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夜幕下的哈尔滨(2008)

夜幕下的哈尔滨(2008)

导演: 赵宝刚 王迎

编剧: 高光

主演: 陆毅 李小冉 周杰 隋俊波 杨奇鸣 陈昊 许还幻 三浦研一 井上朋子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08-08-25(中国大陆)

集数: 33 单集片长: 43分钟 豆瓣评分:7.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故事发生在伪满统治下的哈尔滨。地下党员王一民(陆毅 饰)是中学教员,他帮助作家塞上萧(迟重瑞 饰)公演进步话剧,以激发民众反满抗日,并带人刺杀日特中村次郎(贾纪海 饰),营救被关押的共产党人李汉超(徐铁人 饰)。日寇为从经济和政治上控制中国,陷害卢家,并查没他们的财产,还秘捕其女卢秋影(李小冉 饰),逼迫老爷子卢运启(樊志起 饰)做傀儡会长。以致卢老爷子在忍无可忍情况下,与小原特务长和自已的工厂同归于尽。日侨玉旨一郎(周杰 饰)原本是个汉学教育家,但在战争的压榨下,他渐渐失去了本来性情。他深爱卢秋影,但战争使一切都化成了泡影。由于身份的特殊,既便与王一民成了朋友,玉旨一郎越发感到前途的渺茫......

演员:



影评:

  1. 想当年,我高考完了后的那几天,和同班同学聚在三中老校区一边估分一边扯皮。假日的校园颇为寂寥,虽然是盛夏,不知怎么校园里的榆树柳树叶子落了一地,与往常熙熙攘攘的人流相比更显得冷清。这时两个穿着伪满警察制服的人从老教学楼里走出来。

    “拍电影了!?大家看看去!”“同去!同去!”

    那一班子剧组是在老教学楼二楼靠近女厕所的一间教室拍戏的。那一场是内景(外景是一中,但人家教室太现代化,没有我们三中老校区的这么破),上课的是周杰,好像在教那群学生历史(也可能是国文?),但我围观到周杰开始说“你们不要忘了你们都是中国人”的时候就发现不对劲了——怎么改教思想政治了?那年头都是皇民化教育,也不带这一口的啊!幸好我们那时候还不知道他演的是玉旨一郎,要不然这“一个日本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培养中国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场景非得让我们吐一楼的槽;要是这样,新学年的学弟们就没地方上课了。

    按理说呢,同学里也不是没有听过那部评书的,但硬要把它改编成一部“革命+爱情”的时尚偶像剧,那就是严重的不靠谱了。且不说它那错漏与自相矛盾的剧情可与上世纪三十年代海派左翼文青的三流言情小说相媲美,就连一些有关哈尔滨的基本知识也都弄成一团浆糊。

    就以第一集为例:王一民穿皮鞋翻工人文化宫后墙且不提他,劫了卢家千金后竟然把车“开向太阳岛方向”?那时候连东滨江桥都没架好呢(公路大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修的),感情这老爷车能上铁道过江?还有,那时候哈尔滨的医院都是平房,只有江上俱乐部大小?……

    其实我倒也是挺理解人家的苦衷的。哈尔滨的古迹如今剩不下多少,火车站没了,只好拿香坊站来凑;喇嘛台被红卫兵砸了,游行的景只能去索菲亚去拍;铁路局的毛润之打车像没法去掉,只能用别的场景代替。但这并不能代表你可以一边逛秋林一边谈革命,一边吃华梅一边交代任务,一边把白俄妹子一边统战卢家千金。那时候的哈尔滨,不是随便找几个穿风衣戴礼帽的帅哥就能再现的;它与上海一样,是东北亚最繁华的一口井,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冒险家都要往里面跳,看能不能捞到什么财宝。那时的哈尔滨,论商场,有俄国人的秋林,中国人的同记;论制造,有波兰人的老巴夺,俄国人的哈啤;论宾馆,有犹太人的马迭尔,日本人的国际。若是导演真有心替哈尔滨作软广告,这些怎么能忘记?更何况:马迭尔老板的儿子西门·加斯普上个月还在弹钢琴,下个月就曝尸街头;萧红这一周还能在中央大街的路边喝一杯咖啡,下一周就有可能被黑心店家卖到道外傅家店荟芳里的窑子里去!“红色间谍”佐尔格曾在这里刺探情报,抗联军长李延禄从这里只身南下寻找中央。更不用提李兆麟,金剑啸……在那风雨飘摇的大时代里的哈尔滨,不知道导演又能了解多少?

    所以说,赵宝刚,你饶了哈尔滨吧。你这部电视剧编得不真诚,拍得很虚假。陆毅周杰是很俊,隋俊波、李小冉和日本女孩是很美,但他们只是空披了一身洋气的外衣,人还是只活在作为片场的那个“哈尔滨”里。还不如周亮羽和梁晓声;人家可是货真价实的老哈尔滨,不说别的,只凭《年轮》里那一句“美丽的松花江,波连波地向前方”就知道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感情有多么真挚。而在你这里,好好的哈尔滨彻底沦为了景片中那可有可无的背景。失败的不只是你,还有整个哈尔滨。



    (那么,我为什么还要给这部电视剧三星呢?全凭了“哈尔滨”三个字。一个字一星。假如他拍的是“夜幕下的乌鲁木齐”,那他可就从我这里赚到了。)

    P.S.《夜幕下的哈尔滨》片头好像是抄袭《沉默的证人》的。

    P.S.S. 我不知道东正教忏悔是什么样子。但第一集开头“关静娴”明显是在做天主教的忏悔。索菲亚教堂兼容性不错啊。

    P.S.S.S. 其实呢,做特工长得俊也没什么。你看人家伍豪同志那个风流倜傥的劲,谁能把他和将顾顺章一家老小满门抄斩的杀人狂联系在一起呢。长得俊不要紧,俊得人畜无害才是王道啊。
  2. 别的小孩子是看日本漫画长大的。
    我是看连环画和红色经典书长大的。

    长大后,娱乐的选择变多,却没有当初一个小朋友啃着指甲翻看连环画的时候那种对世界好奇充满信心的心境了。

    直到现在,还记得当时看《夜幕下的哈尔滨》连环画的时候那种紧张的心情,担心我党同志,担心革命志士,相当地不讨厌小原大佐。

    这次改编,最弱的地方就在于节奏。
    情节很散,每一集没有爆点,没有引人看下去的欲望,沦为偶像式的肥皂剧。

    陆毅和李小冉两个俊男美女,配合着干净的背景,使得这部红色剧戴上了偶像的光环。演技方面嘛,陆毅仍旧是没有冲突的帅哥,小冉还是比较适合去演文艺片。所以小原大佐就变得突出。

    周杰这个演员,我一直认为很可惜:明明演技在青年演员里面实数一流,可惜人品太差,不懂得做人,才沦落到今日之地步。

    小原大佐和其叔父奇怪的中文,成为了这部戏唯一的看点了...
  3. 一、王一民:是个好人,却未必是个好男人
    无可否认,男主王一民是个好人:爱国、热血、热心……可是,他未必是片中很多人口中的所谓“好男人”。许多人都在劝女主,他是个好男人,你嫁给他没错的。
    呃,真的没错吗?
    Mr. Right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我想甚少有女人愿意自己的男人在自己与他人都有需要时首先出现在他人的身旁,哪怕这个他人是国家、是民族——of course,或者说那些特殊年代的特殊女子除外——也许她们更有血性更有气节。可是,生活中的我们只不过是希冀现世安稳的寻常儿女。
    难以否认人人都渴望更好的物质生活,然而,我想,大多数的女子还是更情愿有一个真心爱自己的男子愿意帮自己遮风挡雨,在自己有需要时挺身而出。
    那个男子再好、再极具英雄色彩、再英俊潇洒、玉树临风、文武双全,若是在你需要时他首先顾及的是其他,那么他终究不是你的那杯茶,只是一个可供敬仰的远观的偶像式人物。
    我们只是普通女子,我们不要英雄,我们要的只是可以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安全感的触手可及的温热的男子。
    二、杯具的一郎、备胎的见秀
    玉旨一郎无疑是一个杯具,他徘徊在信仰与民族之间却始终找寻不到出路,最终只能毁灭了自己。
    处于矛盾极其尖锐化的两者中间,若是不能融入其中一方、又或者不能淡薄忘却、抽身远去,那么势必要被两种矛盾的交汇挤压、逼疯、吞噬。
    梁凤仪的《拥抱朝阳》中有这样一段话:不可以适应的人,不可以生存,应该受淘汰。
    玉旨一郎就是这样一个不能适应时代的人:他既不能遵循自己的良心和信仰站到中国人的一边去,又不能盲从自己的国家与民族而彻底走上魔鬼的征途。
    所以,在矛盾纠结中的玉旨一郎只能如安娜•卡列尼娜一样走上了卧轨之路。
    玉旨一郎死便死了,他的国人也许会觉得这样一个背叛了天皇的人死了也未尝不可,他的朋友也许会惋惜而内疚,只是苦了本庄见秀。
    本庄见秀也是一个杯具,她与玉旨一郎是青梅竹马,只是可惜郎虽然骑白马而来,爱的却是她人。
    本庄见秀深爱玉旨一郎。本庄见秀本是遵循长辈的意思要嫁给玉旨一郎,当她发现玉旨一郎另有所爱时又默默离去;当玉旨一郎为爱放手,为了所爱的卢秋影而娶本庄见秀时,本庄见秀不但没有恼怒而去,反而帮助玉旨一郎采取种种方法以撤销他与卢秋影之间的婚约,甚至愿意穿上卢秋影的旗袍只希望玉旨一郎高兴。
    这样备胎式的爱情真的是太卑微了,低至尘埃之下丝毫没有破土而出的可能。
    我真的难以想象这样一个为爱彻底放弃自尊的女子的内心世界。她为他承受了一切,可是他在卧轨自杀前甚至都不曾向同床共枕的她交代一句。他究竟当她是什么?一个朋友?一个帮手?还是一个好人?不管是什么,总之他不曾当她是爱人或者是可以爱的人。若是对她有一丝的爱或者怜悯,他就该为她想过,他带给她的以及将要、可能带给她的究竟是什么。
    其实这样的备胎女子除了可怜可悲之外还可以用“强大”一词来形容,一个女人如果没有极其彪悍强健的内心世界,是无法承受自己所爱的人去爱她人而加诸自己身上的种种落差。
    本庄见秀的人生,在外人看来,或许是个悲剧,可是于她自己,却未必如此觉得。她终究是为她的爱付出了她的力量,而一个人总该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后果。
    三、卢秋影:被爱的女子
    对于女主卢秋影,我只能说她是被人爱的女子,却不能说她是一个幸福的女子。
    在那身不由己的年代,爱不由己、恨亦不由己,哪里有幸福的女子?但她却是幸运的,有人那样深爱着她。两个男人,爱的都不是自己的青梅竹马,爱的都是她。
    可是这样的爱,若是不能落到心窝里,就只能是锦上添花。就好比困于屋内,你明明知道屋外是漫山遍野的火红的玫瑰,却没有机缘打开窗子去看一眼。
    四、那些感动的小情节
    有些事情虽然不起眼,可是却能给人震撼的情感冲击。
    卢秋影的舅舅是日满政权的警察厅长,从卢秋影的母亲口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个败家子,曾经败光了家财害得姐姐幼时便去给有钱人家做了丫头。
    可就是这样一个贪生怕死、爱慕荣华富贵的汉奸,却也是有真性情的。虽然与姐夫的关系并不好,可卢家有事时,他百般为之遮掩,时不时地对手下说,我就这么一个外甥,我就这么一个亲姐姐,我就这么一个外甥女……
    怕自己逃不过日本人的处罚时,他又多次对情同手足的手下说,如果日本人让你毒死我你就照做吧,我死之后,你来做警察厅长的位置。
    他为了保儿子一命甘愿接受木帮的处罚时,命悬一线,他的这个手下表现了极其真挚的兄弟情义,很难想象,这个手下也是一个冷血的伪满警察。
    也许,再坏的人,都有他有情有义的善的一面。

    生于乱世,也许会随波逐流,也许依然保持故我。
    我常想,在那个年代或许真的是有卢运启这样的有骨气有血性的民族商人的。纵然家破人亡、纵然命如蝼蚁,却绝不改变自己的信念,绝不向外来侵略者屈膝。卢运启不是一穷二白的一无所有的人,他的坚持、他的牺牲就比那些“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人的牺牲更加难能可贵。
    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无所惧的民族气节,一个民族才得以延续下去。

    李汉超的妻子石玉芳和雪梅之死,王一民和木帮等人前去营救李汉超和小超时的艰辛,一开始我只想说小孩子误事,若不是小超自己跑去日本宪兵队找被捕的爸爸李汉超就不会发生后来的事情。
    可是转念一想,真的是小孩子的责任吗?完全是家长李汉超、石玉芳的责任啊。
    小孩子不懂事,不知道民族斗争的事情。可是作为家长的大人至少也该将这种大是大非说一说啊,尤其是李汉超被捕以后,石玉芳更应该告诉儿子日本人是不可信的。
    别说孩子太小,不懂得这些。根据我的经验,哪怕小孩子尚是不会说话的襁褓中的婴儿,只要你对他说了些什么,若干时日后的某一天,你会惊奇地发现,当时的他早已理解了,只不过当时不能表达而已。
    So,千万别小看了孩子。
    ——可巧,今天是七七。
  4. 今天给大家讲的是老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不是这个新的版本。我还是在很小的时候看过(暴露年纪了)。王刚的解说令年幼的我印象深刻,《胸怀凌云志》(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片头曲)也令人热血沸腾。前些天在网上找到资源,重温之后却多了一点不同的体会。

    《夜幕下的哈尔滨》讲述了在抗战期间发生在哈尔滨,我东北地下党领导民众与日寇斗争的故事。这无疑是一部很“燃”的电视剧,但是它完全不同于现在的抗日神剧。虽然有点理想化,但大体上并没有脱离史实(更没有脱离地心引力)。大结局的最后一集中,玉旨一郎被玉旨雄一误杀,但卢家和王一民安全退出。还算得上是个完美的结局。真实的历史要残酷得多,否则抗联也不至于退到苏联了。个人以为宣传和研究必须走两条路线,不能隐瞒太多,以前就吃了这种亏,以致很多青年过于单纯,没有免疫力。

    主角王一民是我童年时代的偶像之一,能文能武,智能双全,还长得帅(剧中还有演过“唐僧”的迟重瑞)。王一民的原型确曾是中共满洲省委的重要领导人,并曾在哈尔滨长期潜伏。正如《夜幕下的哈尔滨》中王一民那样,以家庭教师为职业掩护,领导当地的工运学运工作。他的真名叫做李维民,中共吉林党的创始人之一,杨靖宇的亲密战友。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鞍山市市长等职。真实的“王一民”虽然并非小说中的武林高手,但其经历一样十分传奇。“王一民”是李维民在哈尔滨从事地下工作时的化名。这是革命的浪漫主义。可是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这样,例如当初有些人就是在组织同意下签了自白书才出狱的,丁玲也如此,但这是组织允许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徒,革命也是如此,太崇高了就走向反面了。

    省委的另一个领导人刘勃则是一个胆小如鼠,贪生怕死的人,他作为团省委书记,平日喜欢出风头,搞个人英雄主义,但枪一响起来,他立刻吓破了胆,他心里头没有同志,只有自己的生命安全,被捕之后,他对日本人声声求饶,并提供了抗日人员的名单。夜剧中,刘渤叛变后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是狗,可我活得很好,如果做人就得死。这句话倒是道出十多年前那些精日的心声。这样一个人,平时倒是满口的马列主义,制订政策越左越好,辩论起来连王一民都说不过他。他还给后人一个启示,就是从极左转到极右是很方便的。怎么样分辨极左呢?我觉得他们一开始多半是关门主义。革命电影里有个熟悉的情节,一个脱离党组织多时的革命者,终于联络到同志时,激动的紧握对方的手,说:终于找到亲人了!但在现实中和极左派打交道的经历,却没有这么温暖。他们对待同志,往往倒是像秋风扫落叶一般无情。而且简直是帽子公司,什么托派啊,什么走狗啊,唯我独革,其实除了恐吓与辱骂,没听出什么革命道理来。所以,我对这种人是敬而远之。我在论坛上见识过他们的几次论战,觉得很没有意思,特别是后来,过于意气用事。争论这些理论问题有多大用处呢?而且到后来,已经不在于谁对谁错,而在于谁赢谁输。在辩论之时,把学术上的一些不同意见,上升为尊严的问题。是因为心中的那个“我”看得太重,过于执着。知识分子最容易犯这个毛病。这就是一个为人民还是为我的问题。忧国忧民的言行,是不是也包含了自我欣赏与自我表现的欲望?是不是有点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看得比任何人都高明,希望别人崇拜自己?是希望自己成为第二个领袖吗?

    顺便说一句,原著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的前传,讲述的是柳絮影母亲的英雄事迹,也是革命浪漫主义的杰作。看过电视剧的人少之又少,看过前传的只怕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