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最后的贵族(1989)

最后的贵族(1989)

又名: The Last Aristocrats / 谪仙记

导演: 谢晋

编剧: 白先勇 孙正国 白桦

主演: 潘虹 濮存昕 李克纯 肖雄 卢玲 祝希娟 卢燕 颜美怡 王冰 李维新 颜彼得 英达 毛永明 马晓峰 王频

类型: 剧情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1989(中国大陆) 1989-12-23(韩国)

片长: 112分钟 IMDb: tt0098717 豆瓣评分:7.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1940年代后期,出身望族的李彤(潘虹 饰)、黄惠芬(李克纯 饰)、雷芷苓(肖雄 饰)和张嘉行(卢玲 饰)四姐妹远渡重洋,来到美国留学。49年元旦,她们在学校联谊会上,用歌声抒发对祖国亲人的思念和祝福。不久,李彤因家中巨大变故离开三个女友,谁也不知她去了哪里。李彤的男友陈寅(濮存昕 饰)苦等无着,与惠芬和其他一对新人准备结婚。李彤突然出现在了婚宴上,她近乎疯狂的装扮和举止令朋友们惊诧,原来她已和一个已婚男人同居。时光荏苒,李彤后来又和一个南美商人混在一起,并因酒后滋事关进拘留所,保释出来后,她在惠芬女儿莉莉生日后不久,又不知飘向何方去了......

演员:



影评:

  1. 最后的贵族 她无疑是朋友圈中的明星,当李彤二十一岁生日那天,穿着雪白的公主裙,从一片朦胧光影中走下楼梯,走向父母为她在家中置办的盛大宴会时,她自己是知道的——小伙子看着她不是连鼓掌的手都忘在半空吗?她那三个好朋友,黄慧芬、张嘉行和雷芷苓,她们的眼光,除了喜爱,不是还有羡慕和崇拜吗? 这位纯洁、俏皮的小公主,此刻正尽情到毫无防备地享受外交官父亲为她安排的优裕生活,就算他语重心长地提醒她当前时局之混乱,家庭命运之未卜,“愁”字始终是窗外边的风景,于温室里的她何干?她可是名副其实的贵族,母亲曾是清宫里的格格,她赴美留学前母亲送的陪嫁,是外公祖传的祖母绿。她不仅自幼随父母游遍欧洲,而且她出生在水城威尼斯——也许她一出生便注定这没有故乡的尴尬命运。 幸福的生活在美国继续。成为人群中的明星,对她不是难事。无论是当荣誉学生,还是收到美国追求者们的大堆花束,她那同行的三个好友,除了羡慕,就剩下无奈的隐隐妒忌。1949年的到来,对许多人来说是天大的喜事,对李彤这种贵族来说,则是五雷轰顶的噩耗。这一年的新年晚会,是她生命的转折点,或者,当她读完父母在赴台逃难途中遇海难身亡的电报,昏倒在晚会大厅外的时候,她的生命也随之而去了。再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令她快乐,她失去双亲和财产,也失去精神支柱。尽管挚友们依然关心她,还有个爱她的陈寅,她还是不辞而别,开始放逐自己的生命。 李彤不是不想念老友们,她对她们的关注不亚于她们对她,不然她不会在黄慧芬、张嘉行同时结婚的那天突然现身,哪怕慧芬的新郎是李彤心爱的陈寅。突然出现的李彤,跟过去大不相同,没有矜贵的仪态,只有张扬的风情——和风情掩饰的悲哀,显然她还想在人群中维持焦点状态,只有一帮故人才知道她身世可怜。她做模特,也是渴望继续受到宠爱的必然之举。婚礼后的舞会,更令所有朋友目瞪口呆。这几位落魄美国的名门小姐,即使多年之后,也一贯保持大家闺秀的娇羞、矜持之态,衣着言行保守,正装始终是旗袍,婚恋、交友同种同族——李彤曾经也一样,还宣称“妈,我不会给你找个洋女婿的”,顶多比她们目光更大胆,行为更娇纵罢了。现在,她肆意挑逗保守的男伴,猛喝烈酒,大谈赌马经——任性地胡乱下注,在舞池中拉风狂舞,朋友们看得懂,却不能言。 狂欢总有曲终人散的时候,她只能依偎在一个父亲般的富有情人怀里——像过去依恋自己的爸爸。但这种温暖也是短暂的,圣诞节之夜,看着情人一家三口欢聚,她受到双重情感打击——没有爱情,也失去了家庭。独处是可怕的,面对镜中的自己,她感到厌恶,水龙头开得再大也无法淹没、洗刷那种孤寂的无家感。终究是一个人,那就不属于、也可以属于任何人。等嘉行夫妻在上演《茶花女》的剧院门口邂逅她时,她的打扮已如“茶花女”一般,可怜她的神情仍似孩子般俏皮、无邪,更令人心痛;看到她如时髦、放浪的美国女人一般跟洋人飚车而过,惠芬也终于说出“李彤那样子,可真吓人”这句憋了很久的话;惠芬的丈夫,表面无言,苦在心头,终于在看到报上登载李彤酒后滋事被抓后爆发了关爱之情。 当还未卸去浓妆的李彤看到陈寅来局子保释她时,她既惊喜又羞愧,回到那个远不敌从前那般奢华的小公寓里,洗去铅华,竟让陈寅一阵恍惚,似乎又见到当年那个纯情、灿烂的姑娘,他们在小酒吧喝酒,她一杯接一杯喝她的烈酒曼哈顿,他始终喝着保守男人的威士忌。他们从静默到聊兴大发,又回复静默……这个夜晚显得特别长,但梦境总是要醒的。“你再不回去,惠芬会担心的。”其实贤淑的惠芬既知丈夫,又爱李彤,始终包容这份含蓄、温柔的情谊,她们这帮朋友一直等着心态归于平淡的李彤回来。 如果你回到昔日的朋友圈,婚姻家庭便是你逃不过的话题,甚至难题。同年龄的人,除了雷芷苓,都已结婚生子,惠芬女儿的生日宴——不知李彤是否想起她少时那些风光无限的宴会呢?——热闹也无聊,中国人扎堆无非是打麻将,打牌,不管你在中国、外国,是下层人还是中产阶级,陈寅也就因此无意中看到最疲惫、寂寥的李彤——她睡在阳台的椅子上,却没人发现。也许是绝了结婚的念想,也许是要报答各种复杂的情谊,她竟把一直戴在手上的祖母绿戒指送给了惠芬女儿,它是母亲留下的最后一点纪念。李彤也不愿接受请求做旧爱与朋友之女的干妈——那种辛酸无奈可想而知!她情愿再淹没进客人们无聊的扑克赌博,换得片刻醉生梦死。 雷芷苓过去就没有李彤富有,也从不引人注目,却一样痴恋着过去。爱人无法来美,两人再难团聚,她便把所有的青春和精力都花在科学研究上,从半工半读的学生一直发展为大学教授,把真挚的爱情锁在心底,过着刻板的独身生活。比起从失去到联合国做外交官的梦想堕落到“交的男朋友都可以组成一个联合国”的李彤,她走的是一条相对积极的路,有缺憾,却不算荒废。 没有芷苓那种坚韧的力量,李彤就只能在消极的生命消耗中获得灵魂的短暂安宁。回不到父母怀中,就回到父母的足迹中,李彤到欧洲一路追寻,一直追到她出生的威尼斯,居然遇到了同病相怜的流浪小提琴师——从前的俄国伯爵,他连搅拌咖啡的动作都是贵族式的。这种交谈换得了凄凉的温暖,她也从他口中悟得了她的将来:天底下的水,都是相连的。回不了家、也没有家的人,总还有水,没入水中,也就结束了漂泊,回了家…… 张嘉行的儿子过生日了,她依然是傻大姐那般口无遮拦,李彤的结局也该由她来告诉我们观众,满座死一般沉默的宾客,也和我们一样黯然。惠芬的眼泪,泄漏了她藏于心底的形而上的痛苦,她在为死去的李彤哭泣,还是为自己?陈寅的大手在安抚爱妻,也在安抚我们伤感的情绪…… 看完谢晋的《最后的贵族》,我真心赞叹他在1989年所具有的那种超越时代的人性关怀,现代观众对李彤这样在纵乐、狂赌、酗酒、性乱中醉生梦死的绝望女性一点也不陌生,尽管她是极少数人——最后的贵族,可她的迷茫失落却是一代代人共有的青春创痛。谢老对一个个体的关怀,感染了不同时空的观众,他显然对女性有种发自内心的慈爱,只有爱人者才能拍能这么动人的故事。其叙事之丰满,人物之立体,绝对经得起时间的沉淀。选角也很准,年轻的潘虹美艳大方,演技成熟,扮演李彤甚好,而男主角濮存昕也具有那种保守、儒雅、内敛的气质,就是扮演李彤母亲的演员,也是因在《倾国倾城》里演慈禧得过金马影后的卢燕——她演昔日格格能不像吗! 这部戏当然不是全无缺点的,诚然摄影、美工、音乐等方面下的功夫不小,就连字幕背景也很讲究:谢老明白,这四个女孩人生最关键、最梦幻的时刻,是赴美那天,她们穿上红旗袍、自称美英中俄四强拍照的时刻,那个时刻,被谢老定格成字幕背景,留下四人迥异的性格写照。但我们依然感觉有些构图、色彩还不够现代,尽管影片内容比白先勇的原著《嫡仙记》更充实,更深入,但始终没有营造出那种醉生梦死的视觉效果,那个年代,对剧情的追求远甚于感官之美。然而感官效果对影片的作用很大,比如全剧视角感最好的,当属李彤去欧洲、尤其是威尼斯的那一段,令我也从画面中体验到李彤感觉“回到家”的那份平静的惬意。若有今人重拍这部戏,换上张叔平那种线条简洁、色彩鲜明的美工,加上光线、角度变换的摄影,取景更讲究,如此,如此,我们是不是能看到一部更优美的电影呢? ------------------------------

    我的公众号:树屋钓月亮

  2. 【嗯,从学理上说,白先勇的“怀旧”可以被视作“流亡者与想象中的故乡”,而李彤的nostalgia就要复杂很多,体现着某种存在的荒谬感。】

    前几年,曾有数次机缘让我觉得我将离开上海而谋生。每当这个时候,心中的感觉实难言述,总觉得上海那么自在,江南那么好,这片土地上的风物人情也是我最最亲切又熟悉的生活。斯土与负,难分难舍。
    后来渐渐觉得也并非离不开,却无甚着意这份念头,直到看见萧丽红说:“好地方可也不一定要终年老月常住;是只要曾经住过,知道了伊的山川日月、风土人情,也就相知在心,不负斯土了。”顿时暗暗叫了一声,原来我要说的就是这句话!即使去远,我也无法不理会这方青山绿水,这片吴侬软语在心底处的抚慰啊。

    日子一天天过,几年过去,最终还是留在此地。倒不是我不想走,却是机缘不成,可谓天意。于是有人对我说,你看你留在上海多好。听到这句话,我又想,其实无所谓好或不好,或许别人觉得好,是因为看我在这里过得自在得实在有些嚣张。

    以此为信,认为如此澹泊之志或可为天下万万人化解思乡愁苦的良方,却一朝被惊。

    《最后的贵族》末尾处,俄国老琴师说:“我曾经很害怕圣彼得堡的冬天,但是现在,连那里的雪我都很想念,那些雪是温暖的。我也很想念上海。”顿时惊悸,突然明白为什么流放在巴黎的茨维塔耶娃给俄国的朋友写信,恳求他们给她讲讲莫斯科,讲讲她钟声长鸣落叶纷飞的莫斯科;也觉得自己当时说什么想念上海乱糟糟的菜场并非太过造作。如果真正离乡背井,经历过了动荡与变迁,那么“相知在心”想必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电影的这一段情节是在小说的基础上添加的,也直到这临结束的一段,才让我觉得电影和小说是对等的,是相契的。我把《谪仙记》连同《永远的尹雪艳》、《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并列为我最喜欢的白先勇三部短篇。我也曾无数次在想像中体会李彤的体会。虽然潘虹明显有些老,但是很好,起码仍有“侬是上海小姐”的风采,而不是刘晓庆东北版的金兆丽。威尼斯的水,撕碎的相片,优美哀伤的琴声,巨变的人生,流逝的岁月,回不去的上海故土,或许字句里的乡愁都太轻盈,不如电影中的直接,沉重如李彤般的nostalgia此刻不禁让我反问自己,怎样的人才会拥有萧丽红那样看似洒脱的信念。大概就是我这样一切乡愁皆来自想像,其实并未经历离乡,也无甚变故的幸福的人吧。忽然又想起林文月老师对我说她的故居是上海江湾路五百四十号时那幽幽的神情;在心底暗暗揣摩白先勇坐在开在他幼时上海家中的餐厅里吃饭时的心想。


    另:关于《最后的贵族》
    六七年前,当我看完《谪仙记》,得知小说曾经被翻拍成电影时,我就一直很想找这部《最后的贵族》看。这部片子说早不早,大概算很偏,所以一直未能如愿。谢晋辞世,上海的电视频道便夜以继日地播放他的片子,刚巧又被我看到。当我换到东方电影频道时,电影已经开始了大约十分钟。那色调,那光线,加上潘虹那虽然显老的装扮,即使我从来没看过这部片子,也不用片中的人物呼唤彼此的姓名,我就立马断定,这就是《最后的贵族》!于是吃过昼饭,撩开书本,撇下作业,在电视机前坐了一个半小时。

    如上文所说,直到电影结束前的十分钟,虽然和小说里描述的一模一样,有别在发梢耀眼的大蜘蛛,有随手赠人的祖传祖母绿,还有我一直很中意的不和小牌的牌风,但我一直觉得这不是我心里的《谪仙记》。然而就是那凌驾于原著故事之上的十分钟,让我觉得一切又对了。威尼斯水岸的咖啡馆,在上海呆了三十余年的苍老的俄罗斯琴师,能揉碎人心的琴声,还有灿烂而悲伤的生命。

    再另:
    看完这部电影最好听蔡琴的《最后一夜》,这首为金大班而唱,穠艳哀凉的歌,我觉得也很适合响在李彤光华烨烨又无比凄清的人生故事的背后。
  3. 白先勇的《谪仙记》看过很多遍了,然而最近才知道,这篇一万两千字的短篇小说,原来在1989年被谢晋拍成了一部电影,名为《最后的贵族》。《谪仙记》讲的是旧上海四位家世显赫的大小姐,在1946年一同赴美求学,毕业后又一同在纽约工作定居,各自走上不同感情道路的故事,电影遵循的也是这个主题。
     
    电影上映时,我还不识字,更不识贵族不识仙。如今,也算在纽约“旅居”过一些时日,对小说里的人与事有了些概念。看完以后,思古怀今,尤其是对比原著,难免产生了荡气回肠、意犹未尽之感。因此,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图片1>

    说说女主:
     
    作为小说的拥趸,当然最关心的是女主角李彤由谁来演。这就像“红迷”关心谁演林黛玉,“金庸迷”关心谁演黄蓉。然而,我却看到了潘虹。当年的潘虹,的确是一线女星,可是演起李彤,我明显看到了她的吃力。
     
    小说里渲染李彤美貌的地方有很多,其中最直接的描写是:
     
    “李彤的身材十分高挑,五官轮廓都异常飞扬显突,一双炯炯露光的眼睛,一闪便把人罩住了,她那一头大卷蓬松的乌发,有三分之二掠过左额,堆泻到肩上来,左边平着耳际却插着一枚碎钻镶成的大蜘蛛,蜘蛛的四对足紧紧蟠在鬓发上,一个鼓圆的身子却高高的飞翘起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位“大波浪”的美女,至于这三个字怎么断句就看诸君自己的偏好了。)

    李虹身高一米七,占了“高挑”;中俄混血儿,占了“轮廓显突”;眼睛的确又大又亮,占了“炯炯露光”。然而,貌似把片中濮存昕演的男一号陈寅给“罩住了”,就是没把我罩住。我觉得这跟李彤在电影里的出场方式有关。电影的开头,李彤在上海家中举办二十岁生日晚宴隆重出场,这是小说中没有的情节,但对电影来说,也算是必要的铺垫。须知潘嫂那年已经三十有三,一头干练的短发,身材又不够凹凸,因此一下子让我觉得有些失望。接着,潘版“李彤”在前五十分钟,因为剧情需要,不是纯情少女状,就是意气奋发的女留学生,总是携带着一股生硬。
     <图片4>

    但是,转机出现在五十分钟以后。当李彤失踪后重新出现在四小姐中其他两位的婚礼上的时候,终于有了些小说中的感觉了。剧组真的给她穿上了“银白底子飘满了枫叶的闪光缎子旗袍”,潘虹的女人味这时也终于嫁接到了“踏入社会版”李彤的身上。之后,李彤在原著中夸张的风姿、各种强颜欢笑,也被潘虹演绎了出来。
     <图片7>

    然后亮点终于出现在了最后,就是李彤赴威尼斯投水的悲怆一幕。原著中,这一段是通过电报和李彤寄来的一张留影侧面表现的,当然这在电影中很难回避,也应该正面表现!当潘虹行走在威尼斯的古老街道上,以及坐在河边咖啡馆的椅子上的时候,我终于觉得,我心目中的李彤出现了。因为,那真是一种,风华绝代的女子阅尽沧桑、悲凉满心之后的、难以诉说的姿态,“那么倔强”,“那么孤傲”。

    所以,潘虹演绎的李彤,可以算是“半江瑟瑟半江红”吧。
     
    说说男主:
     
    女一略微“吃力”,但是男一濮存昕我觉得很到位。“陈寅”,在小说中是以“我”出现的,是整个故事的讲述人,具体形象并不突出。在电影中,编剧将他设计为了李彤的初恋,我想这是突出了整个故事的悲剧性:前准男友在找不到自己的时候结了婚,而李彤自己在感情上却一直空落,甚至做了已婚男人的情人。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大陆男演员中,不是随便一个就能拉出来演“哈佛高材生”的,尤其还是位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插过八年队的人。濮存昕演绎的陈寅,斯文、儒雅,又饱含深情,把小说中并不突出的“我”的形象塑造得非常饱满。
     
    说说配角:
     
    先得说英达。没想到是他演了苦追李彤的“周大庆”。要说所谓“贵族”,这里面英达确实是贵族,又真在美国留过学,穿上西装,打上领结,骨子里的洋派立马显露了出来。片中的周大庆,除了木讷以外,又有点原著中没有的、英达式的滑稽,做到了对李彤的衬托。
    <图片2>

    再说肖雄演的雷芷苓,演出了一种高雅与内敛。片子里,编剧将雷芷苓的职业设计成了一位女生物学家,但是由于在上海的初恋男友没有来美国,所以在纽约一直单身。其实在小说中,雷芷苓也嫁了一位工程师男友。这个改动我感觉很棒,让电影中的人物命运更丰富,又多代表了留学生的一种类型。

    <图片3>

    最后说说李安。我也是在豆瓣看别人说,才注意到李安竟然在片子里客串了一位没有台词的小角色,旧称“龙套”,现称“打酱油”。现在他誉满全球,当时应该刚刚结束纽约大学电影硕士毕业之后的“六年失业期”。看来再大的咖,也都是小角色成长起来的,这是多么典型的一个励志故事。
     
    说说故事背景:
     
    请注意1946年这个时间节点。她们这四位大小姐于1946年到达卫斯理女子学院读本科,因此1949年必然是要经历政权更迭带来的家庭动荡的。小说里也写道:
     
      “况且那个时候,每个人的家里都遭到战乱的打击,大家因此没有心情再去出风头,只好用功读书起来。慧芬提到她在威士礼的时代,总要冠上:当我是Sophomore的时候。后两年,她是不大要提的。”
     
    正是1949年,彻底改变了主人公李彤的一生,也为她后来的悲剧作了注解。因为她“一家人从上海逃难出来,乘太平轮到台湾,轮船中途出了事”。当时国民党高官与子女,因时代剧变渡海赴台、或又离台赴美者,有一大批,彻底改变了纽约华人的格局与生态。这是白先勇最熟悉的一个人群,所以写故事时,才驾驭得如此炉火纯青吧。这方面先不引申,因为一引申就收不住。
     
    说说配乐:
     
    影片中,陈寅在警察局保释了李彤,两个人坐在曼哈顿的一间酒吧里,时而互相凝视,时而互诉衷肠。在4分钟左右的镜头中,没有台词,只是配了一段爵士乐作为背景。请让我向配这段音乐的人致敬!--因为实在是配得太恰当,太到位了! 这首歌,叫做Solitude,是美国三十年代的一首曲子。除了曲调凄美以外,关键是它的歌词相当虐心,完全是陈寅和李彤关系的写照。
     
    <图片6>

    比如前三段(我不自量力翻译一下)
     
    In my solitude you haunt me
    With reveries of days gone by
     
    我的孤独中
    你肆意弥漫
    伴随着白日梦
    一天又一天
     
    In my solitude you taunt me
    With memories that never die
     
    我的孤独中
    你奚落嘲讽
    萦绕着昨天事
    从来不消融
     
    I sit in my chair
    I'm filled with despair
    There's no one could be so sad
    With gloom everywhere
    I sit and I stare
    I know that I'll soon go mad
     
    我坐在椅子上
    绝望满腔
    哪有人可以如此的忧郁
    如此遍体鳞伤
    我一动不动
    娥眉怅惘
    我知道自己不久
    就会疯狂
     
      
    说说台词:
     
    就说一句吧,因为个人理解这一句是在文学性上甚至超越了原著的地方。片子最后,李彤坐在水边,悠悠地问那个拉小提琴的老人:
    Are the waters in the world all linked together?
    (世界上的水,都是相通的吗?)
     
    这里的隐喻是:李彤在生命的尽头,在自已出生和将要死亡的威尼斯,仍然在思考着自己灵魂的归宿,也许是上海,也许是纽约,但也只是也许而已。
     
    说说幕后:
     
    查这部片子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谢晋和白先勇是要让林青霞来演李彤的,但是快开拍时,林青霞因为两岸关系原因,无法接演,后来潘虹由女二号“临危受命”,这也成为了林青霞从影生涯的最大遗憾。仔细想想,那个年代,林青霞的确适合演李彤,但我个人会找是李媛媛来演。
    <图片5>

    豆瓣一位网友的评论说:不是潘虹不好,而是李彤太好了!我最后也想说,不是《最后的贵族》不好,而是《谪仙记》太好了。《最后的贵族》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也许是时候考虑重拍了吧。这不是个容易的事。我拭目以待。
  4.   昨晚我又一次看了《最后的贵族》!
      影片说的是解放前,1947年上海的四户人家把各自的女儿送去美国去读书。四个花一般的女子,花一般的年龄。去了遥远的美国求学,四个女子在外滩拍了一张照片,四朵金花,是她们唯一的一张合影。
      每个人的命运是不同的。
      影片的女主角国民党外交官之女李彤在新年之夜收到父母的双亡的消息,一下子万念俱灰。失踪了。再出现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有名的交际花了,一个老板的情妇。我想她当时知道双亲故去是一种深深的痛,从小的养尊处优,让她几乎不能独立的活在世上,她只能试着沉醉。新年之夜的时候,她一个人在街上走着,很孤独,看到那个老板陪着自己的妻儿在一起,而自己依然还是一个人。街上有人在唱新年颂,可她却不竟流起了泪。当在一次聚会上碰到曾经爱着自己的男子已经和自己的好朋友慧芬结婚了并且已有个可爱的女儿时,她还能说什么呢!她觉得世界上没有啥可以留恋的,她把母亲给她当陪嫁的祖母绿戒指也送给了他的女儿!然后,一个人是的还是一个人沿着她父母当初做外交官时走过的路线,游历欧洲,最后她依然选择在她的出生地威尼斯离开这个了世界!
      慧芬做了家庭主妇,她的丈夫以前是好朋友李彤的男友,自从李彤失踪以后他们俩一直在寻找,然而一直都找不到李彤,也就在寻找的过程中彼此产生了感情,结了婚,家庭幸福美满,虽然丈夫很爱这个家,很爱她和女儿,但丈夫心里一直牵挂着就是女主角李彤!当两个人错过了,也就永远错过了,她们或他们依然还是好朋友。雷芷苓默默的等着自己的心上人,把所有的心思放在事业上,终于成为了著名的生物学家,天天和鱼打交道,觉得自己都快成为一条鱼了。张嘉行做了幼儿园老师,和一个中国人结婚,一切普通、平静、顺利。
      这部电影的有些画面让人有点想哭的冲动。譬如,看到女主角李彤一个人在雨后潮湿的圣马可广场上喂鸽子,画面灰暗;一个人在威尼斯的桥上把自己的婴儿时照片撕碎抛入河中,看着照片慢慢地在水里沉下去;一个人静静地听着一个老者拉小提琴,乐曲悠远而凄美,她看着远方很落寞,眼眶泛着泪水。一曲终了,老者和她攀谈,老者一看就知道她是上海小姐,她请老者喝了一杯咖啡,老者说他在上海住了三十年,他也是个漂泊的人,也很想很想他的故乡。最后李彤把自己口袋里所有的钱给了老者。老者不知如何回报,她只要求老者再拉一次前面那首悠扬的曲子,音乐响起时只觉得乐曲伴随着画面,更加让人觉得凄凉了。
      我看到这,觉得被一种强烈的孤独围绕着。是的,有什么人可以永远陪着自己呢,人还是很孤独的,人还是很怕孤独的,所以有那么多人在酒吧里买醉,喜欢去人多的地方。但如果在人多的地方,依然感到寂寞,恐怕那才是最可悲的。
      我很喜欢这部片子。谢晋导演,潘虹、濮存昕主演。
      改编自白先勇的《谪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