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2002)

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2002)

又名: 敬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 / Old Jing with His Regular Customers

导演: 施润玖

主演: 靖奎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02

片长: 54分钟 IMDb: tt8643490 豆瓣评分:9.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敬大爷(靖奎 饰)是一位87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他是一位从旧社会走来的老剃头匠。这位家住北京什刹海景山西街附近的老人耳不聋,眼不花,解放前在地安门开理发馆,接待过不计其数的主顾。解放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花样繁多的发廊相继兴起,而像敬大爷这样凭着传统手艺吃饭的却越来越少,古老的剃头匠们已被时尚人类抛弃在穷街陋巷之中。敬大爷每天穿梭各个胡同之间,登门为那些相识几十年的老主顾理发刮脸。这群老人中有的健谈、有的沉默、有的达观、有的已是弥留……20多年时间里,400多位孤独、无名的老人离开。而敬大爷则怀着一颗平实达观的心,以仪式般的郑重送走每一个相伴多年的老主顾……

演员:



影评:

  1. 终日生活在烦恼与无休止的社交中的年轻人们,完全不能感同深受地想象散沙状的个体如何在社会中正常地生存。简言之,孤身的高龄老人们的困苦,远超常人所能想象。最常见的表现是,老人们会在儿女们猛然倾巢出动来看自己时,总是提“我死了以后”、“我快死了”、“我啥时候死呢”这种听起来很“煞风景”的话题。子女们不爱听,甚至以愤怒对待老人,除了一部分是出于缺乏智慧的爱以外,占更大比重的原因,是不肯承认自己根本无法理解老人。的确,当人没有面临随时可能与死神握手的状态时,谁都不能感受到将死的预感,或说是生活濒临完结时应该保持何种心理状态。资深理发师靖大爷以87岁高龄,躬亲示范,告诉我们生活即将完结时更需要保持潇洒。对大部分自以为给老人带来重要东西的年轻人来说,更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意义。因为靖大爷本人是一个传递潇洒的人,他的性情和他的工作方式,像蜜蜂传递花粉一样,把潇洒的心理状态传递给一位又一位老主顾。

    每剃完一个头,老主顾会邀请靖大爷坐下来一期抽颗烟聊聊天。在不同场景里,这样的对话总是显出多种一致性。与靖大爷年龄相仿的老主顾们都希望和这位老朋友聊上几句,一个月才见一次面,说来也未必能记住彼此的话,但有些话从靖大爷嘴里说出来,跟别人说的就是不一样。老人们需要老伙伴,只有老伙伴说的话,自己才能听得进去。他们需要的更多是这样的彼此承认的方式,并非其他各种名目的敬爱。在杨荔娜的《老头》中也能看到,老人们将同龄伙伴视为最能接受的倾诉对象。靖大爷总是跟老主顾们说,要经常起来走动,不要总躺着;心里要有念想,没有想法不行;吃饭要规律,生活要有制度。这样的话,每个老人的儿女都会在十几数十年中讲上千百遍,不过看起来效力可比靖大爷说的差了不只一点点。话从孩子口里说出来,就像幼儿园阿姨要求小朋友似的,老人都不爱服从;要是从老伙伴那儿听到,内容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好像吸收到一种力量一样。

    靖大爷多少年里头能和这么多老主顾成为朋友,大家都离不开他,首先和他的为人有关。作为一位老理发师,他无论为谁服务,都保持优雅的礼貌,从动作到用语都反过来令顾客发自内心地尊敬他。搞服务业能做到这个地步,就是一种感情上的交换,而不只是“从抽屉里给我拿五块钱来”这么简单的买卖了。老主顾们也都记得回赠一句:“您受累了!”看这融洽的关系,怎能不让人羡慕?其次,当理发师多年,靖大爷深守行业规矩,说不到讲职业道德这么高的层次,但是他很明白做理发师就是应该和顾客成为朋友。等大家都老了,又添了一层老伙伴之间彼此依靠的感情关系。“二十多年,送走四百多位,都剃没了”,这话听起来真幽默,伙伴式的相对依靠超越了生死位置之间的张望。第三点,就要说到靖大爷的手艺了。片子里讲他手艺的老主顾有好几位,其中一位“爆肚张”全面概括过靖大爷的业务能力,说他的老手艺最全面,能“刮脸、铰鼻须”,这都是现在的发廊小伙不会的能耐。“刮脸对理发的人来说,最舒服了”,这估计是老主顾们选靖大爷这样的老理发师上门服务的最大理由。片子的末尾部分,我们看到一位病重的老人,已经无力坐起来了,躺着让靖大爷给刮刮脸,算在走之前再舒服一回,可见老手艺在老人心里的地位有多重要。

    跟《老头》里的老人们比,靖大爷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和老主顾们之间都是老伙伴的同龄关系,服务员与顾客的关系更重要。靖大爷自己热爱理发这个工作,曾经也是为著名演员服务的“著名理发师”,有过自己的理发馆,这辈子在这行当里也算潇洒走过一回。除了练就了好手艺,交了好多朋友,他还非常清楚晚年继续上门服务对自己的生活有多重要。平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见到一些老人,他们从忙碌的工作岗位上一退休,马上就很不适应悠闲的生活,孩子们总是说“您老栽花养鸟,跳舞下棋,看孙子,多开心呐”,孰不知这压根不是这些老人想要的生活。要老人作出改变何其难呐,年轻人都很难愿意改变自己,老人更没有这个必要了。靖大爷深知自己只有在毕生热爱的事业上才能找到最大的乐趣,也只有继续工作才能不断地和老主顾们见面,否则他和其他孤独又无事的老人一样,难免无聊。人心一空,身体就差,很快就剩数日子了。可见,“生命在于运动”,说的是真理。

    最后还想感慨的是,如果什刹海不复存在,老主顾们必然不知所踪,靖大爷恐怕也乐趣全无。偌大的北京城,东西方建筑杂交混生,未必容得下这帮“需要走动,需要说话”的老人们。很多人跟靖大爷聊到拆迁,这是城市成长必然要见到的结局。即便后海胡同保留原样,居民们恐怕也早晚要搬走。世界的变化,到底有没有考虑到对这变化最敏感的人们,谁来考虑他们,怎样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是个值得认真思考的大问题。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可大多数人都情愿在青壮年时代装作自己是另一个人,老了再慨叹生死距离如此之短,想起从前悔不当初,这有何用呢?看看靖大爷就知道,我们很多人在很多方面,都实在太不潇洒了。千万不要再倦怠下去了。

    关注纪录片,思考生活。请关注由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和UME新天地国际影城联袂推出的“真实中国·影院计划”。


  2. 《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岁月更剃
    文/四月物语

    片子里的靖大爷87了,身体很好,常常要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给自己的老顾客剃头。片子里季节是冬日,靖大爷踏着一双轻薄的运动鞋,经常逆行在马路上,阳光下。不知道靖大爷的时间表排得有多满,片子没有登门理发的具体日期,只是一段段大同小异的剃头过程。

    对于靖大爷的了解,在剃头的过程中略微了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靖大爷因手艺出众服务于名流间,掏得出三根金条换了闹市的多层小楼作为自己店铺。不料,后来公私合营,一夜间靖大爷成为无产者,多亏老头一直心胸开阔想得开,这成为他其后的人生哲学。

    靖大爷服务的主顾们大多也是底层人民,许多老人是渐渐走远了,老主顾们越来越少,“这几年走了400多位”,靖大爷说。就连他的工具也几乎成了古董,“该进博物馆了”。

    片子的结尾颇耐人寻味,为别人剃了70年头的靖大爷到街头理发,一个半百大妈还关心问候着靖大爷,说您身体真不错平时干嘛呀,靖大爷说我平时就出去转转,大妈说那您可得慢着点。她却不知坐着的老大爷每天忙碌的工作,靖大爷始终没说自己的身份,理完后静静离开。

    2010年初的时候,摄影记者白继开和友人再次拜访靖奎老人,老人处于隐居状态,偶有登门拜访的来宾大多因为施润玖的这部纪录片,慕名而来。老人依然有着旧式剃头师傅的风度,像纪录片里一样依然按时锻炼休息,他的心态就是长寿的秘诀,是这个燥热时代缺乏的温和剂。

    片子与《爆肚张和老吉家》也有了交集,地点上的,靖大爷给张耀兴老人剃头,爆肚张店里的一只猫好奇地嗅着那些理发工具,好像前世也闻到过那些古老的气味一样。
  3. 片子里各位大爷的精神状况和生活状态,无处不是透着施润玖导演深刻的人文关怀。冬天里的北京城一派景色萧瑟,就像那些暮年的老人一样,陋巷里一捆捆枯萎的大葱、灰暗的脚踏车、泥泞和板砖……都是在陪伴人们旁述说着那些习已如常的人生百态。但是我自己在看着敬大爷的身影时,却感觉到一种强悍的生命力,看完之后内心也安宁了许多许多。祝愿大爷们依然健康,逝去的也一路走好!
  4. 再无夏花的繁盛,也没有世事的纷乱,死如秋叶之静美,姿态轻薄,缥缈如烟。泰戈尔的诗句是我童年百无聊赖生活中的一抹惊艳,也是让刚刚明白死亡的我少了些许恐惧,而重新思考死亡意义的开始。观看《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的过程是一次轻松又不乏感动的过程,就像泰戈尔的诗句,也像这部观察模式纪录片的嗓音一般,尽管全片都在讨论死亡这个高悬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一、自然且含蓄的嗓音

    这部纪录片拥有一种自然又含蓄的迷人嗓音。不同于任何阐释作用的纪录片高强度的信息轰炸,《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全程只有少量的解说词,解说的内容也在于为观众交代必备的关于老人们的背景,例如他们的生平和性格习惯,甚至没有任何背景音乐或音效的烘托渲染。导演在本片中使用的设备是手持DV,他跟随靖大爷的脚步穿梭于北京胡同间,直接走进每一位靖大爷的老主顾家门。几组拍摄在拍摄模式上高度一致,展现靖大爷精巧的手艺的时候,镜头景别和运动变化较为复杂,而在交代靖大爷剪完发以后和老人们闲聊的镜头语言简单,往往是单机位长镜头,用一个双人镜头完成完整的记录。简单的视听语言和少有的旁白解释让画面真实感和说服力十足,观众将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在纪录片文本,更好地感受镜头语言背后传达的明确的关于死亡的价值取向。

    片中少有的摆拍镜头

    较少机位的跟拍并不代表着导演不注重剪辑的连贯性,导演在拍摄期间还是利用了少量的正反打等技巧叙事。例如靖大爷上门服务时,和一位大爷在胡同两端见面的镜头,我注意到导演这组镜头中两边都没有看到摄影机和镜头,不可能是瞬时拍摄,而是有时间差的摆拍。但这没有破坏纪录片的真实感,相反,利用电影拍摄技巧保持了叙事的完整性,利用一些技巧让镜头丰富,增强了观感。而台词“我去四环了,等我卸了车行吗?”非常自然流畅,可见这部看似自然不加修饰的纪录片的嗓音,实际上是由导演精心设计创造出的。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施润玖将导演技巧化为无形,有意淡化视听语言手段对观众注意力的引导作用,用尽可能少的拍摄技巧创造出观察类纪录片自然冲淡的嗓音,在不知不觉中有力传达了影片关于死亡的核心价值。

    二、视死如归:站在生命尽头解构死亡的意义

    靖大爷,一位每时每刻都在见证死亡的老人,二十年间,他服务的老主顾有四百多人先后去世。在整部纪录片中,除了和孙景山大爷能谈古论今之外,靖大爷和其他老主顾最大的共同话题就是死亡。作为一个年仅二十的青年,我很难完全设身处地和靖大爷这些站在生命尽头的人们共情死亡,但是我能从他们的对话中感受到,几乎每一位高龄老人都流露出来的面对死亡的尊严和勇气。

    片中记录了穆老人(2002年85岁)最后一次接受靖大爷服务的镜头。老穆已经卧床不起,蜷缩在窄窄的床中间,凹陷下去。这是片中距离死亡最近的老人,他无法开口说话,因此没能知晓他对于死亡的看法。而这样的镜头,靖大爷早已见怪不怪,他面见了无数生离死别,一把剃刀修剪着活人的须发,而实际上,靖大爷做的事远不止剃头。剃头匠这一职业的意义,也远远不止为人修剪须发。靖大爷和每一位上门服务的老人建立了朋友关系,每次结束剪发后他都要和顾客聊天许久,聊天话题大抵嘘寒问暖,鼓励老年人们好好活着。

    畏惧死亡,是所有生物的天性,而整个老年阶段,某种程度上,都是人在和死亡达成和解的过程。我们在小时候不停努力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在大学阶段不停努力找个好工作;在工作期间,不断努力赚钱,不断努力找个好对象,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挣扎,都是为了更好地活着,而人生的终极命题显然不止生存一个,还有生的对立面——死亡。因此,在机体彻底成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了家庭(大多数情况),有了子女并度过壮年之后,就基本解决好了生存这一人生命题,之后每个人就开始走向死亡。生命的天性是畏惧死亡的,但问题所在就是生命的天性同样也是向死而生的,无论再惶恐,无论在生前如何如何或伟大,或富裕,死亡面前,生命是平等的。

    这里有两对矛盾:生命自然的畏死倾向和必死结局,以及生前状况的多样和死亡结局的唯一性。而对于老年人,这两个矛盾就成了最具现世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整个老年阶段,这两对矛盾会随着时间逐渐激化,无论个体能否在生命的最后达成和谐,死亡的命运都会毫无偏私地降临。

    相比上段文字的复杂论述,片中的老人的思路极为简单。靖大爷问片中最年长的米连城老人(2002年96岁)长寿的秘诀和对于死亡的心态时,他说:“活着就是一个吃饭的事情,多做善事就多活几年。”米老人认为“想通就是幸福,想不通就是受罪”,显然他也曾被两对关于死亡的矛盾所困扰,并在日复一日的思考中获得了达观。知足,不争不抢成了老人对死亡命运的彻底接受之后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老人们站在时光尽头,面对死亡却无比轻松,将死亡解构之后这个禁忌的话题就成了老人们寒暄打趣的话茬,一切都变得简单了。

    靖大爷劝老人有心有茬地活着

    靖大爷关于死亡很少向老人输出自己的观点,相比之下,他做的更多的是倾听,帮助主顾们分析现状,做出建议。在影片的最后,一位主顾认为人生是大梦一场,死亡之时是梦醒之时。靖大爷抽着烟听着,他说,活着比什么都重要,要“有心有茬地活着”。所谓有心就是做个有心人,有细心有耐心有好好生活的决心。所谓有茬,我想,就是说有挂念有自己的牵挂。这让我想到瑞典的一部名叫《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的电影,讲的就是欧维原先因为妻子过世失去了对世间的牵挂,在受够了世间的无聊之后决心自杀,但是每次自杀都会有神奇的事情发生以至于无法自杀。他也在邻居的不断帮助下找回了自己的“茬”,完成了救赎并得到了善终。这部电影讲的就诠释了要有茬地活着。

    靖大爷自己的牵挂我想除了子女之外,还有他的老主顾和剃刀(后者当然是他的手艺)。曾经为无数京剧大师做活的靖大爷成了北京城的“活化石”,没人学的“刮胡子”手艺也成了只有老主顾们才能享受到的独一份的服务。在观片结束之后,我几乎被靖大爷超然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激情“圈粉”,于是上网搜索靖大爷后续的故事,才发现老爷子已于2014年时年101岁在京仙逝。去世的时候,遵循老爷子的遗嘱和习惯,追悼会简单自然,他仍旧一头光亮的银发,面颊瘦削,颧骨似雕刻般。人这个无比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一瞬间变回了最初赤条条来时的模样,也许这才是关于死亡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