨上编剧一记响亮的耳光。
比尔和贝弗莉正亲着,突然从楼梯上掉落一个滑板。它属于之前饭馆里被瑞奇怒喷一顿之后脱粉的那个小男孩。小男孩住在比尔家当年的老房子,比尔曾经劝他赶快离开德里小镇,显然小男孩没有把他的话当一回事。比尔一路追着小男孩来到游乐场,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他被小丑吃掉。这时主角比尔体会到了“失去一切”的感觉,进入到“灵魂的黑夜”。
影片的B故事是几位主角的友情。最想逃走的瑞奇路过已经去世的斯坦利当年做成人礼演讲的教堂,重新回忆起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于是掉头回去跟伙伴们会合,顺手解决掉了险些致迈克于死地的鲍威尔。窝囊废俱乐部的成员们互相鼓励着彼此,一同进入了小丑的根据地井楼,故事也就此切入第三幕。
第三幕结局部分,主角们要经历五个阶段完成“风暴突袭城堡”,使事件得到完美解决。首先是集合伙伴与必要的工具,这一项准备工作在一行人进门之前就做好了。然后是执行计划,众人把各自取回的法器放到一起焚烧,举行仪式,念诵咒语,准备消灭小丑——所以说那辆自行车不可能是法器,要把它搬到地下洞穴烧掉实在太费劲了,这种庄严的时刻要啥自行车。第三步是“高塔意外”,计划受阻,由于迈克没有在一开始对伙伴们吐露关于仪式的全部真相,导致仪式失败,小丑力量不减反增,伙伴们之间的信任也濒临瓦解;第四步是再次深挖,四散逃命、被小丑盘算着各个击破的主角们要在此时彻底战胜心魔,调动起自己最后的力量:比尔走出了弟弟死亡的阴影,不再对过分苛责自己;贝弗莉和本互相倾吐了深埋在心底多年的爱意,勇敢地对彼此伸出了手;埃迪战胜了懦弱,对小丑刺出了贯彻信念的长矛;只有瑞奇好像没什么变化,他一如既往地负责搞笑,前作当中备受欢迎的“中杯”“大杯”“超大杯”……不好意思,应该是“不吓人”“吓人”“很吓人”三重门强势回归,配合比尔哈德尔的表演,以及汪星人幼崽天然的与恐怖片完全背离的气质,构成全片最大笑点。最后一步是新的计划的实施,战胜心魔的主角们不再畏惧小丑,轮番上来一人一口垃圾话,将他活活喷死。
消灭小丑之后,伙伴们回归了各自的生活。故事在斯坦利的绝笔信中落下帷幕,最后的画面是七个小伙伴曾经稚嫩的脸庞,他们又回到了故事开始时的样子。已经步入中年的窝囊废俱乐部成员们,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其实仍然受到童年阴影的支配。他们一度选择了逃避和遗忘,以为只要不去想起自己的“窝囊史”,就可以维持“天生赢家”的自信。然而只有直面昔日的恐惧并战胜它、接受自己“失败者”的身份,才能真正把手中的“成功”握得踏实。
电影直到最后瑞奇也没有出柜。他的真正结局应该是:凭借优秀的喜剧才能加盟《周六夜现场》,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史小芳,后来跟他的同事、负责播放每周要闻的赛金花喜结连理。
其实结合瑞奇决战之后对埃迪的悼念,再回想他之前的表现,会发现他也实现了对自我的突破。他展现这种突破的方式,就是一直陪在埃迪身边,直到埃迪生命的最后一刻。虽然他没有把爱说出口,但他的行为其实与本和贝弗莉是一样的。在你身边一直占你便宜、想要让你叫爸爸的人,有可能在心底埋藏着一份不肯说出的感情。所以我现在相信郭德纲对于谦老师是真爱。
全片接近三个小时的片长让我丝毫不觉疲倦,这主要得益于笑点和惊吓点的适当搭配。虽然这篇东西的绝大部分篇幅都用在了分析剧情上,但剧情反而在我看来是扣分项,最大的问题还是那个略显冗长的第三幕——作为视觉奇观的载体当然是合适的,但是整个推进过程在看过前作的观众看来却缺乏惊喜。上一部一群小孩一轮嘴炮把小丑说死,虽然有点中二,但是因为那份中二与小演员们的少年感相得益彰,所以还可以忍;这次换了一群大人同样来一轮嘴炮,就显得十分尴尬了。瑞奇扔石头砸小丑那一幕让我小激动了一把,可惜情绪还没完全调动起来,他就又泄了气沦为搞笑工具了。石头大战其实不失为结果小丑的理想方式——既关联了前作的经典情节,勾起观众的回忆,又通过类型元素的挪移避免了现在这样的尴尬重复。
除此之外,本片还存在着一些无意义的铺垫,比如男主角的老婆,跟主线剧情完全没关系,只露了一面就没下文了,不如直接删掉。还有脸上有胎记的小女孩,她出现在两场戏当中,让我一度误以为她会是这一部受到主角们保护的关键人物,结果小丑说吃就吃。导演应该是单纯觉得小演员太可爱了所以才多给她几个镜头的吧。跟小女孩一样在故事开头就登场的那几个小混混,本来以为会接替上一部的鲍威尔,结果因为鲍威尔本尊回归,硬生生把他们给挤没了。其实鲍威尔这条线也拍得很随心所欲,硬塞给他了一个已经变成丧尸的基友,却并没什么卵用,还不如把戏份腾出来交给年轻一代的混混,让他们拥有被主角教做人的机会。
前作当中主角们的人物弧光已经相对完整了,本作为了让故事仍有可行性,采取了一个十分老套却奏效的方法——通过失忆洗掉上一部建立的人物弧光,让主角们重新成长一次。这种手段其实有点耍赖,但是好在主角们多了27年人生经验之后,再次成长得比之前要更彻底:比尔上一次只是对弟弟放手,这一次则更进一步与自己和解;本和贝弗莉也有钱……有情人终成眷属。
最后的最后,看完本片的最大感想是,詹一美的戏路跟范伟老师还挺像的,都擅长扮演骑自行车、坐轮椅的角色,也都擅长模仿口吃。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女神的秋裤
转载请注明出处
《小丑回魂2》一上映就蝉联两周的全球票房冠军,最终创下华纳影业本年度目前最高票房纪录(4.37亿美元)。
在恐怖片中,它的票房位居影史第4,排第一的还是2017年上映的《小丑回魂1》。
两部影片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两部票房加起来,可以说《小丑回魂》是影史最卖座的恐怖片,没有之一。
一个“有着摇滚细胞的”小丑为何如此受欢迎?
作为原著粉,探长在《小丑回魂1》上映之初就做过解析,目前那篇影评依旧在豆瓣电影目录下排名第一。
没看第一部的话这一部能看懂吗?它和第一部有什么联系?
电影版有哪些难以发觉的细节和彩蛋?
今天探长就给你带来《小丑回魂》的观影指南和深度解析。
(以下灰字原著引用内容均来自《小丑回魂》穆卓芸译本)
小说是包裹在谎言里的真实, 而这本小说里的真实再简单不过:魔幻确实存在。——斯蒂芬·金
《小丑回魂》是恐怖悬疑大师史蒂芬·金创作于1981-1985年的作品。
在1990年小说就被改编成电影,片长超过3个小时。
2017年的新版分为上下两部,分别为《小丑回魂1》(2017)和《小丑回魂2》(2019)。
新版在开拍时就引发巨大争议。 因为原著中有一章让人大跌眼镜的“爱与欲”描写的是7个小孩子的7P,导演还想把这段故事拍出来,最后迫于社会舆论压力而放弃。
在小说中,故事分为27年前和27年后两条线,这两条线交叉并进,非常精彩。
电影则把两条故事线独立出来,第一部讲述27年前主角们还是小孩时的故事,第二部则是主角成人后的故事。
两部一起看,效果更佳。
史蒂芬·金出生在美国的缅因州,小说也在缅因州完成。
小说的故事,也发生在缅因州一个叫德里(Derry)的小镇。
27年前。
1988-1989年的夏天,比尔的弟弟在一个雨天出去玩耍后再没有回来。
也没人知道弟弟的身体被撕裂的惨状。
人们都以为这是一宗普通的失踪案,孩子可能被冲进了下水道。
直到比尔看到一个“奇怪”的东西——可以变成弟弟的小丑。
小镇上的其他孩子们也都看到了令他们恐惧的东西。
比如被人无视的红气球和行走的尸体,比如墙上诡异的画中女人变成了真人,比如会喊“救命”的下水槽……
暑假里,这几个孩子走到一起,当他们互相袒露心扉的时候,他们才发所有人都看到过同一个怪异的景象:
一个发际线略高,手持红气球,身穿白色衣服的小丑。
更可怕的是,他们发现这个小镇的死亡率和失踪率是全国平均值的6倍。
小镇上的寻人启事叠了一张又一张,被新的寻人启事盖住的孩子则很快被人们遗忘。
而且每隔27年,这些数据就会达到一个峰值。
这个小镇似乎受到了诅咒,而那个小丑就是罪魁祸首。
但最可怕的还不是这些堆叠成山的失踪案。
而是成人对这些诡异景象的视而不见,和闭口不谈。
这七个无助的孩子常常被人欺负或嘲讽,被叫做“窝囊废”(loser)。
然而,他们却决定团结起来,组成“废柴联盟”,共同对抗那个不可名状的“它”。
7个孩子最终打败了小丑,但他们却发现很难想起战斗的过程。
他们立下血誓,如果27年后小丑再次出现他,他们还会回来和“它”决一死战……
回来吧,让我看你们是否还记得最简单的事,还懂不懂当个孩子,因为信念而安全,同时害怕黑暗。 ——《小丑回魂》
27年后。
7个人中有6人早已离开德里展开新生活,当他们知道小丑回来的时候,有的人瞬间呕吐,有的人直接撞了车。
但他们都已经记不清那个夏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伴随着手掌心疤痕疤痕的阵痛突然袭来。
此时的7个人表面都挺风光,一点都和窝囊废沾不上边。
其中口吃的比尔成为了好莱坞的编剧,但他一直写不出好的结尾(他的角色基本是史蒂芬·金本人的投射)。
也正是他在电影中遇到了史蒂芬·金本人客串的店铺老板。
妈宝男埃迪长大后在保险公司工作。
他终于摆脱了对他严格管教的母亲,但却娶了一个像他母亲一样事无巨细的妻子。
巧合的是,扮演埃迪母亲和妻子的是同一个女演员。
为了打败小丑,7个人必须回到德里,并回溯过去,寻找代表各自过去记忆的一件物品。
而他们也必须再次分别和小丑单独对抗,重新直面自己的恐惧。
也因此,《小丑回魂2》中的许多镜头都和上一部有紧密的联系。
比如埃德和瑞奇再次碰到三扇门:一点也不恐怖,恐怖,非常恐怖。
第一部中他打开门后看到了一个只有上半身的尸体,这一部里,他们在门后找到了下半身。
《小丑回魂2》里的恐怖还是第一部里的套路,好在每个段落都做了“恐怖升级”。
一些镜头更加直白露骨,以至于探长都没法直接上传截图。
这其中也不乏有趣的彩蛋,比如在教室里有个乌龟特写镜头,随后的镜头中一个地球仪正好悬在乌龟上方。
这是在向史蒂芬·金小说中的“创世灵龟”(Maturin)致敬。
在他的小说《黑暗塔》中,宇宙有12个守护神,乌龟就是其中之一。
在小说《小丑回魂》中,正是乌龟创造了宇宙。
乌龟又老又蠢,从来不从壳里出来。它想乌龟或许已经死了,死了十亿年左右。就算没有,也还是又老又蠢,就算乌龟把整个宇宙吐出来,也改不了他很蠢的事实。——《小丑回魂》
当贝弗莉被困厕所,有人要夺门而入,其中有个人大喊“强尼来了!”。
这是库布里克的经典恐怖片《闪灵》中的台词。
当他们战胜小丑之后,小丑对德里镇的影响也开始消退。
有关黑人麦克父母被烧死的新闻,由原来带有偏见的词汇“瘾君子”变成了客观的报道“本地居民”。
我是永恒的,是“吃世界的人”。——《小丑回魂》
原著的英文名是“It”,直译就是“它”。
之所以叫“它”是因为小丑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具象化的东西。
假如要替它取个名字,最好还是照以前的习惯,把它叫作它。我最近在想,它在德里太久了……不管它到底是什么……它已经成为德里的一部分,就像储水塔、运河、贝西公园和图书馆一样,差别只在它不是外显的物体。
它以人类的恐惧为食,并可以根据不同的人所恐惧的东西而幻化为不同的样子。
比如有洁癖的埃迪最害怕麻风病人,斯坦不敢直视一副画中的女人。
那么它为什么总是以小丑的形象出现呢?
那是因为小丑更容易让孩子恐惧,刺激小孩,比刺激大人更简单也更有力。
这里的小孩一直够吃,大人则很好操弄,而且不晓得自己成了傀儡。它偶尔也吃大人,因为大人有大人的恐惧,内分泌也能被开启和撷取,让恐惧的化学成分弥漫全身,替肉加味。但大人的恐惧往往太复杂,小孩的恐惧比较简单,通常也更有力,往往只要一张鬼脸就足以激起他们的惊恐……就算需要诱饵,可又有哪个小孩能抗拒小丑的魅力?
这一部中终于揭示了“它”的来源——它是来自外星的某种古老物体。
但对于国内观众来说,看到它的第一反应大概是抄袭了刘慈欣的《三体》。
那么“它”到底是个啥子东西呢?
在电影中,“它”也被称作“死光”(Deadlight),这也是小说的译名之一。
它来自外星并“发誓要抢夺地球上的所有女人和强暴所有男人”,其实是它开的一个玩笑。
在原著中,”它“是比宇宙还要古老的两个东西之一:一个是乌龟,一个就是”它“。
乌龟吐出了宇宙,代表着秩序、光明,它则代表着黑暗和混乱。
宇宙诞生前只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它,一个是乌龟。
在原著中也有把”它“写成蜘蛛一样的东西。
但实际上,”它“是一个没有形体的毁灭之光,”它“存在于超乎我们想象的维度。
它是个巨大闪亮的核,但在“最终的他者”心中只是小到不能再小的尘埃。他会看到裸着的它,那没有形体的毁灭之光,而他要么会被好心地瓦解,要么永生不死,活在无形无状、无穷饥渴、嗜杀成性的它的体内,疯狂但清醒着。
在电影中,有人看到它在几百年前坠落地球,而在原著里,它早在百万年前就来到地球。
到了地球之后,它发现人类的想象力异常丰富,这让它过上了猪一样的幸福生活——吃了睡,睡了吃。
乌龟缩进壳里很久后,它才来到这里,来到地球。它发现这里的想象力的深度几乎前所未有,几乎至关重大。这样的想象力让它的食物非常丰富。它的牙齿让血肉之躯因为陌生的惊慌和耽溺的恐惧而僵硬。他们想象夜里有怪兽出没,泥巴会自己移动。他们忍不住想象无止境的深渊。
你知道,十一岁能做的事以后往往做不到了。 ——《小丑回魂》
许多人看完后吐槽电影:没想到小丑竟然是被一群大人骂死的。 其实这也是最难改编的地方,要想战胜毁灭之光,最终的战斗只能是精神上的。
只有Chüd能用,乌龟说。万一现在就是了呢?他们互相咬住舌头,不是真的舌头,而是心理上、精神上的舌头。
在原著中,乌龟告诉比尔,只有Chüd仪式才能打败”它“。
Chüd仪式是指一个人和魔鬼的舌头相叠,相互咬住,然后轮流讲笑话,如果魔鬼先笑,它就得消失一百年。 显然,仪式的内核不是形式,而是这个过程中凸显的勇气和信念。
Chüd,这就是了:挺身而出,勇敢,信实,捍卫弟弟和朋友;相信,相信所有你曾相信的事物……就算凯文和锡西的哥哥卡尔顿说小孩子才会相信,但你依然相信,相信你的父母亲会再爱你,相信勇气是存在的,每次说话都能很顺;不再是窝囊废,不用再躲在地洞里,还说那是地下俱乐部,不用再窝在乔治的房间哭泣,因为你没能救他,也不知道如何救;相信自己,相信渴望的热力。
这种精神上的战斗用文字可以描述的非常精彩,但转换成镜头语言就非常的难。
这也是电影被诟病的地方,电影只是肤浅地丰富了恐怖桥段,缺少了第一部中人物的成长,更没有原著里对现实的批判。
威廉咬着——不是用真牙,而是心里的牙齿。他心里忽然浮现一个怪诞的景象:它的舌头覆满活的唾液,有如粗橡皮筋一样拉长、龟裂、出血。他看见自己咬着它的舌尖,一次多咬一点,脸上都是它黏稠的血,整个人泡在它尸味十足的腐臭中,但始终没有松牙。任凭它气急败坏,痛得想收回舌头,他就是不肯松口。
在原著中,7个小孩子手拉着手,互相团结,互相信任,他们所迸发出的“原始的”力量让“它”出乎意料的元气大伤。
然而,27年后,几个大人再次手拉手,他们的力量却弱如风中残烛。
五个人很快围成圆圈,就像当年人数更多时一样。埃迪感觉有人搂住他的肩膀,感觉温暖、安心,非常熟悉。威廉又感受到从前曾经感受过的力量,却绝望地发现时不我予了。力量一点也不强,反而像风中残烛一样微弱、摇晃。黑暗似乎更深、更近、更占上风了。
那是因为,27年,表面上,7个孩子都从窝囊废变成成功人士。
但实际上,岁月早已消磨了他们的信念和意志。
27年前,他们还相信勇气,相信警察,相信圣诞老人;他们鄙视大人对痛苦的遗忘和对不公的漠视;他们还顾忌着他人,有人需要帮忙,他们就要站出来去帮助那个人……
27年后,他们学会了遗忘和自保,学会了视而不见和置若罔闻,却再没有了当初互相帮助,对抗罪恶的斗志和信念。
它只要醒来就会痊愈复苏,他们的童年却会像七根蜡烛般燃烧殆尽,想象的力道也会减弱与降低。他们将不再想象坎都斯齐格河里有食人鱼……他们会开始相信保险,相信晚餐配酒——好喝又不招摇的酒。
这也是原著中深藏在恐怖故事里的现实内核。
7个刚刚和小丑大战完,浑身是伤的孩子们绝不是什么窝囊废。
而几个在酒桌上谈笑风生的大人们,也绝不是什么成功人士。
信念能让我们成为怪物杀手,也是力量的来源,但它只要等信念的力量消退就好。二十七年。也许只是它睡上一觉的时间,就像我们睡午觉一样短,让它精神百倍。它醒来还是原本的它,但我们已经少了三分之一的岁月。我们的视野变窄了,对魔力的信念(这信念让魔力成为可能)也黯淡了,就像跋涉一整天后的新鞋一样。
这正是对现实的批判,那7个孩子不是别人,而是我们每一个人。
正如原著中乌龟劝男主最好在小时候就除掉"它"一样:你知道,十一岁能做的事以后往往做不到了。
我们从孩子变成成人,丢弃天真与幼稚,收获成熟与稳重,但有时我们丢掉的不只是童真。
更丢掉了最单纯却又是最珍贵的那份正义感,这些人向现实屈服,和社会中一些腐败的东西一起慢慢腐烂。
让人恐怖的“它”并非是吃人的小丑,而是每个人对于眼前所发生的罪恶的熟视无睹和漠不关心,是复杂人性中自私和黑暗的部分。
它是永生的,因为它之于人类与生俱来,不会消亡。 电影中的小丑,被找回童年的废柴联盟彻底击败,但现实中的“它”,无处不在,即是被打败“它”也随时都会卷土重来。
留给我们的问题是:
当你遇到“它”时,你会站出来和“它”战斗吗?
PS原著彩蛋一枚:小丑其实是母的。
它是母的,而且怀了孕……它那时也怀了孕,我们都不晓得……所以我们才非回来不可,无论如何都得回来,因为它是母的,而且怀着我们难以想象的后代……它就快死了。
The End
文/女神的秋裤
更多精彩解析:
It 2 作为一个恐怖/惊悚片无疑是相较失败的。
两年前,首部出场十分犀利,大开大阖,哪怕你剧情人物都忘光了,也不会忘记黄色雨衣小男孩在下水道被吃掉的那一幕。It 的形态也伴随着剧情和人物发生着变化。而这一部首先开场就很莫名其妙,吃掉个路人是怎么回事(本来还以为这组情侣会成为什么关键性人物,结果是纯路人),而且那个青年看上去也成年了啊,和第一部只攻击小孩的设定也有些相悖。观众对Pennywise 的形象熟悉了之后,恐惧感也会不可避免地消退,燃鹅第二部It 出场的主要形态还是Pennywise。有了心理预期之后,要再营造第一部的氛围就真的非常难了,就好像打针似的,就等那么一下。啊,小女孩危险了,会发生什么呢?啊呜一口呗。啊呜一口,啊呜两口,就这么地,凑合着揪心呗,还能退票咋地。
It 的真相落实也是个问题。神秘是营造惊悚/恐惧的必由之路,而当It 的存在是可以被科普的时候,科幻的色彩就掩盖了原色。就好比吆五喝六的狗逼邻居总是惹你心烦但你却不敢招惹他,是不是混社会的?这么嚣张是不是上头有人?很吓人,慌得一比。然而当你确认他是越狱的杀人逃犯之后,恐惧感就变了,至少你知道该怎么防他,怎么干他。
除了恐怖感打折之外,其他的地方也有些说不定道不明的刺挠。比如It 展开到底是不是精神攻击?众人中餐馆惊魂,Bev 归家遭遇变态姑婆后发现旧楼早已破败,Rich 被广场雕像袭击后定神发现一切如常……从这些桥段看上去是的,展开的就是一对一定制的精神攻击。可是到了Eddie 和 Bill 那里就有问题了。Eddie 被吐一脸之后,幻象消失可是呕吐物还在啊!这真是B了狗了,why me !其他人都全身而退啊。Bill 那里虽然没有什么伤害遗留,但是他妈的他居然从幻象中获取了任务道具你敢信?这个祭品不是用来干Boss的吗,怎么就从Boss那里轻松获取了?你总不至于告诉我这个纸船下水道里卡了27年等你来掏吧。
精神攻击 or 物理攻击的困惑在大决战的时候达到了巅峰,Eddie 在克服心理障碍,投出信仰之矛之后居然被一爪从背后阴死了卧槽,我的天怎么又是Eddie,这个存在感略弱的怂包是自带 debuff 还是怎么着?干嘛呢?不是精神伤害么,不是只有在对方对It 怀有恐惧的时候才有效吗?Eddie 显然可以说是不再恐惧了,那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被物理攻击干死了。行呗,打暴走了展开物理攻击了,那就干呗。结果在“Eddie 死后”——“主角觉醒” 的间隔,It 至少有不下10次可以团灭主角的机会,就莫名其妙地失去了。这个时候我所有的情绪都是迷惑和自卑,怀疑自己是不是英语听力有问题错过了什么细节,根本顾不上害怕。
最后Stanley关于自杀的解释,由于时间太短而逻辑链太长,我有点跟不上也没反应过来就被带着强行感动了。后来又琢磨琢磨才整明白,大概意思就是:我很害怕。我知道我们必须重聚团结才一起才有机会获胜存活。可是如果我活着,我大概率不会和你们一起再次面对It,所以为了不拖累你们,我先死为敬…逻辑上非常通顺可是总感觉哪里不对…似乎It带来的恐惧感,远胜于死亡带来的恐惧感?再对比其他人的反应,一时间让人很难捋清 Stanley 到底是勇敢还是懦弱,毕竟我本能地觉得一个人如果不怕死,那他就无所畏惧。
当然所有这些困惑和不解其实都可以自我解释,比如 It 只有在不正面面对主角的时候才可以展开物理攻击之类的,但真的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为了个娱乐快消品下这般功夫真的不值当,我也是吃了很多年这种亏才清醒过来的。为了个破电影下了血本了,墙内墙外书籍杂志外参内研,就是为了讨个说法,结果事隔多年看着自己豆瓣的提问回答不断得到回应然后一脸懵逼,操我当年这么机灵的嘛,然而那些问题具体是啥意思记忆已经模糊了。所以去他妈的什么小说漫画电视,什么原著,什么斯蒂芬金宇宙各种胡诌各种解释,没兴趣,老子看的就是电影,你靠6个小时的文本讲不清楚你就是傻逼,别再因为你的愚钝来耗费我的生命。据此展开讲两句,It系列虽然不是,但是一切需要小说漫画支撑让原著粉可以冲过来踩你脸的粉丝向电影都是下流的,应该被人民唾弃,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综上,喜爱恐怖片期待着被吓尿的年轻朋友们估计要失望了,这部电影可能无法满足你们的需求。今年的 Horror Movies 无出 Annabelle Comes Home 右。
但这部电影的评价维度就仅止于此吗?却也不是,至少我在给这部电影打分的时候,内心是波折起伏不定的。一方面确实感动到了,被治愈了,可是一部恐怖片被我看成心理鸡汤又他妈确实很别扭,那些硬伤也是真实存在的。个么还是三星好了,及格。
我觉得 2 不能脱离 1 存在,1 就像前菜和主菜,2则是甜点和配餐酒,两者可以分开评价欣赏,但确实构成一个系统或整体。1 的结尾,看着黯然神伤的小胖子,听着少年稚嫩的誓言,心里还是有所期待的吧,未来会如何呢?这个故事会怎么结束呢?从2 这个回应来看,还是不错的,方方面面都给你照顾到了。
在第2部里,成年的角色似乎已经失去了本来的面目,但回到小镇之后,他们的记忆逐渐被唤醒,自我被逐渐找回,这对于中年人来讲,真的是感同身受,一边看一边哭的过程。包括很多台词都很有深意,比如 Mike在中餐馆闲聊时的那句 “离家乡越远,记忆也就越模糊,但我一直在这儿,所以我都记得。” 看得我就立马想给在家乡的小伙伴打电话,在你背井离乡,朋友们四散天涯的现在,谁又在默默地原地驻守着你们的回忆呢?第2部的故事架构其实是和第1部一样的,面对恐惧并战胜恐惧,可是他妈老子不是克服过一次了怎么又要再来一次?所以在设定里就强行给你失个忆……开玩笑的,其实我觉得这个设定挺好的。随着年龄和阅历地不断增长,就越来越觉得,人生没有一锤子买卖,哪怕曾经觉得自己得到的,觉得自己克服的,都只不过是一时的。以为那年盛夏的亲密和温存会伴随你的一生,以为考过高考,人生中就再没有大考……都是幻觉。小时候总被教育说什么,“人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还嗤之以鼻怎么会呢世间怎会有如此傻逼,后来发现没错,我就是这种傻逼。而且除了生活的波折,记忆的流逝也是现实存在的,尤其是信息爆炸的当代,记不住事简直是生活常态。电影里的强行失忆,只不过是为了在6个小时的文本里照映现实的一种艺术手法罢了。
我建议认真看过第1部的朋友,不要在观影前重看或者在视频网站上看好心人帮你整理的回顾视频,人家都遗忘27年了你咋就两年还这么焦虑呢?就带着模糊的记忆和主角们一起回忆,这种互动的体验也是挺奇妙的。我是真的记不太清人名和一些细节,不过电影在记忆唤醒这方面做的真的超赞,巧妙的运镜和剪辑,把开场时还搞不清谁是谁的我,后来给安排得明明白白。一个个小物件,一个个场景,都把你带回了和这群人一起经历的那场大冒险。唯一一个不够好的就是开场时关于Henry 的桥段处理得不太好,怎么下水道一堆尸体流出来就切到1989年了,直到我看到老Henry的时候还在琢磨这个疯疯癫癫的胖子是谁。不过后面慢慢也就想起来了。但这种互动也是有限的,你都记清楚怎么降妖除魔的法门了,主角一个个还在滋哇乱叫就真的让人着急,不过这又绕回到之前对于恐怖片方面的批判上去了。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是一部失败的恐怖电影,成功的鸡汤,优秀的续集。当最终消灭了童年的梦魇,凝聚了离散的友谊,抚平了手上的伤疤,续写了未尽的浪漫之后,看着Mike 也卸下重担,驾车驶向远方之后,每个人心里都会是暖暖的吧,可能中年人感触更甚,就像我们的明天也有了希望似的。
2019年的恐怖片扎堆上映,从年初大玩嗜血正太设定的《神童》,到奥斯卡提名导演乔丹·皮尔的《我们》,再到即将上映的“闪灵”续集《睡梦医生》,还有《仲夏夜惊魂》《高草丛中》《灯塔》《在黑暗中讲述的恐怖故事》等等。
在众多恐怖片中,《小丑回魂2》是一个绕不开的焦点。虽然撞档期撞元素的《小丑》给它带来了巨大压力,但《小丑回魂2》在票房上还是有非常不错的斩获。但这个票房成绩终究跟第一部还差得远,而且续集的口碑也崩得不轻。
公平来讲,即使没有《小丑回魂1》珠玉在前,这部续作也很难说是一部成功的恐怖片。而且两部电影剧情很连贯,第一部的耀眼光环让第二部更加显得尴尬。
两年前的《小丑回魂1》,一部打破各项影史记录的逆天之作,当年上映后狂砍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成为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恐怖片。甚至可以说,《小丑回魂1》开启了近两年恐怖电影的一个新的黄金时代。
回望《小丑回魂1》惊艳又惊悚的开场,只用五分钟就把恐怖氛围的铺垫做到了位。小男孩乔治追着纸船来到下水道口,却被下水道里的潘尼怀斯一口咬掉右手,男孩惊恐躲开、匍匐逃生,而下水道里伸出的触手又一把拖走了小男孩,五分钟内反转再反转,让人寒毛直竖。
除了开头这场戏之外,还有像下水道喷涌出血、小丑从投影里突然钻出来、小孩尸体如风铃般漂浮在空中等等,这些剑走偏锋、出其不意的惊悚场面,同样令人印象至深。
不过,抛开这些吓人桥段,《小丑回魂1》的主题还算正能量。虽然是恐怖片,但影片从头到尾都在告诉我们要战胜恐惧。德里镇上的儿童失踪案接连发生,loser联盟也不断被小丑制造的各种恐怖幻想惊吓,孩子们不得不面对内心的恐惧。
在小丑老巢那一战中,因备受惊吓而一度想要退缩的loser联盟,这次却没有选择抛下同伴各自逃生,而是鼓起勇气与潘尼怀斯正面刚。当孩子们不再害怕,小丑也就没有了威力,仓皇落败的它唯有化为尘土消失殆尽。这次,勇气战胜了恐惧。
在整体风格上,影片《小丑回魂1》非常原汁原味地还原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小镇,比如街头霸王游戏厅、风靡一时的超人漫画、电影院里的《蝙蝠侠》《猛鬼街2》等等。除了这些细节外,七人小团体携手打怪的设定,以及影片温暖明亮的色调,也都致敬了八十年代的儿童冒险片。
毋庸置疑,《小丑回魂1》耀眼的成绩为续作的推进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不过,《小丑回魂2》之所以口碑下滑,更多还是影片自身的质量不太行,剧情逻辑上“为前作填坑”的借口不太能说得过去。
如果说《小丑回魂1》讲的是童年的话,那么《小丑回魂2》讲的就是童年阴影。故事发生在27年后,上一部里歃血为盟的loser联盟又被重新召唤回德里镇,他们必须打败一直困扰自己的心魔,与卷土重来的小丑决一死战。
但是,为了铺垫这个战胜童年阴影的主题,影片用了一种非常迂回、非常牵强的方式去展开表达,那就是贯穿整部电影的驱魔仪式。从提出“驱魔仪式”这个概念开始,画风开始突变。
先从麦克和比尔两人嗑了印第安神药产生幻觉开始。幻觉中他们发现小丑竟然是天外来客,他的本体是三个火球,因为在杀死猎物时会发出刺眼的光,所以也被称为“死光”。
但是机智的印第安祖先早就为消灭小丑探好了路,只要大家把各自的信物丢到驱魔容器里烧掉,就可以逼小丑现出原形,然后把火球封印,看起来似乎非常简单好操作。
虽然画风一下从恐怖转成了魔幻,但寻找信物的故事线也总算引出了第二幕,loser联盟各自揭开旧伤疤的个人单元。几个小段落宛如复制粘贴:主角故地重游,童年往事闪回,突然小丑出现吓唬主角,最后战胜恐惧拿到信物。
情节层面大差不差,中间这段也算整部影片的内涵担当了:原生家庭的创伤、同性恋歧视、种族歧视、洁癖强迫症、校园暴力,甚至还有一丝乱伦的意味。
藉由恐怖片这个暗黑的容器,《小丑回魂2》将这些尖锐的问题搅拌在一起,做成了一锅大杂烩,远远看上去似乎全是“意义”,但实际上既冗长又不够深入。
而到最后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启动驱魔仪式,却发现这个仪式本身就个巨大的bug,根本没法把小丑封印结实。当然观众都知道主角会胜利的,这种薛定谔的终极武器一般都要失灵,才能硬凹出最后的剧情反转。
原本对这种机械降神的操作都有点免疫了,不过面对像《小丑回魂2》结尾靠着主角嘴炮消灭大BOSS的这种野路子,还是难免让我闪到腰。
影片结尾,为了再刷一波团魂的中心思想,《小丑回魂2》还强行解释了七人组中的犹太男孩斯坦为什么在一收到回德里镇的召集消息时就吓得自杀了。原来他并不是怂,他是怕胆小的自己拖了灭小丑大军的后腿,所以先行自我了断,这逻辑也是让人有点摸不到头脑。
而在剧情之外,《小丑回魂2》的恐怖场面也退步严重。整部电影中塞得满满当当的,都是黑暗中忽然闪你一下的Jump scare,基本没啥特别的技术含量。
除了比尔在游乐场的镜屋那场戏之外,整部电影着实乏善可陈。像幸运饼干里飞出小怪兽、人头长出蜘蛛脚这些桥段,虽然cult味十足,但是既不新鲜,冲击力也有限,还抛弃了斯蒂芬·金招牌的心理恐惧手法,实在不太聪明。
当然,如果说平庸狗血的剧情逻辑可以原谅,稀松乏味的恐怖场面也因人而异,那么《小丑回魂2》挑战人体膀胱极限的时长,也实在要了老命。
或许是第一部的成功给的勇气,《小丑回魂2》洋洋洒洒地把电影的槽点分散在了169分钟的剧情里,实在又臭又长。
或许,第二部的故事设定确实不如第一部讨好,没有了童年怀旧滤镜,剧情上还要把之前没说明白的地方找补回来。但其实成人世界一样有很多东西可挖掘,还一味强调团魂实在太简单粗暴,原著故事虽然体量庞大,但也绝对可以打磨得更好。
在制作方面,《小丑回魂2》将近八千万美刀的成本相比前作翻了一番,绝对算恐怖片里的大制作了。演员阵容上也砸下血本请来一美和劳模姐担纲主角,第一部的导演再次回归。可惜电影整体成色与第一部相差太远,豪华卡司也只沦为噱头。
如今主流院线电影市场疲软,反倒是恐怖片这些R级制作高歌猛进,前有温子仁的“招魂宇宙”磨刀霍霍,后有《逃出绝命镇》《遗传厄运》《灯塔》这样的口碑大爆佳作,可以说是百舸争流,不进则退。
遗憾的是,坐拥强大卡司、经典IP等天时地利的《小丑回魂2》终究还是把牌打烂了。毕竟对于恐怖片影迷们来说,谁都不太想看一大锅暖暖的鸡汤大杂烩。
作者| 胖到笑;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