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小迷弟找自我”的故事。 “真吾为什么要自杀?”作为谜题贯穿全片始末,影片没有直接给出任何关于真吾的心理描述,就连最后真吾的那几段“独白”都仅出现在小河的臆想中。 影片的前半段,是小河眼中的真吾: 在小河眼里的真吾几乎是完美的:帅气、有才、就连姐姐都美得逆天。跟小河不一样,真吾仿佛从未迷茫过,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生活和事业充满决策力。从模特群演到偶像明星,真吾的演艺事业一路绿灯,这一切令小河自叹不如之余,对真吾更加崇拜不已。小河就这样毫无自觉的一步步放弃了自己的人生和色彩,沦为真吾的迷弟,他信徒般虔诚追随着真吾的人生,一心一意想要成为跟真吾一样的人。所以当真吾托付小河在自己死后完成白木莲吾这一角色时,他最终选择了接受,因为他憧憬真吾的人生,因为他没有自己的人生。 虽然小河自诩没有人比他更了解真吾,但是关于真吾的死亡,他其实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于是小河把真吾的死归咎于“白木莲吾”这个角色,认为是白木莲吾害死了真吾。但内心深处,小河知道自己并不真正了解真吾,其实从第一次听到《蝴蝶兰》的歌词开始,他就隐隐觉得自己不了解真吾。这也是小河很不能接受的一点:他与真吾朝夕相处一起长大,为什么却无法了解对方? 最令小河焦虑的是:如果不了解真吾,他就不能成为真吾。 小河太想成为真吾了。 他必须去了解真吾。 影片的后半段,是他人眼中的小河: 活在真吾世界里的小河,是灰色的。 曾被真吾带去脱衣舞俱乐部的成濑凌,一边贬损着小河,一边又通过揭发真吾的阴暗面来嘲笑小河对真吾其实一无所知。想要利用小河抄绯闻的三神丽也暗示他:“有导演说在人反复表演之后,才会展现出真正的自我。笑死人了,什么人能根据什么判断出什么才是真正的我啊?连我自己都不知道真正的我是什么样的。”可惜小河并未会意。成濑凌和三神丽一眼就看穿小河想要取代真吾的野心,并毫不客气地表示:“你办不到的,你会崩溃的。”就连女友纱理也劝他放弃。在揍了成濑凌后,迫于压力小河一度想要放弃扮演真吾,但是社长似曾相识的一句:“没有真吾,你本身毫无价值。”让他回想起之前离开真吾,浑噩度日的生活。 是的,没有自我的小河,只能靠扮演真吾来生存。 绝望的小河,认为和真吾在相同的地方,用相同的方法寻死,就能通过相同的体验更加了解真吾并永远追随他。 但是让小河迷恋至此的真吾,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在影片的结尾,真吾母亲留给小河的录影带里有着全部答案: 就像小河心中的真吾是完美的一样,在真吾心中,姐姐铃木唯才是完美的。 当小河赞叹铃木唯“从没见过这么美的人”的时候,真吾内心的憧憬估计比小河还澎湃。从小开始真吾就对姐姐摄像机不离手,一副粉丝跟拍偶像的架势。铃木唯不仅长得美,还特别艺术家范儿,张口闭口民思民哲,B格爆棚,把小真吾唬得不要不要的。真吾对姐姐盲目崇拜到:即使铃木唯告诉弟弟自己要自杀时,真吾对姐姐的选择也没有丝毫的质疑——姐姐是神,姐姐说的都是真理,姐姐选择的肯定是正确的。无脑迷弟属性暴露无遗。 《蝴蝶兰》是真吾写给姐姐铃木唯的歌。“蝴蝶兰”也好“楼”也好,都是姐姐的想法:“要做想做的事,而不是能做的事,如果是我的话就会这么活。”这个说死就死,疑似患有严重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姐姐,倒是挺会教人家怎么生活的。 那么真吾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呢? 和小河一样,真吾没有自己的想法 ——这正是真吾为何如此迷恋姐姐的原因。 早已在姐姐的光环下迷失自我的真吾,作为姐姐最大的迷弟,只是忠心耿耿的信徒般过着“如果姐姐活着大概会这么生活”的生活,一心想要成为姐姐替代品。从《蝴蝶兰》的歌词“我再也听不到,但是我想听,那栋楼说太迟了,已经太迟了。”可以看出,真吾虽然没有劝阻姐姐寻死,但其实对姐姐的死是非常不解和不舍的,所以最终他不惜选择跟姐姐同一天自杀,来揣测姐姐的心境、追随姐姐的脚步——这跟小河对他的迷恋如出一辙。但是讽刺的是,死去的真吾最终表示:“我还是做不到姐姐那样,姐姐看到的景色,我最终也没有看到。” 当然看不到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个体。 小河想变成真吾,真吾想变成姐姐。 真实的真吾,和小河没有任何本质区别。 两人唯一的区别在于:最后关头,求生的欲望战胜了小河追随真吾的决心。 在自杀未遂的小河悲恸:“我一点都不了解你,我们算哪门子好朋友。”的时候,已经想通的真吾反过来安慰小河:“有啥所谓呢,反正人和人之间本来就是无法相互了解的。” 两个迷弟搂在一起抱头痛哭。 从对真吾的迷恋中惊醒,回归自我的小河,由灰色渐渐恢复了自己本身的色彩。他终于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偶像也只不过是个迷弟,真吾和自己的所谓“自我”只不过是场大型的人格模仿秀,看别人的戏,再演戏给别人看;过别人的生活,再生活给别人看。小河一直以为“白木莲吾”只是真吾扮演的一个角色,殊不知就连“铃木真吾”本身也只是真吾扮演的一个角色而已。 站在天桥上,小河把真吾给的名贵打火机扔向白木莲吾的广告牌,拒绝再“扮演”,并对真吾和自己不惜用生命也要完成的这场历时多年的迷弟生涯下了最后的评语: “无聊!” 没有读过原著,但是据迷妹科普,原著的初衷和行定勋的意图想必差之千里。 仔细想想,这部主角的身份是偶像、原著作者的身份是偶像、主演的身份是偶像,观众的身份是迷弟迷妹的影片,内容居然是“小迷弟找自我”,主题居然是“反偶像”。行定勋还真是毫不客气的把所有参与人员都给嘲弄了一圈。
========================================================================
PS: 《粉与灰》釜山见面会被问“苏打和芋头谁演技好”时,行定勋回答:“一条过的话是苏打好,十条过的话就是芋头好。”这话其实挺微妙,翻译过来就是:“苏打演技全仰赖天赋,但天赋有限,就算多拍几条无非也就那样。芋头天赋不行倒是挺努力,不过不可能每个镜头都拍个十条,所以努力也并没什么卵用。”如今看来颇有点一语成谶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