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刀人》是由青岛籍知名武侠作家、导演、编剧刘家宏总监制的又一部力作,该影片由陈天翔与大伟联合执导,巫迪文、黄蓉、张晨光等实力派演员主演。影片主要讲述了剑狂宁酉初为争夺赊刀人借予的湛卢剑,心生执念导致入魔,双手沾满鲜血,家破人亡。在经历痛苦与麻木后他幡然醒悟。为了苍生与爱人重拾湛卢,不惜性命与恶势力奋战,是一个关于爱与救赎的故事。作为一部武侠题材的电影,《赊刀人》在武打场面的设计上下足了功夫。影片中的打戏片段不仅动作流畅、招式凌厉,而且特效呈现也十分出色。巫迪文饰演的宁酉初在影片中有多场精彩的打戏,他手持湛卢剑,以一敌多,剑指敌人,干净利落的镜头将武打场面精彩地表现了出来。同时,影片还将打斗动作与剑气特效相结合,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了湛卢剑的威力与神秘。除了精彩的武打场面外,《赊刀人》在情感描绘和主题探讨上也同样出色。影片通过宁酉初与夏侯玲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同时,影片还通过宁酉初与赊刀人之间的恩怨情仇,探讨了命运与选择的主题。赊刀人的谶语如同命运的枷锁一般束缚着宁酉初,让他在爱与恨之间徘徊不定。然而最终他还是选择了面对自己的内心和命运勇敢地做出了抉择。
中国的新武侠,本质上是西方文学框架糅合中国传统元素的产物。金庸的作品之于莎士比亚、大仲马,古龙的作品之于西式推理悬疑,温瑞安、黄易的作品之于欧美猎奇邪典,皆是一副学徒的姿态。本世纪初大火的所谓“玄幻”亦是如此,将西方D&D那套游戏体系替换成中国修仙系统,本质都是换汤不换药。
由此说来,像梁羽生那种侧重于中国传统伦理和叙事逻辑的武侠就非常难能可贵。我第一次在武侠小说中品读古诗词是在梁老的作品,第一次为中国式的碧血丹心而扼腕是在梁老的作品,我第一次读关于“剑”的江湖传奇,也是在梁老的作品。
其实这些个都是一本书——《七剑下天山》。
可惜中国古典文学自带门槛,哪怕只是作为一种元素出现于通俗文学中,也会直接导致其读者群体小众化。《七剑下天山》有电影、有电视剧,我所在的城市的文化市场狠狠地推过一把,然后就昙花一现了。那时,上初中时的我认真读过几遍,只觉味同嚼蜡,晦涩冷硬,虽也承认这是难得的古意浓厚的作品,但——真的不爱读,不如金庸古龙来的爽快。
那什么样的武侠才是好的武侠?我认为艺术批评不是比武,分不出高下,更不必决生死。金古温黄也好,梁老也罢,他们都有各自的读者群体,作品也多次搬上大荧幕,不能以“孰优孰劣”来武断评判。我希望给到诸位一种欣赏武侠作品的方法论——莫谈高下,而要分析作者(编导)展现一段剧情的方式,来推测他对故事的理解和创作的理念。
《赊刀人》是一部以“剑”为主要线索的作品,同时,配以一个代表着“天命”的赊刀人。“邪剑与人”是表层矛盾,“天命与人”是深层矛盾。由深层矛盾推动故事前进,并让表层矛盾更加激烈。电影通过多个单一事件塑造了一个天煞孤星式的主角宁酉初,并通过两重矛盾的配合让颇为密集的故事点合乎逻辑。这种构建剧情的方式可追溯至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或者说,《赊刀人》是典型的“麦克白”式的悲剧。像很多以“邪剑”为线索的武侠故事那样,这种会反过来影响主人的兵器扮演的就是麦克白夫人的角色。哪有什么邪剑,不过是人性黑暗面的催化剂罢了。
在西式故事背景下,《赊刀人》的编导并未放弃让这个故事具有更加浓厚的中国意味。毕竟中西审美有着根深蒂固的区别,用一个包着武侠外皮的西式故事去吸引观众眼球,在今天是非常冒险的。西式故事是激烈的,不安的,狂飙突进的;中式传奇是温婉的,深沉的,曲径通幽的。同时在儒释道三家归一的大背景下,我们的传统故事又是无常的,洒脱的。中式武侠不是希腊史诗,并非野心勃勃的一定要实现什么,打倒什么。事在人为,却也有相忘于江湖的潇洒。《赊刀人》的信息量很大,有权谋,有恩怨,有个人理想与家庭伦理的矛盾,有刻骨铭心的爱情,风雨同舟的友情和相濡以沫的亲情。我们可以学着西方人讲故事,但人物的动机和情感的底层逻辑一定要是我们中国自己的,看着才舒服。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武打戏份和特效堪称国产天花板,极为华丽炫目。女主让我眼前一亮,演技出彩,颜值像是文咏珊+沈月+李金铭,深得我心。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支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