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心是孤独的猎手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1968)

心是孤独的猎手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1968)

又名: 天涯何处觅知心

导演: 罗伯特·埃利斯·米勒

编剧: 卡森·麦卡勒斯 Thomas C. Ryan

主演: 桑德拉·洛克 艾伦·阿金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1968-07-31

片长: 123 分钟 IMDb: tt0063050 豆瓣评分:7.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约翰(艾伦·阿金 Alan Arkin 饰)是一名聋哑人,在小镇上的一间礼品店里工作,听觉和语言的缺失让他拥有更加敏锐的洞察力,也更加容易看透人和事的本质。约翰住在租来的房间里,这个房间原来的主人是一个名叫米克(桑德拉·洛克 Sondra Locke 饰)的女孩。

演员:



影评:

  1. [可怜人必有可恨处,可恨人没有可怜处]

    想必大家身边都有一些常常成为话题的亲戚朋友。
    比如某某人生了几个智障的小朋友,原来是近亲结婚。
    比如某某人与某某人闹翻了原因只是鸡毛蒜皮的钱财。
    比如某某人的儿子吸毒暴毙,白头人送黑头人等等。
    这些生活里的或大或小的悲剧主角,我们称之为可怜人。
    可怜人能让我们增加话题,但往往我们又不可怜他们。
    因为我们都知道或者都有谱,该做的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而可怜人则没意识到后果,或者只是忽略了,无视了。
    于是,我们并不可怜可怜人,甚至蔑视憎恨他们。
    可怜人必有可恨处。

    我们憎恨这些悲剧里的可怜人,很多时候无关自己利益与否。
    只是很屏弃这类造就悲剧的可怜人。
    因为都觉得,自己演绎这个角色时,会更聪明些,结局会改写。
    这是赤裸裸的势利眼,自以为是的势利眼。
    文艺青年对暴发户有势利眼,认为暴发户缺乏文艺底蕴。
    而暴发户可以迎合文艺青年搞文艺,但也可以势利眼看文艺青年。
    每当我们发觉自己有某部分优越时,我们就多了一份势利眼。
    而这势利眼的对象,也许他们根本没有让你可怜的理由。
    可恨人却没有可怜处,都是各自的势利眼而已。

    --------------------------------------------------------------------
    [没有所谓残缺美,但残缺足以让你看清自己]

    维纳斯的雕像1820年被挖出来时,还是有双手的。
    后来因为买主间交易纷争,打斗中误断了双臂,但无碍这雕像大红。
    后来不知道谁那么有智慧地创造出这个词:残缺美。
    其实我只想问问创造这个词的人,你断了双手再来思考美不美好不好?
    身体任何的残疾,都是令人伤感和自卑的一件事。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本应都公平地得到健康的体魄,那该是造物主的允诺。
    但有些人或先天或后天地失去某部分身体机能,很是忧伤。
    这些残缺的人不在乎你们称赞美不美,只求公平的对待。
    这点上,造物主又显示出他的睿智,他尽量对所有人公平。
    所以我们会发现,瞎子心眼清、聋子眼睛灵、瘸子手有劲……
    我无意去深究造成这些某器官发达的个别事件成因。
    我只知道,或者我只是认为,残缺的人会更迫切地了解自己。
    于是,残缺的人都内敛和温雅,不是妥协生活,而是认清自己。
    有时候,我们真的无法发觉自己过于完美。

    我总觉得我某一天会瞎掉。
    于是我希望能营造我自己清澈的心境看待自己。

    --------------------------------------------------------------------
    [不是每一个小公主都可以成为皇后]

    当我二十四岁的时候,我还是个卖药佬。
    到处运器材到各大公园搞义诊活动。
    某天早上我在广州黄花岗公园见到一个小女孩。
    穿白色碎花的裙子,跌跌碰碰地跑在公园的石阶上。
    我突然希望生一个女儿,成为我生命中最重大的一个牵挂。
    于是,接下来的时间我无数次在猜想她会是什么模样。
    名字也想了一千几百个,但我想最后也会用个很普通的名字。
    当然,到现在我还没真正去谋划她的出生,都是瞎折腾。
    但无论怎样,如果她真的降临到这个世界上,肯定是我的小公主。
    就如所有人的女儿一样,都是父母的小公主。
    我们会给你最好的物质,最好的呵护,最好的祝福。
    当然,我们也乐意为你的人生规划。
    但我必须提前告诉你,你总有一天会离开我。
    你要学会独立、学会忍耐、学会原谅、学会怜悯、学会坚强……
    不是每一个小公主都可以成为皇后的。
    所以你无须去附和别人迎合别人,也无须学习种种世俗的生存之道。
    有时候你只能成为一个家庭主妇,但没关系。
    你会有自己的家庭来创造自己的幸福,就如我现在为你谋划家庭一样。
    也是幸福。

    --------------------------------------------------------------------
  2.   上周淘碟,无意间瞥到一张名叫《天涯何处觅知心》的美国老片,1968年上映,2007年华纳一区经修复后首发的。本不是很了解,只因为对主演Alan Arkin的兴趣――此君倒是好莱坞的常青树,最近的惊喜就是上届奥斯卡风光无限的《阳光小美女》中祖父一角;还有封套上女主角Sondra Locke类似Lolita的扮相,就顺手买了回来。
      昨晚和兰珠一起观此片,在一段漫长的序幕之后,片头突然出现了长长的片名时,兰珠下意识地念了一遍: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我才突然意识到:这莫不是麦卡勒斯那部著名的小说改编,中文名译作“心是孤独的猎手”的?于是拿了封套一看,果然。
      小说的名气比电影要大很多了,在美国国兰登书屋《当代文库》1998年7月间选出的二十世纪一百大英文小说中,排名高居第17位。我早早买了上海三联书店新出的版本,翻过几次,却一直不曾完整看过;但看过同时出的《伤心咖啡馆之歌》,对麦卡勒斯的小说风格有一定的了解。
      本片在人物和剧情的设计上应该是与原作没有太大出入的,一开始便是典型的麦卡勒斯风格:一个普通的美国南方小镇,一对聋哑人(其中一个还是智障,因偷窃蛋糕店被送入了精神病院);一个贫穷的南方白人蓝领家庭,父亲因伤无力养家糊口,母亲无业在家,无奈将女儿(Mick)在二楼的房间出租给了聋哑人Singer;一个较成功的黑人家庭,父亲是一家私人诊所的医师,号称永远不给白人看病,女儿女婿却在一次游乐场之行中被一群白人青年以莫须有的罪名追打,以致女婿误伤白人,被逮捕入狱,并惨遭酷刑虐待,失去了一条腿;一个酒吧流浪汉,因Singer的一次救助良心发现,从此不再酗酒并在游乐场找到了一份看管旋转木马的工作……
      都是一些再也普通不过的小人物,却通过主人公Singer的善良串了起来。
      Mick从小就喜欢古典音乐,但因为贫穷听不起亚特兰大交响乐团的音乐会,只能偷偷躲在门口倾听剧场里传出的天籁之音。Singer看到了这一幕,默默地从海报上抄下了乐团演奏的曲目:莫扎特第41交响曲,跑去唱片店里买了这张唱片,在自己的小屋里默默地放给Mick听。
      酒吧流浪汉酗酒后闹事,通过以头撞墙发泄自己的情绪,弄伤了额头和双手。Singer先是央求黑人医师放下自己不给白人治病的誓言为流浪汉医治,之后又把长醉不醒的他带回了家里。醒来后流浪汉决心从此振作起来,不再酗酒,并在游乐场找到了一份工作。后来,在那次白人青年追打黑人夫妇的事件中路见不平,被人殴打,又丢了工作,一气之下,离开了小镇。临走之前对Singer说:这个社会深深地伤害了我……
      黑人医师家里也有一本难念的经。原本就与自己女儿有隙,后来再那次游乐场事件后,因不愿做伪证导致女婿入狱,更被女儿嫉恨。Singer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了解到其实医师本身已患肺癌,于是竭力出面调节了父女二人,让他们和好如初。
      在我看来,Singer就像一个天使一样,无声地走进了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的家庭,用写在纸上的字句和行动帮助他们解决各自的问题;然而就在Singer自己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却没有人能够站出来。其实在现代社会里,没有人不孤独,只是Singer比其他人多了很多单纯和善良之心,帮助他们战胜了孤独,但这并不代表Singer自己不孤独,其实他才是最孤独的。
      在得知自己关心的智障聋哑人去世的消息后,Singer想找隔壁的Mick倾诉一下,却被正沉浸在和男朋友初夜的复杂情绪里的Mick拒绝,无奈的Singer在孤独之中结束了自己并不孤独的一生。
      影片最后,Mick捧着一束鲜花来到Singer的墓前,却发现黑人医师也坐在墓后缅怀离开的Singer。医师走后,Mick独自趴在Singer墓前,默默地诉说着:I loved you,and I will never forget you……
      影片以传统的平铺直叙方式展开情节,镜头语言干净有力,演员对聋哑人的拿捏非常到位,而导演对种族歧视、贫富差距以及孤独之感的着力展现,也让影片一直有着淡淡的忧伤之感,并且随着情节推进愈来愈浓,直到最后Singer的饮弹自尽。
      此外,最大的惊喜来自酒吧流浪汉的饰演者,几乎一眼就可以看出居然是此前热播的美剧《越狱》里饰演Fox River监狱长Henry Pope的那位老演员,不禁喜出望外。然而谁又能想到,转眼之间,已是四十年光阴如流水啊!
  3. 两个聋哑人,辛格和安东尼,他们是世上最懂彼此的人,却终将面临生离死别。 波西亚的爱人威利面临牢狱之灾,她的父亲却不愿提供帮助。波西亚因此怨恨父亲,直到得知父亲得了绝症即将离世。 辛格喜欢房东的女儿米克,为她买了喜欢的唱片。米克却爱上别人,经历一段无疾而终的感情。当辛格自杀后,米克发现自己爱的人是辛格…… 每个人经历着不同的人生,却有些相似的孤独。 什么是孤独?电影里13岁的米克说:遇到你(辛格)之前,我以为世界上只有我是孤独的。 原来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只是,人们对孤独的看法不尽相同。 一件事,看透了,就可能看到它的反面。看透孤独,能看到什么?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的翻译挺有意思:直译为“心是孤独的猎手”,如果去掉“的”,则为“心是孤独猎手”,语义大反转。孤独猎手,可视为宾语前置,孤独成了猎物,心则是狩猎者——想象一下,“心”是一头巨兽,它要不停地捕获一种叫作“孤独”的养分。从这个角度看,内心反而会主动寻求孤独。 这就值得玩味了。有的人害怕孤独,有的人享受孤独。享受孤独的人,想必看透了孤独。孤独的尽头是“反孤独”。TA的内心世界一定无比繁华。

    顺便提一句,原著作者麦卡勒斯是公认的天才女作家,23岁(1940年)就出版了这部传世经典《心是孤独的猎手》。倒退十年,我无论如何读不进去这本书。现在迷上了。有点像张爱玲,不经历世态炎凉,读不出那种苍凉;没经历彻底的孤独,也难懂麦卡勒斯。

  4.        这部电影无论是作为卡森•麦卡勒斯的成名作《心是孤独的猎手》的改编,还是看作完全独立的电影,都算不上是一次成功的创作。
        影片本身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故事情节凌乱;二、人物形象单薄、粗糙。
        作为小说的电影版,影片试图在有限的时间里涵盖尽可能多的原著剧情,只可惜因为线索太多反而切碎了电影的主题。很多小故事没能讲完就匆忙收场,故事与故事之间的镜头转接也不够自然。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看的苏菲•玛索主演的《安娜•卡列尼娜》,镜头的转换同样突兀而不流畅。
        坦白说,电影版的改编对于一个忠实的原著读者来说不太能接受,至少不欣赏这种叙述手法。这种在叙述时连故事的流畅性都无法保证的电影如果不是打着麦卡勒斯的名号的话我是不会去看的。过于温暖的色调、情感外漏的辛格先生、生硬地捆在一起的人物都稀释了原著的味道。我能够理解电影版修改剧情以增加人物间互动的做法,因为原著中工人杰克、考普兰德医生、少女米克、咖啡馆老板比夫【电影版中删掉了这条人物线】各自的故事几乎是互为独立的,增加人物间的互动能够让剧情更加紧凑。可惜从效果上看,这并不太成功。尽管影片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原著的剧情,但是麦卡勒斯的神髓经已失尽。影片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的成功并不胜在剧情,而是麦卡勒斯对人类最细腻情感的捕捉和无法解救的孤独感的理解。撤掉了这些,一股脑儿地堆砌故事是个不太明智的决定。
        我曾经跟友人抱怨过将《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译成《天涯何处觅知音》这样俗气的片名着实让人吃不消。可看完全片之后,到让人释然了,电影的基调跟这个恶俗的译名有种殊途同归的意味。若直译成《心是孤独的猎手》反倒像是挂羊头卖狗肉,影片用杂乱的故事硬拼出来的“孤独”太过矫情而无法引出观者的共鸣。全片表现孤独感最为强烈的片段不过于辛格在无人的街上游荡,镜头下移时我们看到了他打着手语的手正颤抖着。可在原著中还有更多更触动人心的片段,远胜于此。
        人物形象单薄、粗糙,也是因为影片试图包含更大的信息量却忽视了细节对人物塑造的影响而造成的问题。男主人公、同时也是贯穿全片的主线索——约翰•辛格被简单地诠释成一个孤独的老好人是影片一个极大的败笔。
        人物的塑造是影片仅次于故事情节凌乱外最大的失误。不知道是不是受限于当时舞台剧化的表演模式,艾伦•阿金版的约翰•辛格情感外漏,显得过分热情,表演也浮于表面。这里的辛格显然已经不是原著里那个神秘、含蓄与众人若即若离的哑巴。原著里的辛格先生友好、温柔的姿态给了众人一种可以依托的错觉,实际他心里真正在意的只有他那痴傻的同伴安东尼帕罗斯。他是他的全世界,这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他的离开会对辛格造成致命的打击。电影里的辛格摇身化成了被忽略的老好人,他怀有与人倾吐的欲望但总缺乏相应的机会。这跟原著里主观上拒绝跟同伴以外的人交流的辛格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同时因为这一人物设定的更改,安东尼帕罗斯对辛格的重要性无形中就被弱化了。接受不了同伴死讯的辛格最终决定吞枪自尽本来是一幕高潮,但在影片里因为缺少应有的气氛渲染,所以无论是毫无征兆发生的安东尼帕罗斯之死还是辛格吞枪自尽都显得突然、局促、像是导演迫不及待地给影片画上一个句点。饰演女主角米克的桑德拉•洛克冲进房间看到辛格尸体时的表演刻意而不自然,那一声尖叫像是从喉咙里硬挤出来的,惊恐不足、悲痛更是一点儿也没有。
        据资料显示,米克一角为桑德拉•洛克收获了1970年的桂冠奖,但坦白说她的表演并没能打动我。也许这也是人物设定被改动的缘故,原著里的米克是个高个子、男孩儿气、满脑子自我实现幻想的姑娘,而在电影里,桑德拉•洛克清新的外形为她赢得观众缘的同时弱化了米克本身的个人特质,她被降格为普通的青春期少女。她怀着过分浪漫的幻想,男孩气的打扮更倾向于受限于拮据的家庭经济,而不是性别倒错。本来原著里的米克开始穿裙子应该是一个人物心理的转折点,不知道电影版究竟是出于何种目的他们没有沿用这一设定,过早地让米克穿上了裙子,削弱了米克男孩儿气、异于同龄女孩的一面。
        另外,豆瓣上的剧情简介也让人忍不住腹诽,什么叫“屋主的女儿情窦初开,但屡次恋爱失败”?用“情窦初开”来概括电影里的米克也许勉强还可以,可是“屡次恋爱失败”之说到底是从何而来?这样不负责任的介绍无形中会误导很多人。
        最后,关于被奉为经典之作的电影主旋律,个人并不看好。这样温暖和煦的曲调很难让人联想起孤独,本来应该为电影加分的背景音乐最后也没能产生什么明显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