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热的雪(2021)

热的雪(2021)

又名: 热的雪——伟大的抗美援朝

导演: 霍明

编剧: 陈瑶

类型: 纪录片 历史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21-01-15(中国大陆)

集数: 6 单集片长: 50分钟 豆瓣评分:9.3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2020年底的这个冬天特别冷,我在上海,天天在微信上遥望制片人梁仁红和导演霍明正热火朝天地做着《热的雪》开播前的最后冲刺。此时,距离我担任撰稿的《手术两百年》播出已经过去了两年,这期间,我手头还有一些项目在同步推进,但目前看最快诞生的,却是排在时间轴最后的《热的雪》。

    说到抗美援朝本身,除了小时候看过的电影《英雄儿女》,还有当年语文课本上出现过的邱少云、黄继光几位英雄人物,对于整个战争,我是没有太多概念的。我的祖父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一路从江西走到了陕北,所以对于这段历史,我天然具有亲切感,但是抗美援朝不一样,它跟我的生活和我的经历没有交集,这是一个彻底重新学习的过程。70多年前爆发的朝鲜战争,是二战结束后参战国最多、死伤人数最多的一场战争,在“世界上最不适宜大兵团作战”的朝鲜半岛,二战最大的既得利益者——美军对这里实施了空前的破坏,而抗美援朝,则是上百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为了保卫和平、反抗侵略而进行的一场伟大战争。

    项目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一直认为会在当年10月播出,也就是说从撰稿到拍摄,只有不到半年的时间,要在这样苛刻的时间期限内完成近300分钟的节目是很困难的,更何况是“高标准、严要求”的台重点节目。尽管最终成片从院线电影改成了10集台重点纪录片,再从10集改成了6集,播出时间也从10月改成了2021年初,但留给我的时间仍然不足。

    我们首先要面临的问题是确定每一集的主体对象。《热的雪》最初的定位很清晰,不做全景式的回顾,而是挑选影响战争走向的重大战役或战斗进行剖析。但持续两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战役众多,每一场几乎都可以写成一本专著,拍出一部大片,究竟选择哪几场来刻画,这是我最初遇到的难题。上甘岭、长津湖自不必说,随着对于史料的熟悉和掌握,第一场云山战役和最后一场金城大捷也陆续确定,最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抗美援朝的权威专家的帮助和建议下,项目组最终把剩下的两个名额留给了一夫当关的三所里战斗和悲壮的铁原阻击战。

    当每集所要表现的战役确定后,如何来构建它的骨架和血肉是一项极艰难的工作。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不停与战史专家进行沟通,反复梳理着这六场战役或战斗中复杂的史实——交战双方每一天的战术决策、作战行为、行动路线等等。与其它反映抗美援朝的鸿篇巨制相比,每次战斗的动机和行动是《热的雪》关注的重点,也是我们的特色——驻守阵地的部队来自哪里?有多少人?武器是什么?他们的排长叫什么?家乡在哪里?为什么要来参加志愿军?大兵团推进时,哪一支部队最先达成作战目标?其中最关键的细节是什么?这些信息对塑造一支有血有肉、并且有行动力的部队非常重要。与此同时,他们将要面对的对手是谁?有什么样的战术特点?拥有什么样的武器?在战斗中做出了什么样的方案……敌人同样需要描摹,因为他们并不是散兵游勇,而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美国士兵。

    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投入到了日以继夜的资料搜集工作中。《热的雪》资料来源主要是《抗美援朝战争史》这样的权威史料、参战部队军史和当事人回忆录,还有一些军事院校的研究专著。对于这场战争,官方正史与个人回忆录上的视角不同,后者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生动的细节和微观的视角,但要做好这一步,需要在充分掌握抗美援朝战争宏大叙事的基础上,对微观史料进行合理的甄别和使用。

    本片的主要视角有两类:一类是负责战役部署、实施的志愿军高级指挥员,另一类是具体战斗中的志愿军战士,其中既有像黄继光、邱少云这样名垂千古的烈士,更有很多不知名的战士。但不管是将军,还是士兵,由无数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人民重托、民族期望,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而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时至今日,纵使时光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他们依然值得我们永远感恩、铭记。

    为确保内容准确无误,项目组在一稿和二稿的创作阶段多次请教军事科学院的专家,力图在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方面不出差错,在最终稿阶段,还获得了重大办专家亲自落笔润色,也是为了保证纪录片的客观、权威。

    在节目播出前夕,回首往事,感谢那段时间,感谢这个机会,让我能够全面了解这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没有前人付出,就没有你我的今天,我为我的祖国骄傲,也为那些单纯、勇敢、无私的战士自豪。许多老兵回忆录虽然语言朴素,但读来令人动容,点点滴滴,不仅关于战斗,还有他们的生活和友谊,他们的坚持,他们的信仰和他们的伤痛,但是可惜,因为篇幅和题材的限制,没有办法体现出来,希望以后还有机会。

  2. Ep1突袭云山 第39军突袭云山,初步确定了朝鲜战场格局。 Ep2挺进三所里 麦克阿瑟,钳形攻势,松骨峰阻击战,100人的阻击连只剩7个人 ,谁是最可爱的人,38军万岁 Ep3.血战长津湖 北极熊团覆灭,缴获团旗。 长津湖大撤退,1091.1高地 ,一排二班长被击中头部当场死亡,身子被冻住,虽然死亡,却仍旧没有倒下,杨根思死守阻击美军,28岁阵亡,德赖斯特尔特遣队的失败与投降。 死鹰岭1519高地,最悲壮的战士是被冻僵而死的战士,他们始终保持着进攻的姿态。 宋阿毛的绝笔诗,太感人了!!! Ep4坚守铁原 李奇微指挥反扑的第四次战役,赵满增因子弹不足,用手榴弹与美军同归于尽,第三营用石头与美军战斗,涟川山口阻击战, 第63军189师蔡长元“蔡石头”的拔钉子战术,朱彪夺回关隘种子山,损失6k人拖住美军3天,188师替换189师,郭恩志,深挖壕沟,出其不意,夜袭美军阵地。

    Ep5鏖战上甘岭 火烧邱少云,黄继光

    Ep6金城大捷 艾森豪威尔上台,夏季反击战,争夺东山里大桥

  3. 突击云山、随着东方露出一抹亮色,寒风中,许多白花花的羽毛从掩体中飘出,那是美军随身携带的鸭绒睡袋被打破,散落出来的鸭绒,像雪花一样被吹向空中。 挺进三所里、在这片被鲜血浸满的阵地上,第38军副军长江拥辉,看到了令他永生难忘的一幕:当时,一名中国士兵在摆弄一台美军的收音机,收音机里传出一首歌曲,令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收音机里的播音员说的是中国话:“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播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第38军的士兵们,脸上烟火斑驳,身上衣衫褴褛,他们围着这台收音机,站在硝烟缭绕的公路上,一动不动。 血 战 长 津 湖、在 整 理 遗 物 的 时 候,有 人 发 现 了 一 位 来 自 上 海 的 战 士,宋 阿 毛 的 绝 笔:我 爱 亲 人 和 祖 国,更 爱 我 的 荣 誉,我 是 一 名 光 荣 的 志 愿 军 战 士。冰 雪 啊,我 决 不 屈 服 于 你,哪 怕 是 冻 死,我 也 要 高 傲 地 耸 立 在 我 的 阵 地 上。 坚守铁原、第189师第566团指战员们目睹了这一切:我们的炮不是在一个阵地上,从前线十几个点一起朝美国人的头上打,被美国人炮弹炸弹欺负狠了,阵地上的人都在喊,炮兵,炮兵!美国人阵地上,那不是一般的爆炸,是整个一片在燃烧,坦克啊,炮啊,远处也看不清楚,可是那个火和平时不一样,那是一种红的,黄的,白的,掺杂的火,是铁在烧。 鏖战上甘岭、胜利完成反击任务后,通信兵前往寻找牛保才。“我先到了牛班长负伤的地方,没见人,却看到了一滩血,再往前,出现了一个个小土堆,和斑斑点点的血迹,一直延长到二三百公尺以外,才找到了已经牺牲了的牛班长。他到死,右手都伸得直直的,剥去保险胶皮的线头,紧紧缠在食指上。左手把另一个线头,按在嘴里,咬住不放。” 金城大捷、“联合国军”总司令马克·韦恩·克拉克:在执行我郑府的训令中,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的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麦克阿瑟和李奇微两位将军一定具有同感。

  4. 鸭绿江水并不充斥着滔天巨浪,可水面之下也未尝不是澎湃汹涌——正如江面上雄赳赳气昂昂的志愿军战士们一样,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

    纪录片一向是影视作品中一种极其难做好的类型。纪录片,首当其冲要保证的便是对于现实内容记述的准确性,继而细化到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更难的就是对于历史内容的表述甚至是重现了。以前历史题材纪录片通常会采用真实的记录影像来作为历史画面镜头呈现给观众,而时代的影像受限于时代的技术,大部分都不甚清晰,更苦恼的是这类镜头只是客观的记述画面,毫无加工修饰的画面几乎不可能为观众带来良好的视听体验,继而就会影响到纪录片的受众面以及受欢迎程度。

    在这一点上,《热的雪——伟大的抗美援朝》采用了剧情纪录片的形式,在尊重历史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用影视作品的的拍摄方法将历史内容画面重塑了出来。如此一来,既保证了历史纪录片中的“重现”这一环节,又在重现的基础上加以导演技法的把持,“重塑”出了一部真实而又可看性极高的纪录片。

    《热的雪——伟大的抗美援朝》通过剧情纪录片的表达形式,既展现了整个抗美援朝中最为波澜壮阔的六大战役,又可以透过史料抓住战场上那些最为令人难忘的故事并将其以影像再现的形式呈现在荧幕上。尤其是对于战场上那些英勇无畏的志愿军的人物塑造,是这部形式大胆而又新颖的剧情纪录片做的最好的地方之一。

    对于那些在朝鲜战场上留下了一段段挽歌的志愿军战士们的故事,我们应该用最高的质感将其由文字传述转为影像。这些志愿军战士们大部分并未留下真实的连续的影像记录,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英勇事迹在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中被人铭记。

    牛保才,一个通讯班士兵,在电话线被敌人雨点般密集的炮火一次次炸断之后,他一次次践行着“通讯兵”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他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一次次将电话线接好,保证了我方指挥部与外界的必要通讯。牛保才正是无数个志愿军的真实写照,他们在这场惨烈而壮阔的战争中并不起眼,可他们都在用生命践行着自己作为军人的职责,用热血印证着自己心中的信仰——在牛保才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用自己早已被炮火重创的身体为导体,两手紧紧握着断成两截的电话线,甚至嘴中还叼着几根金属丝,就这样用生命融入进了自己的最后一次任务中。这一画面的震撼力是极其巨大的,以生命为代价履行自己的任务,相信这是志愿军最为高尚的信念之一。

    李家发在连续炸掉敌军碉堡后,因为手里已经没有多余的弹药了,所以不惜扑向敌军的最后一个火力点,以此换来战友们发起冲锋的机会。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李家发当时双腿几乎已经失去了行动能力,但他依然凭借坚强的意志匍匐数米后发动全身力量纵身一跃,完成了自己以生命为代价的冲锋。

    还有赵满增,一位志愿军辅导员,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军以及数辆坦克,赵满增选择了拿出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这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可歌可泣而又震人心魄。

    还有很多这样的战士,他们渡过鸭绿江时都是默默无闻的、默不作声的,或许只是静静在心里默数着自己脚下的步数,但他们又都是中国的脊梁,用自己的身体撑起了中华儿女的战斗精神,打破了骄傲自大的敌人并最终获得了这场建国之战的胜利。

    他们,不正是那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吗?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因为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