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剧的时候非常喜欢Abby这条线,可能是有很强代入感吧。
她乖巧听话,单纯温和,善良正义,保持热情,坚韧不拔。
此前被男友pua,没有自信,或因工作时间不长不受上司重视。
她闲暇时听专业相关的播客,试纱时拖着婚纱追案子的关键人物,试妆时又循循善诱找化妆师套话……
凭借自己极高的行动力,敏锐的观察力,优秀的思考力,她终于获得了上司及同事的认可。
从最初说正事总被打断,到后面上司会仔细听她的分析并给予肯定,即使在她担心得说胡话时上司都会细心听她说完并安慰保护她。
未婚夫一次次窃取她的想法,她也终于敢正面斥责,主动提出分手。
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女孩,心中一直怀着法医梦想,不懈努力下突破男友的pua围墙,弥补缺少的专业知识,以实践加理论锤炼出匹配梦想的能力,她未来会在自己心仪的道路上走得踏实、快乐且坚定。
没忍住粗剪了一个Abby成长线的视频:
【“他说我脑子有病”“不,你很聪明” |戴洛奇小镇Deadloch Abby成长线-哔哩哔哩】
剧集刚开始,Cath的过度热情让人感到厌烦,直到第4集Dulcie出轨的往事被揭露,我才意识到Cath的控制欲、对自我感受的过分强调,以及在Eddie面前的争强好胜,其实都是她极其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这也是为什么Cath主导两人搬到人际关系简单,生活较为轻松的deadloch小镇。在小镇上,她参与了很多疗愈课程和活动,也积极带着老婆去心理咨询。
然而,5年过去了,mankiller案件的出现,引爆了地雷:Cath仍然在创伤后的应激状态中,Dulcie用妥协来赎罪的方式也已经透支了自己。
从日常工作中不难看出来,Dulcie具有很强的责任感,于是她的责任心勒令自己用压抑真实想法,让渡决定权的方式对Cath做出补偿。所以Dulcie在许多问题上沉默、欲言又止,让Cath把握了二人的生活走向。
直到案件进展到后期,案情扑朔迷离带来的压力,Cath的知情不报、步步紧逼,让Dulcie有了吵架的底气,她才获得了发泄的机会。
在前面,两人出现过类似于亲亲抱抱、包饺子式消解冲突的做法,但我觉得这并不适合处理成年人的问题。
冲突不可怕,有冲突才会有改变。
Dulcie一直不坦白内心想法,一是工作强度导致没有机会,二是她的愧疚感让她甚至无法开口诚实地表达自己。
伴侣不说,Cath就只能自己说,她在Dulcie生日上当众宣告自我,来解决自己的焦虑。(看得出来她是认真地按照心理咨询在自我疗愈,这一段颇有点教条主义地交作业了,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其实也有点转移压力的意思。)
但敏感而喋喋不休的Cath唯独忽略了爱人的情绪,吵架的时候,Dulcie问她为什么不问问自己快不快乐,Cath沉默了,她潜意识里害怕事情再次脱离她的掌控。
两人当时具体如何应对出轨事件,我们不得而知,但最后的结果是延续婚姻,就证明双方都想维系这段关系。
Cath做出了原谅的决定,但她仍然用剥夺Dulcie自主权的方式惩罚着她,Dulcie也一再容忍这样的行为。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两个人的关系只会进入恶性循环。
这段关系走向之所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是因为我感到了熟悉的逻辑。
和父母从小强加愧疚感的行为简直如出一辙。尤其随着我长大,前往外地上学工作,这种行为更是变本加厉,还运用了扭曲回忆、责任扩张、因果颠倒等多种手法。
(是的我也被trigger到了,btw我愿称情绪勒索为老中人维系家庭的灵魂)
情绪勒索的本质是通过共情,让一方产生消极情绪,从而达到另一方的支配目的。
共情不可怕,共情让我们更能理解他人,让我们学会爱和包容。但是无止境的共情只会侵吞主体性,就像病毒扩散时必须带口罩,必要时必须切断连接,分离感受。
除了NPD这种极端情况之外,很多时候,情绪勒索都是有一方的不安和自卑在作祟,从你的弱点、软肋(责任感、愧疚感、恐惧感)入侵操控你。
其实,完全可以通过良性沟通和客观合理的分析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包装成爱,实则行要挟恐吓之事呢?
处于爱情中的两人尚不能达成完全对等的权力地位,亲子关系就更别想了。在经历了痛苦的自我挣扎和完全无效的鸡同鸭讲之后,我发现必须保持绝对的清醒和松弛,才不会被击垮。
清醒是指不要陷入对方为你的行为所附加的上升意义,松弛是给予自己缓冲思考的时间,坦诚地对自己进行不带有审判性质的思考。
就像争吵到最后,Dulcie给出的标准应对模板。
弄清楚更加重要的事情——现在的、我的感受,抛弃“过于肥大”的良心,抓住当下的绳索,才能将在泥沼中沉沦的自己救出来。
说到底,在一切亲密关系中,人和人的距离都拉得太近了,没有那么泾渭分明、彬彬有礼,边界的消融势必会给主体带来动荡,但一个人首先只能解决自己的情绪,并对之负责。勘破哪些是爱、哪些是控制,实在不简单,祝大家好运。
很喜欢《戴洛奇小镇》的一点,就是剧集对于配角的塑造,尽管有些角色着墨不多,每集可能出现两三回,但是基本上都做到了有头有尾,伏笔回收。再加上故事背景设置在小镇这样的典型人情社会,不仅个体与家庭的连结紧密,众多角色之间复杂、多元、矛盾的情感和社会关系也织成一道密不透风、互相交错的网络。
比如恐同金发白人女的儿子其实是gay,他在和俱乐部里另一个卷毛男孩谈地下恋情。所以两人在其他男孩背刺自己母亲,指责镇上的女性都是厌男贱人的时候态度比较犹豫,最后他俩还在全体顺直白男坐上公家车逃生的时候站出来怒怼了亨特一顿,然后两人相视一笑,悄悄勾住了对方的小指头。
再比如,当镇子上的成年女性因团体作案的指控齐齐被捕的时候,原本和和气气,温和有爱的幻象被戳破,错综复杂的性别、阶级、种族矛盾随之爆发。
原住民指责外来者扰乱了小镇的秩序,打破了原本的生态平衡,导致他们的生活成本大幅上升,同时还痛斥富人(殖民者)掠夺了他们的土地,肆意毁灭底层阶级的人生却不以为然。
顺直女指责女同的存在破坏了小镇的和谐氛围,毁了顺直人相亲相爱的美好生活,然而下一秒就被告知她的儿子其实是gay(与之对应的是魔鬼门铃的老板,因为弟弟是gay,所以对酷儿群体并无敌意)。
同为女同的娜蒂雅也终于撕下客气的假面,指出凯丝过于情绪化,沉湎于个人情爱,忽略了她的伴侣杜瑟才是那个试图破案,拯救居民于水火之中的人。
在我看来,这样的切入角度和呈现方式不仅是剧作水平的体现(前8集的铺垫正是为了此刻的爆发)——编剧对复合型议题的把控与阐释足以决定剧集质量的最终走向,更是女性主义这个核心命题与垂直门类更正确的打开方式。
它揭示了被有意无意掩盖的事实——出于现实利益和社会现状,女性群体之间并非铁桶一块。
种族/阶级/性向,女性内部之间本就存在复杂的张力和矛盾。
不同的议题,会导向不同的岛屿,毕竟现实里不存在所有女性同仇敌忾的Babieland。
往远了说,女性与LGBT群体之间也是如此。
正视现实,承认瑕疵的存在,才是走出Babieland,走向真实世界的第一步。
正如后续剧情中,撕完一轮的女人们终于能够平心静气地坐下来聊聊,彼此慰藉。
最后还想聊聊谭米和米兰达这对闺蜜。
在我看来,无论是对复合型议题的指涉,还是这对游离于剧情边缘的小女孩的人物设置,《戴洛奇小镇》实际上是受到了《白莲花度假村》的影响,或者说有着对标后者的野心。
但不同于《白莲花度假村1》中白人➕有色人种的人物配置,《戴洛奇小镇》中黑人➕原住民的设定决定了这对闺蜜之间存在货真价实的女性友谊——二者并无直接的利益冲突,反而都是白人/殖民者社会里的受害者与边缘群体。
很有意思的是,谭和米总是坐在小镇的长椅上,以看热闹的姿态旁观着各种大事发生,无论是最初发现尸体,还是围观特伦特出殡,镜头与剧情似乎在暗示两个小女孩与由成年人构成的主体社会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以及昭示着二人边缘人的身份——谭米被早早被踢出足球队,米兰达因为原住民身份,迟迟不被其他居民接纳。
除了背叛者汤姆,二人便是彼此最亲密的朋友。
另外,你会发现,如果把两人组建足球队、争取奖学金、揭穿富人玛格丽特弑亲真相的剧情线单拎出来,其实也是成立的。
成人犯下的错误和利益冲突,与青少年的成长与困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乃至于青少年群体的冲突与校园霸凌,也是对于成年人社会的模拟和展演——正是由于小镇居民对于酷儿的排斥与对女性的隐性歧视,耳濡目染的足球男孩们才会瞧不起谭米,排斥汤姆。
但同时她们又是被孤立的群岛,只能以他者的姿态去理解和揣测小镇上发生的一切,哪怕她们还兼具着命案现场目击者的重要身份。
这种矛盾感与疏离感,几乎贯穿全程。
从这个角度来说,故事最后安排她们揭穿玛格丽特的真面目也是最恰当不过。
对于社会与人性的肮脏,成年人司空见惯,在欲望的浸染下,他们学会了与狼共舞。
所以,哪怕明知玛格丽特的虚伪,也竭力保持着最后的体面与默契,不会刨根问底,追究玛格丽特拼命掩盖的真相。
而谭米和米兰达不同,谭米以三顾茅庐的决心和执念去找玛格丽特拉赞助,争取米兰达则有勇气拒绝玛格丽特的奖学金。
她们本来就不受那一套世俗规定的束缚,她们只问对错,不问利益。
作为新生代,她们目睹了玛格丽特以一种遭受天谴般的姿态狼狈死去,就像新时代的曙光必然见证旧时代的暮光消逝。
最近这本剧很红,打开一看我笑了。有些生活在塔斯马尼亚的人才懂的梗,给大家补充一下背景知识。
1)风景。这些风景非常塔斯马尼亚。但是影片做了处理,看起来很阴郁,但是实际上就是跟新西兰的风格差不多。
郊区的确有很多野生的树,风景很相似。
2)Devil小恶魔。因为全世界都消失了,仅存在于塔斯马尼亚的有袋食肉动物。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塔斯马尼亚的组织和品牌会用它的头像,因为只有塔州幸存了。
它也是现在存在的最大的食肉有袋动物,所谓最大,个子就跟小狗差不多。但是它吼声很巨大。当初登录的欧洲人一开始以为是附近有猛兽或者恶魔,所以给它起了这样的名字。结果是虚张声势。另:80年代起Devil小恶魔数量因为一种长在它们脸上的可传播的癌症,让野生devil数量急剧减少了90%,算是濒危动物了。最近几年有听说已经控制住了。正常表情非常囧,又可怜又无奈。(说到可怜,Devil出生是真的可怜,一胎生出30来个,小Devil需要在眼睛没有张开的时候爬进育儿袋找到妈妈的nai嘴吃奶,爬不到的?死。爬到晚了?也是死,因为母devil只有4-5个nai头。。。)
3)玛丽王妃。对,现在丹麦王妃,塔斯马尼亚人,曾经在塔斯马尼亚大学读商学院。后来在悉尼工作,酒吧遇到丹麦王子。算是塔斯马尼亚大学的著名校友了。
4)袋熊和屎。袋熊就是那个拉方形便便的家伙。首先,这个环境看起来是野外,(动物保育区长得不这样,没有那么野外,不好管理),不太可能让人抱野生袋熊的。除了动物园的袋熊,野外袋熊对人非常非常警觉,大家都以去摇篮山看到袋熊觉得运气好的事情,大部分在十米远的位置就逃走了。在Maria Island可以接近袋熊,但是管理规则是不能碰它们。(在保育基地长大的袋熊,小时候非常粘人,跟宠物小兔子似的,性格很活泼很可爱,但是2岁后放生之后就回疏远人类)。
袋熊屎。因为袋熊是食草动物,它的屎是完全干的也没有味道。特别之处是方形的。有动物学家说是为了标志地盘,方形的不容易滚走。在摇篮山和Maria Island能看到很多袋熊屎。
5)文具用品店,原文说的是Officeworks,澳洲专门卖文具的连锁店。基本没有中国各种文具小店那种业态,只有大的文具连锁店,从电脑、手机到各式铅笔、本子都有卖。
6)海豹凯文 Kevin the Seal。哈哈哈,这个可以讲一下,有个海豹经常跑到岸上来(当然没有像剧中那样吃人脸还有躺在尸体边上,基本上是挑选一个美好的草坪躺着晒太阳。)居民们很喜欢它就给它起了名字,叫Neil,但是每次发现之后动物保护组织会将它送回去海里。之前跑上来,很多朋友去拍照,我去晚了,已经被动物组织送走了。海边散步的老奶奶还兴致勃勃地跟我们说,哦,Neil啊,它前天晚上来的,昨天下午被送走啦。(其实感觉很大自然与人的和谐,这里算是剧组拿梗发挥吧,哈哈哈)
7)塔斯马尼亚大学老的教学楼,建于60-70年代的化学楼,里面法医场所未必是楼里面拍的。因为是化学,管得很严,没有进有仪器的教室探索过,但是有用大教室上过法学的课。塔大化学系还挺好的。
8)潜水。塔斯马尼亚也很合适潜水,所以剧里说海底真的太令人惊叹了。原因1海水很干净,塔州自然保护很好,植被丰富,据说下面的巨藻森林非常独特壮观,原因2,大航海时代留下来的沉船,潜水体验不只有自然动植物就非常丰富,原因3,非常便宜,之前有朋友说,考个潜水证价格约2000-3000rmb,出门20公里就可以潜水。然后,海胆是害虫,潜水拿到的海胆你全部可以带走回去吃,很多朋友潜水抓龙虾、扇贝,收获满满(龙虾有数量限制)。
9)acknowledge of the country 承认原住民的家园。关于承认原住民的政治风向越来越厉害,每一个活动前都要致敬。但是实际上是活动参与者来说的,向这片土地承认它是原住民的家园。而不是找一个原著名来说欢迎来到这片土地。塔斯马尼亚的原住民在欧洲人登陆的时期已经灭亡。那是一段血腥历史,所以邀请一个原住民对侵略者后代说Welcome,非常讽刺。
关于这个承认原住民最近还进行了投票。但是事情总有两面,现在很多机构,尤其是政府、大学组织给原住民开特别通道,凡是拥有原住民血统的人,都可以获得更好更容易的晋升。这既是给原著名的机会,同时也让某一些出身差文明背景不深的人站到了决定地位,对未来的决策产生影响。身边的local也有不少反对,但是,政治不正确。。。
另外,关于out of no where 和很土的问题,真的是剧特别营造的。真实世界不是这样。至少霍巴特不是。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