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浴血金沙 / 宝石岭 / 富贵如云
导演: 约翰·休斯顿
主演: 亨弗莱·鲍嘉 沃尔特·休斯顿 提姆·霍尔特 布鲁斯·班尼特 巴顿·麦克莱恩 Alfonso Bedoya Arturo Soto Rangel Manuel Dondé 罗伯特·布莱克 Guillermo Calles Roberto Cañedo Spencer Chan 杰奎琳·达利娅 拉尔夫·邓恩 帕特·弗莱厄蒂 马丁·加拉拉加 杰克·霍尔特 约翰·休斯顿 Julian Rivero 杰伊·丝沃黑尔 Ray Spiker Harry J. Vejar Clifton Young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1948-01-07(加拿大) 1948-01-14(美国)
片长: 126 分钟 IMDb: tt0040897 豆瓣评分:8.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世上总有这么一处地方,任凭历史的车轮碾过,它依旧能用独特的美挽留来人之心。何谓经典?我想就是无论到了什么时代,无论这个世界变得多么肮脏堕落,其传达给大众的精神价值观都永远不会过时,都永远有警示作用。 这部拍摄于1947年的《碧血金沙》无疑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他向我们完美的展示了人性的善与恶,让人得以在行走的过程中得以检省己身,发现那些比黄金还要珍贵的事物。 弗雷德的索取有度,不贪婪。(酒馆里的打架事件) 科汀的仁义与善良。(两次救了弗雷德的性命,主动提出要给出自己的1/4抚养科迪的妻儿) 霍华德的睿智沉稳,知恩图报。(总是调解其他两人的矛盾,挖金完毕后不忘把坑填好,“就像我们刚来的时候一样”) 还有三人的互相信任与互相理解。 当然以上都只是影片向我们展示的冰山一角。 社会的丑恶与不公与穷苦人的悲惨生活。(雇佣弗雷德的骗子老板和他的情人;卖彩票的小孩被泼水仍不放弃推销彩票;科迪远离妻儿淘金。) 人性在利益面前的抉择。(不言自明) 仍然存在的那么一些好人。(三次给弗雷德钱的西装男子) 以及更多的沉思与反省。 谈到这部电影的质量,我想当年三项奥斯卡奖已经替我回答了这一切。 论剧情,不拖沓或跳跃过大,且都有足够的铺垫和前因后果,主人公的经历能让观众感同身受,所作所为能给人思考。 论角色的表演水平,三个主人公的性格被提姆 霍尔特(科汀),沃尔特 休斯顿(霍华德),亨弗莱 鲍嘉(弗雷德)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弗雷德的多疑、自尊心强,和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还是科汀的重信重义。至于霍华德,我已经拿不出任何语言来形容他这个可爱的老头了(老头爽朗笑),最佳男配角实至名归。 诚如影评大师罗杰伊伯特所言:“本片未落脚于美国的西部掘金史,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人们的信任危机上。”三人因信任而相识,也因不信任而相杀,弗雷德也因此丢了性命。至于黄金,早已随着人性的狂风远去。在此我也想感谢导演约翰 休斯顿,他给电影史留下了一个以与众不同的西部生活气息缔造自身的光影传奇,也让我们这些来人以及未来更多的来人得以清醒的审视自身,这部充满着如沙漠般苍茫的男性主义电影(没有女主角,女人都很少见),虽如最后霍华德和科汀离别一样随着历史的狂风离我们远去,即使到了世界末日,我也始终相信,这样的电影会永远闪光于人类文明史之中。 “黄金本身没有罪恶,关键在于它的拥有者是否适合拥有它。”此句是为结尾。
当电影里的配角之一的科汀站在山洞口犹豫着想要不去救困在里面的多普西的时候,这部电影就开始变得越来越有意思起来。
像西部片的电影译名,再看时会觉得这借着淘金故事说的更像是黑色电影的故事。与其说它是西部片与黑色电影的结合,倒不如说是淘金片的外衣下关于人性的故事。最后整个故事看下来更像寓言,贪恋的反噬,一切最后一场空。
弗雷德(亨弗莱·鲍嘉饰演)、霍华德(沃尔特·休斯顿饰演)、科汀(提姆·霍尔特饰演)三个素昧平生的人相约淘金,然后在老者霍华德的带领下终于找到真正的金子之后,一切开始悄然改变。
电影讲述的就是三人淘金过程与淘金成功之后发生的故事,那些看似繁冗多余的情节都带着深意,都暗示着结局,暗示着人性。
弗雷德
鲍嘉饰演的弗雷德是反派,但又是主角。
电影第一幕便是衣衫褴褛,落魄不堪的他在乞讨,虽然面子上过不去,但他还是可以暂时自尊去向人乞讨。
有意思的是,电影中他的三次乞讨全是对着同一个人(导演约翰·休斯顿客串的白西装美国人)。最后被乞讨的人忍无可忍,“帮帮忙好吗,偶尔也去别人那里要点。”
三次乞讨,第一次用来吃饭买彩票,第二次做了头发修了面(油光大背头简直丑出天际,严重怀疑导演是故意的),第三次也很快花光了,所以有了第四次乞讨,然后碰到了骗子。
从这三次乞讨可以看来弗雷德是一个只顾眼前的人,他的眼睛只能看到眼皮底下的人与事,再多一点都看不到。就好像他自己说的,他只看到了给钱的手和给的钱,完全没有看给钱的那个人。
后来三人晚上闲聊有钱之后有什么打算,弗雷德的打算与另外两个人完全不同,他要洗土耳其浴,要买一堆衣服,要去咖啡厅点所有的东西然后将服务员骂个狗血淋头,这不是打算,这是挥霍或者对于之前没钱窝囊的一种发泄。
这一系列表现了预示了后面弗雷德的转变与疯狂。
等到黄金离他越来越近也是他越来越疯狂的时候,眼下唾手可得的黄金,跟他当初打了工头只拿回了自己的工钱是一样的都是他认为自己应该得的。
其实转变之后的弗雷德代表的就是人性之恶。
即使是他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错怪了想要打死毒蜥蜴的科汀也丝毫改变不了他已经变得贪婪的内心,毒蜥蜴的事情只会让他们彼此之间嫌隙更深。
而在他以为已经杀死科汀之后的各种心理变化很有意思,虽然害怕,但是并不是因为自己做了这件事害怕,而害怕之余又担心被他杀的人并没有死。
而电影中的讽刺都集中在了弗雷德身上,在听到霍华德对于淘金的讲述之后,他曾经坚定地认为自己绝对不会迷失而是只会拿应属于自己的那份,但后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打脸。
他不但迷失了,还起了杀人的恶意。而这种恶意最终也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独自一人上路的弗雷德,好巧不巧的遇到了逃跑的三个强盗。
科汀
在三个人里面,科汀一直都是处于从属地位的。两个人时从属于弗雷德,三个人时又从属于另外两个人。
但科汀是人性之善的代表。
其实三个人闲聊将来有了钱之后打算的时候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来三个人究竟都是怎样的人。
科汀是希望有个自己的果园,辛勤劳作之后晚上围着篝火弹吉他唱歌。
在山洞口,他也曾犹豫,在善良与邪恶贪婪之间徘徊,但是这种犹豫只是那么一小会。
弗雷德被埋倒在山洞里,他站在洞口喊了一声没人应答的时候,眼神便开始闪烁,接着转身离开,但是仅仅走出一步他便停了下来,又回转身,坚定地走进洞口将弗雷德拉了出来。
从此刻起他做了自己的选择,所以他才会想着将黄金分给那个不幸死掉的科迪的遗孀一些,才会在霍华德暂时不在的时候坚决不允许弗雷德独吞黄金,才会跟弗雷德起了冲突。
他招来了杀身之祸,但他也足够幸运。
霍华德
沃尔特·休斯顿饰演的老者抢尽了风头。他是超脱智者的形象,他明白一个人在黄金面前会展露怎样的贪婪本性,或者说他早就已经看清了弗雷德究竟是怎样一种人。
当然科汀对于弗雷德向自己开枪将自己置于死地痛苦惊讶的时候,他的反应还是很镇定的,或者他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么一天。
如果说他不爱黄金那绝对既矫情又不真实,但是他可以做到当所有黄金随着大风全都归于尘土之时放声大笑。即使那笑声里带着无奈,带着戏谑,带着不甘,可笑到最后就是洒脱与放下了。
与其说霍华德是被神化了的人物,倒不如说他是一种人类极致的形象,是理想中的人物,他可以看透、洒脱也能放得下。
弗雷德、科汀与霍华德三人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是几何中最为稳固的三角关系,在淘金过程中,只要这种关系一直保持下去,大概率是不会出现什么差错。
而从中起重要作用的就是霍华德,他宛如天秤手,不断留意眼前的天秤,只要有一方倾斜,他便要加些砝码在轻的那一边,使得天秤可以不断保持平衡,所以即使弗雷德在黄金面前变得越来越神神叨叨,也并没有发生什么破天荒的事情打破这种关系。
但是导演安排了霍华德离开的情节,他救了溺水的小孩,成了部落的座上宾,而且必须要接受他们的礼遇,于是霍华德离开了,而这种三角关系也被打破了。
关于电影中的死亡情节既没有渲染夸大也没有刻意(虽然跟审查制度有些关系),无论是中途加入想要分一杯羹的科迪,还是主角弗雷德·杜比西。科迪被一枪打穿了喉咙死得悄无声息。而弗雷德被强盗连砍数刀,也是死得毫无征兆悄无声息。
最后一切尘归尘土归土之时,画面定格在仙人掌上,那原本装盛金土的布袋就这么挂在仙人掌上,随风呼啸。
一切已然一场空,似乎是回到了原点,可又不全然真的是回到了原点,他们经历了一场如劫难般的测验,黄金诱人可也扎手,可以扎出血来,也可能会赔上性命。
片中由内部与外部两种不同结构的发展串联起全片,由事件作为串联结点,外部结构由人数所决定联盟形式组成,而内部结构则由以金子(物质)与良心(情感)所作为横纵坐标的函数组成,两种结构相辅相成从而构成一个完整整体。
影片开始时,外部结构只是一个人,作为个体的结构;而内部结构金钱与良心的对立也还未分明,处于混沌状态,但已告知了它们的存在。
第一个事件是成为工人最终被骗的故事。这个事件的发生将外部结构由鲍嘉一人发展成了两人;因两人的利益关系相同,内部情感也趋于一致。这个事件也为结构的发展提供了引子,遇到了第三人,金子也第一次出现。
第二个事件是偶遇黑心老板而后要回工资。这个事件让内部结构的坐标系构建完成,两极分别是没钱却有“只取所得”原则的二人与有钱却毫无良心的黑心老板。而事件后外部结构完成构建,三人联盟的稳定团体形成。之后的火车遇劫、艰难行程都是为了联盟稳定而必经的磨难,最终形成完美的三角形。
第三个事件便是淘金。此刻外部结构在之前事件中得到稳固,叙事重心便向内部结构偏移,代表物质金钱的纵坐标由一次次天平测量不断攀升,数值也由5000到2万5到4万,通过分钱的动作将函数一分为三;代表良心/情感的横坐标则在特写镜头中发展,无数的细节(分钱时的眼神、救人前的迟疑、一次次外出查看的动作)堆砌将三人的情感从信任慢慢推向互相猜疑。外部维系三人结构稳定的和谐关系转变成了猜疑对决的关系,看似稳定,却极易崩溃。
第四个事件是科迪的到来与死去。科迪的出现让崩溃边缘的三人结构重新找到了凝聚的粘合剂,而还未等到外部结构重新稳固,匪徒的出现让三人结构短暂的四人结构,最终重回三人联盟的结构再次在磨难后稳定下来。科迪的出现并不仅仅是为了拯救崩溃边缘的联盟,通过那封信埋下了下一次分裂的种子,在读信时的镜头也很明显的看到了1:2的对立,内部结构的函数也因这封信发生了变化,鲍勃和老霍华德的折线因为那1/4的让出与鲍嘉的折线出现了明显的不同。
第五个事件来到了印第安人事件。这个事件的发生,彻底将结构打散,内部结构中老霍华德的折线在救治孩子的过程中完成被救赎(镜头中的中心放射状神圣构图、以及之后完全交出金子的动作都可体现),全面的偏向了良心/情感一方。外部结构此役变成了2:1的模式,稳定性被打破,也为下一个事件埋下伏笔。
第六个事件是鲍嘉枪杀鲍勃。外部结构在上一个事件分裂,2的结构在失去稳定性后立马破碎,变成了两人的决斗,在鲍勃逃离幸存后,结构从2:1变成了1:2。火焰在划分时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象征着鲍嘉的内部结构折线变化,从最开始位于角落的火焰慢慢占据底部,最终铺满屏幕,鲍嘉的内部结构折线也随之完全的倾向了物质/金子一方,当他拥有了所有金子的时候,也被物质所占据所有思维;而反观鲍勃在起死回生的神迹中也得到了救赎,与老霍华德一同迈向美好的未来。
最后一个事件中,已失去良心/情感的鲍嘉无疑等待他的只有与金子/物质共亡的结局,而其余两人对于金子/物质早已不在乎,在两人的大笑中金子/物质随风而逝,只留下了良心/情感。外部结构也在最后重新回到了个体,鲍嘉以死亡结束,老霍华德回到印第安村子安度晚年,鲍勃则满怀希望的去寻找科迪的妻子。
本片在约翰休斯顿的加持下,在如此复杂的结构中井井有条,实属不易。而镜头中的调度、构图、剪辑节奏将片中人物关系的变化变得无比丝滑,情感在镜头语言中徐徐推进,毫无突兀之处。除主角外的其他细节也一并兼顾,线索皆有迹可循,精打细算,不浪费如何一个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