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见习修女 Novitiate(2017)

简介:

    美国导演玛格丽特·贝茨首部剧情长片《爱的见习生》,找来曾与名导斯派克·琼斯合拍广告而声名大噪的星二代玛格丽特·库里,饰演一名出生在无神论家庭的少女,为了成为修女而前往修道院见习,展开自我信仰的辩证,却也在压抑训诫中发觉内心骚动的欲望。玛格丽特·库里充满灵性的亮眼表现,不逊于同台飙戏的奥斯卡得主梅丽莎·里奥。影片大胆触碰宗教和同志议题,呈现超越性别的信仰与爱的真理,更赢得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的赞扬。

演员:



影评:

  1. ####片子似乎应该是部青春成长电影,而成长的环境是一个破碎的家庭和保守的修道院。女主家贫,母亲不能好的处理两性关系家里争吵不宁,而父亲也没有什么教育的心思也做不出什么榜样来给女儿提供行为的模仿对象,所以当孩子在面对人生困难或者选择的时候,更倾向于恐惧,或者犹豫。她的第一个伤,来自家庭。而她的年幼使得她无力选择也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幼年形成价值观的时期,她只学会了母亲的忍让和卑微,看不到自我,当然更看不到自我的价值。当某日,一对修女到她家的时候,修女的温柔吸引了她。当贫困母亲听到说到那儿上学不用花钱,毫不犹豫的送了Catherin进去。这一推一就,让没有信仰的她变成后面虔诚的修女,成为了非常合理的可能。

    进了教会学校,在教了一些简单的知识都同时给学生们洗脑,“no love without sacrifice”。sacrifice,意思是牺牲,或献祭。看完之后再回到这里,影片明显是在暗示,献祭的意思。学校里被排挤,没什么朋友的女主,修女主动和她交了朋友,看到修女跟母亲完全不同的温柔体贴,成为了她唯一的想要成为的样子。于是,她成为了一名修女,即便她的母亲百般反对。一个叛逆少女该有的样子,或许,也是她开始寻找她自己的起点。

    严苛的修女生活,让一个个花季少女不堪忍受,有的选择离开,有的却选择折磨自己。“Chapter False”每周一次,由院长妈妈主持,探索每位修女是否有思想上的异动,比如不听她的话,或者违背她的话。她还接受举报。所有人没有例外。在这样高压的政策下,ca一直听从在修女妈妈的教导,努力做到完美。但是似乎从某晚开始,她做不到完美了。某夜的性高潮,让女主不知所措,她选择了饥饿惩罚来“赎罪”,就像女院长妈妈平时教导她们的一样。但饥饿没有让性欲消失,而自折却加深了。修女妈妈教的怎么不管用?对修女妈妈那些训导的怀疑,开始出现在Ca的脑子里。

    因为父亲去世,母亲来修道院看ca,骨瘦如柴的ca举止生疏,对父亲的去世毫无反应。生气的母亲冲着修女妈妈大发脾气,怀疑她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她的女儿,并威胁女院长若下次见到ca的时候还是这样就要她好看。

    这段争吵是整片重要的转折。

    妈妈对ca的关心似乎点醒了ca,她明白了她心里的欲望是希望与人交流,而修女严苛的生活让人与人的距离非常远,而这就是她们宣扬的love and sacrifice吗?她需要爱,她需要别人的安慰,爱拂,亲密关系,她非常需要,而她周围什么都没有。当她母亲跟女院长妈妈吵过之前,修女妈妈非常的固着在她的思维里,即便是她收到了梵蒂冈要求教会改革的信件,即便是大主教都闻讯亲自前来劝修女妈妈实行改革,一手遮天的院长妈妈,非常不情愿地宣布了改革政策。

    结果,当然是,大家一个个逐渐离开。

    修道院,在外人看来温柔无比,对恶人都能用爱去融化他的恶,的地方,却不能从内产生爱,不能从内产生宽恕或者包容,将如何去爱其他人。修道院关起来的门,关着修女们,关着年轻的思想,关着门并不能产生爱。一个人的成长经历的独一无二的,每一个经历都会或多或少的改变他的人生轨迹。幼年时,跟父母学走跑跳,学遇事的第一反应,逐渐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若父母缺失,那总会跟着其他某个成年人,仿造他的样子生活一阵子。青年时期,自我反省,思考,开始脱胎于最初的模仿程序,更多自我的成份,寻求赞美,寻求认同,有了自信心。

    ca在片子里,就是一个逐渐寻找到自己,寻找到自信心了。所以片尾说,I seek more。非常棒。

  2. 女主渴望的是爱,所以她才渴望上帝,想要上帝能够给她、满足她,让她得到爱。也许是因为父母间的感情矛盾和之后离婚让女主缺爱,这才导致女主才在学校与她心中的“上帝”培养出了感情。年少时的爱是不求回报的,是单纯的。

    所以女主才决定当修女,她觉得自己对上帝的爱,很长很远,不会消散。也许她考虑过上帝是否爱她,是否能够给她回应,也许她没有,爱情是冲动的,令人失去理智的,她无可自拔的陷入了一段与“上帝”的恋爱当中。

    这才让女主能够如此虔诚的,或者是专一的,爱着他。但当我们长大,开始拥有了欲望,便不再单纯的仅仅想要一份不求收获的爱,她知道了性,她渴望被拥抱。

    经历过一次尝试之后,压抑了许久的欲望就打破了牢笼,开始令她“饥渴”,所以她才想要用饥饿等方式来惩罚自己或者说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直到,一个眼神、一个触碰令她心中的火苗,被煽起,无法被熄灭,所以她开始渴求。

    而被狠狠满足之后,膨胀的欲望被浇灭了,理智又回来了,开始忏悔,忏悔能让她知道自己“正确”的方向是什么,但心中对于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即最后的What do you seek,让女主直面自己的内心。一个人盼望的东西,是很好想的,因为口嗨很简单,但直面自己真正寻求的东西却没那么容易,所以她犹豫了,但好在,她直面了自己的内心,冲破了枷锁。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不是说她有什么内涵啊什么大道理,仅仅是女主渴求慰藉那段让我感觉很美。毕竟欲望得到满足.......是爽的呀

  3. 相信很多人像我一样被电影结束的时候的
    What do you seek?
    I seek something more.
    这台词震住了。
    想起lana del ray的Religion那首歌
    For you there is only love.

    爱情应该也是一种religion

    如同Cathleen在电影开头一厢情愿的进入修道院只为了成为爱的新娘,
    后来用starve herself和伤害的方式抒发自己对上帝的感情

    我们在爱得不到回应的时候,用爱作为借口,justify自己伤害自己的行为
    但其实是激烈的想要慰藉,想要被爱的回应

    像Cathleen刚进入catholic school遇到的老师告诉她的
    Just because someone likes to be alone
    doesn't mean they don't crave intimacy.

    但爱就是这样的,爱与被爱不是等价交换的。
    母亲爱着cathleen, 换来的是cathleen追求自己成为修女的梦想离家而去。
    修女们牺牲一生在修道院,换来的是新法里与其他信仰者相同的地位。

    但也是这个时候,电影里好像为了上帝付出一切不求回报的Mother也放下了自己的姿态,在神坛上质问上帝为何将她抛弃。

    所以爱啊,人们总是以为他们ask for nothing in return
    但总能在最后一刻才发现自己,is always seeking for something more.

    What a lie.



    为欢,17 March 2018
  4. 奥黛丽赫本曾经演过一部叫《修女传》的电影。电影里的盖布瑞尔修女从见习修女一路走到正式修女,她的同学当中有人中途退出,记得那个退出的女生和她说,如果我心里有一丝犹豫的话,我不能欺骗上帝。盖布瑞尔修女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成为了一名修女。但是在二战期间,她因自己父亲的离世以及她看到在战争期间修女们的不作为,最终让她决定不再成为修女。记得影片的最后,她拿着自己仅有的行李箱慢慢地走出了修道院,外面阳光灿烂,她停驻在街头。 记得当年拜访希腊的迈泰奥拉,以为那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一方净土。到了之后才知道,那里已经变成了旅游胜地,一车一车拉来的是从世界各地来的游客。其中一间修道院是只有修女住的。离开时,热情旅店老板用车载我去火车站。一路上他和我唠唠叨叨,你知道吗没我都不知道这些年轻的女孩子为什么会去做修女,我认识一个人的女儿,上了大学,读了博士,然后决定回来这里的修道院做修女。 如果用原生家庭来解释女主角行为的话,你可以看到她有一个缺爱的家庭,从小父亲离开家,你可以说因为父亲角色在家庭里的缺失,造成了她对爱的渴望。所以,她觉得自己的一生可以献身给“爱”,做“爱”的新娘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在她自己选择成为修女的过程中,她也渐渐地发现了她自己。和她同时进修道院的那些花季般的女生们,她们因为不同的原因选择受训成为修女。她们和正常的少女们一样,有对爱情的渴望,有正常的生理需求。有些女孩子离开,有些女孩子留下。离开与留下,其实都是她们成长道路上对自我的发现。电影里的女孩子在和修道院院长忏悔时诉说自己心中对信仰的疑惑,那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在自己信仰里的挣扎,是个人对生命本质的质问,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而也就是在这种真实的挣扎中,我们才能找到自己。 如果不是对基督教或天主教有些了解的话,也许并不能了解影片的主题。本片又让我想起了《修女埃达》和《无辜者》。 影片的结局是开放的,女主角的最后一句话是,What do I seek? I seek more. 我们都在寻找什么? What do we s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