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倾国之恋 W.E.(2011)

倾国之恋 W.E.(2011)

又名: 温莎伉俪(港) / 温莎公爵的情人(台) / 温莎公爵夫人 / 沃利斯与爱德华 / WE之恋

导演: 麦当娜

编剧: 麦当娜 阿莱克·凯西西恩

主演: 艾比·考尼什 詹姆斯·达西 安德丽娅·赖斯伯勒 理查德·柯伊尔 大卫·哈伯 奥斯卡·伊萨克 詹姆斯·福克斯 娜塔莉·多默尔 劳伦斯·福克斯

类型: 剧情 爱情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上映日期: 2011-09-01(威尼斯电影节) 2012-01-20(英国)

片长: 119分钟 IMDb: tt1536048 豆瓣评分:7.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故事取材自辛普生夫人沃利斯生平事迹,是麦当娜继2008年《下流与智慧》之后执导的第二部影片,制片成本几乎都是她一个人自掏腰包,影片的总投入达到了3600万美元。

演员:



影评:

  1. 我还以为我早已经忘了。

    这部电影看到一大半,我终于想起来,《一个国王的爱情故事》是我人生中读过的第一部小说。

    当时还是小学六年级,牛津双语读物最流行的时候。绿封皮薄薄的一本,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到现在已经过了11年。

    “A few hours ago,I discharged my last duty as King and Emperor. ”
    "And now that I have been succeeded by my brother,the Duke of York."
    "My first words must be to declare my allegiance to him.This I do with all my heart."

    特别是这一句“我将首先宣誓对他的忠诚,全心全意,效忠于他。”因为当年看到退位演说的时候,对这一句话很是不解。所以印象非常深刻。今天在电影里听到更是“深藏的回忆扑面而来”。><

    这些年也没见谁提起。渐渐就忘了。
    今天才明白,原来真实的故事竟是这样的。

    我还记得书中最后说,温莎公爵与夫人共同生活了一辈子。
    他们过得很幸福,甚至一生都不曾争吵。
    温莎公爵夫人说,能遇见他是我的幸运。
    那个年纪还不知道爱是什么的我心想,这就是最伟大的爱情了吧。

    这么多年,我的眼泪都留在了电影里。简单的故事也能哭个没完。
    可是这部电影没让我哭,却叫我心里比哭还要难受。

    电影开始的十分钟几乎什么也没看懂。分不清到底有多少个故事,怎么会有好几个女主。直到展览会上那块蓝花素白桌布掀起又落下,才明白原来是Wally和Wallis两个年代两个女人的故事。

    很多评论者说,这部电影养眼悦耳,但没有灵魂。说Madonna没有拿捏住这段爱情的精髓。我却觉得这部电影是她作为一个女人对这场世纪之恋的新解读,我第一次了解到这段历史佳话风光表面的背后,还有一个普通女人的爱嗔与痴怨。

    倾国之恋,天作之合。
    这样的词句让人看了就觉得满是浪漫和感动。
    可这四个字有多沉重,又有谁想过呢?

    人们都说,这是The love of a King. 一个国王的爱情故事。
    多少年来,人们叫她辛普森夫人,称她为温莎公爵夫人。
    我甚至不记得她的名,更不知道她的姓。

    电影里Wallis这样说:
    ”Why do people only focus on what he gave up?What about what I gave up?“
    ”My privacy.My freedom…My reputation.“

    她本是一个有思想有自由的女人,到最后却仿佛成了王室爱恋的牺牲品。当年全世界都在指责她,即使这段爱情佳话流传到今天,人们说起温莎公爵还会觉得他放弃王位多么可惜,而温莎公爵夫人则是一个太过幸运的女人,仿佛在他们的爱情里她只是一味索取毫无回报。

    这是一个只因爱错了人便被世人曲解和伤害的女人,一个在爱情里自觉无以为报每天受尽煎熬的女人,她深爱但是她更疲惫,但她还是说…"Darling,they can't hurt you,unless you let them."
    尽管她坚强又智慧,但命运注定了她只能生活在抛弃王冠的阴影之下,生活在历史爱情佳话的阴影里,站在爱德华的背影里为他揪心惭愧为自己流泪。

    而因为第一次婚姻的暴力,她甚至无法为他生个孩子,电影中她讲到这里禁不住激动地掉泪,我回想着那本小说插图中的老年Wallis,略微发福的妇人和公爵一起坐在长椅上,开心地笑着。我不禁为她感到悲伤,也许她一辈子都活在不安和自卑里,但这一切都被世人忽略了。

    电影的结尾,Wally读着Wallis写给姑姑的信:
    "Aunt Bessie,I feel ashamed to admit I feel suffocated by his constant attention."
    因为他为我付出了太多,即使连几句抱怨都觉得惭愧。

    "Like a child,he continues to bemoan his lack of usefulness.Yet,how can I change that which I caused?"
    他就像个孩子,总是抱怨自己没用。可是既然这一切都是因我而起,我真是无能为力。

    “He used me to escape his prison only to incarcerate me in my own.”
    他用我做借口逃脱了王室的禁锢,我却因此成了笼中困兽。

    "But I'm so tired of it all.What have I done to deserve this treatment?"
    我厌倦了这一切,我究竟做了什么,人们竟然如此对我?

    "I've never had a word said in my defense,or a kind word in the press."
    从没有人为我说过一句好话,媒体始终对我恶言相向。

    "I feel I've disappointed him."
    我想我一定是让他失望了。

    "I feel like an animal in a trap,and there's two buzzards working me over."
    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头困兽,被两头秃鹰反复啃食。

    "But it's not an enemy who has done this thing.But my own familiar friend."
    而这般的痛苦,并非是敌人所施,却是密友所赠。

    "You have no idea how hard it is to live out the greatest romance of the century……And now,I will have to be with him always……And always and always."
    你无法想象,活在本世纪最伟大的爱情故事中,有多么艰难。
    而现在,我还要与他生死相许,不能离弃,无处可逃。

    写下了这些话的这个女人,该有多么的绝望。

    这部电影怎么会没有灵魂。
    两个小时中的每一段故事,每一个角色,每一份人生都是有灵魂的。

    我想Madonna找到了这段爱情故事的精髓。倾国之恋褪尽头衔名利的光环后,不过就是简单的两个人相遇相爱,他第一眼看她就再也移不开目光,她被他吸引日渐生情不可自拔。许多年的风风雨雨不离不弃,重病在床的他说还想看你跳支舞,于是音乐响起,年迈的她裙舞翩翩,依然是目光纠缠情深似海,一如当年。

    一个国王的爱情故事,也是一个女人的爱情故事。



  2. 有多少lovers就有多少haters,我不知道如果导演不是Madonna,这部电影在IMDB和豆瓣上的评分还会不会是现在这样。

    涉及到历史真实存在的人物的电影一般都会争议比较大,也很难处理好,The Iron Lady就是个例子,好在The Iron Lady里有Meryl Streep的演技撑腰,再说谁敢不对Meryl Streep的演技发出赞叹呢,即使是跟风也是要的吧。

    名气在Meryl身上体现是好的一面,因为大龄非美女演员距离大众的距离是比性感流行女歌手要远的,了解的人会发出赞叹,不了解的人也犯不着生出厌恶之情。

    对Madonna来说,名气带来的更多的是争议,喜欢的人会喜欢,不喜欢的人分为几种,一种是了解以后确实不喜欢,一种是不十分了解但因为太红而反感,当然还有一类就是浮动型,本身的喜恶就受到流行度或正或反的影响。这几种人所占的比例我不好说,但中间一种在Madonna身上表现出来的效果肯定是要强于Meryl Streep。

    回到电影的话题上。对于这一类的电影,我觉得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评价,一是所说的历史,一是电影本身。

    我相信有很多理智的观众和舆论给这部电影不太高的评价是出于认为剧本过于浪漫化和美化历史。The Iron Lady和The Queen, The King's Speech的舆论中都有这种声音,而这是不是值得参考的标准就要取决于电影本身的定位:是严肃的历史题材电影还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艺术作品。

    这个问题一直有比较大的争议和讨论,在我看来,除了纪录片,任何电影都逃不出艺术品和娱乐品的范畴,即使是纪录片,也在艺术的范畴内。既然是有娱乐的成分在,那么适当的艺术加工是不为过的,关键是看导演想表达什么。

    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只是给导演提供了素材和灵感,而导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做出自己的诠释,甚至给出全新的注解,从而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和想抒发的情感。

    再退一步说,即使美化历史是不对的,但有类似问题(或舆论认为有类似问题)的电影还有很多,可其他几部的评价都远在这部之上。所以说造成差异的因素应该是在美化后的故事或者电影本身。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故事上来说,Madonna给大家呈现出这么一部浪漫到无可救药的电影在我看来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一直以来我对Madonna的最大印象是独立女性,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矫情,不煽情,不被情绪过分左右,拿实力说话(只针对她的态度,不谈到底实力如何,这个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不要忘了,Madonna也是个女人,在伦敦首映礼上她很罕见的got emotional。当说到这部电影献给她的母亲,讲述了‘a journey of a woman‘s soul’那一段时,没有征兆的哽咽也让我有些吃惊,虽然她数秒之后就恢复镇定。

    在1991年那部Truth or Dare纪录片里就有Madonna趴在母亲坟前的镜头,但是配合那时Madonna近似机器人的果断和坚毅的形象以及不可一世的狂傲,这段影像一直让我觉得格格不入,说白了就是假。而在出道30年后,自己已经是两个孩子母亲的Madonna会有这样的“人类的感情”让我觉得情有可原。

    这是站在女性的角度拍的一部电影毫无疑问。也许这样的立意在现在看来已经毫无新意,但不可否认以男性或隐男性角度拍摄的电影还是占绝大多数。

    电影看到一半时我脑海里就想起了索菲亚·科波拉的Marie Antoinette,同样是关于历史人物,同样是涉及到宫廷题材,同样是加上了重重的女性角度气息和导演自己赋予的个人诠释,也同样是引来了争议和两极分化的褒贬。

    也许确实,加入了性别角度的立场后的艺术创作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这也是当年以纯理性角度来欣赏电影时的我对Marie Antoinette并没有完全褒奖的原因。但天平是需要平衡的,正是有少数这些以自身影响力为女性发出声音的艺术家的努力,大的环境才可能不至于失衡。

    我想Madonna很清楚自己在这个电影市场里所扮演的角色,或者说自己需要、能够和希望扮演的角色。不是说她拍不出一部不受自己性别影响的电影(这一点可以从她的处女作Filth and Wisdom看出),而可以说她就是想坦然地拍这么一部为女性说话、给女性希望的电影,这有什么好羞耻的呢,她生为女人。话说回来很多人本来就是喜欢Madonna的这股坦然劲。

    Madonna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自己其实是一个很浪漫的人。但是反观她在其他方面的作品,这种浪漫主义并没有支配她的创作,而是受控的。浪漫和幼稚就像经常被人拿来打比方的天才和白痴,中间其实只隔着一层纸的距离。

    我没有办法给出区别浪漫和幼稚的具体评判标准,也不会自大到认为有能力给它定下一个标准。但在我从Madonna的音乐作品中感受到的来说,Madonna的浪漫建立在对现实有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而非小女生整天做梦灰姑娘遇到白马王子式的浪漫。

    我不会单纯被励志和“充满希望”的东西打动,这也是我不喜欢The King's Speech这类电影的原因;但我也不拒绝happy ending。当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坚强而抗拒一切美好的理想和结局时,这是多冷酷的世界。

    为什么要不信甚至抵触呢,世界上还是会有happy ending的吧,即使没有落在你头上。抱着负面的态度,即使有人对你说说他遇到了童话里的幸福,大概你也会觉得他只是为了给别人看才那么说的。当然从悲观的角度你可以说All good things come to an end,就好像Nelly Furtado的那首歌名,但是这个end还真得斟酌一下,以及什么样才算come to an end。

    就像电影里温莎公爵和公爵夫人的故事,被驱逐出境受人唾弃算是come to an end了吗?又或者客死他乡算是come to an end了吗?当然啦浪漫本身是要夹杂一点被迫害臆想症的,没有困难何来浪漫,那只是甜得发腻。从我的接受能力来看,只要别到在和平年代自己意淫“为了他我可以献出生命”的程度而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就不至于被扣上“幼稚”的帽子。但结局的好坏很多时候来自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倒没有对错,乐观主义者看到的总是好的一面,悲观主义者看到的总是悲观的结局。尽管在这方面我可以算是倾向于悲观主义,但这没有太影响到我从这部电影中获得的享受,这个在对电影本身的讨论中我会说到。

    再说除了hopelessly romantic的故事以外的部分。从目前普遍被接受的哲学观点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思想是由感官和经验建立起来的,我们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决定了我们是怎样的人。

    我相信Madonna投入了很大的个人感情和经历到这部电影里,最直观的就是在两位主人公都曾经受到严重的家暴,这很明显是与Madona本人与Sean Penn那次失败的婚姻有关。我倒不是说她借此影射什么,而是说可以关注的点有那么多,正因为有类似经历所以更感同身受觉得值得着重一说。就好像一个从教育条件很差的环境中走出来的人可能更会把自己的慈善工作方向放在教育上。

    总之,从爱情片的角度来说,大家能接受Titanic为什么不能接受这部呢?甚至很多人都能接受Once, Atonement这种拍的矫揉造作得一塌糊涂的电影为什么就不能接受W.E.呢?

    另外既然说到故事,我可以理解如果有人因为对电影所宣扬的价值理念的不赞同而减星,你可以说她为婚外恋说话,也可以说这与女性的独立意识紧密相连,这也是仁者见仁的问题。对于我来说,我会更倾向于把注意力放在编剧这么处理所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想法上。

    扯了很多乱七八糟的,最后说电影本身。这部电影从观感上来说算是我今年看过电影里最好的之一。节奏控制得很好,不拖沓也不过分赶时间。有很多电影看完以后再回想起来会觉得其实也没说什么,就是被一大堆无意义的小清新或lomo画面占掉了时间。那种追求纯意境的就不讨论了,但这部肯定不是。

    画面上来说,Madonna的电影品位得到了很好的展示,这一点从她90年代中很多MV所邀请的导演和自己提供的构思已经可见一斑,在拍摄电影时更是知道怎样点到为止。

    这方面的反例我立刻想到的有赎罪和钢的琴。前者那段令我“印象深刻”的长镜头真是4年后还记忆犹新,更不用说过于卖弄的光影处理。钢的琴则构图过于单一,以一种投机取巧的方法营造出了匠气。这两种在我看来都是属于画面上“用力过猛”的例子,也是对野心勃勃的Madonna来说最容易犯下的错误,但看完电影我发现这方面被处理得很好,画面美得不会喧宾夺主。

    W.E.给我的感觉是Madonna投入了很多心血、经过深思熟虑拍出的电影。导演知道自己在做的事和想要的效果,用初中作文的评语来说就是中心思想明确,语言流畅,生动有趣。内容上来说有太多可以进一步讨论和挖掘的内容,结合Madonna本人的经历也可以引申出很多有趣的讨论,我相信喜欢她并有一定了解的人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会发出一连串的吐槽吧。

    插一句题外话,Madonna决定本人不出演角色也是很明智的决定,很贱地猜Madonna是不是自己也听说过曾经有歌迷统计过她在一部电影里出现的时间超过了一定长度电影就会Flop的事……这部电影主角的气质和演技都是符合要求的。

    在我看来,电影本身是佳作。对于个体来说,好与不好是主观的,而评分这东西统计的是一个群体意见的平均值,对个体来说没有太大意义。所以单个观众觉得好与不好都是无可厚非,但从客观角度来说,相对于在某一方面有相似之处的其他电影来说这部也不会更差,所以获得如此不尽如人意的评分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也是如我这般懒和有书面讨论恐惧症的人会写这篇评论最原始的原因:被评分惊到了呗。

    所以最后还想说,IMDB评分、豆瓣评分这些时准时不准,我不是在清高地质疑大众的欣赏水平,而是想强调打分群体的不确定性。不同电影的观众群体可能是不同的,同样一个有话题性的导演或者演员也会引来很多跨越电影本身潜在欣赏群体的人过来看和评分,情况就会复杂很多。

    打个比方就好比昆汀拍了一部B级片,观众群自然主要还是喜欢这类风格的影迷,于是分数可能很高,而不接受此类风格的观众自然也不会去看和评分。但是如果有一天昆汀请了Meryl Streep去演她的电影,而Meryl Streep也偏偏老妇聊发少年狂突发奇想去试试,结果很多学院派观众就去看了昆汀的片子,最后的评分情况也可想而知。

    所以对于大部分对Madonna没有明显态度倾向的观众,我会建议你自己去看这部电影,尽量忘掉导演的名字和史料,根据自己直观的感受去享受和评价这部电影,我想还是有很多人会enjoy的。而在我看来,这部就是Madonna的Masterpiece。
  3. 很早就想写了,从《国王的演讲》开始就想,直到看过了的《年青的女王》,又看到这个。

    年轻的女主走到拍卖场, 旧事在她的审视里一一展现。
    女主倒是比辛普森夫人更吸引我的注意力。 她与辛普森夫人什么关系? 她会用什么立场来评价这个故事?或者她仅仅只是个引子的作用?
    女主的家庭不算很畸形, 不是无药可解,她为什么要寻找辛普森夫人? 或者她找的,只是爱情? 而世人眼里的爱情,是这个辛普森夫人?
    女主每个情绪起伏都伴随着的辛普森夫人故事,用故事里的情绪来代替她自己,诉说迷惑、挣扎、反抗、坚持、释然。
    年青的女主,拍卖场里买下她的手套,梳着旧式的发型,住进她的旅店,走进她后来的居所,查阅她的信。女主说:“世上只知道大卫牺牲了什么,没人知道她为他牺牲了什么?” 这多象是为辛普森夫人洗白啊,真是狗屁,忍忍忍,忍着看结果,看看女人会告诉她什么。果然,那些的信件还是洗白的节奏,只是美国人拍的片子,拿着他们最擅长遮羞布,用来洗白这个女人罢了。

    麦姐洗脑真是成功, 至少从商业角度,很成功。然并0 , 不是你想洗就能洗的,反而更深深地鄙视这一对男女。

    小学时,第一次看到温莎公爵的故事。知道世上有这个人,知道有皇帝为美人放弃江山,非常佩服。一个连国王与皇帝都分不清差异的孩童,清晰地记得四个字叫: 温莎公爵
    少年时,看到一本自传讲到了辛普森夫人,其中不缺乏赞美之词,有些记得很深刻:“她不美,但是极有魅力。这是个离过两次婚的女人。这是个很容易让人喜欢的女人。她与你谈话的时候,总是看着你的眼睛,让你觉得你此刻才是最重要的。她总在谈话中,应和一句,很认真聆听的样子。”于是,我也照猫画虎。
    再长大,发现故事似乎不是童话里的美好,有不少非议之处。但是一直没关心它所发生的时间段,甚至一直觉得那是在遥远的简.奥斯丁的年代。
    然后,才发现《国王的演讲》里,居然有温莎公爵身形一闪,它突然就与现实这么近这么近!它居然就发生在二战争期间!!


    开始了对这个童话的全方面的鄙视:一个离开了王室保护的男人,还能做什么呢?而一个没有光环的男人,虚荣的女人还会真的爱么?一个与纳粹沾边的女人,也能用电影洗白?一个国难当头、却逃避责任的男人,被它国家抛弃还叫着委屈?
    不同情,更BS这两人。从公德的立场上: 男人抛弃国家,女人背判国籍。男人的国家在抗击纳粹,却任由身边躺着一个亲纳粹政权的支持者。从私德的立场是:一个是勾引有夫之妇,一个未离婚却想边立牌坊边当BZ。在那么多可以抽身退步的时候,这个女人却欲迎还拒,“无辜纯良”地把前夫与现任抓在手里。 其实我曾恶毒地在想:再换一个男人勾引,她一样会离了又嫁。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称美国妓女。后来果然如此。

    更何况男人要倾国去爱她,这两人的肩膀受得起这个福份么?受不起,就承担被国家抛弃的放逐吧,就承担不被民众原谅的冷眼吧,以及与对纳粹的防备态度。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电影到了尾声,女人跳舞,垂垂老矣的公爵在乐曲中死去。
    所以,当电影中的女主仿佛释然地去迎接新生活时,真不禁为麦当娜叫好,米国思维真是在哪个电影里都一致啊。

    虽然电影再用力洗,也擦不掉的真实的羞耻。但是如果脱离现实,电影里的辛普森夫人,演员表演得非常好。虽为厌恶者,并不吝啬赞美表演者。同时,也真心赞美导演的叙述方式。
  4. 其实我觉得我已经在逐渐失去文字表达能力了,感情空有满腹却无法诉说。

    麦姐电影我是第一次看,但是吸引我的并不是导演的存在,而是这个故事本身。不管是倾国还是倾城对绝大多数女性总是有很大的吸引力,而我就是其中之一。

    叙事采取的是两个时空交错的表达方法,通过wally来引出wallis的种种,印象最深的是上海那一段,wallis失落吹灭那些蜡烛,脱掉绣花拖鞋和浴袍,走进浴缸里。看向镜头的那一下,其实我还没有真正看清楚她的真正面容轮廓,但是就一下感觉这就是我认为的waliis。把中国韵味或是上海女子那种风尘味把握的极好,这里风尘并不是贬义词。只是我找不到更好形容那种韵味的词语了。

    其实我并不是很喜欢这种方式来呈现这部电影,我宁可看一整部关于温莎公爵夫妇的爱情片而不是这种稍显凌乱的时空交错。

    我觉得温莎公爵夫妇的演员都选的很好,尤其是wallis,美的就像是一幅油画。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也不过如此。

    配乐还是一大亮点,每一幕每一处的感情都把握的非常巧妙,尤其是wallis被问及她的丈夫在哪后伤心走掉的的那个节奏段,她在前面走,edward在后面跟着。最后一句的i will follow,实在催泪,狗血却依然催泪。

    在最后wally去找出那些wallis的通信,其实也是在影片中为现实中的温莎夫人做了一个平反。世俗往往都是如此,如果一个女人被一个男人赋予了太多的爱,并且他们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那么所有错的将归结于女人身上,是女人使男人丧失了心性。从来也没有人看到女人在背后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仅仅是为了与之携手。

    为了你放弃整个王国的男人你敢要吗?我看到之前有一篇这样的影评题目。我不知道,但是wallis要了,要的大张旗鼓,整个英国了都记住了这个使他们国王放弃权利的女人。最后他们流落到法国,我记得很清楚的一段话::“We've got no where to go.What kind of life do you think we're going to have, wandering around as the world's most celebrated parasites!” 这句话你就能感觉到wallis的痛苦,她接下了着世纪罗曼史的荣誉和唾骂,同时自我还在受着煎熬。

    当她哭泣的倒在床上wally坐下对他说“At least you have each other。”
    她则是一巴掌 拍向wally 然后说“This isn't some kind of fairy tale。Wake up” 这句话打醒不应该仅仅是Wally,而是所有天下抱着拥有爱情幻想的女子,抱着遇见王子的梦想,做着灰姑娘的美梦。

    You have no idea how hard it is,to live out the greatest romance of the century. And now, I will have to be with him always. And always and alw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