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希尔维亚 Sylvia(2003)

希尔维亚 Sylvia(2003)

又名: 西尔维娅·普拉斯 / 篇篇情意劫 / 瓶中美人

导演: 克莉斯汀·杰弗斯

编剧: 约翰·布朗洛

主演: 格温妮斯·帕特洛 丹尼尔·克雷格 杰瑞德·哈里斯 布莱思·丹纳 迈克尔·刚本

类型: 剧情 爱情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上映日期: 2003-10-17(美国)

片长: 110分钟 IMDb: tt0325055 豆瓣评分:7.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1955年,还是青春年少的西尔维娅·普拉斯(格温妮丝·帕特洛 Gwyneth Paltrow 饰)在剑桥邂逅了特德·休斯(丹尼尔·克雷格 Daniel Craig 饰),诗歌成为两人相识相爱的桥梁,他们相见恨晚,相谈甚欢,爱情之花在彼此的心中肆意绽放。在相识的第二年,西尔维娅和特德走入婚姻的殿堂。特德才华横溢,他逐渐成为诗坛一颗耀眼的明星,更吸引无数女子为他疯狂痴迷;西尔维娅的才情始终得不到认可,与此同时她又不得不在诗歌、家庭两边奔走忙碌,丈夫的花心更令她几近崩溃。爱情之花渐渐枯萎,他们的道路充满悲剧和不祥的气息……

演员:



影评:

  1.   早就从Syliva Plath的俱乐部里知道这部03年的新作是烂片。虽然都是大明星的阵容Gwyneth Paltrow和最新的007 Daniel Craig. 终于还是因为对Syliva Plath的迷恋而买了原版碟来看。

      喜欢Syliva Plath的人应该不是为她在创作高峰时期的自杀成功而吸引,更不是因为她与著名诗人Ted Hughes令人瞩目的婚姻而关注。喜欢Sylvia Plath只能是喜欢她的诗。诗中的伤痛,冷酷,美丽,与难以抵挡的魅力。

      这部片子烂就烂在过于好莱坞情节化,而明星化的做法。剧本编得很差。情节上面片子从1956年Sylvia Plath结识Ted Hughes开始便为全片奠定了完全是爱情片的基调。因此后面对Sylvia的年少经历,以及她坚韧不拔一心要出人头地的精神的忽略也就不足为奇。Sylvia最著名的诗集“Arial”绝对是用自己的鲜血写成。当她处于绝望之中,她的confessionalist的诗歌便也达到了顶峰。片中除了表现Sylvia几次的向朋友,邻居求救外,并无描述她在1963年伦敦的酷寒中如何凌晨三四点起床写诗,六点开始照顾孩子,做日常家务,还要面临酷寒与对Ted Hughes的爱恨交织的心理折磨。片中的她不过是个柔弱的怨妇。尤其在处理她最后的形象时,绝对是败笔。影片继续把她展示为涂上口红,化好眼线,卷起金发的好莱坞女星,真实中的Sylvia那时彻底的消瘦,憔悴,带着神经质的苍白。

    选Gwyneth来演Sylvia绝对是一大败笔。Gwyneth的形象过于优雅,柔美,Syliva Plath且不说她真人,她的诗歌中透露出的绝对是冷得刺目的光芒。她外表坚毅,虽然她为自己坚硬外表下的脆弱空虚而极度恐慌,彷徨。Gwyneth缺乏这种坚毅,好莱坞的女星中,只有Nicole Kidman才有那种刺人的光芒。Gwyneth也没有演出Sylvia的神韵,她的动作举止完全是小女人搬的柔媚,可爱,而没有Sylvia日尔曼血统的大气,爽朗。

    Daniel Craig倒确实有几分像Ted Hughes.也似乎演出了几分Ted Hughes的才气。本人对Ted Hughes的研究不多,但感觉上还是导演过于侧重他与Sylvia的感情矛盾,Hughes对自然那份天才的诗性,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Syliva Plath的宽容,描述得不够。

    但看完后,我还是忍不住流泪了许久。

    影片最后提到Ted Hughes在Sylvia死后的三十五年后才终于打破沉默,发表了"Birthday Letters",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他对这段感情的态度。几个月后,已是终生桂冠诗人的Ted Hughes便与世长辞。

    对于这两个天才诗人的结合,外界的传言早已在Sylvia自杀时风风雨雨,随着Sylvia Plath自传体小说“The Bell Jar"和她的日记的出版,外界基本一致将Sylvia的死怪罪于Ted Hughes.而Ted Hughes在Sylvia的日记中描述他许多个人生活细节曝光后从未说过Syliva半句微言。

    好莱坞的编剧偏好的生死恋情,看来在Sylvia与Ted Hughes之间倒是合适的。只是现实恐怕更为深沉。这两个天才在一起忍不住要针尖对麦芒,而Sylvia痛苦的过去,注定了她无法接受完美,因为她太渴望,当得到时,就如她一直恐慌的自己的空虚,她太害怕失去。于是她宁愿选择自己破坏,她毁了自己的婚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诗篇。
  2. 昨晚看了《瓶中美人》,讲的是自白派女诗人普拉斯之死,据说佩特洛和普拉斯长得像于是选定了她演,结果佩特洛的花瓶功力直接冲淡了影片该有的压抑,倒不如瞥一眼普拉斯生平简介更让人神伤:普拉斯是开煤气死的,过了几年,普拉斯的情敌,即普拉斯前夫的第二任妻子竟复制普拉斯的死法,同样开煤气死去,1998年,普拉斯前夫去世,2009年春天,普拉斯40岁的儿子自缢身亡。

    大家都说普拉斯之所以自杀,是因为无法在完美妻子,完美母亲,天才诗人这种种角色间找到平衡。彻底神智失常之后,她将所有的愤怒倾泄为一本狂躁的内心独白:爱丽尔,它鲜血淋漓所以摄人心魄。普拉斯死后,爱丽尔不仅为她赢得普利策奖,更将其推上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舞台。普拉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诉说了女性群体那微妙的痛楚,那动人的绝症。为了讲清楚症候,从波伏瓦,伍尔夫,到茱莉亚克里斯蒂娃,不知耗尽了多少代才女的心智,才光是为了描述它,还谈不上解决。我身边有好些个女权主义者,可我总觉得盲目的女权并不可取。一个矛盾的解决,必然是以另一个矛盾的诞生为代价。如果真的让男人分担一部分家居琐事,女人就不得不多放一些精力在工作,可是女人一工作起来总要出问题,投入的精力越多问题越大,同样的工作,女人似乎总比男人更容易感到压力。

    D.H劳伦斯写过一个故事叫《母与女》,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她得辛勤工作,并且要全力以赴。当她通过敏锐的直觉,并且没有负多大责任时,工作使她振奋。可她—旦认真着手工作,照他们所说的那样,处在一个真正负责的位置上,辛勤工作,并且全力以赴时,工作便把她弄得筋疲力尽。她得全神贯注,神经高度紧张地对付它。她不具有男人那样的战斗力。一个男人可以鼓起他内心的男性本能来对付工作,而一个女人得靠勇气,而且只有靠她的勇气。因为古老的夏娃本来与这样的工作毫无联系。因而,责任心、注意力、精神负担使一个女人疲惫,尤其是在她并不为某人工作,是个部门主任的时候。

    问题在于,当你见到一个拼命三郎似的职场女性,她用来拼命的斗志很少源自生计压力,而必然是有关职业理想,有关一个美好的未来,或一段不为人知的隐情,就这样,下班后,她还要不断给自己鼓劲,重复着精神催眠的功课:今天不错,明天会更好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一边和闺蜜们又炫耀又抱怨,拐弯抹角地寻找成就感。而对男人来说,工作的意味就要简单得多:为了养家糊口,必须工作,必须忍耐,必须继续。当一份工作理想成为工作,它就不再是理想,而只是工作,充其量只是理想的工作,主干关键词还是工作。工作,为了生存。而女人依然是为了理想,无论职业理想还是家庭理想,总之是一个理想。所以女的不倒霉谁倒霉?

    普拉斯的死,本质说来压根和女性主义扯不上什么关系,事实上很多平凡的女性,都实现了集好母亲好妻子好职员于一身。普拉斯的死结在于“完美",作为一个幼年自杀n次未遂的诗人,她有着太强烈的极端完美主义倾向,完美主义者都擅长预感。当一件事,一个人,一段关系没有朝着她所预感的路线和平演变,她即视其为战争,遂采用各种匪夷所思的极端办法来缓解内心的挣扎,或束手无策目光呆滞。她要的不是“好”,她要的是“正确”,是“对”,她必是偏执的。稍微出点岔子,就不“对”了,“对”的反面是错,而她简直不具备犯错的能力,她不知犯错为何物。一个完美主义极端分子,别说当妈妈,她是连自己都搞不定的。她不能接受虚伪和乏味,可是怎么可能呢?怎么可能逃脱虚伪和乏味呢?只要你活着。光辉、欢愉、优秀……这些美好的词语,其实和它们的反义词,黑暗、哀伤、拙劣一样,都是短暂的瞬间,生活的99%是灰不溜丢的无聊乏味,想要鲜艳而饱和的高浓度纯粹,去天堂找找看吧?

    可天堂是怎样一个世界,谁都不知道。所以有时候想到顾城把谢烨捅死了这件事,真觉得顾城既自私又无耻。诚然,他追求纯洁的童话世界,因为他走极端呀!可是谢烨呢?谢烨凭什么也要冒险呢?因为爱情么,可是在死前的家信中,顾城明明撂狠话说谢烨在和某位陈先生搞婚外恋呀,那还谈什么爱情的力量?既然爱情已经不再纯粹,就应该消亡了吧,真搞不懂顾城是什么逻辑,我很替谢烨郁闷。唉,总之啊,诗人都是疯子,这话一点不假,想和诗人谈恋爱,最好选个三流诗人,三流诗人都是装疯卖傻,不仅没有危险系数,还很好笑呢。
  3.     Sometimes i dreamed a tree
        the tree is my life
        one branch is a man i should be married
        and the leaves are my children
        another branch is my futrue of writer
        Each leaves is a poem
        another branch is my glory academic carrer
        But when i sit on it to choose
        The leaves trun brown and blow away
        to the tree absolutely bare.
                                    --Sylvia
        
        片头,一个清弱的女中音,缓缓的说着这一首诗,说着自己的生活与理想,诗里淡淡的流露出自己的无奈。“当我坐在那选择我的人生时,我却发现,我人生之树的叶子变黄了,随风而逝了……”
     
        Sylvia 一个才华横溢,美丽聪慧的女子,她有着对诗独特的鉴赏力与创造力,她生性倔强而爱好完美,对生活如此,对爱情也同样如此。
         她与诗人泰德在一次舞会上一见钟情,短短的时间里,泰德摘走了她的耳环做为纪念,她咬破了他的脸颊。
         两人相恋相互欣赏,一起谈论诗歌,一起讨论人生,一起探究灵感的来源,相互承诺,永不分离。
         他们幸福的走入了殿堂。

         与丈夫在一起的日子里,Sylvia幸福的一塌糊涂,她为他烤蛋糕,做面包,与他在夏日的沙滩上共度美好的时光。
         但是,她发现,渐渐的,她找不到了自己,找不到了灵感,她涂涂写写,缴尽脑汁也想不出一篇自己满意的诗,她似乎成了才尽的江郎,而她的丈夫却步步走红,诗歌大受欢迎,相比之下,Sylvia黯淡的毫无光泽。
         她的才华被覆盖被掩埋,不安与紧张,烦恼与猜忌,渐渐的涌入了Sylvia的心头,她紧张自己的丈夫会被别人抢走,她怕自己的丈夫不再爱她,不再爱一个写不出诗的自己。
         她彻夜难免,经常呆坐在房间空空幻想,等待自己的丈夫归来,昏暗的灯光,焦急的眼神,此时的Sylvia没有了自己,没有了灵魂,越是紧张,越是在乎,越是怕失去,婚姻就如手中的沙,拽的越紧,流失的越快。
         当她发现丈夫与朋友的妻子有了婚外情之后,她伤心欲绝,烧了自己的诗稿,抱着两个孩子,毅然离开了那个他们曾在一起欢笑的小屋。离开了这段日子,离开了这样的家。

        在离开家的时候,她坐在汽车上漫无目的的开,不知道要去哪,她站在海边,呼啸的海风吹乱她的裙摆,她有想过一头扎进翻腾的深海里,但当她回头,发现自己年幼的孩子坐在汽车里看着她,她又回到了车里,带着两个孩子,过着单身的生活。

        经历了伤痛,与伤口亲密的亲吻过的Sylvia,此时的她文思涌动,她边流泪边写着自己的愤怒,自己的孤寂,自己的苦痛,她不停的写,不停的流泪。
        此时的诗是自己的,是关于自己的灵魂,关于自己的伤口,当然,现在的Sylvia写出的诗是最有杀伤力,最具有力量的诗。


       但是,疯狂的创作并未给Sylvia带来内心的平静,反而在夜晚越加难以安眠。
       她笑着对别人说,我很好,他一走,我就自由了。
       可是呢,在每个漆黑的夜里,舔噬伤口的人是自己。

       她对她如父亲般慈爱的邻居才能放开心怀,对他说:i'm tired, so tired.
       她说:我眼睛的后面是一片黑暗与虚空。
        她很紧张,很在乎,很敏感,很脆弱,她的心灵没有安慰,被伤痛填满。

       她给医生打电话,想得到帮助,她开始服药,可是,她发现,无论如何挣扎,她也好不了,她的内心还是空虚一片。
       
       
       她知道,她幻想改变自己,改变生活,尝试新的事物,跟丈夫再重新和好,走回到以前生活过的房子里,过的正常一点,当一切噩梦都没发生过, 她明白这一切都是一场欢梦,梦而已。
      
       她说:我无法承受快乐,只好将自己裂成两半。
       
       她就是她自己,只能做自己。
       做那个被虚空淹没的自己。
       
       她想睡去,她想沉沉的睡去……
       
       
       
       “房间全锁了,很危险
       没有窗,看不到里面
       只有一个小格
       没有出路”

       Sylvia封闭了房间,打开了煤气,安然的闭上了眼睛。

        留下了一本诗集——《精灵》供世人传诵。

       
        是否,每一个作家诗人都要经历苦痛挣扎,才能成就出一部伟大的著作?是否每一个人都有过悲伤的故事,才是完整的人生?
        
        事到如今,我还是无法掩饰自己的悲伤,在无人的时候,常常会黯然神伤,我还是不能悲伤的坐在你的身边,与你看云起云落,我只能在心里对你默念:你好吗?

        每个人都有一段悲伤,想隐藏却欲盖弥彰,
        你是我不能言说的伤,想遗忘,却忍不住回想,
        想流浪,一路跌跌撞撞,你的捆绑,无法释放……
       















  4. 曾经在夜晚看过这个片子,唯一的感觉就是难以承受的压抑.背景总是昏暗的色调,伦敦阴霾的天和弥漫的雾,一如Sylvia的生活.
    印象深刻的是,Sylvia的妈妈对Ted说,"她曾经想把自己锁在那块木板下."然后Ted端着高脚杯,望着他此时笑靥如花的妻子.
    婚后的琐碎的生活毫不留情的打磨着这段看似完满的爱情,原来的甜美变成了生活的窘迫和烦劳的家事.生活在日复一日的延续中,似乎偏离了原先的轨道,濒临失控.
    剧中,Plath敏感的神经如同用玻璃制成的纤维丝管,脆弱得再也经不起一声尖锐的高音。为了释放心中的悲愤,她曾撕碎了丈夫的手稿,然而很快又再次遇上了不忠,在伦敦郊外的家中,她悲愤地抱来很多树枝,在熊熊的烈火中焚烧着丈夫和别人的情信。她焚烧的是信件也是自己的爱情。
    她曾和一位做图书出版的友人说:“有时候我感到我很不实在,在我的眼睛背后根本空洞一片,我只是别人的一张底片,我所有的只是一片黑暗,黑暗和寂静。”
    她问过,当生活差的不能再差的时候,怎么办?最后,她给自己一个答案.
    1年后,她的遗作《精灵》出版,成为几代人传颂的佳作.

    到这里应该就完了,可是每次想起这部电影,我总在想是Sylvia对爱情太抱有幻想了吧,还是本来爱情就不是看起来那么美的.是不是他们已经写完了爱,忘了留一点给自己?这让我很沮丧,要天天诚惶诚恐,睁大眼睛,为他的一个语气一个眼神神伤半天,太累了.那么就不爱,维以不永伤."爱情就是把人变成亲情"好像也没什么不好的,至少知道,他永远不会松开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