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最幸运的女孩 Luckiest Girl Alive(2022)

演员:



影评:

  1. 八克拉祖母绿钻戒以旧钱家族three stone的镶嵌方式配以两颗老钻石。与英国王后卡米拉一样选择古董首饰的女主,心机重在细腻处。只玩上流社会的游戏法则,应验了最近复出的志玲姐姐被社交媒体奉为“醍醐灌顶”的新名言:

    一辈子都不会和我有交集的人,何必在意他们的言论和看法呢?

    (这颗钻石镶嵌方式与电影中基本一致,两侧各配三颗配钻)

    老钻石散发略暗淡却更有重量的光芒,真正钻石王老五的家族才担得起。女主未婚夫扮演者Finn Wittrock真真长了一张无可置疑的上流社会脸(及身材),给观影者的代入感比Mila Kunis要高很多。

    片子最欣赏他的不是脸和身材,或面对女主的情绪容忍与细水长流的情感支持,而是片尾两人分道扬镳前,他特别真诚地直男质问:

    “你以前是那么的有趣(FUN),我们做了那么多有趣的事情,你现在是怎么了?那个有趣的你去哪儿了?”

    FUN GIRL -- 平民女孩通往上流社会的敲门砖。当然,这块砖最后会不会被搬起来砸了自己的脚,不到最后一刻,玄之又玄难以琢磨。

    最基础的,要像女主一样,靠妈妈的离异赡养费作为支撑,拿到遇见男主级别群体的私立学府入场券。入场后,尽管见识少条件差,但要弯道超车(如女主在写作方面少年就展露的才华与阅读量),同时展示一下“我们没什么不同”的极度自信,大胆和其他同学混在一起,有意无意破坏规则。

    (被权力更重的高中同学压制绕颈的肢体动作)

    当然,记得玩完丧尽以后,回家秉烛夜读,毕竟平民女孩的父母没有办法帮你在中学就建立非洲的慈善组织帮助世界,从而拿到奖学金升入藤校;恐怕更不是三代藤校子孙可以获得加分。平民女孩只能靠自己的SAT成绩硬拼,进入藤校,留在纽约,认识男主并靠自己的演绎重新投胎(re-invent)。

    (高中同学的毒性入髓,长大后同样绑架式示爱)

    上流法则中的FUN GIRL,首先需要美。这美绝不可只是脸蛋而已,而是经得起从内而外四维审视的美:女主月薪7000刀,每月1300健身费;且不提一丝不苟的皮肤管理,毛流感满满的秀发齐肩,卡地亚金表,Goyard、Celine通勤包。

    在务实方面,女主远不及她母亲甚至未婚夫来得清醒。母亲在码头质问她透支财务的生活方式,未婚夫在出租车提醒她新工作薪资涨幅不足10%(北美30%为标准起跳槽涨幅)。她都无言以对只以愤怒回馈。

    难道同样高智商的她真的看不到这些简单数字堆砌的现实吗?

    未必。

    敢问如果她不是这样投资自我,未婚夫如何在地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岛屿曼哈顿人海中看中了她?高中蒙冤的经历又如何以《纽约时报》撰稿人的身份发表出来?

    FUN GIRL用尽前半生敲开各种门:陪打游戏的男友装作迷上电子游戏以便打入他朋友圈,为爱红酒的男友考出红酒证书,学艺术品收藏以陪未来婆婆在苏富比拍卖行同坐,跑步机上也要精看MSNBC的政经新闻方可坐在男友家饭桌上不露怯。

    不信?要知道,威廉亲王公开承认正是因为凯特作为大学同学时的naughty jokes(懂的懂),才引起了他的注意。(有兴趣还可以看看凯特妈妈是如何运作女儿成为威廉同学的)。

    她们太懂得如何敲门,可以进入一扇扇门。

    只有跻身于上流社会中,方能深刻体会了解FUN的权重为何如此之高。女主多次用“发条玩具”来形容自己,体面的未婚夫当然不能表达认同,但最终他口中的“爱”,缘起不正就是女主处于“发条玩具”状态所散发的伪装魅力吗?

    她从不是个FUN GIRL。

    她热爱严肃文学,饭桌上可以一秒察觉对面富太太引用错误(却不揭穿);她怯懦无助,面对温暖向善的闺蜜鼓励步步退缩,毫无那份社交场上的洒脱;她毒舌冷漠,无性别差异攻击憎恨所有人,不曾面对事主却以自己的方式报复整个社会;她情绪极端,无论是房中又或大街上,分分钟撒泼令你难为难堪。

    以上哪个特质,会令上流男士沉迷至婚而不悔?

    醒醒吧。

    上流法则里,流星花园的杉菜只是因为同时具有贫穷和高傲这极端反差的性格,加以私校中最为珍贵的流通货币--善良,成为富家子眼中的FUN GIRL,从而投以凝视。这种凝视本身,充满了父权社会的残酷性。

    陪你去看流星雨,还是陪你去买避孕药,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属性的不同。FUN GIRL都是处于低处,于是社会反复教育每个人“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哲学。

    整部电影中有没有一个如电影名的LUCKY GIRL(幸运女孩)呢?

    我难以说YES。

    但的确有个LUCKY MOMENT(幸运时刻):冷静清醒的女上司LoLo,在宽阔的、充满她个人女性审美偏好的花哨又杂乱的大办公室里,向女主平淡地邀请,携手踏上事业下一程。

    这难道不比求婚更令人激动?谁敢说整部电影里女主有过比这个MOMENT更发自内心纯粹的开心?

    希望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执着于做个FUN GIRL,而尽量让自己拥有更多的LUCKY MOMENTS吧~

  2. 为什么这片只值5分?女主的编辑lolo一语道破原委:if you are going to write it, approximation of truth is not enough. It's either truth or sugarcoating.Protecting someone, even part of yourself, is not gonna cut it.

    如果你要揭露罪恶,近似真实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拿出百分百的真实感召读者,揭露罪恶,才能给自己一个closure。否则就像有过类似不幸经历的lolo所说,you suck it up and move on with your life.

    如果你认可这句话,我们就来看看本片错过了哪些本应彻底真实、却用近似真实的陈述糊弄观众的地方。

    1. 先说arthur之死。这点恐怕是女主无法得到男生共情的主要原因。校园枪杀案的两位主角,一位是dan,他受过被人在身上拉屎的奇耻大辱;一位是始终在替女主和dan打抱不平的arthur。纪录片导演问过女主:“你和dan之间有某种understanding吧”。女主承认,因为他们都是校园霸凌和性暴力的受害者。那么arthur呢?在arthur向dean的大腿开枪之后,女主反而持刀手刃了arthur,这到底是出于什么动机?在纪录片录制过程中,女主就这点一带而过,没有给出任何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因此引发男性观众大为不满实则不该怪观众,没有深挖女主当时做出此举的内心动机,企图以一种无关痛痒的解释蒙混过关,就是lolo所说的近似真实,但这无法服众。

    2. 荡妇羞辱这种典型的stigma对于成年女性来说都无法很好地应对,更不必说是尚未成年的高中女生,因此女主被轮奸后选择沉默完全合理,更不用说她还有一位在贞洁问题上非常严苛的母亲。即使这样做的代价是让帮助她的老师丢了工作。问题在于,在dean向全校传播女主的不堪过往且事实上成为同学口中的荡妇之后,她还选择缄默就很奇怪了。此时的她已经孤立无援,没有任何人做她的朋友,她既不被允许转校(母亲不同意),又不主动出击道出事实真相,如果这还不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观众是难以信服的。

    3.高中期间的纽约之行,女主有了一个顿悟:要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职业女性,在大城市站稳脚跟。我认为大学毕业后的她算是做到了。8万美元年薪的杂志专栏作家虽算不上大富大贵,但在纽约城也绝对不算混的很烂,独立自主肯定是做到了。可成年之后的女主又为何还是三缄其口呢。电影模棱两可地给出几个解释:比如女主内心的职业鄙视链作祟,认为畅销书作者dean的背景光鲜亮丽,自己一个女性性专栏作家相比之下简直就是下三滥,说的话没人信;比如母亲认为她应该攀龙附凤,过往不堪晒出来豪门无法接受。但我们始终不是很清楚女主成年之后的真实想法,她到底是如何看待这段经历的:她把过往包的严严实实,但又没有说出个所以然,即无法move on,又不愿揭露罪恶。导演靠这种连近似真实都靠不上边的内心戏是无法感召观众的。

    高赞短评说女性受害者应该凝视深渊才能获得救赎,可是本片最缺乏的恰恰是凝视深渊直面真实的勇气,因此最后的高潮更像是强行拔高,没有任何令人触动的因素。想要借此片替metoo运动造势,恐怕差的不仅是一口气。综上所述,本片豆瓣评分公正合理,没有拉黑踩踏。

  3. 其实想给一星的,但我真的挺喜欢这个故事的底子。女主角被强奸,金丝眼镜男生(A)被霸凌,一个看不惯霸凌行为但平日里自己总惹小麻烦的男孩(B)每次都站出来和校霸对抗,后来为了给女主出头B跟校霸打了一架,误伤老师被开除,伙同曾经被校霸在身上拉屎的A制造了校园枪杀案。一个故事融合了两个最热门的议题,如果让大卫·芬奇来拍,这绝对是一部剧情饱满的佳作,但迈克·巴克却硬是把它拍成了一部烂片。

    最离谱的点在于导演把女主拍成了一个弱智。小时候害怕通知家长,在校长室反悔决定不报警,这我可以理解,帮她上报的老师因为放学生们离校去开party被开除了,也不能怪她。但是强奸她的人她一个都不敢对抗,甚至连质问的勇气都没有,还生怕言语间伤害了强奸犯的感情。反倒是唯一站在自己这边劝自己勇敢的好朋友,因为措辞太激烈被她骂了一通。男生A和B气不过,最终决定拿枪报复校霸,他们当然是行为极端的,杀掉了一些看起来无辜的人,但A没有杀死女主和她旁边的女生,而B让一个女孩离场的时候也说,我挺喜欢你的,你走吧。所以可以揣测,他们并没有极端到报复社会的程度,只是杀死所有在他们看来罪有应得的人。B把枪交到女主手里,劝她开枪杀死强奸她的Dean,她不照办自然没有问题,但是在B夺回枪打断了Dean的腿之后,她突然“勇敢”了,拿刀直接插进了B的脖子,这他妈到底是凭什么啊???她可以旁观,可以跑掉,甚至可以出去报警,我都能接受,但她有什么理由和权力杀死一个最初一直在帮助自己、始终站在弱者一方且眼下也对自己没有威胁的人啊?Dean幸存以后怕她跟警察说出自己的强奸罪行,所以恶人先告状,对所有人说她和他的两个朋友都睡了,然后被自己抛弃,所以才找两个男生一起制造枪击。Dean肯定是混蛋,但女主也是个混蛋啊。这属于狗咬狗。

    成年以后的女主变得心口不一,对待别人的时候总是内心充满厌恶但嘴上说得好听,这我是可以接受的。发条娃娃这个比喻也很妙。但是她依然选择不说出真相,维系自己现在即将嫁入豪门的美好生活。纪录片导演对她说可以帮助更多女性的时候,她还拿出了“其他女性好着呢”这种“你少跟我道德绑架”的姿态。说与不说,都是受害者的权利,无可指摘。可问题是,最后她的主编轻描淡写的几句“部分诚实是不够的”,“你应该写出没有人看到过的东西”就让她突然翻然悔悟了,甚至不惜和未婚夫摊牌:我一直在利用你,把所有积压的情绪都发泄在你身上,现在我需要不顾你或者任何人的想法说出真相。这种抉择的转变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刺激点在哪呢?她早怎么没想通呢?我们都知道,导演需要一个性侵题材的女主突然清醒过来成为代替女性发声的受害者榜样,但你不能不管最基本的叙事逻辑啊。

    前面女主试婚纱之类的剧情完全是废笔,对角色塑造和剧情推进没有任何帮助。至于她在女性杂志写性生活专栏的人设也很矛盾,她写的东西都是教女人如何取悦男性的,并且她对此也并没有表现出厌恶,而是一种看透了男女关系之后的戏谑,以及对自己把握话题度能力的骄傲。她作为一个性侵受害者,到底是如何产生这种心态的呢?你到底是想说她坚强还是软弱还是她在故意表现出无所谓呢?这些都没有拍明白,而且她明明对当年的事耿耿于怀,这和她工作时的从容是完全割裂的。

    影片前半段一直在试图留悬念,通过闪回一点点揭露往事。但对现在的陈述里缺少对过去的铺垫,最后的枪击案明明应该是荡气回肠的高潮,但由于铺垫不当完全没有制造出该有的震撼,反而因为不断地插叙影响了剧情的流畅度。甚至连拍摄纪录片的时候,女主都是一进门就开始对着摄影机讲话,没有任何前期的准备,这种失真的细节会让影片丧失正常的节奏感,导演好像根本不懂什么叫张弛有度,只会一股脑儿地给你罗列事件。

    最后女主对着镜头号召女性受害人勇敢揭露真相的情节,也因为前面的自相矛盾和令人生厌而显得突兀。地铁里的女人纷纷用手机发表自己对女主文章的支持并袒露自己的创伤隐秘,也是非常刻意和尴尬的场景。总而言之,闪回中的故事单拎出来是非常好的故事梗概,但导演的拙劣技法让这部片子再无任何可取之处。一部题材如此讨巧的片子在刚出没多久、仅有2000多人评价的时候就只有6.8分,那它实际上要差劲到什么地步,可想而知。

  4. 挺多元的一部戏,有青春,有uptown world,有女性独立,有反对校园霸凌,有女性自我保护,有反对拜金。从这个角度来说,算是融合地挺好。整个节奏不拖沓,非常Netflix的风格,也没有想要拿奖,就是一部网剧,看个高兴,就行了。

    但是,你逻辑得通啊??!!为什么人家帮你,你就反手一刀,毫不犹豫,刺完也不救,来个瑟瑟发抖。看到一个评论说,枪就隐喻了男生的”枪“,所以看到有人拿枪干,就PTSD发作了。但,拜托,那个是你朋友啊!在你硬要融圈失败,在你迷茫时,给你力量的朋友。你可以因为分不清爱和make爱之间的差别,你可以在朋友开导你的时候,执迷不悟。但你的朋友为自己,为别人报仇时,你却忽然刚起来,拿刀防身?然后,朋友替你出气时,你也不先劝劝,就直插要害啦?莫不是,这里面还有个特工培训的隐藏剧情不成。

    这样一个杀人,没有法律惩罚?她把人杀了,被救的人说,杀了人其实是合伙,警察也信了?你对被杀的朋友,没有半点抱歉?还是沉浸在青春期,爱与make爱的剧情里不能自拔?

    所以,影片其实的主旨是,不要多管大胸女人的闲事,一身骚不说,弄不好就被反手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