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这部电影买单的大部分观众应该是冲着看李小龙打架去的,但这部分观众可能会失望,电影进行到一个多小时了,也没看到什么拳拳到肉的动作戏,有的只是街头少年的胡打乱闹,和老片场里蜻蜓点水般的喂招拆招。是的,这本就不是一部动作片,也本不该是一部动作片,本片原名是《少年李小龙》,讲述的是李小龙从在美国出生到随父母回到香港,截至到重返美国寻求发展之前的一段成长岁月。此时的李小龙,还没有成名,也没有开创截拳道,他像一般的小孩子一样,执着地生长在自己的一番天地中,咀嚼着成长的烦恼和青春期的酸涩,而且他更像是一双岁月之瞳,引领观众去见证四五十年代从香港沦陷到重光到百废待兴的港埠岁月。 《李小龙》的做旧影像和风情画格调很容易让人想起《岁月神偷》,只是没有哀怨和挣扎,我们看到的是转型社会中的万物生长。被人们称为细风的李小龙最后也没有像《岁月神偷》中的罗姓一家人一样固守着自己家园的“顶”,而且用远赴美国来告别自己快乐而单纯的青葱岁月。李治庭扮演的李小龙的第一次出场是以恰恰舞亮相的,这成为李小龙少年时代的底色,逃学、打架、泡妞,青春本该就是如此放肆乖张的,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妖娆地伸展着腰肢。另外,相比起《岁月神偷》的殖民精英姿态,《李小龙》则有着纯朴的家园意识,片中有一个很猥琐的人物,日据时期作汉奸,重光之后为英国人作跟班,由此将入侵和殖民划了等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更能接受这样的表述。 《李小龙》让我最感到惊喜的是对上世纪五十年代香港电影的发展做了生动的勾勒,片中出现了大量的能载入香港电影史的真实人物,如梁醒波、冯峰及其女冯宝宝、曹达华、于占元、梅绮等。其中钱嘉乐扮演的石坚形神兼备地再现了当年粤语片名丑“奸人坚”的片场风采,息影已久的万梓良扮演的曾经的粤语文艺片吴楚帆也让人不胜唏嘘。如果客串阵容能更多地启用一线明星,那么《李小龙》几乎就成为香港电影版的《建国大业》了。李小龙领着伙伴们在影棚阁楼上逡巡,俯瞰片场的情景,让我想起了《天堂电影院》,还有山田洋次的《电影世界》,第一次在华语电影中看到对老电影人的大规模致敬和惺惺相惜,心里感到很温暖。香港演员都是在片场泡出来的,有开工的机会就兢兢业业,不管角色大小,如片中扮演李小龙奶奶的李香琴,儿子从美国回来,开口唤儿之前那嘴唇的几下微颤,看得我心头一紧。包括扮演母亲的钟丽缇那洗尽铅华的表演,尽管是在梁家辉的阴影中做戏,却也熨帖到位。 拍少年李小龙自然少不了拜师学咏春的情节,但宗师只在这里出现了个背影,倒是又见到了曾在《叶问2》中出现过的那个纨绔弟子黄梁,但不得不说此片的败笔就在于生拉硬扯的动作戏。也许是为了让影片能具有相当的动作元素,因此片中设计了几场几乎是无中生有的打戏,尤其是最后一场捣毁毒巢,完全与全片的情节和风格脱节。《李小龙》片长达129分钟,有几次电影给人以要结束的错觉,这种牵强的情节安排不会给人高潮迭起的感觉,只会让人觉得拖沓冗长。值得一提的是李小龙与外国拳手的第二场较量,完全模仿李小龙《猛龙过江》中在罗马斗兽场与罗礼士决斗的那一场戏,用的也是原片的音乐,而且还出现了那只偷窥的猫。 有时候会想,如果李小龙没有英年早逝,现在他会在做什么?还有张国荣、梅艳芳,如果他们都健在,会出现在什么样的电影中?他们伴随和见证着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空留一代人在这奈何天里空劳牵挂,追忆曾经的良辰美景。影片结束,场灯亮起,银幕上伴随演职员表出现的是剧照和所对应的老照片并列出现,让人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惆怅,如此有心的credit,请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