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八国联军 八國聯軍(1976)

八国联军 八國聯軍(1976)

又名: 神拳三壮士 / Spiritual Fists / Boxer Rebellion / The Bloody Avengers

导演: 张彻

编剧: 倪匡 张彻

主演: 傅声 梁家仁 戚冠军 王龙威 胡锦

类型: 动作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中国台湾

上映日期: 1976-01-29(中国香港)

片长: 137分钟 IMDb: tt0075031 豆瓣评分:6.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一段不堪回首的中国近代历史,由大导演张彻娓娓道来。清朝末年政局腐败,社会民不聊生,慈禧太后与一群愚昧无知的权贵大臣不但毫无抵御外国列强侵占,以及保护人民的能力,反而迷信以吞符念咒,自称无坚不摧的「义和团」可以抵御洋人,决意向列强宣战。结果导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仓 惶逃难;人民这才醒悟到,只有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运动,才是挽救中国的唯一希望。本片于台湾实景拍摄,战争场面浩大,并由钻石级演员压阵,包括「影坛长青树」李丽华饰演慈禧太后、「功夫小子」傅声饰演刀枪不入的「义和团」铁汉曾献汉、性感尤物胡锦饰演一代名妓赛金花、红歌星甄妮饰演赛金花义妹小菊,编写出一阙英雄儿女的壮志悲歌。

演员:



影评:

  1. 张彻说傅声在多方面是成龙周星驰刘德华的先驱,成龙先驱大概是从电影类型和表演风格上说的,刘德华先驱大概是从那次致命车祸和临时换人来说的,至于周星驰先驱,我倒觉得姜大卫更像一点。张彻关掉长弓撤回邵氏的那五年是我最不能理解的五年,总觉得以他的学养和见识,不该到这时仍在拳脚功夫片里兜兜转转,即便不完全转型过去,也未尝不可以抽出时间拍几部现实主义的社会问题剧(虽然拳脚功夫片也能借古喻今,但总难细致深入)。所以,困惑之余只好理解为其中有他个人性格的原因,也有经济预算上的限制,而且(他自己说)那几年香港电影的大环境也不见得好,——这些就更不是我能了解的了。

    长弓那几年,张彻是多么热血汹涌啊。到底是个旧式文人,从香港返台湾(对他而言的“国内”),念念不忘所谓知识分子的责任,对家国的热忱简直是火烧火燎。他说另组长弓和蒋经国对他的余情只是一次巧合,但这巧合必定使他暗暗欣喜骄傲。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虽然他以政客式的狡黠避开了蒋经国可能的探班,从而保全自己旧式士大夫一般隐匿的姿态,但专栏文章和电影作品里,都明确显示着对政治和社会的热切关注。

    长弓时期他最可看的作品可能就是《八道楼子》和这部《八国联军》。十足的爱国主义和右派立场。但这两部片子都使他经济上受挫。《八道楼子》比《八国联军》幸运一些,至少在审查上没有太大阻碍。张彻后来对《八国联军》被禁被删一直不满,总希望能恢复全貌和大众见面。如果这两个片子当年在票房上更成功(尤其是《八国联军》),张彻后期的道路会不会有些不同?

    1975-1977年,我怀疑是张彻彻底老去之前的一道回光返照。当然,这个怀疑目前还需要继续看他80年后的电影来验证,但,我猜想也许不会太错。
  2. 傅声是张彻的得意弟子,但是这部戏里戏份不算太重,傅声这样大杀四方的热血男儿角色在张彻的电影中出现过多次,有点疲劳。反而大块头梁家仁和木脸戚冠军给人印象更深。 学生时代的历史书对义和团的讲述是正面的,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者什么的,不知道现在的教材里怎么写的。但是这部电影里我觉得描述非常到位,就是西太后利用义和拳牵制洋人,义和拳首领也乘机做大势力并且中饱私囊,最可悲的是拳民,多数当了炮灰。记得其中傅声责问王龙威:难道你要靠几万弟兄血肉来铺你的路吗,这是最好的注解 张彻少有的大场面戏,第一次攻打洋人营寨时,几百个涂面的壮汉冲杀洋人敌营,被机关枪和步枪一排排干掉,看的人心寒啊。而且,三壮士已经冲进敌营,却还是和敌人肉搏,拿着枪当烧火棍使。一直到最后,傅声同学才拿起了枪,已经太晚了,就像这个国家一样,醒来的太晚了。 绝大部分都是讲述义和拳,从一开始的设坛作法愚弄拳民,到后来拿拳民的尸体给自己铺路,一直到见到西太后,又在西太后前面耍把戏,弄死了几个兄弟从而得到西太后的信任。有了西太后的支持后,打着反洋人的旗号,到处搜刮。写到此处,我突然想到了若干年后,某一些人也在干着同样的事情,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是总有惊人的相似。 5.后半段胡锦扮演的赛金花出场了,扮相不好。

  3. 作为一部商业片,这部片子还算可以,三星半。但这部片子的败笔就在于剧情主次分的不好。
    1. 赛金花那条线有点多余,张彻并不擅长拍女性角色,而且赛金花这个角色在戏里面也没什么戏剧冲突可言,胡锦的演技当然是一如既往的好,但没亮点,如果李翰祥来拍《八国联军》的话,估计主线就会是赛金花的花边史或者是珍妃井了。

    2. 张彻找胡锦来拍赛金花,找李丽华来拍慈禧总有一种和李翰祥怄气的意味,当然怄气的不仅是张彻,李丽华也在和李翰祥怄气。李翰祥当年想找李丽华来拍赛金花无奈预算不够改拍了雪里红,而李丽华想演倾国倾城的慈禧又被李翰祥放了鸽子。不过李丽华演慈禧的效果终归还是不错,雍容华贵且老谋深算,配音的效果大概是和倾国倾城学的——所谓的正红旗口音的国语。

    3. 刘家良是本片的武术指导,唐佳估计被邵氏召回去了。刘家良导单打独斗好看,但群殴不如唐佳出色。总感觉戚冠军和傅声俩人不太熟,演习没什么默契,在一起拍戏总有拉郎配的意味。张彻的第三代弟子演戏不太好看。

    4. 八国联军的衣服,一些武器,和北京那个城门看得出来是下了成本的,攻打北京城是日俄两军打头阵这点也没错,不过看张彻的片子不能抠细节,片子开头傅声的打的洋人那把枪就有点逗。

    5. 张老师毕竟是文人,义和团里面很多情节刻画的还是不错,比如说讽刺刚毅,端亲王,大师兄的几段,很明显慈禧影射江青(但慈禧给人的感觉也不是特别的丑恶),义和团打砸抢影射红卫兵。反之大陆的片除了走向共和还没有敢这么拍那段历史的,走向共和不是商业片,那么看的人就更少了,而商业片里面又有几个导演敢这么拍?即使是李翰祥拍火烧圆明园也只敢反帝反封建罢了。
  4. 终于看了《一步之遥》,确实是烂片。一个导演不能惯着,一惯着就捧杀了他。虽然是烂片,但还有些亮点,有几处颇为幽默,但仅此而已。姜文经过了这次奢华的挫败后一蹶不振,竟去《星球大战-侠盗一号》这样的片子里去和甄子丹cp做配角,也有些令人遗憾。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虽然水军会糊弄人一时,但却糊弄不了一世,烂片就是烂片,永远也好不了。但有的电影就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尽管渐渐地被观众、媒体遗忘,但不期而遇后,还是会为它的精彩而鼓掌。我经常找一些老片看,比如李翰祥、张彻、胡金铨、桂治洪等导演的作品,经常能发现意外的精彩。

    《迎春阁之风波》是胡金铨1973年的作品,今天看来依然精彩。影片用古装片的形式,实则是谍战片,佐以武侠片的配料,端上了一盘紧张刺激的大餐。李丽华虽是主角,但并没有抢戏,片子里每个配角都演的非常认真,非常精彩。尽管影片的场景基本上都在客栈里进行,但由于调度合理,剧情紧凑,并没有让观众感觉厌倦。

    李丽华手下的四个女飞贼为了杀敌不顾生死,还有扮演蒙古公主的徐枫凶狠毒辣的演出,让这部戏充满了阴性火药味。虽然最后任务完成,但付出的代价也太过巨大,胡金铨的冷峻风格让人着迷。

    相比之下张彻的《八国联军》就是一部让人热血沸腾的电影了,影片全景展示了那段历史,包括慈禧的逃跑、义和团的败亡、赛金花的营救等,徐徐展开了一幅惨烈的历史画卷。影片主线是义和团三兄弟,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举,用一己之力维护了残破的大清国的一点点尊严,让观众为他们慨叹。

    《八国联军》和张彻的其他电影一样,充满了阳刚之气。三兄弟和其他拳民毫无畏惧、勇往直前地以血肉之躯和洋枪洋炮对抗,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影片中虽也指出了义和团的欺骗性和局限性,但对三兄弟和其他爱国者却用了最热烈的表现形式来展现他们身上的豪气、勇气、义气,不吝赞美地讴歌了在乱世中中华儿女依然不屈不挠、战斗到底的民族精神,与近几年颓丧的《南京,南京》、《一九四二》等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纵观现今的内地影坛,只有小鲜肉,没有男子汉。徐静蕾的新片竟然要靠他老公的裸体做宣传,时过境迁,这种曾经使用在女人身上的噱头竟然也用在了男人身上,可见对男人的物化已经达到了极致,只要人体美、又没脾气,成天围着女人转,那就是银幕上的暖男、新好男人了!

    没事多看看老片吧,你一定会增加对中国电影重新伟大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