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你想了解历史,千万别看这片子。
劳武用了倒叙的手法,从一次大战以后,年轻的席勒去探访病床上的克里姆特开始。剧情设计是他已经到了梅毒晚期,病入膏肓(这与席勒的一幅画作非常相近,但是与事实不符)。然后就到了1900年维也纳,裸女被镜像扭曲了,典型的劳武的风格,他的一切看起来都是一场圆舞。
从作品转到评论圈,还有打在Loos脸上的一块蛋糕,又转到了他的社交圈,他的女朋友Midi和部长的关系(现实版叫Emilie Louise Flöge),他跑到巴黎来领奖,他碰到了一个神秘的小公务员(片中充当诱惑的魔鬼)。这难道不是一场圆舞吗?
也和他钟爱的魔幻现实主义合拍。就像克里姆特突然撞见了真假的神秘女郎莱雅Lea(纯属虚构)。在一个充满克里姆特式红色金色基调的日本房间里,就像戏剧布景一样呈现着。她约了两张画。
在“胡须”的非洲厅里(根据画作改编,有一幅大猩猩那个),居然出现了克里姆特的女儿,他真是私生子女到处有。但这也不能够阻挡人们对他颓废主义的反对。他再穿上摩尔人服装的时候,更让人体会到这一点,仿佛世界就是他的后宫。
但他想要寻找莱雅。出现了分离派的音乐,也让人印象深刻。
2
影片用临死前的克里姆特的回忆构成。既展现了他有女人构成的社交圈,当时的绘画界,以及当时的社会众生相。除了画家他嫡系学生席勒以外,最重要的3个触点,一个是他的女朋友,第2个是神秘的女郎莱雅,还有一个是小公务员。
能传达出一战前婉玛共和国社会人生如梦的感受。 You直率的巴黎社会相比,他们把色情称为颓废派艺术,并且予以道德指责。所以当时的社会和克里姆特是站在对立立场上的,这一点劳武大师掌握的很准确。
大师弱写了他的花边,比如说到处认私生子女,比如说他总是和犹太人女人相好,还有他的梅毒。(而且有不少信息传达错误,比如我们感觉到他是在创造性的使用金箔,事实上是他的父亲是金匠,他很早就知道如何使用金子装饰。还有这一开头分离派的领袖克里姆特把蛋糕砸在Loos脸上)
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当时出现的东方主义啊,包括殖民主义,包括评论家的互相攻讦,包括学院派的软弱,包括新出现的电影,包括无所事事的公爵(莱雅的包养者)。一切光怪陆离的现象,都出现了在他面前。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就是把当时的现实魔幻化,虚构化,于是成就了他出入幻境的一场梦。我认为一切不落俗套。但却有点像南美的费里尼,充满了自我沉溺的荒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