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一路逆风(2017)

一路逆风(2017)

又名: 邓紫棋成长记 / 逆风飞翔 / G.E.M.: G-Force / G-Force

导演: 尼克·维克汉姆

主演: 邓紫棋 韩寒 徐小凤 曹格 汪峰 洪涛 韩磊 武卿 林俊杰 卢波·格罗伊尼格 张丹 吴国培 朱明锐 李蕊 李蕴 何超莲

类型: 纪录片 音乐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17-01-06(中国大陆)

片长: 90分钟 IMDb: tt6455336 豆瓣评分:5.3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二十五岁的G.E.M.邓紫棋,在台上尽情享受音乐的背后,她所面对和拥有的又是甚么?《一路逆风》是邓紫棋首部大银幕电影,讲述了她在追求音乐与梦想的路上,迎着逆风,走过流言蜚语的人生低谷,愈加坚定。事业得意之时,学习面对爱情失意的伤心,承受的一切G.E.M.邓紫棋都亳无保留亲自剖白;好友何超莲,李蕴与邓妈妈亦鲜有现身,29位中港台娱乐圈重量级人物零距离作访谈,揭开邓紫棋最真实一面。

演员:



影评:

  1. (尝试多次也没办法把用了七八年的老账号找回来,本想放弃写什么影评,注册还挺麻烦的,一个刚开的新号估计也会被当成水军吧,无所谓了,反正这票房水军也无力拯救啊。)

    写下这篇影评时,《一路逆风》的豆瓣评分是4.3,打分排列呈现豆瓣烂片具有的“L”型特点:一星占据了一半以上。这部电影的票房和排片,估计也不会被同档期的大片当作什么值得关注的竞争对手,雇佣水军来抹黑。

    写下评论的大致就两类人:1、邓紫棋的粉丝(不懒的那种),普遍给出4—5星的好评。2、虽然没看过电影,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讨厌这种明星题材、讨厌邓紫棋、讨厌邓紫棋居然敢拍纪录片、捍卫豆瓣电影逼格……)的豆瓣用户们,无一例外给出一星,以示抵制。
     
    “张学友都没这么大脸给自己出纪录片。”(目前短评最高赞)

    很多怒打一星的豆瓣用户想要表达的意思都是:她凭什么有资格?心情可以理解,但戾气也是重了些,不过没看过电影只根据自己的喜恶打分也是豆瓣常态了。答案很简单啊,为什么邓紫棋能拍纪录片?公司投钱。为什么能上院线?有发行商愿意接盘。就像你不喜欢吃香菜,可它还是会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菜市场的蔬菜摊位上,没有羞愤的自我灭绝。别人,有这个权利,而你,可以拒绝。如果把张学友当作门槛,估计很多歌手连张嘴说话的资格都没有了。

    据说这部影片上映之前也是经历了一年多的四处碰壁,被十几家发行商拒绝过。中国电影市场上,纪录片一向票房惨淡,能进院线已经不易,更不敢跟商业大片比票房。担心拉低豆瓣逼格的网友也不必紧张,粉丝打高分也只是自嗨,没兴趣的网上有免费资源也不会去看的,再说粉丝们还没有刷一星的网友努力。

    国外歌手拍摄记录片十分常见,不说Michael Jackson、Amy Winehouse这样的传奇了,年轻一代的歌手就有Taylor Swift的《无畏之旅》、Justin Bieber的《永不言败》、Ed Sheeran的《与Ed的九个日夜》等等。不过中国人还是习惯盖棺定论,大概首先要求主角要具有公认的划时代的成就,最好已经过世,再由第三方拍出来才显得公正客观。

    我不可能从客观的角度评价这部电影。

    剧情解读、拍摄手法、镜头剪辑……一般的电影分析手法对《一路逆风》大概都不适用。不管邓紫棋的公司抱有怎样美好的期待,比如让更多的人因为这部电影去了解她等等,但这种题材注定就是受众狭窄、面向粉丝的电影,愿意花钱去电影院瞅一瞅的都可以算作真爱了。

    我是1月6号去看的电影,本地所有影院的黄金档都不见其踪影,放映场次不是安排在上午就是夜间。提前五分钟检票的时候被工作人员告知因为人太少所以提前开始了。此外,检票通知的时候片名还被误报成《一路顺风》。那一场陆续来了十多个人,还有一对夫妻带着宝宝。

    剧情方面没什么好分析的,纪录片呈现的是邓紫棋出道至今十年的成长经历,粉丝都知道故事的走向。也许是为了避嫌,涉及感情经历的时候含蓄带过,本人也没有谈及之前的恋情。好的方面就不说了,反正粉丝怎样都觉得是值的(小LuLu太可爱了)。90分钟的时长,很多东西没法深入展示。导演是个老外,剪辑无功无过吧。结尾收的有些仓促,如果以超级英雄电影做类比,就像是没等到主角的痛快反杀就戛然而止。不过邓紫棋也才25岁,结局本应该是未完成。主要是横向展示,没有深度剖析。如果想看对音乐方面的探讨,可以参考2014年的《人物》专访——无论昨天多失败要学会原谅自己。

    “她也不过如此”。是的。

    写下这篇影评的起因是在豆瓣看到《一路逆风》下面的一篇长评——《论一个明星的个人魅力》。这位作者大概是曾经的粉丝,表达了对电影的失望之情,其中有一段:
    ”我给三星,是因为它给了我一个半小时完整地梳理自己为何从爱上邓紫棋到,“啊她也不过如此”的地步,也就是她如何在我眼中逐渐失去个人魅力的过程。“

    这句“她也不过如此”,让我耳边响起《开到荼蘼》的旋律:“一个一个偶像,都不外如此。”巧合的是,前段时间,王菲因演唱会天价门票被批判,因唱功退化被群嘲,许多曾经的粉丝也隐隐表达着“她也不过如此”的感慨。

    我们的人生大概要经历很多个“她也不过如此”的时刻吧。想要挑出曾经喜欢过的东西的瑕疵和缺陷一点也不难。几年前热播的偶像剧、追求过的男神/女神、一个游戏的通关、理想的大学、梦想的工作……得到了以后,仿佛,都不过如此。等再过个几年,连当年痴迷沉醉的原因都忘记了。

    世界在变,你在成长,会不断对偶像有更高级的要求、更严苛的定义,直到有一天,她不能再满足。原来的追星狗可能会变成某某成功创业家的拥趸,并对娱乐明星嗤之以鼻;原先崇尚街头文化和朋克精神的中二少年,现在更愿意在深夜听一曲马友友,收敛起肤浅的傻笑。世界提供的物质文化选项如此丰富,只要你怀有足够的好奇心和耐心,总能找到更好的替代品。

    偶像的魅力不是突然间消失的。只是因为当初喜欢着,所以眼睛里自动加了升温滤镜,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等你越走越近越了解,才发现偶像们并没想象中那般拥有金刚不坏之身,也会不完美,也会犯错,也,只是个普通人。或者,等到你真正步入现实的泥淖,为生活工作焦头烂额的时候,文艺的煽情不能再轻易让你感动落泪。比起买房买车和对雾霾的担忧,其他都像是无病呻吟。

    于是你会迎来“她也不过如此“的时刻。甚至想问自己一句:当初我怎么会喜欢她啊。仿佛完成了一个智力上的晋级,脱离了从前的低级趣味。

    偶像是用来崇拜然后抛弃的。

    很久以后,被抛弃的偶像们也许会机缘巧合转化成一类人的情怀,那时可以将往事从回忆里捞起,加入刻奇调剂,自己感动自己一把:啊想当年…….
    贬低以前喜欢过的东西,就能证明自己不再是那个幼稚的小孩吗?你向别人展示喜欢的书籍、音乐、电影,并不能真的为你的品味代言,只是借此表达你想成为那样一种人。

    喜欢邓紫棋真的比喜欢张学友要低级趣味吗?即使偶像们可以这样划分出三六九等,粉丝自己也并不会因此与有荣焉。所以,当我们在展示品味的时候,更在意的是别人如何看待你还是害怕承认自己本来面目。相信我,你的个人形象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尊贵完美,以至于因为喜好的不同会影响到对你人格的判断。

    表达自己喜欢的权利,并接受别人的不喜欢,并且不因他人的观点左右自己的喜欢与否,那应该是最有底气的喜欢。

    一部电影,并不能真正激励你乘风破浪、一路逆风。
    一个偶像,也并不能真正让你洗心革面、脱胎换骨。
    可是对我来说,曾让我感受到瞬间的温暖和力量,帮助我度过一段消沉的时光,就足够了。

    成长这回事,只能自己来。
  2. 新街口德基的周五晚场,票价46一张,是我看过的最贵的一场2D电影。

    抛却粉丝滤镜,就电影本身而言,一星无疑,给多了对不起曾经狠狠吐槽过的其他烂片。

    我给三星,是因为它给了我一个半小时完整地梳理自己为何从爱上邓紫棋到,“啊她也不过如此”的地步,也就是她如何在我眼中逐渐失去个人魅力的过程。

    初见必然是我是歌手,说着“感谢我是歌手给我这个机会”的她,是羞怯紧张的,但是非常单纯和坦诚,柔软到让人心化。

    单纯、坦诚、柔软是一些非常有魅力的特质。

    然后邓紫棋就红了。她变了,我非常直接的感受。香港是个弹丸之地,中国人却是遍布世界的。变成一个走到那里都有人认识的大明星,如果本身没有厚重的积淀,或者是快速积淀的能力,非常容易浮躁。两者她都没有。从15岁以后一直搞音乐,哪里有时间让她沉淀自己的思想。推动人类思想进步的自古以来都是哲学、文学、绘画,甚至是近代的电影,而音乐从来不是。直接点可能就是读书少的缘故吧。

    韩磊说她30岁以后会大放异彩,大概是觉得她30岁以后才能冷静下来吧。

    邓紫棋变成大明星以后,不可避免逐渐失掉的单纯坦诚与柔软,不再是她个人魅力的加分项了。相反地,浅薄幼稚越来越成为她的个人魅力的减分项。

    拜托,你年少成名,从香港红到内地你还要多顺利?恋爱分手谁没经历过?开演唱会辛苦不是很正常何况有数万人为你欢呼?哪个当红大明星不被网友骂?……明明一路顺风还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觉得自己特辛苦,“一路逆风我真累啊”。这不是浅薄幼稚?

    15岁的她,学大人唱歌;25岁的她,学大人讲话,还是她想象中的大人。真的,大人不是你那么说话的,端着太累大人都会放下接地气的。

    作为一个自认为三观日趋稳定成熟的人,面对曾经非常喜欢的明星变得不单纯但同时又很幼稚,真的很难不嫌弃啊。

    对了,在我的记忆里演唱会上劲歌热舞的邓紫棋还是有些个人魅力的,也许我还会再去看一次她的演唱会吧。

  3. 电影开始,一条皮裤跃然出现在屏幕上,观众随着她的脚步,一步,两步,进入到她的音乐世界里,听她诉说整个音乐的成长历程。从外婆对她的音乐启蒙,到在中学演唱比赛中被蜂鸟发掘,从成为香港第一个未成年拿新人奖,到成为最年轻登上红馆舞台的歌手并叱咤粤语歌坛,从内地无人知晓到当红炸子鸡,一路上不容易,动人的音乐和优秀的唱功是她向世界表达自我的符号。正如电影中她自己所说的:“从中学的舞台到香港乐坛再到整个中国的舞台,她只是一步步地把自己的表演舞台扩大,她的本心和努力不会变,无论名气再大,将她的音乐带到每个人的身边仍然是她所期望的。”

          她用了十年的时间,25岁就达到了如此佳绩,这怎么能算一路逆风?这怎么能算一路逆风?这怎么能算一路逆风?25岁,大部分的人都处于职业的伊始,除了一股冲劲,一无所有。而她,微博2200w粉,73场巡回演唱会,获奖更是数不过来,还能有机会上天,这能叫一路逆风?一些歌手恨不得咬牙切齿:唱功好也不能这样任性啊,你那些所谓的黑,所谓的逆风,全都放在我身上好了,我想被人黑也没人黑啊。

         回到电影的本身,对于一个25岁人儿的经历积累,影片必然不会丰满。导演 Nick Wickham已经很努力地将她的经历最大程度地展示得能打动观众的内心,镜头的运用和拍摄的角度那叫一个赞啊。但是记录太过零碎,转场太过生硬,半段真情流露的访谈接半段记录,再接一段短得不能再短的演唱,一个点还没讲完,就讲下一个点,尽管最真实地展现了她,但是却有一种凌乱、零散堆叠的感觉,引不起我的共鸣。全场唯一有点燃的深圳露天演唱会的一段,刚看得有点嗨,竟然就转场了,哎。毕竟问题的关键还是25岁积累实在太少,却用这种自传式的方式去表达,带给人的感觉只能是一个微博艺人生活片段的合集。
         
        有人说这是她自我的个性表达,但是记录片真的不适合这样用。借用洪涛说的“有时候做好事情并不关键,做对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再给自己十年的积累,再出这样的一部记录片,会不会更好呢?现在这样就有点捞钱的意味了。本片的上映,只会让舆论更加波澜,让她的2017更加逆风。希望本片会是她的新的开始,30岁后的她大放异彩。

        电影本身值一星,近6年的歌迷加一星,给第一个出纪录片的勇气再加一星。
  4. 还记得第一次知道邓紫棋,是在初中时听到她的《where did u go》,心想这个女孩子好棒啊,才比我大三岁,唱歌好厉害,还是自己创作的,而且笑起来真甜!然后了解到她很可爱也很努力,以及扮金鱼脸去街头卖唱等各种有趣的事。

    但是当时还很少有人知道她,包括到我上了大学,同学问我你最喜欢唱谁的歌,我说邓紫棋,对方都疑问“?谁啊”。

    2013年,在广州看她的演唱会,以前她只在香港开show,这次终于能在内地见到她了。每一首歌我都会跟着唱,心想要是哪天能跟棋棋成为朋友,和她一起唱歌该多好。

    后来得知她要上我是歌手了,一定会有很多人知道她了,就像一个小宝藏就要被挖掘出来了……有担忧也有欣喜。

    果不其然,她一夜爆红。

    可这何尝不是她应得的呢。小小年纪,刻苦用功,每一个不被理解的时刻都没有放弃,眼神依然坚毅,笑声依然爽朗,大步大步往前走。

    她无疑是幸运的,年少便得伯乐,只为她一人。可前提必须是,她已经足够具备了千里马的条件。试想有多少人在抱怨无伯乐赏识的同时,包括我自己,在某个时间段里,都是没有达到所需条件的。

    所以,天时地利人和,加上自身的努力和优势,成就了邓紫棋。

    那么如今,金子终于跳出了沙堆,闪闪发光,不就是理应如此的吗。

    很高兴看到她被那么多人听到,其实当我自己开始做音乐,我才知道,做音乐和唱歌有多难,内心该承受多少,哪怕没有外界的压力,也有自身的矛盾和纠结,和无人知晓理睬的孤独感。

    棋棋应该是在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八九年里,慢慢沉积成了她所能够成为的模样。

    后来到现在,我很少再去关注她,但她偶尔出新歌我都有听,也许她的音乐性大概都定型在了那里,没有什么大惊喜。但她慢慢变得细腻了。变得稳重成熟的同时,也变得小心翼翼了。

    虽然各种媒体老调侃她是皮裤妹,或者从各个角度说她的不好,但我知道她热爱音乐的那颗心不会改变。对我来说,这就够了。

    但愿她的笑容跟她小时候一样纯粹,因为她是属于童话世界的小公主啊。

    坚强与坚定是多么難得。

    我喜欢的欣赏的敬佩的音乐人和歌手有很多很多很多,世界上比邓紫棋更厉害更高层次的音乐人和歌手也很多很多很多。我不是她的粉,我只记得她是和我一起成长的小女孩。

    就像曾经相交过在一个点上,哪怕如今已分开各自前行,都会把美好留在心里,继续前行。

    多年后我还会想起,那些是我青葱懵懂时所谓的情怀。就像小学时听到的周杰伦 林俊杰 SHE 蔡依林 张韶涵……等等。

    每个人在每个时期都不一样,每个人都在生长,每个人都需要进步。

    所以,還是很個人情感的給了4星:

    一星,給青蔥年歲。

    一星,給鄧紫棋本人。

    一星,給曾經紅火的香港樂壇。

    一星,給最淺顯也最可貴的音樂信仰:為音樂而生而死而存在。

    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