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碧血金沙 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1948)

简介:

    弗雷德(亨弗莱·鲍嘉 Humphrey Bogart 饰)和鲍勃(提姆·霍尔特 Tim Holt 饰)是两名穷困潦倒的流浪汉,一日,在酒吧中,他们从精明智慧的霍华德(沃尔特·休斯顿 Walter Huston 饰)口中听闻了有关金矿的消息,走投无路的两人打起了淘金的主意,他们谎称是猎人,驻扎在了山上。经历了种种苦难的挫折,幸运的三人找到了金矿。然而,随着金砂数量的增加,原本相互信任的三人之间出现了裂痕。

演员:



影评:

  1. (写稿夜憋不出例行放送旧文时间,回看黄金时代最提气)

           每每提及[碧血金沙],总是冠之以“影史上最伟大的一部淘金电影”头衔,此言虽然不差,但细究之下不难发现只是浅显铺陈类型而已,完全忽略了其折射的真正精髓——虽然全片从头至尾126分钟之内一刻也没有偏离过“淘金”这一主题,但即便是这一诱因变成争名、夺爱、倾轧、抢权等等任何一种人生诱惑,其主题感染力都不会减弱一分。


    淘金记
           1925年,墨西哥坦皮科,美国人弗莱特·C·杜比斯俨然已经从自食其力的打工仔沦为沿街乞讨的流浪汉,每天所能做的就是朝着每个过往的美国人乞问道:“能赏给美国老乡一口饭吃吗?”甚至同一天内向一名白西装包裹的富贵人要了整整三次,被人施舍侮辱,尊严丧尽。一个偶然机会,杜比斯被一名包工头临时招上船前去钻井,每天工作十六小时,可以拿到八块美金的高额报酬,杜比斯在此过程中结识了同为苦力的科汀,以及一个名叫霍华德的神叨老头,该老头口中念念有词,声称知道某个山矿中有黄金,但也提前警示:“黄金会改变一个人的心性,使之判若两人。”杜比斯二人当时不以为然,然而辛苦劳动数日,却遭遇包工头在发钱前夕脚底抹油,灰心丧气的杜比斯和科汀无意间重逢黑心老板,两方发起争执,杜比斯二人愤而将其打倒,从鼓鼓的钱包中拿出属于自己的300美元血汗钱。
           生活看不到出路,杜比斯和科汀不得不另觅他途,总念叨着淘金的霍华德由是出现在二人的钱途幻想中,三人在淘金梦想指引下一拍即合,各自供出手中微薄的资本。正为还差的一百块钱发愁时,恰逢杜比斯曾经被小孩纠缠不过买下的彩票中下了两百美元“大奖”,凑够了盘缠,三人就此走上掘金之路。在经验丰富的霍华德带领下,对淘金一无所知的杜比斯二人经历短暂的困惑之后,终于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捧金,然而其心性的转变却也逃不出老头之前感慨:“在黄金未出现时,友谊也许还是存在的”。真正见到金子后,人心开始发生微妙变化,三人商定后决定每天都将掘到的金沙平均分成三份,分头各自保存。
           杜比斯成了三人中第一个沉不住气者,在一次言语争执中,杜比斯对科汀恶言相向,提出当初是自己拿出更多的底本:“我仍然保存要求你所得金一半的权利。”两人于是各怀鬼胎,半夜分别起身去埋金。杜比斯的疑心变本加厉,霍华德派他出去做事,他便怀疑是自己被支出去,两人好找他的藏金地;科汀一次因追打蜥蜴而无意间探到杜比斯宝藏,引得杜比斯大怒,最后还是霍华德仲裁,拿起石块证实果有蜥蜴——至此,掘金战场已硝烟滚滚,贪婪让人丧心病狂,三人越发分崩离析。
           内忧尚未解决,外患又袭来:一个名叫科迪的达拉斯牛仔猜中他们是掘金者,偷偷跟上来后无赖提出:“如今有三种可能,杀了我,赶我走,或者让我成为你们中的一员。”接着在详细分析过三种可能后,悍然提出将三人所得平分为四份。这边四人问题尚未解决,那边又有大批强盗袭来,不知详情的强盗想用金表换枪,怀金心虚的四人主动拉开了战争,枪战中科迪被乱枪打死,闻声赶来的联邦兵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生还的三人读了死去科迪身上的家信,良心的火花闪动了一瞬,但不久后便又渐渐熄灭。
           终于赚够了钱,三人带着金沙离开,归途中遇到一伙当地村民,懂西班牙语的霍华德应邀去帮村民试救溺水近亡的儿子,一直起斡旋作用的霍华德暂离,使得剩下两人之间潜在的矛盾与冲突霍然激发,终于借“谁是头”这一事由大打出手,眼见杜比斯举枪,科汀再不退缩,奋力夺枪在手,大呼“重新洗牌”。时间在二人不断扭打、不断互占上风中推进,待到杜比斯重又抢回枪时,终于将科汀带进小树林,扣动了扳机。把自己彻底推向绝境的杜比西事后喃喃自语:“火堆旁边,也不觉得暖和。良心,良心是什么,要是你相信你有良心,你会被它纠缠到死;如果你觉得你没有良心,它又能把你怎么样呢?这些废话让我觉得恶心。”第二天去埋人时,尸体却已经不见了。他不知道,科汀其实未死,被墨西哥当地人救起带回到霍华德处,眼见事态已发展到如此疯狂程度,饱经沧桑的霍华德仍在为杜比西的性情转变做辩护:“我想他不是个真正的杀手,我想他和其它人一样正直,至少差不多。惟一的错误就是给了你们十万美金,把你们留在那深山老林里。我要是还年轻,在你们那个环境也会被诱惑的。”
           另一头,一心携金潜逃的杜比斯却路遇强盗,稀里糊涂做了死鬼,在金沙飘散下永远闭上了眼睛。有人通知霍华德和科汀杜比斯被劫一事,二人前去废墟寻找,只见得人去金丢,三个袋子空空如也,霍华德仰天大笑:“笑吧,科汀,我们被命运之神或自然之神开了个大玩笑,不管是谁,他一定很有幽默感,金子又回到我们发现它们的地方去了。”


    罪与罚
           [碧血金沙]从题材故事角度来说算不上新颖,简直就是自从人类社会有财富概念以来,一个经久不变的悲剧寓言。淘金潮自十九世纪以来高潮迭起,无论是令全世界沸腾的加州淘金热,还是整个北美大陆此起彼伏的金矿地,地域城市就此繁荣辉煌背后,其实正如本片残酷反映,埋葬着一具具在贪欲下轰然倒地的尸体。而[碧血金沙]只所以成为影史上首屈一指的淘金电影,就是因为精确描述了这一人性蜕变过程,三个结伴的淘金者角色也因个性突出而极具代表性——
           影片对第一主角杜比斯的转变,采用了客观描述与主观自省相结合的方式,片头杜比斯流落街头,过着毫无尊严的乞讨生活,即便如此仍未泯灭善心与道德准则,面对彩票童不依不饶的推销,掏出微薄乞讨收入的一部分,面对黑心老板毫无还手之力,也只是拿走属于自己的一份工钱。但第一捧金沙的出现,就此成了杜比斯的心魔,其实在此之前他反复回味霍华德最初的预言,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暗示,此言犹如伊甸园中的苹果般令人坐卧难安,为了防范别人抢在前面堕落而侵害到自身利益,杜比斯成了第一个食下禁果的人,从此无论是之前带他走上金光大道的霍华德,还是在塌方中救过他一命的科汀,都成了他不共戴天的竞争者。
           一直处于被动还击位置的科汀,则代表了在欲望前身不由及的大多数人群,他们对这个世界的邪恶本来一无所知,当自身利益与尊严受到侵害时才愤而反击,科汀对死去的杜拉斯牛仔饱含同情与愧疚,甚至主动提出要将四分之一财富寄给其家人,不难见其本性的良善,但在一个弱肉强食的大环境下,这样毫无防范之心的人只能成为无助的牺牲品,相比较曾在名利中摸爬滚打的老油条,本性纯良的人反而更容易心性大变,走向道德的另一个极端。
           霍华德则是个几乎被神化的人物,从出场伊始,这位老智者就已看透人性贪婪本质,深知掘金路上可能遭遇的悲剧并非在于体力本身,而是腥风血雨的勾心斗角,但与生活现实的苦难相比,他宁愿冒此风险放手一搏。霍华德一路冷眼打量杜比斯与科汀从铁哥们到反目甚至举枪相向的纠葛转变,在尽可能大事化小的原则上,带领他们共同抵御外敌,可就是再洞明世事,也只能暂时控制住局面,对人心的改变依然无能为力。即便是杜比斯终于迈出枪杀科汀的一步,连观众都为其惊人转变义愤填膺时,霍华德仍能从慨叹人性的角度为其解释与辩驳,正是只有见识过极恶的人,才能用极善的眼光悲悯世界。
           而影片三人结局的精彩,就在于形成一个轮回,掘金之路像一次人性测验,偏离本质最远的杜比西搭上了全部身家,固守底线的科汀捡回一条小命,但即便智者如霍华德也已然无法全身而退。最终尘归尘,土归土,两手空空,无欲无求成了挽救灵魂惟一的出路。


    拍片准兄弟,领奖父子兵
           [碧血金沙]时的约翰·休斯顿年方42岁,无论从资历还是名气在好莱坞影坛都尚属后生,但拍此片的愿望早在十二年前尚未入行时便已萌生,在当年第一次读到特拉文小说时,休斯顿已在脑中勾勒出一幅幅电影画面,待到处女作[马尔他之鹰]轰动后,休斯顿向华纳提出拍此片的建议,尽管一代电影大师当时默默无闻,但英明的华纳当家人杰克对此计划甚为重视,当即买下改编权,并筹划出一个乔治·拉夫特、爱德华·罗宾逊和约翰·加菲尔德三人组合的超豪华阵容。由于战争来临,此计划一再搁浅,未想到这一拖便是整整七年,横跨整个二战期间。战时,休斯顿开始以通信兵中尉的身份为美国政府拍摄纪录片,同门导演罗伯特·罗森耐心等待其归来,自己动手改写剧本,前前后后重新修订增改了整整九次!到了1947年归来的休斯顿终于可以付诸行动时,不仅故事方面几乎坐享其成,而且当年貌不惊人的老搭档亨弗莱·鲍嘉也已然蹿升为华纳第一红人,这位演技派一哥听说休斯顿要执导一部B·特拉文小说,当即打电话来主动讨角色。
           说到原著作者B·特拉文,亦有一段诡异逸事,隐居于墨西哥的特拉文作品轰动四野,其本人却永不露面,在休斯顿投入拍摄后,曾向这位偶像作家发出来片场参观的邀请,特拉文却不肯亲来,坚持要派自己的朋友“霍尔·克洛维斯”来片场当技术顾问兼翻译,而当时种种蛛丝马迹和后来事实证明,这个“克洛维斯”,正是特拉文本人,这位怪异作者却对此死不承认,更增加了[碧血金沙]与其本人的传奇神秘色彩。
           众所周知,约翰·休斯顿与亨弗莱·鲍嘉的名字,就像约翰·福特与约翰·韦恩、马丁·西科塞斯与罗伯特·德尼罗那样密不可分,从休斯顿导演处女作、鲍嘉银幕成名作[马耳他之鹰]伊始,两人各自在执导与表演领域的出类拔萃勿庸置疑,但更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这对金牌搭档在个人价值观上的另类契合——如果说1941年的[马耳他之鹰]还带着些对侦探风潮的迎合意味的话,那1948年这部[碧血金沙],则达到离经叛道的纯粹极致,彼时好莱坞二战英雄主义题材尚未退出舞台,社会喜剧也已经粉墨登场,在观众审美越发趋于高大全化、唯美化、嬉皮化的阶段,约翰·休斯顿和亨弗莱·鲍嘉却反其道而行,以挖掘人性黑暗面为己任,一个视主流价值观为无物,一个则一而再、再而三地自我颠覆银幕英雄形象,这样两位冷面君子碰到一起,作品的残酷程度可想而知——[碧血金沙]中杜比西这个角色的人性蜕变,自掘坟墓的下场,正是两人合力营造的产物,本已够人惊叹,但其实在拍摄中,杜比西的结局更为触目惊心:休斯顿完全忠于原著小说,赤裸裸地展现出杜比西被强盗手刃,刀起头落的血腥过程,但由于当时审查制度严格,休斯顿在压力下不得不重新剪辑,作为导演,其忍痛割爱的心情可想而知,但更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片中暴尸惨死的角色,鲍嘉对此举暴跳如雷的程度也着实令人吃惊,这位实力派巨星听说自己断头这一段被剪掉后当即怒而质问:“一个人的脑袋被砍掉而已,这有什么不行的?”这两位老大不小的影坛知己,在片场却是不折不扣的老顽童,约翰·休斯顿在片中客串出演被杜比西三次乞讨的美国游客,鲍嘉则转而为这段执起了导筒,并故意为难老兄而NG了数次,一时传为趣谈——[碧血金沙]虽然银幕上残酷非常,但银幕外的拍摄过程却堪称华纳其乐融融大作坊时代的典范。
            在表演上,尽管第一主角亨弗莱·鲍嘉的反派演技一如既往令人震惊,但[碧血金沙]表演方面最名留史册的,还是睿智老者霍华德一角的精彩塑造,而此角的扮演者沃尔特·休斯顿不是别人,正是导演休斯顿现实中的演员老爸。当年休斯顿在创作霍华德一角时,便是以父亲形象为原型,大幅改动了原著描写,老休斯顿在儿子怂恿下拿掉了美观的假牙,对着从墨西哥专程请来的配音演员念出字正腔圆的墨式西班牙台词。在拍摄过程中,老休斯顿光芒四射的表演技惊四座,制片人亨利·布兰克直到此时才见识到这位以疑似走后门身份进入剧组的老戏骨的真正实力,不禁开始担心起老配角抢走华纳第一男星亨弗莱·鲍嘉的风头,于是之后每场拍摄前都会特意传给老休斯顿一张字条,提醒他收敛表演,别太抢镜。即便如此压制,老休斯顿还是成功征服包括苛刻的导演儿子之内的所有观者,最终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一奖,携同领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两项大奖的约翰·休斯顿(也是一生九次提名最佳导演的休斯顿惟一一次问鼎),成为奥斯卡史上同一届拿到小金人的首对父子。对于这对奥斯卡父子兵,就连被抢风头的亨弗莱·鲍嘉都以他特有的辛辣语言风格赞叹道:“一个休斯顿已经够坏了,两个休斯顿简直就是一场谋杀。”

    原载于《看电影》
  2. 世上总有这么一处地方,任凭历史的车轮碾过,它依旧能用独特的美挽留来人之心。何谓经典?我想就是无论到了什么时代,无论这个世界变得多么肮脏堕落,其传达给大众的精神价值观都永远不会过时,都永远有警示作用。 这部拍摄于1947年的《碧血金沙》无疑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他向我们完美的展示了人性的善与恶,让人得以在行走的过程中得以检省己身,发现那些比黄金还要珍贵的事物。 弗雷德的索取有度,不贪婪。(酒馆里的打架事件) 科汀的仁义与善良。(两次救了弗雷德的性命,主动提出要给出自己的1/4抚养科迪的妻儿) 霍华德的睿智沉稳,知恩图报。(总是调解其他两人的矛盾,挖金完毕后不忘把坑填好,“就像我们刚来的时候一样”) 还有三人的互相信任与互相理解。 当然以上都只是影片向我们展示的冰山一角。 社会的丑恶与不公与穷苦人的悲惨生活。(雇佣弗雷德的骗子老板和他的情人;卖彩票的小孩被泼水仍不放弃推销彩票;科迪远离妻儿淘金。) 人性在利益面前的抉择。(不言自明) 仍然存在的那么一些好人。(三次给弗雷德钱的西装男子) 以及更多的沉思与反省。 谈到这部电影的质量,我想当年三项奥斯卡奖已经替我回答了这一切。 论剧情,不拖沓或跳跃过大,且都有足够的铺垫和前因后果,主人公的经历能让观众感同身受,所作所为能给人思考。 论角色的表演水平,三个主人公的性格被提姆 霍尔特(科汀),沃尔特 休斯顿(霍华德),亨弗莱 鲍嘉(弗雷德)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弗雷德的多疑、自尊心强,和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还是科汀的重信重义。至于霍华德,我已经拿不出任何语言来形容他这个可爱的老头了(老头爽朗笑),最佳男配角实至名归。 诚如影评大师罗杰伊伯特所言:“本片未落脚于美国的西部掘金史,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人们的信任危机上。”三人因信任而相识,也因不信任而相杀,弗雷德也因此丢了性命。至于黄金,早已随着人性的狂风远去。在此我也想感谢导演约翰 休斯顿,他给电影史留下了一个以与众不同的西部生活气息缔造自身的光影传奇,也让我们这些来人以及未来更多的来人得以清醒的审视自身,这部充满着如沙漠般苍茫的男性主义电影(没有女主角,女人都很少见),虽如最后霍华德和科汀离别一样随着历史的狂风离我们远去,即使到了世界末日,我也始终相信,这样的电影会永远闪光于人类文明史之中。 “黄金本身没有罪恶,关键在于它的拥有者是否适合拥有它。”此句是为结尾。

  3. 当电影里的配角之一的科汀站在山洞口犹豫着想要不去救困在里面的多普西的时候,这部电影就开始变得越来越有意思起来。

    01故事

    像西部片的电影译名,再看时会觉得这借着淘金故事说的更像是黑色电影的故事。与其说它是西部片与黑色电影的结合,倒不如说是淘金片的外衣下关于人性的故事。最后整个故事看下来更像寓言,贪恋的反噬,一切最后一场空。

    弗雷德(亨弗莱·鲍嘉饰演)、霍华德(沃尔特·休斯顿饰演)、科汀(提姆·霍尔特饰演)三个素昧平生的人相约淘金,然后在老者霍华德的带领下终于找到真正的金子之后,一切开始悄然改变。

    电影讲述的就是三人淘金过程与淘金成功之后发生的故事,那些看似繁冗多余的情节都带着深意,都暗示着结局,暗示着人性。

    02角色

    弗雷德

    鲍嘉饰演的弗雷德是反派,但又是主角。

    电影第一幕便是衣衫褴褛,落魄不堪的他在乞讨,虽然面子上过不去,但他还是可以暂时自尊去向人乞讨。

    有意思的是,电影中他的三次乞讨全是对着同一个人(导演约翰·休斯顿客串的白西装美国人)。最后被乞讨的人忍无可忍,“帮帮忙好吗,偶尔也去别人那里要点。”

    三次乞讨,第一次用来吃饭买彩票,第二次做了头发修了面(油光大背头简直丑出天际,严重怀疑导演是故意的),第三次也很快花光了,所以有了第四次乞讨,然后碰到了骗子。

    从这三次乞讨可以看来弗雷德是一个只顾眼前的人,他的眼睛只能看到眼皮底下的人与事,再多一点都看不到。就好像他自己说的,他只看到了给钱的手和给的钱,完全没有看给钱的那个人。

    后来三人晚上闲聊有钱之后有什么打算,弗雷德的打算与另外两个人完全不同,他要洗土耳其浴,要买一堆衣服,要去咖啡厅点所有的东西然后将服务员骂个狗血淋头,这不是打算,这是挥霍或者对于之前没钱窝囊的一种发泄。

    这一系列表现了预示了后面弗雷德的转变与疯狂。

    等到黄金离他越来越近也是他越来越疯狂的时候,眼下唾手可得的黄金,跟他当初打了工头只拿回了自己的工钱是一样的都是他认为自己应该得的。

    其实转变之后的弗雷德代表的就是人性之恶。

    即使是他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错怪了想要打死毒蜥蜴的科汀也丝毫改变不了他已经变得贪婪的内心,毒蜥蜴的事情只会让他们彼此之间嫌隙更深。

    而在他以为已经杀死科汀之后的各种心理变化很有意思,虽然害怕,但是并不是因为自己做了这件事害怕,而害怕之余又担心被他杀的人并没有死。

    而电影中的讽刺都集中在了弗雷德身上,在听到霍华德对于淘金的讲述之后,他曾经坚定地认为自己绝对不会迷失而是只会拿应属于自己的那份,但后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打脸。

    他不但迷失了,还起了杀人的恶意。而这种恶意最终也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独自一人上路的弗雷德,好巧不巧的遇到了逃跑的三个强盗。

    科汀

    在三个人里面,科汀一直都是处于从属地位的。两个人时从属于弗雷德,三个人时又从属于另外两个人。

    但科汀是人性之善的代表。

    其实三个人闲聊将来有了钱之后打算的时候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来三个人究竟都是怎样的人。

    科汀是希望有个自己的果园,辛勤劳作之后晚上围着篝火弹吉他唱歌。

    在山洞口,他也曾犹豫,在善良与邪恶贪婪之间徘徊,但是这种犹豫只是那么一小会。

    弗雷德被埋倒在山洞里,他站在洞口喊了一声没人应答的时候,眼神便开始闪烁,接着转身离开,但是仅仅走出一步他便停了下来,又回转身,坚定地走进洞口将弗雷德拉了出来。

    从此刻起他做了自己的选择,所以他才会想着将黄金分给那个不幸死掉的科迪的遗孀一些,才会在霍华德暂时不在的时候坚决不允许弗雷德独吞黄金,才会跟弗雷德起了冲突。

    他招来了杀身之祸,但他也足够幸运。

    霍华德

    沃尔特·休斯顿饰演的老者抢尽了风头。他是超脱智者的形象,他明白一个人在黄金面前会展露怎样的贪婪本性,或者说他早就已经看清了弗雷德究竟是怎样一种人。

    当然科汀对于弗雷德向自己开枪将自己置于死地痛苦惊讶的时候,他的反应还是很镇定的,或者他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么一天。

    如果说他不爱黄金那绝对既矫情又不真实,但是他可以做到当所有黄金随着大风全都归于尘土之时放声大笑。即使那笑声里带着无奈,带着戏谑,带着不甘,可笑到最后就是洒脱与放下了。

    与其说霍华德是被神化了的人物,倒不如说他是一种人类极致的形象,是理想中的人物,他可以看透、洒脱也能放得下。

    03关系

    弗雷德、科汀与霍华德三人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是几何中最为稳固的三角关系,在淘金过程中,只要这种关系一直保持下去,大概率是不会出现什么差错。

    而从中起重要作用的就是霍华德,他宛如天秤手,不断留意眼前的天秤,只要有一方倾斜,他便要加些砝码在轻的那一边,使得天秤可以不断保持平衡,所以即使弗雷德在黄金面前变得越来越神神叨叨,也并没有发生什么破天荒的事情打破这种关系。

    但是导演安排了霍华德离开的情节,他救了溺水的小孩,成了部落的座上宾,而且必须要接受他们的礼遇,于是霍华德离开了,而这种三角关系也被打破了。

    04情节

    关于电影中的死亡情节既没有渲染夸大也没有刻意(虽然跟审查制度有些关系),无论是中途加入想要分一杯羹的科迪,还是主角弗雷德·杜比西。科迪被一枪打穿了喉咙死得悄无声息。而弗雷德被强盗连砍数刀,也是死得毫无征兆悄无声息。

    05结尾

    最后一切尘归尘土归土之时,画面定格在仙人掌上,那原本装盛金土的布袋就这么挂在仙人掌上,随风呼啸。

    一切已然一场空,似乎是回到了原点,可又不全然真的是回到了原点,他们经历了一场如劫难般的测验,黄金诱人可也扎手,可以扎出血来,也可能会赔上性命。

  4. 片中由内部与外部两种不同结构的发展串联起全片,由事件作为串联结点,外部结构由人数所决定联盟形式组成,而内部结构则由以金子(物质)与良心(情感)所作为横纵坐标的函数组成,两种结构相辅相成从而构成一个完整整体。

    影片开始时,外部结构只是一个人,作为个体的结构;而内部结构金钱与良心的对立也还未分明,处于混沌状态,但已告知了它们的存在。

    第一个事件是成为工人最终被骗的故事。这个事件的发生将外部结构由鲍嘉一人发展成了两人;因两人的利益关系相同,内部情感也趋于一致。这个事件也为结构的发展提供了引子,遇到了第三人,金子也第一次出现。

    第二个事件是偶遇黑心老板而后要回工资。这个事件让内部结构的坐标系构建完成,两极分别是没钱却有“只取所得”原则的二人与有钱却毫无良心的黑心老板。而事件后外部结构完成构建,三人联盟的稳定团体形成。之后的火车遇劫、艰难行程都是为了联盟稳定而必经的磨难,最终形成完美的三角形。

    第三个事件便是淘金。此刻外部结构在之前事件中得到稳固,叙事重心便向内部结构偏移,代表物质金钱的纵坐标由一次次天平测量不断攀升,数值也由5000到2万5到4万,通过分钱的动作将函数一分为三;代表良心/情感的横坐标则在特写镜头中发展,无数的细节(分钱时的眼神、救人前的迟疑、一次次外出查看的动作)堆砌将三人的情感从信任慢慢推向互相猜疑。外部维系三人结构稳定的和谐关系转变成了猜疑对决的关系,看似稳定,却极易崩溃。

    第四个事件是科迪的到来与死去。科迪的出现让崩溃边缘的三人结构重新找到了凝聚的粘合剂,而还未等到外部结构重新稳固,匪徒的出现让三人结构短暂的四人结构,最终重回三人联盟的结构再次在磨难后稳定下来。科迪的出现并不仅仅是为了拯救崩溃边缘的联盟,通过那封信埋下了下一次分裂的种子,在读信时的镜头也很明显的看到了1:2的对立,内部结构的函数也因这封信发生了变化,鲍勃和老霍华德的折线因为那1/4的让出与鲍嘉的折线出现了明显的不同。

    第五个事件来到了印第安人事件。这个事件的发生,彻底将结构打散,内部结构中老霍华德的折线在救治孩子的过程中完成被救赎(镜头中的中心放射状神圣构图、以及之后完全交出金子的动作都可体现),全面的偏向了良心/情感一方。外部结构此役变成了2:1的模式,稳定性被打破,也为下一个事件埋下伏笔。

    第六个事件是鲍嘉枪杀鲍勃。外部结构在上一个事件分裂,2的结构在失去稳定性后立马破碎,变成了两人的决斗,在鲍勃逃离幸存后,结构从2:1变成了1:2。火焰在划分时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象征着鲍嘉的内部结构折线变化,从最开始位于角落的火焰慢慢占据底部,最终铺满屏幕,鲍嘉的内部结构折线也随之完全的倾向了物质/金子一方,当他拥有了所有金子的时候,也被物质所占据所有思维;而反观鲍勃在起死回生的神迹中也得到了救赎,与老霍华德一同迈向美好的未来。

    最后一个事件中,已失去良心/情感的鲍嘉无疑等待他的只有与金子/物质共亡的结局,而其余两人对于金子/物质早已不在乎,在两人的大笑中金子/物质随风而逝,只留下了良心/情感。外部结构也在最后重新回到了个体,鲍嘉以死亡结束,老霍华德回到印第安村子安度晚年,鲍勃则满怀希望的去寻找科迪的妻子。

    本片在约翰休斯顿的加持下,在如此复杂的结构中井井有条,实属不易。而镜头中的调度、构图、剪辑节奏将片中人物关系的变化变得无比丝滑,情感在镜头语言中徐徐推进,毫无突兀之处。除主角外的其他细节也一并兼顾,线索皆有迹可循,精打细算,不浪费如何一个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