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第18届FIRST青年电影展颁奖礼(2024)

简介:

    第18届FIRST青年电影展于2024年7月20日-7月28日在西宁市举行。影展由导演管虎担任主单元评委会主席,评委会成员包括柳青、刘晓莎、双雪涛、宋佳、王昱、吴慷仁。

演员:



影评:

  1. 18岁,成人的年纪。FIRST影展的CEO李子为说,第十八届,要低调地度过。

    影迷见面会

    延续第十七届“高地的期待”,第二年来FIRST,最大的感受就是:高反加重了。我想是身体素质和观影感受的下降共同造就了这一结果。

    确实,今年片单整体质量不如去年。甚至在闭幕日的青年电影盛典上,最佳剧情长片奖为“空缺”。

    评委会立场:

    电影节的职能,是呼唤那些开风气之先的锋锐之作,发现那些将一只脚踏上未来彼岸的先行者,表彰那些用审美更新教条、用实践开掘新世界的创作者。纵览本年度视野当中的创作生态,各具千秋有余,一枝独秀不足;平稳掘进者繁茂,开辟新天者阙如。因此,评委会决定,本年度最佳剧情长片荣誉空缺,期待未来,相信未来。

    这种做法是一种出乎意料但又合情合理的选择,的确符合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第十八届FIRST青年导演展获奖名单

    经历了佳作频出的第十七届,FIRST在成人礼这一年则略显疲态,而李子为在开幕前一天的影迷见面会上说,今年本该是一个“超大年”。

    ▌节展生态的破坏

    那为什么今年不是“超大年”了?我们先从可取的方面说。与FIRST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导演——李阳的新作《从21世纪安全撤离》本要入围主竞赛,但由于定档了8月3日(后提档至8月2日),且从7月18日就开始了大量点映,使得影展不再拥有本片的放映优势,故组委会忍痛割爱。

    这是从商业利益和影展章程上的综合考量,也是为了影展电影市场的良性发展,很理性,也很有原则,因为这是在主竞赛入围片单公布之前就决定了的。

    那么现在就要说说不讲原则的事了。虽然从始至终影展官方都没有点破,或者说,没有直接说出某部曾入围主竞赛的影片的名字,但大家都心知肚明。因为主竞赛最开始公布的片单,《拥啊拥 ong6 a7 ong6》赫然在列,这是一部潮汕地方电影,看简介是一个跨越了国境的家族故事,很让人期待。但在后来公布的排片表上,这部影片消失了。

    后来得知这部电影被威尼斯电影节要了,为了世界首映的要求强制从FIRST退赛。虽说追求三大是人之常情,但这么一想,为了其他“更高层”的节展,公然违背其他影展的章程制度,不论是主创自己的决定又或是制片方、发行方的压迫,都是片方没有处理好投奖的次序、无原则无信用的体现,也让人对影展生态感到失望,这不仅耗费了组委会、评审团的精力,也白吃了影展的宣传红利。

    至于未来这部片子能走多远,大家又会不会对其“不讲武德”的行为耿耿于怀,还无法预料,毕竟片子质量若是实在过硬,那也就不缺影展要、不缺观众看。

    相比之下,《开始的枪》的退赛更显得突然。这部影片在影展开始第二天突然从预约表中撤下。让人不解的是,这部影片明明已经在2月的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新生代儿童单元水晶熊最佳长片特别表扬奖,那么也就早早的给出了世界首映,如今在FIRST本该是亚洲首映,为何又选择了退赛?可能也是为了其他要求地区首映的节展而放弃了FIRST?又或是出于其他理由,现在还无从考证。

    以上三部影片都是一直以来受关注较多、质量也最受期待的作品。也就是说,今年的FIRST失去了这三部作品的加持,最后主竞赛剩下13部剧情长片,保持着与去年一样的数量。‍‍

    ▌苔原之上反问常识

    至于主竞赛纪录长片,则是从去年的5部增加到了今年的7部,这倒是一个向好的势头。一直以来各大影展对于纪录片的关注远远少于剧情片,而FIRST作为关注独立、真实的一大代表,在这方面也算是坚守初心。

    去年第七届纪录片实验室的评议标题为“步入苔原气候”,暗示纪录片人哪怕在最恶劣的创作环境下也能坚守对真实的灵性记录。

    今年第八届纪录片实验室入选项目

    从那时起,“苔原”变成了FIRST纪录片工作的关键词。而今年,纪录片日的活动主题则是“反问尝识”,鼓励纪录片人挑战权威,自由地繁茂于峭壁之上。

    今年的7部纪录长片,我只剩下《毕业以后》没看,那就说说我对其它6部的感受。

    《永无止境》★★★☆☆

    《永无止境》围绕着在综合格斗领域曾突破历史的传奇女性张伟丽这一人物,通过记录方式,见证一位普通矿区家庭的孩子如何逐步重返世界之巅。

    整体来说,情感传达、立意中规中矩,拍摄的方式和成果也显得很“标准”,很难让我发现其中的亮点,倒是片中毫无遮挡地呈现出主人公与教练的矛盾,令我感到新奇和勇敢。

    这部作品也同时入围了“她的一帧”单元,并在纪录片日荣誉之夜和她的一帧荣誉之夜上分别获得了纪录长片特别提及奖和她的一帧年度影像奖,在闭幕日的特别活动上,最直接的观众票选评分也让其收获了人头马观众选择荣誉·纪录长片奖。

    《洗头记》★★☆☆☆

    《洗头记》是康世伟导演对自己的大儿子道一长达六年的家庭影像记录,可能是入围的纪录长片中最被诟病的一部。在片中,导演对儿子反应的干预太过度,借由此使影片向自己期许的方向发展,但呈现出来的尴尬、生硬让人不适,仿佛是导演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威而塞入,而后半段的“忏悔”又显得做作、虚假。片中时不时出现的导演自白却总要配上其自己的画面,让人对其产生“自恋”、“爹味重”的评价。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背离了纪录片追求真实的本质,没能做到尊重拍摄对象,也暴露了导演作为父亲陈旧、死板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一和多》★★★☆☆

    《一和多》记录了青海玉树一个合唱团的选拔过程,展现的是这个青藏高原“歌舞之都”的孩子们最淳朴的样貌。但总体上有些平淡,并无太多在纪录影像上的创新与突破,是很安全、很传统的一部纪录片,但孩子们的腼腆、真诚、热情、可爱总能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感受,这也是其世界首映被安排在公众性最为开放的露天广场放映的原因吧。

    《特别的你》★★★★★

    《特别的你》可以说是质量最高的一部,导演翁羽的团队与五百多个孤独症家庭接触,最后聚焦三个孤独症儿童和他们所在的家庭,完成了这部充满人文关怀与现实关照的纪录片。

    这三个家庭中的孤独症患者,一个不会说话,一个无法交流,一个喜怒无常;这三个家庭,一个有着多重育儿压力,一个爸爸轻生,另一个父亲却突然离世......

    导演尤其关注家庭中三位母亲承受的压力,她们独立、坚强、豁达,从命运谷底慢慢爬升的过程极具张力,在细节中体现出的情感关系也非常动人。最令我敬佩的是导演对于素材选择和纪录片真实性的自我考量,其克制的表达让人得以窥见幕后工作者如何思考纪录的意义,对影片调性的清楚把握与导演之前从事剧情片创作脱不了干系,而作为第一次尝试纪录片拍摄的创作者,他重新界定了纪录片与剧情片的边界,或者说,他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能在保证素材真实的前提下聪明地引导人物、巧妙地处理与拍摄对象的关系。

    《我要找到你》★★★★★

    《我要找到你》获得了今年FIRST主竞赛的最佳纪录长片奖,也我最喜欢的一部。导演孟潇第一次执导纪录片便选择刺痛当下的社会议题,和《特别的你》有些类似。

    影片讲述了三个寻子家长,开着一辆面包车走遍全国各地,只为找回他们多年前被拐卖的孩子的故事。这部纪录片最成功的一点就在于达成了拍摄需要与群体诉求上的共识,而题材和拍摄方式也决定了影片的下限不会低。

    或许导演在情感克制和素材选择上稍逊《特别的你》一筹,但当这样沉重、无奈、痛苦甚至撕心裂肺的故事摆在面前,无人能承受这样的重量,哪怕我们的痛苦不及寻子家长的万分之一。

    这部影片对三个家庭乃至整个寻子群体的关注,是苔原上坚持不懈的纪录片人在为他人发声的写照。他们在用最尖锐、最直接的方式去展现、去传播,让我们得以见证。

    《渔夫》★★★★☆

    《渔夫》忠于影像本体,是百分之百的纯纪录片,最原始的影像在当下便成为了最先锋的存在。

    导演用最淳朴的镜头,不间断地拍摄着一位住在小船上的渔夫。就如观众对他的评价“一个天生的纪录片主人公”一样,平淡的日常下,他所经历的事,在江面下激起了更大的漩涡,而外界社会对这一自给自足的市场环境的打破,也促使其重回曝光,回到他原本逃离出来的社会秩序。

    说完纪录长片,还是回到最多人关注的剧情长片部分。总的来说,每年的剧情片整体水平都不及纪录片,或许是因为剧情片更“飞”,创作的虚构空间越大,表达的风险也越大,但这也是影像创作的必然代价。

    ▌虚构创作走向低迷

    今年的剧情长片与去年的不同在于没有十分出彩的作品,大多数评价还不错的作品都有着和优点等大的缺点。

    今年主竞赛入围的13部剧情长片中,我最终只看了10部;开幕片为今年戛纳的开幕片《第二幕》,闭幕片是《德州巴黎》的4K修复版,所以在这就不提闭幕片了;其余单元中,她的一帧单元的剧情长片我看了3部,电影市场进行了产业放映的已完成影片则看了2部。

    总的算下来,我会分享我对这16部剧情长片的观感,按开幕片、主竞赛、她的一帧、电影市场的顺序来说。

    《第二幕》★★★★☆

    《第二幕》作为开幕片,确实很合适。沉闷中不时跳出一些欢快,从元电影的概念引申到AI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又是多层的叙事嵌套,呈现出“电影元中元”的状态。

    前半段大量的长镜头、长对话,有些犯困,但到影片点出片中所拍摄的电影的导演是人工智能时,叙事的层次才接近架构完成,结构在脑海中完整起来,又总是想去AI的威胁。

    片尾的超长滑轨,几乎已经成为每个影视民工心中的梦魇,好像也暗示着传统影视的衰败。

    《倒仓》★★☆☆☆

    《倒仓》是今年上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最受观众喜爱影片奖的获得者,在FIRST最终也获得了最佳编剧奖。

    在前期阶段,《倒仓》也从FIRST等多个节展斩获创投大奖,可以看出成片的花费不低,摄影和美术也比较出色。

    电影围绕四个学习京剧的少男少女展开,但还是逃不开普通青春电影的束缚,最后落入俗套。

    影片后半段的情绪高潮过长、煽情过度,片尾的火车站台奔跑送别场景更是令人沉默,火车站不是早就不出售站台票了吗?为了场景气氛而不顾现实设定,造成的观感打击得不偿失,也让我无法理解评委会为何让其获得编剧奖。

    《鱼刺》★★☆☆☆

    《鱼刺》今年斩获了上影节亚洲新人单元最佳编剧奖,但其实编剧才是影片最弱的部分,不及去年获得同样奖项、同样入围FIRST的《乘船而去》一分一毫。

    每一个剧情都在像最简单的方向发展,太想当然,或者说是俗不可耐。对每一个人物的刻画也过于简单,例如片中对于校园霸凌的呈现和对母亲角色的塑造,极其刻板、极其薄弱,毫无创新与思考。美术、摄影和表演倒是没啥问题,但也只能说是没啥问题了。

    《钻石照耀钟鼓楼》★★★☆☆

    作为继《东四十条》后又一部描绘北京二环内的在地电影,这部影片很符合大家对北京人的刻板印象。

    影片评价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多数批评集中在对女性角色刻画的肤浅和剧作逻辑上的缺失,但我认为这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剧作的常规。

    值得注意的是,本片中的演员沙宝亮自《街娃儿》后又一次展现了其在电影表演上的过人能力,很让人期待未来的表现。

    《佛走过田埂》★☆☆☆☆

    《佛走过田埂》是我们熟知的自媒体“闪电制片厂”出品的第一部电影长片,也是今年四部“惊人首作”之一。

    但影片大量无意义的长镜头、尴尬的台词好似凑着时长,元电影主题玩的毫无新意,十分无聊,最后还强行拔高“他们的生活就是电影”,真的有点恶心。其实就是一部很随便、很敷衍的电影,没什么匠心和内涵可言。

    戏里戏外都是戏,导演陈吉文面对映后观众的提问,只会回答“即兴发挥”;而在盛典上,评委会还把最佳艺术探索奖颁给了这部影片的美术(也是主演)江耿,他上台领奖时说意想不到,我想说算了吧,你别想不到了,真没人能想得到。

    《莎莉的回忆》★★★★☆

    《莎莉的回忆》以一本未翻译完的书籍,串联起一个杭州家庭中的母亲与她三年前死去的儿子的故事。

    影片最大的特点在于散文化的叙事和极大的留白,模糊的讲述贯穿全片,到最后,真相如何却已经不再重要,那些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的人好似也变得合理起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鸿沟无法填补,母亲只能选择抱着疑惑,然后尝试慢慢忘记疑惑。

    《胆小的“龙”》★★☆☆☆

    《胆小的“龙”》的受众很明晰,正是儿童,片中呈现的想象力对于成年观众来说已经不再感冒。也许片子本身不差,只是视角不同罢了。FIRST选择孵化这样一部纯粹的儿童电影,展现出其电影市场在类型化上的努力,最后授予其剧情长片特别提及奖也和影片本身一样,走的是另辟蹊径的调子,或许不失为一件好事。

    《“妖怪”秘密》★★★☆☆

    《“妖怪”秘密》是罕见的以贵州本土为创作背景的电影。潮湿的影像昏暗又沉闷,故事成功脱离了青春爱情的俗套,虽在剧情设计上仍然存在叙事完整和逻辑设计的问题,但整体的风格和调性已经趋近成熟,完整度也很高。

    《恶人当道》★★★★☆

    《恶人当道》是传统港片在当下复兴的新形式、新表达。还是以细口的社会剖面来呈现整个香港底层、黑帮与权势阶级的多方较量。

    从“大满足”这样的日式零食店到有乘车优惠的“八达通”,《恶人当道》里出现的元素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让人会心一笑。

    但就如传统港片一样,《恶人当道》在内核和主题上,还是没能达到一定程度的突破,或许像《年少日记》、《白日之下》这种新香港电影才是港片转型的方向,毕竟再拍黑帮警匪,也太过单一无聊了。

    《上流》★★★★☆

    《上流》以四个小时时长的惊人体量成为今年主竞赛中最亮眼的存在。

    大家怀着忐忑的心情,谨慎选择排片,而媒体场首映口碑流出后,两场观众场可以说是座无虚席。

    就电影本身而言,其叙事的密度其实还不至于到四小时的长度,但也并没有过于拖沓,只是把故事讲的太完整、太明白,反而压缩了观众自己思考的空间,导致影片没能显示出更大更广的内涵。

    影片对于自媒体时代影像素材的多样性做了很好的诠释,映后主创还透露,片中的网络视频段落画面里的弹幕都是导演亲自根据现实情况一条条手打上去的,还有导演关于声音、调色等方面的个人努力,体现出令人敬佩的影人精神。网络世界错综复杂,谁都有发表评论的权利,获得一种立场奖,也是新媒体电影形式的突破证明。

    《锔瓷》★★★★☆

    《锔瓷》的前一个小时叙事密度极低,铺垫的点在影片后半段也基本上都又讲了一遍,若是变成30分钟的短片估计会很好。

    带着轻微的高反,胸闷气短,越看越窒息。《锔瓷》成功把疫情时代的外化影响内化到一个家庭里,探讨的是长期亲密相处带来的剑拔弩张的心理状态,就像那时自己和父母之间“再不解封开学就要断绝亲子关系了”的状态,家人也是要保持距离的。待“神兽归笼”,一切恢复正常,瓷器才重新锔好,但终究是碎过的。

    首映之后,《锔瓷》一直保持着剧情长片观众票选评分第一的成绩,最后也斩获了最佳导演奖,也算是今年FIRST最大的奖项归属了。

    《我们在河畔希望被鱼怪吃掉》★☆☆☆☆

    《我们在河畔希望被鱼怪吃掉》作为今年“她的一帧”单元的开幕片,实在叫人大跌眼镜,无法厘清的人物逻辑,莫名其妙的人物关系和空洞漂浮的剧情,可以说是煎熬的90分钟。

    《菠萝,凤梨》★★★★★

    《菠萝,凤梨》是今年少有的黑白影像作品,但与许多其他使用黑白影像的电影不同,《菠萝,凤梨》的黑白影像是真正服务于剧情和制作的。

    影片的调性促成了黑白影像的架构,“高考移民”是法律与社会秩序之下灰色地带的产物,影片所涉及到的灰暗内容,决定了其作为独立电影的性质,而也正是如此,才造就了其精准、大胆的特点,直指矛盾的正面。

    同时,黑白影像也规避掉了许多成本上的困难,全片美术只花费了一万五千元,而在有限的时间、场景、成本条件里,导演的手法、巧思以及协调四方的能力更显得难能可贵。

    《杀死紫罗兰》★★★★☆

    《杀死紫罗兰》自去年平遥国际电影展展映后便备受关注,来到FIRST后更是场场爆满。师从黑泽清的东京艺术大学学生、本片导演张钰以女性视角为起点,建构了社会中男性一步一步对女性造成恐惧的过程。

    片中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没有单一刻板的正反派面孔,每个人温和正义的外表下都有着或多或少的阴暗,而又不足以构成绝对的恶。

    女性的恐惧不仅来自于同辈,片中早织饰演的人物是一位小说家,而其父亲的文学成就则远大于她,甚至她还承认,自己的处女作抄袭了父亲的作品,在此之后她再无写作的灵感,也一直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好似找不到出路,对父亲的情感也变的复杂而扭曲。若不是父亲重疾卧床,她可能一直苟活在无形的压迫之中,但在得知父亲宝刀未老地让继母怀上身孕,她对于不可知的恐惧被再次放大,对于阴霾无法散尽的绝望弥漫到她社会关系的每个孔隙。

    男友在她遭受性暴力后所展现出的别扭的姿态,虽是人之常情,但影片最终结束在男友的求婚时,互相的尊重与敬仰也就显得虚伪起来。

    《永乐宫》★★★☆☆

    《永乐宫》是南鑫导演的第四部长片作品,由于FIRST鼓励新导演的参赛机制,算上《钓鱼》(第十六届FIRST主竞赛入围)、《黄金三秒》、《去马厂》(第十七届FIRST主竞赛入围),南鑫导演已经不再符合前三部作品的主竞赛准入资格,但他仍然可以以其他身份来到西宁。

    今年,他监制的作品《衬衫该机洗还是该手洗》入围主竞赛,而他自己执导的《永乐宫》则以电影市场产业放映的形式得以与观众见面。

    《永乐宫》还是延续了“灵宝洪常秀”的风格,而这次不同的是,《永乐宫》少了些冒犯,多了些关怀。,作为导演和作品来说,创作中对故事、人物的细微刻画和谨慎考量,才是影片成功的必由之路。

    《貘之歌》★★★★★

    凌晨的奥斯卡影城,五百位影迷在海拔两千余米的高度狂欢。《貘之歌》在第一次产业放映后迅速引起关注,加场放映座无虚席,同时也面向所有人开放。

    《貘之歌》是在此地、在当下最能体现人的欲望、关系、迷茫的电影。充斥全片的哲学性自白对应着每个剧情,编排的很难度难以想象又让人拍手叫好!

    所有的表达欲以一种邪恶但聪明的方式涌入大脑,相比于其他卖弄元电影概念的电影,《貘之歌》才真正玩出了花样。

    2024年7月28日编辑于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