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小公主莎拉 小公女セーラ(1985)

简介:

    故事发生在1885年的英国伦敦,莎拉(岛本须美 配音)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千金大小姐,她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富翁莱福(银河万丈 配音)。显赫的出身让莎拉刚刚转学进入明晴女子学院便成为了校园里备受瞩目的风云人物,可是没过多久,便传来了莱福破产客死异乡的不幸消息,莎拉所拥有的一切在霎时间都化为乌有。

演员:



影评:

  1.     《小公主》是世界名著剧场系列的颠峰之作,即便在整个日本动漫界,本片亦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其制作水准远高于同一时期的其他TV动画,即便今天再来看这部作品,画面依然相当精致(当然是指日语原版的,中文版画质很粗糙)。
        名著系列中能够与之相比的,大概有曾入选十大感人动画的《罗密欧的天空》、以及90年代的超级催泪弹《龙龙与忠狗(剧场版)》。

        和姐妹篇《小公子》的温馨不同的是,本片更侧重励志。

        不过,不知是否我心态变得复杂的缘故,多年后的今天再来观看这部作品,满眼充斥着“平庸的恶”。

        莎拉是很不幸的,可是,造成她的不幸的,又是什么原因呢?如果你回答“万恶的旧社会”,那么应该面壁去,至少必须向面包店老板和洋装店老板谢罪;如果你回答是名琪校长或拉维妮亚,那么应该感到羞愧。

        若要问我最讨厌片中的哪些人,我倒不认为是名琪校长和拉维妮亚这两个“女魔头”,而是两个厨师(莫莉和杰姆)、还有拉维妮亚的两个跟班。
        主谋固然可恶,但帮凶更叫人讨厌,没有这些充当“中流砥柱”的爪牙,主谋的危害性会减轻很多。

        看到别人得到好处自己就会难受,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心态,只是程度深浅的问题,不过名琪校长、拉维妮亚、莫莉、杰姆这四人,在这点上尤为极端,他们只要看到别人得到半点幸福——哪怕仅仅只是彼得送给了莎拉一个苹果,就会痛恨得撕心裂肺、咬牙切齿、痛苦万分、难以入眠。

        名琪校长曾经有过一段不幸的童年,所以她憎恨别人得到幸福。拉维妮亚是典型的被宠过头的富二代,不能容忍别人的快乐,尤其是这种快乐会显得比她更耀眼的时候。莫利和杰姆是弱势群体,给别人打工的类型,受够了雇主的气,所以当他们欺负起蓓姬和莎拉这两个地位比他们更低的弱者时,手段更凶更狠更残暴。

        奴隶主有两种,一种是不高明的,以最大程度地压迫员工为己任,容不得他们有丝毫幸福;另一种则是高明的,给员工一定的优待、自由和快乐,让对方心甘情愿地为其效命。名琪校长无疑是前一种。

        相比名琪,拉维妮亚虽然很招人厌,却也是一个相当有原则的人物,直到最后一刻,她也没有向莎拉服过软。就像现实中的很多蛮横的富二代那样,一辈子欺负别人,但却不用因此受到惩罚,更不会像名琪那样听到莎拉重新获得巨额财产时,吓得两腿发软,对于莎拉的宽宏大量,她只停留在买帐、但不领情的程度上。

        名琪校长和拉维妮亚固然是导致莎拉陷入不幸的元凶,她俩的跟班更不用多说,可是,剩下的那些人,就没有责任吗?

        每当莎拉受到欺负的时候,昔日那些表面与她打成一片的同学,却个个寻求自保,几乎没有人站出来为她说一句话。所有人都认为自己只需付一点点责任,但正是这多个“一点点”,让莎拉不断地被侮辱。

        可是,在别人受到欺负的时候,站出来替他说话,未必不是对自己的帮助,你今天可以为别人不平,那么明天你受到欺负时,或许也会有人为你说话。

        试想想,如果莎拉像拉维尼娅那样蛮横,那么在她破产后,还会有彼得、蓓姬、阿美加、罗悌跑出来帮助她吗?尽管她得到的回报,远不及她的付出,更多的人是在漠视她的不幸,但总比没有的好吧,要不然到了那个时候,她只能像德国牧师马丁·尼莫勒那样自叹:“当初他们XXXX,我没有作声……后来他们XXXX,我没有作声……最后,当他们开始对付我时,已经没有人为我说话了……”

        也许有人会说,她们都是一群孩子,“不懂事”。可“年轻”真的能当借口吗?

        再回顾一下这个故事,其实还是有人经常为莎拉鸣不平的,她就是罗悌。在场受过“教育”的同学如此之多,脑海里装着多少仁义道德的故事自不必讲了,但到头来却连一个四岁的小孩都不如!

        这难道不就是集体“平庸的恶”吗?

        有些好人,他们没有尽全力去展现自己的善良,稍微遇到一点阻碍,他们就会变得软弱、胆怯、敢怒不敢言,并中止自己的善意举动,他们没有站出来对抗是非的勇气,但也不愿沦为毫无恻隐之心的走狗。这种有限度的好人虽然做得不够好、但并非该被谴责的对象。在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就是属于这一类。
        这种类型的代表人物是亚美莉亚老师,她虽然同情莎拉、但却对校长姐姐的暴行视而不见,典型的软弱的好人。

        阿美加比亚美莉亚好了一些,她不敢违抗更不敢批评拉维妮亚,但还是在半夜偷偷跑去会见莎拉,她是属于软弱但也不愿像其他同学那样墙头草的善良女孩。

        莎拉的不幸,是上边这些人导致的,但她自己也有一定的责任。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莎拉的“可恨”,在于她不懂得反抗,一个人若面对他人的不断污辱却从不还击,那么被欺负多少就有点活该了。

        莎拉风光无限的时候,她敢直接对拉维妮亚的蛮横表述自己的不满,但自从破产后,她连这点勇气都没有了,面对横蛮,她再也不敢“以直报怨”。事实上,莎拉的不反抗,换回的是那些人的得寸进尺,而不是慈悲为怀。

        逆来顺受不等于坚韧不拔,忍气吞声也不等于心胸广阔。我想《12国记》里木铃说自己当初若向冷酷的主人报怨一下,也许处境会变好一些,颇有道理。

        莎拉是坚强的,可别忘了,帮助她度过难关的,还有彼得和蓓姬这两个最要好的朋友,没有他们,莎拉能否支撑到最后重新拿回财产,恐怕是一大疑问。

        如果要我选出一个本片最坚强的人,那非彼得莫属。

        彼得是不幸的,但却不是可怜的。他永远不服输,主动谋求出路,从来不自哀自怜。他不羞于求得别人的帮助,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他也不吝于去帮助别人,尤其对莎拉而言,彼得好几次充当着她的救命稻草。莎拉最初对彼得的同情,换回了彼得的涌泉相报。

        因此,莎拉每次外出买菜时,总能看到彼得拥有超好的人缘,很多人都愿意向彼得伸出援手,而不是“施舍”。彼得可以说是一个坚强能干、且不失自尊的人。

        莎拉始终是一个大小姐,她吃尽了苦头,但未必真正明白穷人的疾苦。她以为蓓姬回家去就能获得轻松了,岂不知这对穷人来说是最大的尴尬。而她拒绝彼得接她回家的理由,是充满浪漫色彩的“不想从学校逃走”,而不是舍不得丢下蓓姬一人。但这种浪漫,却在她被赶出学校后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直到她跟着彼得一起出去打工的时候,她才知道世界上辛苦的孩子多的是,于是重新燃起了生活的期望。

        莎拉有一个幸运的结局,此前的遭遇对她来说是一次再好不过的磨练,但若莎拉最后没有拿回财产,她的浪漫主义又能维持多久呢?尽管莎拉很讨人怜爱,但我把最强者的一票,投给了彼得。莎拉是我们疼爱的对象,彼得才是生活的强者,我希望我有困难的时候,身边能有一个彼得这样的朋友(当然有矿石山老板是件很好的事,但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在“活着”这点上,彼得可以没有莎拉,但莎拉不能没有彼得。(只可惜彼得是“马夫”,而不是“附马”呵~)

        莎拉拿回财产后,对名琪校长、两位厨师、拉维妮亚和她的跟班等人所表现出来的圣人般的“宽容”,但我看来也不见得有多可取。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将侮辱自己和善待自己的人“一视同仁”,这对后者公平吗?

        所以说,以直报怨才是一个人的可贵之处。我庆幸着莎拉的幸运,但不太喜欢动画版这种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结局。

        以上评论仅限于动画版(尽管这部动画高度忠实于原著,但传达的理念还是有所不同),相关看法只是想换个角度有感而发,总体上,我还是很喜欢莎拉的(尤其小说版的莎拉),只是强调一下多年后的自己回头再看本片,被彼得打动了。


        PS:推荐看日语原版,中文版画质很差、配音一般、主题曲很囧很雷人……
  2. 不喜欢这个片子宣扬的价值观。想吐槽的有四点1.这个主角沙拉,虽然坚强和善良,但是也愚昧和懦弱。而且自己认为品质和精神境界高于别人是不是一种优越感和傲慢?仿佛在说:“你境界比我低,所以我懒得同你讲,你只有被我原谅的份儿”? 2片子结尾沙拉又成了公主,这就极俗套和肤浅了,应该让沙拉继续经受磨难,但是依旧不卑不亢,内心充盈,热爱世界。因为善良就已经让她内心得到了充分的滋养,不需要外界的好的回馈作为额外的奖赏。最后的功成名就让整个故事显得功利,这样叙述会误导人为了追求好处而去实施善良。3.命运会眷顾逆来顺受的人吗?No,人生是靠自己争取的。 4.像院长那样的人就应该被以虐待儿童罪抓起来。沙拉有权心里原谅害她的人,但是她没有权利赦免院长的罪,默认犯罪会让强权当道,破坏社会的公正和平衡。

  3. 2022.8.17晚23:04看完~

    因为没有看过原著,所以来讲讲我对动画版的一些理解。

    有人说动画版莎拉的人设太过懦弱,忍气吞声,难道她真的没有反抗精神吗?我觉得并不是,动画只是削弱了这一点。

    在维妮故意把面包丢在地上嫁祸莎拉时,莎拉表现出怒容,只是她不能反抗,莎拉为什么不反抗?莎拉其实多次提到这一点,首先,除了名琪学院,她是真的无家可归,虽然她可以去彼得家避难,但是她不愿意麻烦彼得,给他带来负担;其次,莎拉待在名琪学院是为了等到爸爸或者印度局的消息,如果莎拉前往他处,不容易及时获得爸爸的线索。

    第20集,维妮想让莎拉当她的女仆时,莎拉故意对维妮爸爸说出维妮欺负同学的事实,虽然话说的并没有很难听很讽刺,但是也是暗话明说,莎拉事后也告诉蓓姬她不能无底线忍让。

    最后,名琪院长把马房失火归因于莎拉,并怒斥莎拉,装装样子赶她走的时候,莎拉也表现出不屑的颜容,惹怒院长,并平静地直说名琪并没有她自己想象中那么好,而且还真的离开了学校,这个时候莎拉是真的没办法,反正非走不可了,说事实也没有了顾虑。

    综上,动画只是把莎拉改得没有那么极端反抗,但基本的人情常理还是保留了的。但是为什么莎拉最后要给学院捐款呢?很多人甚至觉得这太圣母了,不过我觉得换一种思路也许能想开许多。

    给自己留条后路,别把自己的路堵死。动画中提到,莎拉会回来继续读书,闹掰了,让学院黄了,虽然解气但事实上自己也少了一条求学的路。如果采取报复性措施,让市长夫人甚至周围人知道,也会对莎拉的社会评价造成负面影响。

    给别人留条后路,得饶人处且饶人。亚美老师生病时告诉莎拉,她姐姐为了经营好学院,而忽视了对莎拉的伤害和感受,同时亚美老师希望莎拉能原谅她们,这里其实是有一份人情在的,虽然平时都会把莎拉当成女佣呼来唤去,但也是跨越不了的阶级本质没办法,再加上从小就是被姐姐带大的,怕姐姐,但亚美老师在学院里常常帮莎拉解围,袒护她,称呼莎拉都是“莎拉同学”的,内心还是把她当作学生看待,再加上莎拉自己理解了名琪所作所为的背后原因,是一切为了学院,而不是只针对莎拉,如果有其他学生发生了莎拉的情况,估计也会受到像莎拉的待遇,因此莎拉从理解产生包容,伤害了名琪其实也是伤害了喜欢她的亚美老师。

    同时,名琪爱财又非常抠,想尽办法减少开支,你甚至可以把莎拉捐的钱,认为是供给学院让学生们过得更好的支出。学校还有罗蒂、阿美加等袒护莎拉的同学们,学费毕竟摆在那,只有让名琪多赚些,多得些,她才舍得改善学生们的伙食和生活学习环境。说到底,名琪只是希望学院越办越好,生活能维持下去,又没有妄想借此成为百万富翁、守财奴的念头,多余的钱肯定是用来办学的,所以了,莎拉其实是在间接的帮助她的朋友们。

    开阔自己的心胸,少记仇,无恨一身轻。何必搞得死去活来,大家难堪呢?弄得关系好好的,自己心中的仇恨也放下了,名琪也愧疚悔改了,对自己来说,懂得放下,亦是种成熟,人生路上如果总是斤斤计较,一板一眼,揪着仇恨不放,弄得自己心情差,伤健康还乱思绪,以圆满结局展开新的人生路,潇洒往前走,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维妮这个角色,不用太计较,要想得开。如果你看剧看得很生气,建议先反复播放50遍第20集她爸爸扇她的镜头,就解气了。如果你还觉得不解气,请这么想,维妮这个人性格孤僻强势,除了有钱压着别人做事,有几颗墙头草愿意给她撑腰,她是真的没有一个知心朋友,这种人是真的很可怜很苦的,没有人愿意跟她交流,一辈子不一定有至交,内心只会越来越孤独封闭,出了什么事有个万一,没有人会理她,只有自己受苦。

    还有,她爸爸是开采石油的,她的命运说不准会和莎拉一样有跌宕,石油和钻石一样,也是风险活,万一石油投资失败破产,她妈妈又没什么经济能力,她很可能有一天就是寄人篱下,再加上她这样的性格,可能比莎拉过得更惨,没人喜欢她。要知道,剧中只出现维妮爸爸的事业巅峰,就跟莎拉爸爸起初一样有苗头,但莎拉都跌宕起伏了,你敢说,维妮也会永远的一帆风顺吗?不是不报,而是时机未到,恶之所以有恶报,是恶行积累,从量变导致质变的结果,报应是一定会来的。

    动画其实也刻画了世间百态,资产阶级中有善有恶,穷人们想尽各种办法谋生,还有拜金主义、阶级固化(莎拉从女仆变成了公主,而面包店前的孤女只能从乞丐变成服务员)等等因素,我觉得如果孩子们看这部动画,也不失为一种让他们提前了解社会的选择。莎拉的这些遭遇,其实并值得观众哭成什么什么样子的,我觉得当时收视率如此之高,甚至造成轰动(观众给编剧寄刀片,配音演员不忍心配音下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个年代的人们思想太保守,人们太单纯了,放到现在看来这都很真实,简直太真实了,现实中不也是这样吗,甚至比这都复杂亿倍。所以我看的时候,并没有想哭的冲动,而是在静静观看的同时思考生活和随之而来的启示。

    从莎拉的身上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与人为善,不要得罪人。任何时候,在职场学场都要和别人好好相处,即使不能和别人成为要好朋友,也不要得罪别人,这样生活工作学习就会轻松很多,不然出了什么坏事都会觉得是你做的,有什么事都会把矛头指你。要有好的人缘和人脉,它们是生活的财富。

    学会灵活自救,善于利用社会各界中的信息。比如彼得帮莎拉找到开往印度的船,托人带话去印度警局求助。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等着靠别人,不等不靠,主动去寻求解决方案,不是因为看到希望而去努力,而是因为努力了看到希望,虽然莎拉最后是熬出了头,但很多时候熬不出头就要另寻其路,敖不能解决很多事情,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一根筋。

    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懂得感恩,知足常乐。常怀感恩之心,你记人家的恩,懂得回馈,人家也会在患难之时帮你解围。不懂得感恩的人,生活也不会记念他。蓓姬经常为莎拉打抱不平,觉得莎拉不该过这样的生活,但每次莎拉都让她别那么想,莎拉很知足,如果和更差劲的遭遇比起来,她已经很不错了,就是因为这样的想法,她才能够坦然熬过去,我们在生活中也要知足常乐,野心和期待固然好,但如果真得不到也不要气馁,你已经很好了,多多包容自己,放过自己,总是把自己往死里逼,人活着可多累呀。

    认清自我,找到自己的定位。莎拉在买菜路上常常看着橱窗里的洋服感叹自己不如从前,也有一次受到富家男孩的施舍,发现自己已经到了需要别人救助的地步,这才一步步认清自己,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在女工生活中立足了脚。在任何时候,都要认清自己的定位,因时而变,因事而变,让心境动态平稳,稳了,你就赢了。人最怕的就是你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还盲目乱撞。

    不要看不起别人,有可能别人比你更优秀,放低姿态,摆正自己,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任何人都可能是你学习的标榜,生活的指南。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多为自己积点德,因为恶有恶报是恶行积累导致量变引起质变的结果。

    最后我觉得遗憾的一点是,莎拉没有帮助彼得,彼得一家帮助莎拉太多太多了,莎拉知道的人情世故都是从彼得那学来的,最后没能改善彼得的生活真的很惭愧。这大概是编剧失策吧。不过如果是原本就没有这样的剧情,想想也很有意思,能被你伤害到的都是信任你的人,在别人有困难却不伸援手也是一种伤害,莎拉对彼得的疏忽,真的很伤人心,这大概是小公主也会有的失误吧。

    就这样了~

  4. 这部动画剧集我原本只是看了我认为需要的集数,当时并不打算全看并且也没在豆瓣标记。今年不止怎的,我居然把这个剧集完整看了一遍,这样我就有必要总结一下了。
    对我来说,观看这部剧一个绕不过去的地方是,我只能从原著读者的视角来观看,以下观点都将基于这点来写(也将附带谈论一点早先看过的日剧版):

    首先谈一下或许是动画让原著读者最为在意的地方,就是最后的结局:最后莎拉居然原谅了院长和这所学院,并为学院提供了资金用于解决财政危机。这点可能不只是原著读者,有些通过动画来了解原著的人对此可能也是不太理解,因为毕竟在这之前莎拉实在是受到过太多的非人待遇。不过在我看来,动画试图让这个结局成立,实际是做了太多的改造的:
    最主要的一方面就是莎拉的性格,原著莎拉尽管也是一个善良乐观,愿意承受困难和痛苦的女孩,但原著她也有受不了闹情绪的时候(摔娃娃事件),还有原著的莎拉在被逼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会做出反抗(虽然大多数时候显得很无力),还会为了被欺负的同学挺身而出,所有这些丰富了莎拉的性格,也让莎拉显得更为真实和亲切一些。然而到了动画,却把这些粗粝杂质全部打磨掉,让莎拉的性格变得彻底理想化了:无论有多么困难都能坚持下来,无论多大的痛苦都能承受的住,无论受到多大的侮辱都会忍让下来,如此一来,莎拉最后做出这样的选择自然是能想象得到了。
    不过,光有这点显然还不足以服人,所以动画还做出了另一处改动,就是适当削减了学院对莎拉的罪责:让巴洛律师拿走了莎拉的财产,让学院确实因为莎拉受到了一定的损失,与此呼应还加入了学院此前陷入财政危机的设定。实际上在原著,莎拉的那些财产就是被学院拿走用来抵债的(原著巴洛律师只是莎拉父亲的代理律师,他们之间没有经济来往,到最后谁也不欠谁的),学院也没有遭受财政危机,这样学院在莎拉这块上没什么亏欠的情况下却还要让莎拉受到非人的待遇,这个学院对莎拉还真是罪大恶极。动画这么改其实是让学院对莎拉的罪责只剩下虐待这块,就可以让莎拉给予原谅了。不过要这么设定的话,最后莎拉是否有必要去向巴洛律师“讨债”呢(即便莎拉不去,克里斯福特也会替莎拉做主去的),不过从最后莎拉的马回来了来看,或许真的去了。
    后来日剧版的结局虽说也是莎拉救起了学院,但在这里却是让学院易主,性质完全变了。日剧版莎拉的性格没这么理想化,但感觉还是跟原著不同,甚至偏离得更远。日剧版学院虽说也是陷入财政危机,但那次却是学院占有了莎拉的财产。如此一来,结局的变动也可想而知了。

    接下来谈一处我比较在意的改动,就是克里斯福特悄悄在莎拉住的阁楼里布置的惊喜。在原著这一切始终是没有被明晴院长发现的,但到了动画里这一切最后却被明晴院长发现了。这样的改动并非是本动画独有的,之前之后的2部美国电影版也是这么设置的,不过美国电影版接下来都是院长让警察来抓人莎拉逃走的情节,但在这部动画里,院长却是没收占有了克里斯福特送来的那些东西,并让莎拉睡马房,接下来还把莎拉赶出学院,最后还是以克里斯福特寄衣服的情节来收场。在这里倒是详细展现了怎么在阁楼里布置这一切和到时如何撤走的细节,然而要这么设置的话我反倒觉得还是设置成没让院长发现更好些。不过这种设置却也让这处情节拖了好多集才结束,甚至加入莎拉被赶出学院这个原著没有的情节,很可能是有在此扩展的意图(但最后因为来不及而没能做成)。
    可能也是觉得不合适或是时间上施展不开的缘故,后来的日剧版对此还是改成了院长没有发现的设定。

    时间的设定我觉得没有问题,读了几遍原著后我也发现原著对时间的设置存在bug,如果真的完全按原著的时间来做的话,可能会有异样感觉(原著莎拉开始是7岁,到11岁生日时总共过了4年时间,但拉维尼亚开始是13岁,4年后就是17岁还留在学校怎么想都觉得不可思议,更何况在这之后拉维尼亚仍然在学校到最后也没离开)。现有的改编版还是选择让这个故事从头到尾都是发生在一年之内来设定的。

    动画展现的这所“明晴学院”感觉太小气了:学生总数算上莎拉也只有14人,教职工算上院长也只有3-4人,其他的服务人员如果不算莎拉和贝基就只有2人。虽说其他的改编版交待的人物也不多,但大多还是能做出这个学院还是有更多人的感觉出来的(哪怕只是假象),而动画对学院的这种事无巨细的展现方式,反倒给人造成一种“这所学院原来就只有这么点人”的印象。后来的日剧版却把这点给完整的继承下来,让人看着就更别扭了。

    原著的明晴院长是一个很会见风使舵的人,开始看到莎拉有钱的时候总是一味的讨好,后来当莎拉变得身无分文的时候就肆意的虐待折磨她,后来看到有人给莎拉寄东西又转变了对莎拉的态度。动画版的院长除了上述特点外,更显得一根筋一些,做事情上更为不留余地不通情理。或许是因为学院陷入财政危机的影响,在这里明晴院长还是一个小气吝啬的人。动画的拉维尼亚和厨房的那几位,也被塑造成原著那种简单粗暴的人物,甚至在此他们还被塑造得更为变本加厉一些。跟他们有关的情节大多是让人看着觉得窝火的,再加上动画容量问题,这样的情节还很多,也难怪在动画播出期间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在播映当时,动画杂志有来自读者的投信说“心情低落的时候看,会想去上吊”,工作人员和配音员也曾数度收到装着剃刀的信。担任院长角色的配音员中西妙子与拉维妮亚角色的山田荣子,在节目结束后对周围的人透露:“不想再演这种角色了”)。
    后来的日剧版试图对这些人进行塑造,给明晴院长和拉维尼亚加入了心理描写和她们过去的事情,意图让她们不再是这么简单粗暴的人物,可惜没有做好,反而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些无关紧要或是我认同的改动之处我在此就不提了。给予这个评价主要是看在这部动画得以把原著各方面细节都展现出来的份上,当然我认为通过这部动画来了解原著是可以的,不过我还是希望看完后还是有必要读原著来了解其中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