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金色梦乡 ゴールデンスランバー(2010)

简介:

    居住在仙台的宅急送工作人员青柳雅春(堺雅人 饰)是一个情感细腻、善良温和的青年。2年前,他曾因救助被歹徒威胁的当红女明星凛香(貫地谷しほり 饰)而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某天,他接到大学好友森田森吾(吉岡秀隆 饰)一同钓鱼的邀请,于是欣然前往。但是令青柳出乎意料的是,森田似乎把自己骗入一个陷阱之中。是日,正在故乡仙台视察的金田首相(伊藤ふみお 饰)遭到炸弹袭击身亡,而青柳则成为了头号嫌疑人。警察总署综合情报科迅速部署天罗地网,而知晓内幕的神秘势力也急于杀害青柳以灭口。在好友和陌生人的帮助下,青柳被迫在小小的仙台展开绝命逃亡,“对他人的信任”是他所拥有的唯一武器……

演员:



影评:

  1. 《Golden Slumbers》讲述的是一个很常见的主题:当个人撞上国家机器。在好莱坞商业电影以及其它西方电影中,这也是一个很受欢迎的题材,如第一滴血、生死狙击、V字仇杀队、肖申克的救赎、海盗电台、守法公民等。在这些影片中,个人与国家机器的对抗是一种“景观式”的呈现。片中的主人公是典型的孤胆英雄,无所不能。他们在受到国家权力的打压时奋起反抗,此时权力机构往往对主人公无能为力。最后,主人公凭借“主角不死”定律,总能战胜国家机器,是自己的冤屈得到洗刷。第一滴血中的战斗力惊人的兰波,生死狙击中百发百中的狙击手,V字仇杀队中絮絮叨叨但是手段高明的V,肖申克的救赎中隐忍偷生默默筹划的越狱人……诚然,在面对国家机器的时候,他们也会有脆弱和无助的一面,但是他们都有反抗的能力,并且会把强大的国家机器搞得晕头转向。

    在奉行消费哲学、崇拜利益、产业化十分成熟的好莱坞那里,塑造超级英雄是市场的需要。个人单挑国家的行为已经成为大众寻求快感的一种方式。而观众对这种意淫式的对抗也很买账,他们乐于在快节奏的对抗中体验一种消费的快感和感官的刺激。

    而在《Golden Slumbers》中,个人并没有成为英雄。相反,在国家权力面前,主人公显得那么单薄、脆弱,他只能走上逃亡的道路。他也尝试过利用媒体披露真相,但是媒体也是被真理部控制的。主人公逃亡的路上充满了摄像头、监听……就像面对“远景敞视监狱”,你的一举一动都在当权者的视线中。所有的反抗都是无力的,主人公不是孤胆英雄,只是国家权力利用的一个棋子。

    在个人与国家这样宏大主题的笼罩下,影片中四个人的友情则显得尤其珍贵与感人。甚至可以说,友情才是这部电影最着力表达的部分,而看似宏大的叙述则是陪衬,为了彰显友情的珍贵。

    贯穿影片的是一首Paul McCartney创作的《Golden Slumbers》,这可以看成是影片的一个潜在文本,这个文本所蕴含的故事与影片本身可以形成某种契合的互文关系。

    《Golden Slumbers》选自Beatles 1969年的专辑《Abbey Road》。虽然从时间上来看,《Let It Be》是发表于1970年,但实际上69年的时候Beatles已经走向分裂,而《Abbey Road》才是Beatles真正的告别。在这张专辑中,四个人用一种概念专辑的方式对自己的友情、生活以及一切进行了缅怀。这张专辑也是Beatles所有专辑中四个人合作最多、最默契的一张。不同于其它专辑中John Lennon和Paul McCartney的专断,这张专辑中四个人都有创作。专辑的上半部分John两首,Paul两首,George两首,低调的Ringo也有一首,四人大合唱一首。下半部分以Paul的《You Never Gave Me Your Money》作为基调,铺陈了John和Paul各自三首的宏大组曲。最后以恢宏壮丽的《The End》结尾。四个人尽力演奏,音量达到最大,然后凄然结束,令人唏嘘不已。整张专辑充斥着一种忧郁和不舍,但是分离已经难以避免。

    《Golden Slumbers》选自Paul McCartney的组曲,在这首精致的小品之后是一首口号式的《Carry That Weight》。四个人中也许Paul是对这个乐队最留恋的人,他是一个单纯的音乐家,不像John有那么大的社会政治理想,不像George那样遁世,他只是希望这个伟大的乐队可以存在下去,希望自己和其它三个人的友情可以存在下去。如果说《Carry That Weight》是表达之后路程的艰辛;《The End》是意识到分离的不可避免;那么《Golden Slumbers》则是对过去岁月的一种诗意的怀念。

    伊坂幸太郎选择这样一首歌作为电影的标识决不是无意的。但是,由于电影的宏大主题,也容易使人过度阐释,认为电影与这首歌共同暗合了60年代西方的抵抗浪潮,是一种青年亚文化的注脚。这种结论是不成立的。首先,Beatles根本不是西方抵抗运动的代表(后期的John Lennon可以算是代表),政治与抵抗从来都不是Beatles关注的重点。这种结论的前提就是不合理的。再者,电影中个人与国家的对抗也不是严格的、残酷的,相反,确是有些搞笑和调侃的。

    “Beatles到最后的最后也是做好了曲子才解散的。”
    “带着好像对不起大家的样子。”
    “Paul都想了些什么呢?”
    “肯定是想把四分五裂的成员再次联系起来。”

    从前几个形影不离的伙伴,会为Beatles激动,会为摔跤激动,一起讨论着肯尼迪遇刺,一起到烟花工厂上班,一起讨论着生活中的种种,伙伴中有人是爱人,后来又分手……这些回忆是经历过学生时代的人都会有的。长大之后,大家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有的婚姻不美满,有的做着默默无闻的宅急送,又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名人,有的已经成家有了女儿。大家上了年纪之后似乎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那种亲密。然而一种突如其来的变故又将四个人联系在了一起。在这场变故中,朋友之间有无奈,有被迫的出卖,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友情的伟大。当全世界都与你背道而驰,世上最难能可贵的就只剩下你的习惯和信任。电影表达的感情应该是和《Golden Slumbers》这首歌契合的:对于朋友来说,分开是一件对不起彼此的事情。

    在国家机器巨大的外衣下,友情显得那么伟大,那么悲悯,值得用首相的挂掉这样重大的事件、用Beatles这样一代人的偶像来祭奠。最后烟花轰然响起的时候,我感受到的不是个人对国家的胜利,不是抵抗的快感,而是一种关乎友情的感动。即使最后男主角已经被迫改头换面,女主角依然可以认得出他来,并且为他盖上属于彼此的印记。
  2.     早前,在翻看朱天文的《最好的时光》时,看到过某一章节用了《金沙的日子》这个标题。说来也奇怪,光只看了这标题眼前就好似做梦一般进入了一个朦胧的世界,那里有故人,更有故事。各种眼泪各种欢笑都如细细的金沙一般从指缝间溜走,逃也似的,怎么都抓不住,空余满眼闪亮的金黄。
        
        现在,伊坂幸太郎告诉我,那种感觉其实可以有一个很美妙的名字——金色梦乡。
        电影《金色梦乡》讲述的是一个凭借信赖成功逃亡的故事。说是成功逃亡或许不够准确,毕竟男主人公青柳本就是被陷害的“冤大头”,但如若没有成功逃脱,而是被“堂堂正正”地“绳之以法”了,那又该做怎样的解释?总之,我们姑且还是将错就错,来看看青柳和他的老同学以及其他“路人”们是如何上演的这一出与“天”斗其乐无穷的吧。
        
        其实,一开始把青柳拉进圈套的老同学在最后时刻也还是帮了他的,毕竟他告诉了青柳基本的“实情”,而且要他快些逃跑:“活着就是最大的反击。”老同学见面很自然地会问问家长里短,早早结婚的同学苦于老婆沉迷“柏青科”,为还债不得出此下策,懦弱畏缩的外表下是一个男人最基本也最难得的对家庭的责任感。他陶醉地哼着《金色梦乡》的曲子,第一次把青柳带回了美好的学生时代,为后面断续的回忆开了个好头。片名出来的时候,我已经隐约感到这会是一部催泪的片子,至少是对于像我这样对“美好回忆”这种事没有抵抗力的人来说。
         不得已迈开逃亡第一步后,青柳碰到了当年“四人组”的另一位成员。这位“沉迷女色”的老同学虽然在他进门后第一句就是关心青柳跟那位被他拯救的女明星有没有“做过”,后来“逼”青柳赶紧逃跑的借口也是自己的女朋友要来,甚至当年他的黄色卡罗拉也是“别有用途”,但在紧要关头,他还是不失作为死党的男儿义气,在权利机关的暴力下始终没有屈服。
         然后,简单“善良”的连续杀人魔出场了。“吓了一跳吧?”这调皮的口头禅怎么听都不像是出自一个杀人魔之口。幸好,他的每一次“惊人”出场都给青柳带来了福音。也许对于他来说,杀人不需要理由,帮助一个通缉犯也不需要理由,一切都只是为了“吓你一跳”。
         不知是该怪世界太小,还是青柳名气太大,前女友随便看个新闻,都能获得的“最新消息”。这似乎是我见过的最干净最简单的ex关系,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当年绚丽烟花下笨拙的举动和朋友汽车里的打打闹闹都是若即若离的最美好状态,即便是多年后非常状态下的再“见面”也没有一丝负面情绪在里面。青柳着实应该感到庆幸,因为不是每个前女友都会拼死地去引爆下水道里的烟花的,她也有可能会想要引爆若干吨TNT炸药。
         一路上还有很多形形色色的帮助。同事,家人,但凡跟他站在同一战线的,都是对他抱有一百分信任的人。不过,我更认同青柳父亲的说法:我不是想要相信他,而是太了解他。可不是,从他呱呱坠地到成为谋杀总理大臣的“逃犯”,为人父母的哪一步没有看到。而正是基于这种了解,才生出了坚不可摧的信任,才会有青柳父亲爽快地一挥手,丢出一句:努力逃跑吧!虽然有时,被人太过了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但基于这种了解产生出来的信任却会在某些时刻成为你继续生存下去的最大支柱和力量。
         整个片子下来,有多处重复呼应的细节。如学生时代练舞时的摔人动作的重复出现(虽然单纯的前女友灵光一闪想到这招后还是很惨烈地失败了),老友吃薯条的习惯和青柳按电梯按钮的习惯呼应“习惯和信赖是人类最后的武器”。青柳逃亡成功后写给父母报平安的“痴汉去死!”的字条呼应他对父亲的回忆等等。看似不经意的设计,却有着让人恍然大悟、会心一笑的效果。

        导演中村义洋可以称得上是“伊坂专业户”了。从07年的《家鸭与野鸭的投币式自动存放柜》,到09年的《fish story》(《一首庞克救地球》),再到今年的《金色梦乡》,伊坂小说的映画化作品中几乎有一半都是中村义洋的作品。细细比较下,不难找出几部电影中相似的元素。不仅是导演如此,演员方面,似乎也有所偏好。近两年人气急升的堺雅人自不必说,外型“特殊”的滨田岳也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传说中伊坂幸太郎是个连仙台都不愿出的标准宅男,但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却可以感受到他对当前社会的敏锐感知,这在《金色梦乡》中显得尤为突出。拿大活人当棋子的政客们的嘴脸,为了生计劳碌奔波的工薪层,童言童语早熟又无忌的孩童,还有女艺人的等价交换与“报恩”。也许伊坂是很“宅”,不过他宅出了境界,套用一句老话,可谓是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虽然之前被剧透了烟花的桥段,但真的看到的时候还是热泪了。从某些角度来讲,这烟花是不是和月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管是“人间万姓仰头看”,抑或是“千里共婵娟”,表达的都是对故人的怀念和千里共此明月清辉之感叹。黑暗中的绚丽总归是浪漫的,浪漫过后漫延在硫磺味中的孤寂和冷清却很少有人能抵挡得住。就好像,安眠药的药效终会过去,迷糊醒来之际,如果眼角有泪,只得自己默默拭去,就像你的妈妈或是爱人之前对你做过的那样。
       
        金色的梦乡总会有个温暖的结尾,请相信前面的路不会太难,请相信了解你的人永在身旁。


         
        
         
  3. 靠着日文字幕和我那半吊子的听力连蒙带猜地把《金色梦乡》看了下来,还一口气看了三遍。真是喜欢。

    这个夏天见证了我对堺雅人大叔的花痴由量到质的重大转变。这位学生时代曾被唤为“早稻田王子”,爱读书爱做饭,动不动就笑成眯眯眼的大叔一次次用他的优质震撼了我。前些天无意中在网上看到堺さん二十代的旧照,怎么看当年都算得上是标准日系帅哥一名。可大叔到了三十后半才算真正红起来,剧场上年复一年积累下的舞台感顺手一迁移就成了镜头前的游刃有余。经过时间洗练而愈发闪亮——用在大叔身上虽然肉麻却也倒贴切。这样的年纪真是好啊,胸怀经过漫长焦虑期而凝炼出的心平气和与自知之明,没有年轻人的刻意取巧和各种“try too hard”,就这么静静往那里一站都是一道风景。甚至连那小肚腩、厚眼袋,和笑起来眼角密布的鱼尾纹都是加分点。都那么合时宜,分寸掐得刚刚好。

    说回电影。感性如我,判断是否喜欢一部电影的首要标准自然是看它能否充分调动我的情绪。最好是让我笑了又哭,哭了又笑,末了在屏幕暗下字幕升起时边收拾桌上的一堆纸巾边吸着鼻涕感叹:这世上有这样的电影存在真是太好了! 能好好活到今天和这部电影相遇真是太好了! 看《金色梦乡》的时候,我就觉着自己的大脑好几次process着process着就傻了,好像一头撞进了个两难怪圈,吃不准究竟该将电影里的情节转化成什么样的情绪指令,于是只能叫我的脸整上个似笑非哭的表情,且这一整就是一百来分钟。豆瓣上有同学总结得好:这电影的笑点和泪点是一致的。

    《金色梦乡》的本子架在伊坂幸太郎的同名小说上,核心骨架是复杂缜密的人间关系,故事的全部起承转合都由此中生起。若真要一本正经地拿把现实的尺子量这量那,很多情节其实都经不起细究,可我偏偏就自愿忽略电影里所有的不合实际,心甘情愿地被那日式无厘头忽悠着走。只因说故事的人把这故事讲得太好了,每一步推进都铺垫得那么妥当,简直没有一个无用的镜头或一句多余的台词。甚至都没有一刻冷场,从始至终都是闹哄哄乱糟糟的一团——回忆与现实,感动与无奈,笑与泪,一个人的命运与另一个人的命运。最后等到的结局并非皆大欢喜,旧友没有重聚,亲人没有团圆,正义也始终没有战胜邪恶,可心里却分明觉得畅快。想来是因为这电影达成了我想看到的另一种完满。它借黑色幽默嘲弄了我长久以来所厌恶的:国家机器和大众媒体对个体生命的专横介入与轻视;然后用摇滚般的投入尽情赞美了我一直深深热爱着的:自由,友情,青春,还有Beatles的歌,夏夜烟花映亮整片天空的瞬间,日后成为你我间密码般的存在而当年却只是有的没的随便说着的小事。

    当然还有,在全世界都好像已转身弃我而去时,有人还能给我无条件的信赖,看着我的眼睛说,我知道。
  4.   电影《金色梦乡》基本忠实于文学原著,不辜负小说想象,完成了改编任务。由堺雅人所饰演的青柳雅春,将角色演绎得惟妙惟肖,仿佛正是由书中走出。
      然而,小说版紧张、冤屈、悲凉的沉重情绪,在电影版中显得过于轻快,降低了原作本身的扎实度和严密性。诚然,将四百多页的文字浓缩至两个多小时已属不易,但电影《金色梦乡》一些轻率潦草之拍法确不无遗憾。
      在我看来小说《金色梦乡》可贵品质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几点:
      一、丰富多样的主次人物。
      二、频繁自由的时空转换。
      三、细腻动人的心理描写。
      小说《金色梦乡》优秀之处,也成为电影改编的难题。

      在人物方面,电影保留了书中所有主要角色,即青柳、晴子、森田、阿一为核心的昔日同窗四人,以及反派官僚、警员势力;次要角色如三浦、岩崎、保土谷、轰厂长等,也得到了必要的刻画;而删除、合并了空房主人稻井、晴子友人平野晶、及其负责防范监控盒的恋人菊池等角色,被书评奉为神伏笔的停车场年轻人也没有出现。
      简化大多起到了积极作用,如事发初期,由青柳路遇的青年男女,用录音手机打给阿一住所的警方(书中是另一路人),设计比较合理、精巧。空房的省略,使得老警察儿岛一节剧情发生在青柳车内,未尝不可。不过有关防范监控盒的一切却是整个拿掉了,虽然防范监控盒在书中剧情里也并未起到决定性作用,不过它所代言的权力机器的强行监视概念,在影片中缺席,事实上使敌对力量有所削弱(只剩下监听)。停车场的年轻人虽是一感动点,但其线索涉及二十年后,此中省略问题不大,加上没准更佳。
      小说的最后一章,也是电影的尾声,是易容的青柳向友人和亲人的报恩和致敬。作为整部作品的句号,无论文学还是影视版本,都非常煽情动人。但是,书中顺序在此处有所颠倒:原作中1轰厂长与警察、2镰田昌太父子、3岩崎夫妇、4青柳父母、5晴子一家,在电影里由1-2-3-4-5变为1-4-3-2-5。
      改编的动机很明显,即将青柳人物实体出现进行后移,然而2-3-4顺序的末路同伴友情-前辈同事友情-父母亲情本身是递进的,包括口头询问非当事人(实为致敬三浦)-间接密语当事人家属以暗示当事人-直接家书私信隐秘表达的对话形式,也是逐步升级的。故如此修改,显得并不十分妥当。书中与晴子一家相遇前,青柳拜访祭奠森田之灵,在此略去是否得当也需三思。
      金色梦乡,金色回忆,曾有一条归去的路。电影《金色梦乡》在刻画青柳、晴子、森田、阿一的旧日时光时,采用类似金黄色的高调影像,暖洋洋的色彩烘托出幸福甜蜜的气氛。对森田和阿一的回顾虽不如小说中完整(森田以“森林的声音”扮演的显然是这群人中的智者和先知),甚至性格上有些缺乏区分度,但整体不影响观众理解。

      小说《金色梦乡》以青柳和晴子的视角反复切换结构文章主体,似《1Q84》而更高明。辅以“事情发生的二十年后”、“事情发生的三个月后”以及旁观者视角,时空变换复杂。伊坂幸太郎的写作本身就好像一组生动的交叉蒙太奇,各自篇幅越来越短,最终汇聚于一点。电影大体保留此框架,切换相对没有那么频繁与明显,不及原作节奏张弛力度。
      不仅是现在时的视角变换,《金色梦乡》更值得称道的是与往日记忆的勾连,甚至包括对披头士时代和肯尼迪事件的引述。这些细节在书中随处可见,也是能使得大结局的小印章起到决堤作用的关键。多次出现的怪鱼“不要再活在小框框里了”和晴子“我们在一起最后也只是良”的回忆,成为青柳失落爱情的心结。影片虽都有提及,但缺乏反复强调而显得力道不足。同样包括对父亲“色狼去死”的提及,只是通过对白,影片在简化它的同时,删除了伪造安排的青柳行色事件。可以理解为影视改编时间所限,但既已必须使用大量闪回,未妨在影像上玩得更洒脱、夸张、彻底一些。
      说到视听,电影《金色梦乡》确实有些平庸,中规中矩,没有突破。虽然在回忆段落使用调色,但效果并不精致,也无明显风格。而现实实景场景的调度也不够紧凑、丰满。三浦出现的武戏简直有些滑稽,滑稽没问题,但滑稽也该有滑稽的拍法。几处高潮如使用高速摄影,与紧凑的剧情、夸张的闪回进行快慢结合,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不过,电影版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开篇和结尾的“环状结构”。但问题出在:如果开篇的段落是结尾的闪前,那么最后镜头落幅中,三浦的通缉单则毫无意义,并且很不合适。

      心理描写,无疑是所有文学作品影像化的难点。事实上,上述的时空回溯,即多是在人物脑中完成,常常只是一瞬间的念头,故而难以捕捉。好在电影《金色梦乡》没有突兀使用画外音独白之类的技法,力求踏踏实实地通过人物表演进行内心外化。
      这一点在堺雅人所饰演的青柳雅春身上尤为明显,小剧场出身的堺雅人拥有不可思议的丰富表情,实为本片增加一大看点。从马路对面向森田兴奋挥手,到首相游行爆炸,青柳迷惘不知所措,到开始慌张逃亡,整个过程里,堺雅人表演层次丰富,情绪转变到位。
      在讲述选角问题时,导演中村义洋说道:“堺雅人的气场和性格都很强,所以,我是根据谁能影响他、而不是根据谁能影响青柳来选演员的。由此,让竹内甩了他另结连理的对象由大森南朋扮演,而追捕他的人则是香川照之。”
      不过,这里说的同一场景或几个场景内的表演之妙,放之全篇却要失色不少。本来,《金色梦乡》的绝望程度是接近、甚至超过《汉江怪物》之类影片的,青柳雅春所遭受的污蔑和不公,完全不亚于无病无患而被电击治疗的身心疼痛。但影片中表现得其求生诉求非常低,心理挣扎刻画明显不足,很多地方根本感觉不到被逼到无路可走,甚至准备直面死亡的冤屈情绪。
      比如原作中青柳并没有直接目睹森田汽车爆炸,只是听到爆炸声,感到身后气流,没有余力回顾,只能靠猜测;而在片中此处,则成为惊讶的瞪视,难道亲眼见到好友几乎确凿丧生,在之后的场景还能保持莫名其妙的状态?问题更像是出在导演对整体剧情走向中人物命运体验的把握安排失当,同样的理由也使得竹内结子的表演显得太平淡。
      总的来说,电影《金色梦乡》呈现出来的是轻喜剧的形态,虽有不少追逐、打斗戏份,和伊坂幸太郎所期待的好莱坞大场面毕竟有所出入。《金色梦乡》的落脚点是平凡人的自我救赎,是现实世界的“苟活”,相当于《七宗罪》的“这个世界不美好,但值得为之奋斗”。由此,从始至终,事件的真凶不被揭露,悬疑、惊悚的标签,实际更多是人物内心的事。尽管剧情一波三折、人物丰富多样,适于电影改编,但欲让影像掘地三尺,此版电影怕是还欠了四分之一丈。

      构成与推动《金色梦乡》的最重要情节,是两次意外的爆炸。第一次,炸弹的爆炸致使首相身亡,平凡人蒙冤,是专制、庞大、不可抗的阴谋;第二次,烟花的爆炸是平凡人生命异彩的盛放,不为社会昭雪,但求内心无愧。
      它不是《V字仇杀队》寓言式的理想抱负,也非《搏击俱乐部》童话般的抒情泄愤,却同样有着激动人心的慷慨。影片在此基础上,适时加入了第三场灿烂的爆炸,即烟花下青柳和晴子的初吻,金光灿灿的回忆里少年少女如痴如醉的年华。曾有条归去的路,纵然无法再度踏上,始终存在于金色的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