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警员 Polisse(2011)

简介:

    法国巴黎,警察系统中有一支特别的部队——青少年警队(Juvenile Protection Unit),吸毒、贩毒、杀人、伤害、虐待都与他们有关,而予以接手的唯一标准或者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广大的青少年群体。工作中他们对受害人以及嫌疑人刨根问底、穷追不舍,只为漓清真相,还孩子们一片自由健康的成长天空。生活中他们为了各自的政见大声争论,也同样各自遭受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磨难。他们是极其平凡的一群人,又在做着一份意义重大的工作……

演员:



影评:

  1. 这是一部有点类似纪录片的电影,一开始会觉得片子很杂很乱,人物众多,案子一个接着一个。

    各种惊世骇俗的恋童癖、浪少女,给平时甚少涉及到这些社会问题的我们很大的冲击力。

    而这些警员会为了萍水相逢的孩子失去母亲而伤心,为没见过一面的失踪儿童被找回开心地去party庆祝,为无助的孩子们和上司闹翻。

    可没人去关心他们的生活。他们将热忱和善良全部给了那些孩子们,自己的生活确实一团糟。

    当你一心为了帮助别人,为了惩罚变态父亲,却被对方的后台警告,被上司威胁,那是一种何等令人疯狂的苦涩感觉?

    和家人关系紧张,时不时因为压力过大而爆发,粗口,将自己的名字给予一个死婴,以及最后终于爆发而跳楼的iris。

    这是一群可爱可敬的人,但他们无私的奉献得不到回报,无论是亲人还是工作单位。

    只是他们依然无怨无悔地工作着,解救一个又一个孩子脱离魔掌。

    而等待他们的,是如同电影表现的,一个又一个无穷无尽的案子。我想,导演之所以密密麻麻安排那么多案例却又不将任何一个深入,或许就是为了表现这些天使们生活在没有尽头的地狱中,却还依然忘我地付出着,那种痛苦,还有那种喜悦。

    致敬!
  2. 本年度的戛纳其实是个孩子年,放开《生命之树》这种扯皮都扯到火星拉不回来的不提,还有《单车少年》涉及青少年犯罪,Michael从施害者的年度侧写恋童癖,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从母亲的角度侧写反社会人格,Polisse从未成年人专案组的警察们的角度侧写众多涉及青少年及儿童的案件。The test of the morality of a society is what it does for its children(by Dietrich Bonhoeffer)。戛纳成了听证会,惊堂木一拍,深渊开启。

    以上诸片中,后两部于个人较敏感。所以一直拖延,找各种理由不去看。尤其是Polisse,除了私人故事之外,那位女导演Maïwenn Le Besco在戛纳得奖后那说两句喘两声以为风情无限的做派让人生理厌恶。你说说你毕竟是Luc Besson的妞儿,好吧是“曾经”,但是仍然……你这行径让人开始怀疑LB的品味啊(他喜欢暴牙款倒是大家一直知道的)。

    诅咒巴黎的七点半!再怎么厌乌及屋的也只有这部了。法国报纸称本片是“对于恋童癖的狙击”,但实际上片中所涉及的案件形形色色,从父母让未成年的孩子工作,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法国16岁即可结婚,但需要监护人的同意),到SDF的孩子需要片瓦遮头,父母对孩子暴力式的惩罚,还有未成年人之间的罪行如斗殴、强奸,甚至有孩子投诉父亲重婚的。当然占大部分的仍然是成人对儿童的性侵犯,有无心的,比如父亲在帮小女儿把屎把尿的时候过度触碰其生殖器,有无知的,比如母亲用幼子生殖器的方法让他“安静下来”,当然占大部分的还是故犯的,祖父性侵亲孙女,父亲坦承喜欢“睡我女儿”,体育老师猥亵学生。

    虽然早就知道,早就见过,这样形式的变态,还是作呕。

    如果拿其中的一个案件作为主线,铺开受害人一方的主线,从搜证取证到结案,会让这部电影powerful许多,许就真的能“狙击恋童癖”。可惜,在影片中,这些未成年的受害者,只是警察蜀黍阿姨们漂亮的陪衬。看完之后感觉影片对警察们的私生活反而更有兴趣。略为添加一二,有助于让影片中的警察显得有血有肉生活化,有助于加强影片的真实感,但是秃男的夫妻矛盾,黑男的家庭危机,眼影女和小帅哥的婚外情,金发女的离婚杯具,马尾女的厌食症问题,甚至就连对情节基本无作为的酱油女和酱油男也要被安排“酗酒”和“观点过胜”的特性。这家长里短的,要拍成警匪电视剧才足够展开了。于是难怪片中各位警察除了问证词的部分,其他时间正经讨论案情和部署行动的时间还不及他们朝彼此大吼大叫的功夫的十分之一。

    作为一名“天生自恋难自弃”的导演,在前两部电影因过于“自我中心”而引致批评之后,这次暴牙美女(谁说她像莫文蔚的我做小人扎死你!)终于稍微低调了点,在影片中饰演了一个沉默内向的摄影师,成为黑男家庭危机的终结者。不过请问,这个编制外的角色究竟有毛用处?她和黑男眉来眼去,又亲又啃的跟主题或者情节有毛关系?就连她的双胞胎女儿和她女儿的爹也要来情节里插一脚是不是撇得太远了(害我一直以为他们家也会发生虐童事件什么的)。如果卡掉这个角色,她怎么开枪怎么哭怎么偷情这些,对影片完全没有影响——应该说只有好处。
    要说展现警员的压力和工作为其私人生活造成的困扰,另外那些人的问题已经够了。多这一对不多。而且这莫名其妙看对眼私奔的情节也不浪漫,根本没有调节情绪的用处。其实感情到了,根本不用这些废话的,小帅哥受害之后眼影女大着肚子去医院看他,他握着她的手问Tu m’aimes quand même un tout petit peu那一记虽然cliche,但姐哭了啊,他们俩之前的镜头加起来不到几分钟,也没抱过更没啃过,这特么的才叫效率!

    谢天谢地,剧本还有偶尔离开警察的POV去展开受害者的背景故事,但因案件没有主次之分,全都是一样的流程——报案、问证、警员大吼大叫,来了又去,两分钟的背景故事然后五分钟的前景办案,夹在一众警员集体party互相调戏各自混乱的琐事里面,只是显得越发凌乱。到结尾处,马尾女Iris的纵身一跃与被体育老师猥亵的小男孩的自由体操画面剪辑在一起,本意是要说这些警察在每天救助这些儿童的同时,也被这些案件所影响,也需要救助。然则结合之前Iris为被强奸少女流出的死婴取名为Iris这一暗示性极强的情节,似乎是这团凌乱的故事中,唯一贯穿全程明确始终的,让人生出Iris才是本片主角的错觉。

    这部影片找到一个非常好的题材,也有很好的想法——让大家正视社会中成人无心或者有意对儿童犯的各种过失,展示未成人保护组的警员的日常工作和一般警察的不同,及他们所面对的特殊精神压力(有很多案件,比如强奸,当受害者是儿童时,会对第三人造成更大的冲击),只是缺少一个合理的剧本去平衡这些关系。
  3. 对我来说,这是我看过的法语片中的上上品。也是我看过的女导演导的片中的上上品。

    镜头很老道,剧本很完美。该哭哭,该笑笑。
    唯一欠缺是少那么一个神来之笔。35岁,导演还是不够老。

    其实不需要去追究什么结构,情节。电影展示的就是生活的碎片。人生如此。

    (顺便八卦一下,片中的摄影师就是导演Maïwenn。她15岁遇到Luc Besson,16岁结婚生下一个女儿。6年后离婚。这TM才叫做人生!!!还有就是,我和她一天生日。。。)
  4. 唠唠叨叨
    絮絮叨叨
    争争吵吵
    没完没了

    黑色以后
    还是黑色
    变态的失态的无态的黑色
    涂黑所有的白描

    当最后的堤岸
    也被冲垮
    一缕阳光
    已无处落脚

    身上好热
    打开窗户
    没人看她
    挣脱无形的锁铐

    为了这一跳
    我忍耐两小时
    一天
    都不会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