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伊比利亚的派对(2020)

伊比利亚的派对(2020)

又名: 白色寂静 / Happiness of Iberia

导演: 澈与炻

主演: 李伟 鹿骐 龚胜芳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20-10-11(平遥国际影展)

片长: 107分钟 IMDb: tt13256122 豆瓣评分:3.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性格孤僻的男孩塔塔,跟父亲、妹妹和奶奶一起生活在一个怪诞、神秘的村庄里。塔塔的父亲是村长,妹妹正在上小学,他们一家靠卖羊奶为生。塔塔和羊奶加工厂的女司机巫行云相爱,性情古怪的巫行云一直想拍电影成为大明星,她试图加入一个到城里拍电影的神秘剧组但被拒之门外,塔塔很希望帮她实现梦想却无能为力。巫行云决定去参加伊比利亚的派对,实现自己的巨星梦。她走了以后,塔塔变得愈发孤独,只有驴在默默地守护着他。而在分别前,巫行云把村子里一个关于羊奶的秘密告诉了塔塔。

演员:



影评:

  1. 有人看完都搞不清楚导演想讲个啥故事,我倒觉得电影的故事相当浅显易懂——就一个中国版《小丑》嘛。 别忙着说这是《小丑》被黑的最惨的一次,在我看来,它俩也真就半斤八两。 这种故事的特点是,你要解读,要往深里想,那没完了,能给你解读到宇宙尽头去,但是如果抛开那些人文关怀,政治正确,艺术素养,审美品味之类电影之外的东西,单看这电影和他表达的故事本身,其实都是个很常见,很普通,甚至是很老土的题材。 一个男人,年纪在青年到中老年之间,单身汉,混的不好,女友离他而去,生活困顿,找不到出路,原生家庭拖后腿,难受,憋屈,痛苦,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不就是这个老一套么。 但是故事老土不怕,实现的精彩,也能做出好电影,然而这个也搞砸了。 其实导演还是很聪明的,他很聪明的选择了一个特殊的背景,高原上壮美的景色和特殊的民俗本来能够给这个普通的故事极大地增色,让一个普通loser男青年的困境和整个外部落后和闭塞的环境相关联,彰显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但是啊导演,这个“增色”,您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啊…… 结果高原好像就贡献出了一个漂亮的黄色,然后导演还觉得不够,又不由分说找一堆漂亮的颜色堆到画面上去,感觉这背景利用就挺完善的了,完全不考虑他拍摄这地方出现那些东西合不合理,管你是什么高原牧区,只要有心,处处皆是798。 真的,不是说你不能798,不能魔幻现实,不能五颜六色,但是你得给我一个理由啊兄弟,你魔幻和现实得选一个啊兄弟,你让他做梦,尽可以华丽迷幻,而他回到现实,又是黄土灰天,如此才能使魔幻精彩,让现实有力,但是你给它们混为一谈,所有人都在略略略,所有人都在五颜六色,所有人都在华丽迷幻,让你根本感受不到魔幻的魅力,只有对略略略的厌烦。 既然如此,那我先不管这个魔幻部分的bug,只看故事本身总行了吧?很遗憾,你将迎来更大的悲剧。 这故事基本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章节。 第一章,山下的女人是老虎 第二章,我和父亲的那些欲言又止。 第三章,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名声。 第四章,男孩子在外面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第五章,嫖资都能过期这个世界是不能好了。 不但不咋悲伤深刻,甚至有点搞笑。 所以这就是结论了,一个让人眼晕的壳里套着一出滑稽故事,在这硬装深沉,精神可嘉,但是不值得提倡。

  2. 原文首发自公众号:弧光电影艺术中心

    由导演澈与炻执导、新人演员鹿骐出演的电影《伊比利亚的派对》在第四届平遥国际影展“藏龙”主竞赛单元放映完毕,对此片的评论褒贬不一。

    该片去年曾入围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发展中电影计划(WIP)”单元,亦是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主办中国青年电影导演扶持计划暨青葱计划十强作品之一。

    电影故事讲围绕着性格孤僻的男孩塔塔展开,是一个怪诞的寓言式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电影的故事,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通过一头驴的视觉,讲述了一个原本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农村男孩,如何一步步失去生命中美好的愿景和无穷的诗意,最终换来他的成长和成熟。

    影片充满了视觉冲击和现实主义魔幻色彩,扮演塔塔的男孩一双眼睛透露着对这个世界的未知和好奇。

    我们也对《伊比利亚的派对》的导演进行了采访,以下是采访的完整版。

    问:看您是北京人,但是电影在西北拍的,特别想问一下灵感来源是什么?

    澈:一开始本身有这个想法是在2016年,我当时刚从英国回来。我在伦敦电影学院拍了一部毕业片叫《神喻》,讲的也是一头驴和一个智障男孩的故事。

    回国之后我更加想让自己的第一部电影是关于自己的,可以呈现一个自我经历或者说自身状态的这样的片子,所以我还是想拍一个男孩和驴的故事。但是我想用一种与《神喻》不一样的方式,更偏魔幻现实主义的,是更自我,更自由的一种表达。

    因为我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是要做主流的电影,但是我的第一部电影我想做一个更大胆的尝试,更自由的方式。如果我以后年纪大了,我现在不做,以后我可能更没有这个魄力和心气儿去做了。

    问:去年WIP放映的时候,大家对您这个电影还蛮期待的,但是现在放映完口碑和当时两极化,您有什么想说的?

    澈:怎么说呢,那时候微博上有人私信骂我,都是挺难听的,涉及一些人身攻击之类的。我们第一天媒体场放映结束之后,一些媒体或者大V直接在豆瓣上给一星,评论也不太好,我也有在别人的微博下面回复,去道歉,没想到这事儿越来越热。

    但也因为我自身的性格奇葩,也不是擅长解释的人,面对这种事情说话都会语无伦次。好多人都说我是“导演圈的郑爽”,反正那些声音挺难听的,对于一个年轻的导演来说,第一次遇到这种事难免会不舒服的。我也是心比较大的人,现在都挺接受的。

    毕竟电影拍出来就是给别人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阅历不同,经历不同,所以每个人看电影的视角也都不同,最后形成的评价和态度也都会不一样。

    如果我看见一个不喜欢的电影,我可能也会给一些不好的评价,这其实挺正常的,所以我现在对这些事就顺其自然吧,我本身也是招黑体质,我命就这样。

    问:为什么会改“澈与炽”这个名字?

    澈:我现在改的澈与炽这个名字,是找大仙算的。因为在2018年的时候在筹备这个电影,那时候没有投资,合作的伙伴们也觉得这个项目没希望,就都离开了,最后只剩我自己一个人,当时就很绝望,我就在想要不要放弃它,为这个电影付出的一切就自当白费了。

    那时候就有一个好朋友说我给你介绍一个大仙,你去找他算算命,我就去了。那个大仙让我回想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他说有的人生命线是平的,有的人生命线是曲线,而你的生命线就是很曲折的,你回想一下你的精神状态以及生活中重要的节点是不是很曲折。

    我就想了一下还真是,我从小时候到高中再到大学又去到伦敦电影学院,在学院学习的时候也算是风云人物,经常会和别人产生争执,确实我的生活就很跌宕起伏。

    那个大仙告诉我这是你命里带的,但是你的问题出在名字上,你的命是水火交融的状态,而你的名字缺火缺水,所以你的名字和命是不搭的,你应该取一个水火共生的名字。

    之后大仙就取了我名字中的“轶”字,将它拆分为“车”与“失”,最后改名为“车”与“失”的谐音“澈与炽”

    不过大仙又说如果你真要改这个名字的话,你要有心理准备,你可能会做成你想做的事,但是也有可能会面对更大的争议。很神奇的是我改成这个名字之后,没过多久就找到了投资,很顺利的拍完了这部电影,不过现在我也面临这样的评价。

    问:大家给您的批评也好,指教也好,你还会继续做自己的风格电影吗?

    澈:面对这么大的争议,我还是想做我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但是我以后的电影肯定会跟这种不一样的,我不会做这种纯作者性的文艺电影,因为我想表达的东西都已经表达完了,也很圆满了。

    所以接下来我会做一些偏主流的片子,不管是电影也好,可能我会有更多的尝试。我最近刚拍完一个科幻片,有可能之后还会尝试一些科幻类的作品,包括喜剧、武侠、歌舞类型的长片。

    我也很想拍电视剧,比如甜宠剧、宫斗剧,包括主旋律的战争剧之类的都很想尝试。这些项目都很类型化,我肯定会遵从它的逻辑,但是也会融入一些自己的特点。

    问:那您不会担心大家会根据您的第一部电影给您定型吗?可能以后找您拍主流电影的人就会少。

    澈:我确实也有自己的担心,没想到我做了这个决定之后陷入这个泥淖里。但是我依然会更多展示自己,所以希望各位制片人们和老板们可以理解,给一些机会。

    不过我拍摄的那部科幻片马上要出来了,它和《伊比利亚的派对》是完全不一样的,希望到时候可以给大家不同的观感吧。

    问:关于这部电影的色彩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呢?因为很多人说与《死者田园祭》的颜色特别像。

    澈:当时调色的时候,我们的调色师小刘给出了几个方案,都是偏正常的电影院调色效果,但是我觉得这种感觉不对。最初这个色彩是好看的,但它不是伊比利亚,它没有伊比利亚的感觉。

    因为我学过画画,所以我们参考了浮世绘,浮世绘的颜色是一层一层染色的。我就想有没有可能通过我们的技术把浮世绘里面的染色技术用到自己的片子中,看看能不能形成那种状态。

    我这个人的生活是浓墨重彩的,自然也希望我的片子也是如此。最后看到那个色彩形成的效果,我就“哇,这就对了”。我不知道别人能不能接受这样的面貌,但对于我而言,它就是我想要的伊比利亚。

    问:因为电影节奏特别慢,而且大部分都是固定机位,您有没有担心观众会接受不了这样的节奏?

    澈:其实我没有太多考虑观众能不能接受这样的慢节奏,因为我觉得这个作品它需要的就是这种方式。

    不过如果再给我机会重新拍摄这部作品的话,我可能不会选择这种方式了,因为我也变了很多。那个时候我坚定地认为,缓慢的节奏和长镜头会适合它的调性,但是现在我可能不会这么做了。

    问:很多人都在诟病演员的演技,也有调侃整个剧组只有导演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其他人都不知道。

    澈:演员这方面我得分开说。男演员鹿骐,这是他人生中第一部戏,之前也没有拍过电影,他也很年轻,山下学堂结束后这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电影,所以他很认真的去准备。

    他这个角色是很难演的,这个角色不是一个常规电影里面主动型的主角,如果是主动型的主人公的话,他会主动的去做动作,动机也很明确,相对来说对于演员表演就没有那么难。

    但是鹿骐的塔塔这个角色是一个被动的,更多的时候他只是静静地去观看,去凝视别人的。对于这样的主人公,观众就不太能感觉到他的表演。

    女演员是我很好的朋友,一开始我们定的女主角不是她。我们开机一天之后发生了一些问题,就把原来的女演员换掉了,临时找了她过来帮忙演,她之前没有看过剧本,预算也很低。可能对于大家来说不尽人意,但我不能要求更多了。

    至于电影里的其他演员要么是当地居民,要么是剧组的人,他们也不是专业演员,最后呈现的效果观众会觉得他们的表演是生涩的,这个我是认同的,确实当时的状态我们是没有条件的。

    问:您刚才提到成本低,您觉得成本高低对于拍片有什么局限吗?

    澈:钱少有钱少的拍法,钱多有钱多的拍法。仅仅是这部电影而言,低成本不足以支撑我想要的效果,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样子当然是不完美的。

    但当时的条件也是没有办法,我不能做到更好了,大家都已经全力以赴,那时候的我们就是这样的。

    问:这个成片与您自己的预期有什么差异吗?

    澈:比如说表演,比如说节奏。

    因为去年还没有完成,在WIP我们放的是三十分钟的片花,今年放的是成片。

    问:您也提到这部电影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那电影里面的哪些点与您本身更接近呢?

    澈:比如我们的主人公塔塔、巫行云、父亲、妹妹、奶奶,其实这五个角色他们都是我内心的外化,都代表着我的某一面。

    比如父亲代表我内心最阴暗的一面,那塔塔就代表我内心最纯洁的一面,巫行云代表着我最飘忽不定的一面,妹妹就代表我最霸道淘气的一面,奶奶代表我最傻的一面,这些都是我的投射,因为我是一个特别矛盾的人。

    如果说最接近我的,可能是巫行云。因为巫行云是这里面最矛盾的一个人,他是一个夹在中间的灰色地带的角色。我们当时设计这个角色希望她是一个侠女,有一身侠气。她就是一片云,最后的造型也是特意装扮的汉服配白发,和巩俐老师曾经的角色是一样的。

    问:您对云有什么执念吗?

    澈:我想我的前世要么是云要么是鱼,不想做人了,因为做人太难了。做一朵云飞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很自由。因为太不会做人了,还是招黑体质。

    问:以后还会尝试这样的电影结构吗?

    澈:以后还是会尝试工业化偏传统的,但伊比利亚不是传统的语境体系

    问:为什么会选择使用这样的背景音乐呢?

    澈:音乐的选择要看片子本身,而且音乐这种元素要谨慎的使用。在故事中,音乐是铺情绪的,一些好的电影作品作品,使用音乐很节制,也会很好的利用音乐的辅助作用,用试听去推情绪是更高级的,不过还是能尽量少就少用。

    问:电影中的台词“略略略哼”有什么具体意义吗?

    澈:表达的是自己的符号,也可以理解为不好意思说话,不想回答或者否定的时候,不想正面回答,这样不费口舌,更简便。

    问:对于外界的那些争议,您有什么想反驳的话吗?

    澈:随它吧,我没什么可说的,心特大,不怕被说。

  3. 2020年平遥国际电影节10.11全国首映

    典型的文艺片,导演有太多的想法融入,极端的色彩,慢节奏的叙事,充满虚幻的镜头,重叠起来。即使影片遭遇很多差评,但我依旧觉得片子有一种野生的力量,触动到我。

    伊比利亚在哪?派对好玩吗?骗你的啦。这让我想起《大象席地而坐》,两部电影在开头对于片名的描述都接近于类似的状态。但唯一不同的是结尾,大象的结尾是一种意象化的表达,黑夜,公交车,交谈的人们和踢毽子,以及大象的惨叫。而伊比利亚的表达在于一通电话,很多地方也有类似用台词来陈述的一些东西,我认为这是一种矛盾,究竟是要意象到底?还是适当简单的表达?如何平衡是个思考难题。影片结束与导演探讨,表示这也是个很遗憾的点。在交流的过程中也了解到导演本人对影片以及一些细节的看法,感受很深。

    有些对于影片的批评很客观,但有些也有失偏颇。文艺片的受众范围注定很小,上一次一边倒的评论让我想起了《地球最后的夜晚》。未来的路很长,希望导演可以一直带着野生的力量走下去。面对一些评论,说一句略略略哼,也不是不可以。

  4.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作为电影的眼睛就是镜头的运用。摄像机镜头是现实与虚幻的枢纽站,如果这个枢纽站没有做好会让观众感到无尽的乏味。

    回到这部电影来说,滤镜过于的厚实,大量的杂乱色调的作用隔绝了演员的表情也隔绝了观众理解情绪的通道。导演可能希望呈现出虚幻的故事但从成片效果来说十分的不尽人意,在室内炕上的时候顶头的灯的虚影有些严重导致整个画面略显模糊,而身为一个具备地缘特征的一个故事却执迷在色彩上面我十分不解。山、农村、不安的少年,在这个故事的设定下应该先把自然的因素表现出来但很可惜故事的色调太过于的厚实让他想去伊比利亚变成了矫揉造作。

    但我还是有些喜欢这部电影的,当我看着千篇一律的电影的时候,能看到这样的一部电影十分让我感到惊喜。当电影镜头 色调已经产生一套理论的时候能跳出理论来去拍出一部“艳丽”的电影我依然还是选择为导演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