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妮莫娜
编剧: 罗伯特·L·贝尔德 劳埃德·泰勒 帕米拉·里本 尼克·布鲁诺 特洛伊·奎安 基思·布宁 诺埃尔·史蒂文森 马克·海姆斯
主演: 科洛·葛蕾丝·莫瑞兹 里兹·阿迈德 尤金·李·杨 弗兰西丝·康罗伊 洛莱妮·图桑特 贝克·班尼特 鲁保罗 茵蒂娅·摩尔 胡里奥·托雷斯 莎拉·谢尔曼 诺埃尔·史蒂文森 卡伦·瑞安 尼克·布鲁诺 特洛伊·奎安 克里斯托弗·坎贝尔 辛迪·斯拉特里 蒂姆·诺德奎斯特 莫莉莎·霍维茨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23-06-14(安锡国际动画影展) 2023-06-30(美国网络)
片长: 101分钟 IMDb: tt19500164 豆瓣评分:7.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今天看完喜欢得有点想死了,情绪太激动甚至引发我偏头痛,看了两遍之后马上去搜了一遍创作者的资料,发现原作者ND Stevenson18年以女性身份与女友结婚,前年出柜nonbinary去年出柜trans但是"not「entirely」a boy",并且疑似ADHD。
我的内心充满了"我就说吧!!!"
这部电影的故事绝对说不上是完美,尤其是高潮部分总觉得有点怪怪的,而且女性角色的underpresent确实是个问题,但是我不管我就双标,看到这样一个纯粹的by a queer for the queer community的故事我真的开心得要死掉了,甚至有种"为了增加我也做出这样的作品的可行性我愿意多苟活几年"的感觉。
在这里分享一下我收集到的信息里有趣的点:
首先是图像小说原作者,作者出生的时候生理性别是女性(因为作者现在宣布的pronoun是he/him以下就统一使用"他"了),以前的名字是Noelle Stevenson,生在一个非常传统的天主教家庭(传统到什么地步呢就是跟高中最好的朋友说自己不相信神了也是一种出柜),是五个孩子的正中间那个 ,有两个姐妹两个兄弟,每当兄弟姐妹分拨玩的时候他一定是被落单的那一个,自己一直也困惑自己是应该融入女孩还是融入男孩。
整个青少年时期他都以一种很tomboy的女性身份在生活,也对男孩们有过普通的迷恋,因为家庭教育的缘故,"需要有一个可以坦然带去见奶奶而不必恐惧的伴侣"这样的年头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他脑子里,即使最让他有认同感的动画角色被所有人觉得gay,他自己(那时候性别认同还是女性)也被很多人觉得是lesbian,他仍然觉得自己是直女,因为"如果我是lesbian意味着没有男人会爱我,意味着我作为女人毫无价值,所以我一定是直的"。
(以防万一说一句,gay可以是lgbtq+的伞名词,不是只有男同才能这么说,比如Elliot Page在14年出柜时候自我认同还是女性 ,但当时说的也是i'm gay)
很唏嘘,不知道怎么说,总而言之在这样的固有认知的蒙蔽之下,他大学期间经历了严重精神危机,探索了蛮多和男性的关系,觉得其实都没啥吸引力但是自己被需要的感觉会提供一点安慰,直到找了个差不多固定的男朋友,情人节打扮好了约会了走流程了,然后躺在床上突然开始崩溃,终于承认"这不是我"。
之后简单略过各种和男性女性约会的失败尝试,快进到遇到现在的老婆Molly,Molly也是做动画/图像小说的同行,两个人认识的时候是从网上试探开始,当时两个人不在一个城市而且Molly还有长期稳定男友,ND觉得自己没戏但是在糟糕的精神状态中每次看到Molly的消息就会整个人亮起来。这样的关系持续到他们在一个漫展面基,ND心机地定了豪华套房想着这样就可以自然地邀请她留下休息,之后对方真的也自然地"啊我累死了没力气走回我定的airbnb了"于是留下来搂着睡了一晚上,surprise!Molly和男友是开放关系!
被真爱冲得精神世界大地震的ND,内心里:555能不能只爱我还害怕被拒绝会死掉啊能不能留下来;表面上:开放关系很酷啊我完全ok?️
结果polyamory没维持多久就因为ND自己情感太强烈收不住而失败了,散伙时候ND难过得要死但是在这种痛苦里反而第一次找到了某种平静,之前甚至都接受了可能有的人就是注定孤独的,现在终于知道了真正爱一个人的感受了。(看到这里猝不及防被塞了一把狗粮的的感觉谁懂啊)
坏消息他们分手了因为Molly觉得(这样进入单偶关系对她而言)太快了,好消息他们真的很爱对方很快就受不了远离对方于是很快就!!结婚了!!!!现在他们过着志同道合神仙眷侣两猫一狗的生活,猫是一只橘和一只玳瑁狸,哪怕ND在之前两年自我认同出柜为nonbinary和trans也没有影响他们的关系,现在ND的推自我介绍是Molly的"wife guy and guy wife",嫉妒真的有点让我面目扭曲了。
说回Nimona,原作图像小说是ND在大学期间开始在网上连载的,对于shapeshifter的迷恋,多年后他自己坦承这完全可以被理解为trans的隐喻,Nimona的创作就是他在无意识之中对自己在这个世界中存在形态的探索,是他在这个世界之中承受的误解和拒绝的释放口,因此在这部作品被接受、被人们欢迎的同时,他也在这样的创作中找到了通向自我(以及灵魂伴侣好老婆)的道路。
差不多就这么多了,兴奋尖叫落泪了一下午之后头真的好痛(…………
看到这样的作品我真的好开心,说真的这可能是我第一次看到有电影角色这么让我relate,ND也是非凡公主希瑞的show runner,在采访中他提到(虽然之前的人生都以女性身份生活但是)谈论强大的觉醒的女性总是感觉怪怪的,但Nimona与此完全不一样。
一种观点是所有传说中的怪物都对应着各个历史时期被社会驱逐与压迫的异类,比如被妖怪调换的孩子changeling实际上是孤独症儿童,将他们描述为妖怪的孩子能够让谋杀他们的父母免受责难。在这里shapershifter对非典型顺性别的代表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即使已经有那么多lgbtqa+标签出现,对于某些个体而言,需要被固定在某一种身份、需要向别人解释自己是什么依然痛苦得要死,一次次的解释一次次的出柜都血淋淋且也是一次次定义刺激,就像把蝴蝶钉成标本,你静态地呈现给那些迫切需要定义你是什么的人,但是你再也不能飞行了。
而这甚至已经是好的那一面了,更糟的那一面是人们怕你恨你,只因为你的存在挤不进他们的定义框架,他们就把你视作威胁。
甚至不仅仅是性别身份,各种意义上的"异常"和多样化个体的地球生活创伤经历都在这里,一开始你不明白为什么别人讨厌你伤害你,后来你有了一些头绪于是事情好像好点了,但你在隐藏和伪装之中精疲力尽,甚至为了那些对你相对心怀善意的人你不得不去再扮演那些他们能够理解的"模范异常"。
Nimona只是Nimona,只是需要被作为自己看见,不是作为女孩也不是作为怪物被看见,仅此而已。
谢谢创作者以及让这个动画得以降生的每个工作人员甚至资本家,一个生命个体通过这样的创作找到通往自我之路、在痛苦中创造了可爱美丽又强大的艺术,更多的人在其中得到快乐,感觉到安慰,这绝对是那种为数不多的能让我相信奇迹的时刻。
nimona的基调很简单,也没有讲述什么独特的价值,电影基调还是在讨论独特个体在面对集体压迫的自我调节跟勇敢反抗。就这样的内容还是让某些人感觉不适,是因为已经钝化的大脑已经经受不了一星半点思考的启蒙么?
观影是个很主观的体验。每部电影在叙事和结构上都不可不可避免地嵌入了导演、演员包括剪辑等剧组人员的价值倾向,所以在看nimona前,你至少已经通过预告或漫画知道了电影的基调是什么,但你还是选择看了,说明你并不反感电影本身的内容,不然你浪费人生的一个半小时在看什么?用电影做眼保健操么?
妮莫娜的人设很惊喜,给我的感觉像是《破产姐妹》里Max的幼年版,嘴上说着最狠的话,自我标榜已经“Dead inside”,但实际上心软得一塌糊涂,一直渴望能有个知心的朋友,有个需要她、理解她、爱她的人。
妮莫娜自荐成为男主的助手,我不觉得是在故意矮化女性角色(虽然电影里没有说它一定是女性,但是作者采访中称呼它为She,所以我就把它当做女性角色来看了),反而是体现了现实中女性普遍对自己不够自信的情况。
她不觉得自己有主导和男主的关系的资格,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她在和朋友的相处中都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位置放在低一等的位置,这也可能是与她太孤独了、太想有个朋友的心理有关。
成为助手意味着他们不仅是搭档关系,还是雇佣关系,双重保障,叠加Buff,大概在妮莫娜看来,这样的关系是更稳固的。
妮莫娜美强惨+傲娇又活泼的人设,搭配超贴脸的配音实在太容易圈粉,有着几乎是一出场就让所有人爱上她的魅力。
但是我越爱妮莫娜,就会越讨厌两个男主,也会越讨厌这个从后半段开始,走向变得俗不可耐的故事。
两个男主最让我讨厌的点,在于没脑子。男一还挺深情,一直相信男二对他的感情,所以有了证据第一时间给男二。但是男二作为女王的亲儿子,全国身份第二高贵的人,在母亲去世后,心甘情愿听从院长的摆布,没有自己的思考。
看到了男一的剑好端端地出现在院长室,他想到的不是“为什么这把剑会出现在这里”,“为什么这把剑和他砍下来的那把不一样,只是普通的剑”,进而从剑这一漏洞,去思考在母亲去世后成为王国最大话事人的院长的动机。
他没有那种思考能力,他的脑袋很自然地忽视了一切疑点,想到的只是把剑当做唤起男一往日情分的道具,让男一回到他身边。
男一这边经历过大型的诬陷,经历过背叛,我和妮莫娜一样以为他会是理解妮莫娜的最佳人选。而且妮莫娜多次话里话外明示暗示了眼见和传闻都不一定为真,男一亲眼看到妮莫娜救了小孩反被小孩说是怪物时的伤心崩溃,然而他依旧选择了在知道妮莫娜是千年前的怪物时,毫无缓和地、瞪着俩眼珠子去质问她。
当他想为自己拔剑找借口时,她已经逃远了。
后面被男三揍了一顿,知道妮莫娜暴走了,他突然就愧疚了,就抱歉了。也没个心理转变的铺垫。不知道去救妮莫娜的他是怎么想通她其实不是画中描述那样的恶妖的,电影没有展现。
妮莫娜牺牲自我拯救世界的做法其实挺符合她人设的,因为她就是个心地善良的妖怪,千年了也没修出一副硬心肠。
但是让人不舒服的也是她的这份善良,她救的是把她当做怪物,对她没有任何好感的人,只因为男一改变了对她的看法,所以她就要代替男一来拯救一个这样的世界吗?
让人觉得好像有点不值。
男二这时离发射点最近,而他在带同伴撤离。如果光束射程不包含发射地,那他搬运同伴毫无道理,如果光束发射会影响到发射地,那他们撤离根本来不及。
也就是说,他作为王国宝座的接班人,放弃了拯救城民。
就这样一男的,还一直不相信男一的话,和男一作为情侣一直有信任问题的人,在妮莫娜牺牲后,还和男一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tui。
此片毫无疑问是今年观影体验中最惊喜的一部,惊喜于这个在西方创作者眼中另有所指的故事放在简中仍然不偏不倚地切中了社会的核心矛盾,惊讶于此片的原作时过境迁却毫不过时。
“人类拥有四肢是为了互相依偎而不是互相击溃”这样的主题叠加上更具有当代性的种族、家世、黑箱体制的议题再造,虽然不能撼动任何已有的僵化的观念和恶果,但是在上半年充满了失望的机械观影体验之末,适逢它的出现,总会让人多一丝慰藉,对余年有些期待。
分裂,剑指,党同伐异
本片对于传统骑士叙事最大的反动在观影之前就能看到——男主角的有色裔身份,影片的第一幕则揭示了他另一个区隔于惯常的骑士角色符号的身份——同性恋者。
一般而言时下的好莱坞文化产出中此类身份的主角接下来面临的,和首要需要解决的困境就是源自于他社会弱势身份的歧视。但是本片几乎没有基于这两点做任何文本层面直白的剧情设置,片中不存在任何个体和势力对男主角展开过由肤色和性向出发的排斥,但这也完全不代表“歧视”这种每个人几乎与生俱来的恶习不存在于这个世界观中。
整个故事的缘起其实就来源于此。
男主角作为骑士团中唯一的有色裔和非皇室血统,在册封仪式前期一直被媒体当作宣传核心以及标题党的必备关键词,街巷里为了展现国家博爱、包容、爱民的海报中男主角都位于C位。这就是对当下左派的政宣思维全面入侵美国文化系统最尖锐的讽刺,他们作为已经握有一席之地的上位者,喊出为少数群体平权的口号时,其实大多时候都是将被平权的事件主题重新物化、符号化投入到商业市场作为功利的“卖点”来兜售自己党派的“善意”。
实际上其实学院和皇室也并不真正在乎男主角在其中的感受,因为当以男主角非皇室血统非白男的相关报道传满大街小巷时,男主角感受到的实际只有莫大的不安和焦虑,但是他作为个体的痛苦相比体制此时所享受的追捧不值一提,因此也无人问津。
男主角在骑士学院的真实生活状况仍然是饱受歧视,除了他的同性恋人以外他对于学院和他的骑士生活本身毫无归属感可言。但是由于从小接受的二元叙事教育,以及被整个社会情绪灌输的“成为骑士,斩妖除魔”的唯一生存目标,让他仍然为体制,为掌权者虔诚无比。
这个看似荒谬的故事基底实际上在现当代的社会同样无处不在,一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他所处的社会没有给予他任何保全自己独立性的机会,他所服从的体制没有建构起任何保护他个人权利的社会法则,他所信仰的处世目标和奉为圭臬的集体正义充满前朝延宕的谎言,他本质上永远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每天却还要被“人人都可以手握利剑”“人人可以和葛萝丝的后人平起平坐”这样的谎言洗脑,这暗黑版的楚门世界中全社会在可怕的默契和被动的恐惧中为他搭建的南柯一梦里,他何时才能苏醒。
当体制中握有实权的统治者院长手握权杖,以女王之死而起的讨伐中女王也早已不重要了,她同样沦为这场假卫国真政变的棋子和符号,此时全城骑士对男主角的围剿并不只是在围剿他一人,院长是在借由此战重新强调葛萝丝时代的政治号角“清除异己,圈地自萌”。
通过斩杀非皇室血统的男主角和怪物女主角以敬天下人的方式,宣判这个社会中一切与自己不同频的不和谐音从此刻起皆为异端,而城内所有百姓也应当和自己一同对其杀无赦。
崇尚绝对二元叙事的体制往往生活在莫大的恐惧中,因为我们从生下来凭借未经教化的思维与价值观观察这个世界时就发现,世界必然是多姿多彩的,百家争鸣的。
因此为了让被统治的庶民绝对服从于当前执政者的叙事,他们必须将群众所能触及的生活面积缩减到最小,让所有人在被塑造了共同的“正确”集体意识之后永远坚信世界只有一种颜色。
于是这个城市建起了高高的围墙,并且对全体居民宣称墙外是水深火热,是凶猛恶兽,让所有人共同进入到和统治者一样的对外部世界的恐惧、排斥、遗忘中。只有闭关锁国,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型才是最利于统治者的,也是最迫害群众的。
由分隔里外、黑白、正邪的“墙”还衍生出一个维持统治的必需品,就是必须在塑造的共同价值中树立一个“人民公敌”,一个“墙外势力”,让所有人可以不经任何逻辑思考地厌恶它,憎恨它,从而彻底的服从于当下如己所愿的盛世中开明的统治者,从此也愿意对这片土地寸步不离。
葛萝丝为往后一千年所有的居民塑造的这个“敌人”就是女主角“the monster”。
当男主角的男朋友讲出女主角就是千年前被葛萝丝击败的怪兽时影片其实就产生了一个悬念——女主角曾经是为何又如何对人类进行侵袭的。
而当第三幕女主角完全黑化前的闪回中我们发现,所谓怪兽对人类的迫害实际完全不存在,人类对于女主角的痛恨仅仅基于“我们不一样”,女主角与葛萝丝所在的村庄唯一的摩擦也仅仅是人类这种因狭隘而起的仇恨对她展开迫害后她本能的反抗。
人类并没有因为在这颗星球上度过的时间跨度增长而领悟合作共赢的真谛,相反现当代的社会愈发提倡将人与人基于某一片面的特质贴上标签来做区隔,屁股决定脑袋,意识形态挂帅的时代看似人人都是执剑者,实则人人也亦是猎物。
终点党,聚光灯,金汤匙
影片对于传统的个体向体制复仇的叙事另一层反动在于对男主角相爱之人阵营的重塑,这一次男主角遭到的构陷和迫害不仅仅来自于残忍的掌权者,同时来自于所爱之人在危急时刻由于被体制的洗脑而做出的加害于他的本能反应。
男主男友这个角色在女王遇刺后当机立断斩断男主角的右臂,会让人在当时一瞬间误以为他才是制造这场阴谋的幕后推手,一切铺垫都是为了此时这一刀。
但是接下来其实会立即发现,作者在男友这个人物身上构建的是一套以洗脑为主要统治手段的政体中,被彻底教化成功以至于人性被服从的本能压制的螺丝钉叙事。
电影先展现这场众目睽睽下的双重“背叛”,再通过接下来的故事剖析为何灵魂伴侣会兵戈相向。男友是葛萝丝的正统后裔,从小更加接受的是所谓的“正统叙事”,他对于学院和女王的忠诚还带有对家族血脉的虔诚和顺遂在其中,因此面对可能伤害自己一生所拥护的体制受到挑战时,首先立斩其于马下是不需要经过任何思索的行为,这和眼前之人是否是自己的爱侣已经无关,由此也导致了男主角后续更加无所顾忌的复仇。
影片多次给出男友和其他角色处于同一景别中时,他都是那个绝对且唯一“站在光里的英雄”形象。
他的血脉带给他的荣耀和光环帮助他平步青云,帮助他不需要任何努力就赢得万人追捧,不需要任何理由就获得学院和院长的集体信任。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这束聚光灯也逐渐成为了背负在他身上的枷锁,他摆脱不了的禁锢,阻拦他的理智和人性重新主导躯体。
男友和院长在飞行马车的一场戏是对这种挣扎最具象化展现的一场戏,院长试探男友是否因为男主角的关系可能不忠于学院,男友开始慢慢吐露心声,诉说此刻各方势力对自己目光的凝视对他原本所坚信的价值的撕裂,并且情绪逐渐激烈起来。而镜头一转,这一切其实都是想象,男友只是轻描淡写地回了一句“I am OK”。
因为数十年在体制中的生存让他无比清楚,学院容不下不OK的骑士,容不下在学院塑造的公敌面前犹豫的人。
影片塑造的另一个骑士团中的角色是歧视男主角,也有前朝元老血脉但不及男友血统尊贵的一个白男。他在影片中的亮相伴随着对男主角的美式霸凌,但是在男女主大闹学院越狱后的一个细节中似乎也揭示了,为何他成为了如今对一切都充满不满和不屑的状态。
当男友在男主角越狱时几乎没有阻拦,并且由于其和男主角的关系理应避嫌的情况下,他向院长毛遂自荐要成为护卫队队长率军逮捕男主角。此时男友仅发表了三言两语就直接让院长忽视了他的存在,并且以“葛萝丝的后代”这个血统硬指标为由直接认命了男友成为队长。
大概也是基于这样的官僚主义缩影曾无数次发生在学院的每个角落,他才成为了现如今对于一切都抱有解构和调侃意味的模样。面对学院倒塌的元老石像,他只是认为“你叔叔的脑袋落在我奶奶的屁股上”很可笑。
因为那些被奉为神明一般的元老此时在学院中早就起不到任何正向作用了,只是作为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出生即达到凡人的人生终点的太子们可以继续延续血脉压制的一片乌云。
破坏,毁灭,涅槃
本片的世界观设定是一个在未来仍保有骑士制度的时空,未来科技与古代骑士的融合很像《双重之战》的设定,女主角也像极了癫狂的,以混乱和破坏为最终目的,由一场ptsd而驱动的犯罪天才金克丝。
女主角作为一个在一千年前就被体制全面迫害,被拒之墙外的全民公敌介入男主角的复仇,他们在行动路线上就展现出了迥然的区别。
男主角最初认为复仇对象只是某个尚不知身份的幕后黑手,但是女主角实际上一直是上帝视角,她从最初起就清楚学院和皇室中没有真正的善者,他们都是导致男主角处境至此的加害者。
于是她在男主角认为需要潜伏行动的时刻仍然张扬,在男主角认为应该对目标好言相劝的时刻皆下狠手,在男主角认为和院长仍有讲情余地的时刻已经预料到了羊入虎口的结局。
男主角所生活的城市只不过是一个表面繁荣,涂脂抹粉的哥谭市,其实在城市的中枢和权力的中心早已腐烂不堪。
因此为同样沦为全民公敌的男主角伸冤的唯一办法就是将腐朽的根须连根拔起,将旧社会冠冕堂皇的金碧辉煌彻底砸烂,这样的复仇过程中必然是不需要“拘小节”的,也是不需要再遵照旧社会的公序良俗的。
女主角初见男主时碍于男主角和自己的信息差,以及担心男主角不能马上接受学院的黑暗的事实,将这场共同复仇描述的没有实质上那么决绝,但她也在最初就向男主角传递了“像愤怒的凤凰一样涅槃重生”的情绪。
而这场她期盼了一千年的梦想在最终也以无比梦幻的场景实现了。她最终化为粉红的凤凰冲向院长,和院长对向城市的冰冷炮口同归于尽,在震天的爆炸后化作漫天粉红色毛发的雨重新落回人间。
她的肉体虽然在此刻消亡,但是她在城中人心中的形象完成了涅槃,公敌终成救世主。
女主角一开始还用简笔画描绘了她渴望的复仇的场景,粉红色的线条勾勒出千年以来她对于学院暴政的痛恨,对于葛萝丝背叛的耿耿于怀。
而在她为城市所牺牲之后,城市居民纪念她的壁画下,有孩子为她画的简笔画,写着“我们爱你妮莫娜”。后来这张画也被贴在了男主角更名三次的“杀人墙”—“洗冤墙”—“纪念墙”上。
女主角曾经在城中表现出最大的失落和怨恨的就是城中人对于孩童的仇恨教育,教导他们从小无理由无思索地憎恨所谓的怪兽。
孩子们街边的摇摇车被植入杀死怪兽的游戏,大厦上的屏幕中播放击杀怪兽的儿童游戏广告,女主角曾在一场战斗中保护了一名小女孩,但是小女孩却基于被洗脑式教育所塑形的本能拿起利剑指向了女主角。这让她想起了曾经葛萝丝背叛自己时的动作,成人的傲慢和偏见迅速地斩杀了孩童源于天真无邪原本的本能和纯真的选择,这也构成了一切灾难的起点。
沦落人,复仇行,老大和助手
男女主角的关系变化是整个影片核心表达的微缩模型,一个接受传统思维教育的效忠体制的螺丝钉,与一个向来以全民公敌形象示人的怪兽成为挚交。
男主角第一次发现女主角的非人身份时异常恐慌,他几乎要脱口而出“You are a monster”,但是碍于女主角刚刚救过他的性命,他m到嘴边说不出口。
女主角预料到了男主角在城中生活了一生对于她必然抱有刻板印象,于是她不对自己的物种做任何过多解释,只是对男主角说“我是妮莫娜”。所有人只需要记住她是妮莫娜就足够了,因为大家共享这颗蓝色星球,大家都是这片土地上平等的生物,只是某些特质上有所不同,可我们不应以这些片面的特质将人分成三六九等,名字应是我们一生唯一的标签和符号。
和男主角握手时她变成粉红色的鲨鱼,这看似是一个喜剧梗,但是这一动作发生在两人缔结同盟关系的时刻实际代表着,女主角随时都可以变成任何超出男主角此前认知的形态,二人之间确实存在着物种层面、形态层面、认知层面巨大的不同,但是既然此后是战友是同盟,男主角就应该从此刻起的每一分钟都适应这种不同。
当女主角因为街边女孩的恩将仇报感到愤怒和失落时,男主角决定带着女主角暂时逃离这座城,因为他认为此事说明人类和怪兽、学院和自己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如申公豹所说“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大家的看法可能再也不会改变。
而此时女主角却说“你就改变了对我的看法”。此时仅仅是男主角的存在就坚定了女主角继续复仇继续革命的决心,如果骑士和怪兽都能在一个屋檐下成为朋友,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可能。
男主角因为男友给出的卷轴误会女主角复仇动机时,曾经被灌输的对于怪兽的刻板的仇恨、猜疑、防范再次涌上心头。
女主角看穿了男主角守旧思维的作祟,当男主角用“你自己清楚你是什么”的话术逼女主角承认子虚乌有的历史灾祸时,女主角愤怒地说“我是什么我只想听你说出来”,因为在她自己心中她只是莫妮娜。此时男主角面对女主角的愤怒逼问在情急之下再次被学院塑造的处事本能占据了主导,他将利剑拔出了剑鞘。
这一幕简直是《疯狂动物城中》朱迪再次本能地摸向腰间防狐喷雾的复刻,都让被从仇恨的深渊中慢慢捞起的主角再次确信了刻板与成见被打破的不可能。因此也促使女主角最终的黑化和走向自我毁灭。
女主角在化为黑色的巨兽后走进城中,并不是为了杀戮和破坏,而是要亲自走向葛萝丝手中的利剑,将它刺进自己的胸腔。
男主角这个让她在千年间唯一感受到来自人类的温情的人如今也再次将剑刃指向了自己,这摧毁了她对于她自始至终努力的方向中所有的希望。
让她意识到,原来葛萝丝儿时在她面前举起的那把利剑在当时其实就已经将她刺穿,将她击垮,将她杀死,她后来为了改变怪物公敌的社会身份的努力都是徒劳,这僵化了千年的礼乐又怎会为她一人所变奏。在她将要撞在利剑之上时,男主角站在剑刃的尖端抵住了她。
虽然这个动作完全可以预料,但我仍然被这一幕所深深触动。此时唯一能拯救她的只能是他,男主角再次以骑士的身份站在女主角面前,和执剑的葛萝丝面向同一方向,和女主角相对,但是这次他却是以一个真正的骑士应有的姿态出现,成为一个拯救者,将破碎的女主角温柔但拼尽全力地托起。
男主角在此时丢掉了手中的宝剑,但却成就了他作为骑士最高光的时刻。
当然男女主的关系也产生了本片为数不多的一些缺点。
比如女主角始终以成为男主角的助手为目的,称起为自己的老大,这和杨戬中最为人所诟病的女哮天犬是相同的道理,虽然创作者不见得有意为之,但是这种措辞和从属关系放在挡下来看其实相当刺眼和难以下咽,非常破坏这部以少数群体平等作为核心表达的影片的基调。最终女主角等待骑士拯救的情感落点也略显落俗,尤其是这场戏作为整部影片最重的一个戏剧动作,其套用老旧的框架是让人难以褒奖的。
关于为什么一个由女性建构和世世代代领导的社会会建立起骑士这种雄性符号崇拜的制度并且千年不倒,并且貌似传递出母系社会亦暴政,社会并不会因为曾受到排斥的少数群体的当政而改善的情绪也是世界观架构上的矛盾点。
但前不久另一部影片《博很恐惧》以及导演阿里埃斯特的前作对于此类议题皆有深入探讨,若对此方面有怀疑和思考可以参考(搭配反派相关节目食用更佳!)。
这部电影的观影时间恰好贯穿我2023年的上下半年,在我正对外部环境和上半年的电影生活感到泄气的时刻,它也拖住了我越来越down的情绪和期望。
让我也想把头放进粉红色的鲨鱼的嘴里,期待这个世界也下一场粉红色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