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被解放的姜戈 / 决杀令(台) / 黑杀令(港) / 被解放的迪亚戈 / 铁血枷锁 / 解放的詹哥 / 奔放的强哥 / 强哥好强
导演: 昆汀·塔伦蒂诺
编剧: 昆汀·塔伦蒂诺
主演: 杰米·福克斯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克里斯托弗·瓦尔兹 塞缪尔·杰克逊 凯丽·华盛顿 沃尔顿·戈金斯 丹尼斯·克里斯托弗 乔纳·希尔 詹姆斯·瑞马尔 爱波·塔布琳 弗兰科·内罗 罗伯特·卡拉丁 佐伊·贝尔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13-05-12(中国大陆) 2012-12-25(美国)
片长: 163分钟(中国大陆) IMDb: tt1853728 豆瓣评分:8.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为了祭奠《被解救的姜戈》暂时无缘公映,把以前的文章发出来,我们其实很想支持正版,支持电影院,可惜没有机会,也怪不得一众影迷们私下尝鲜了。 这里总结出了《被解救的姜戈》的10大关键词,将这部电影里到外扒个精光,了解本片凭什么倍受影迷推崇,缘何获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一起进入西部暴力世界,体验“昆汀style!”
姜戈的姓氏弗里曼,Freeman直译自由人;妻子布鲁姆希达的名字,在牙医的故事中,是等待屠龙英雄杰克弗雷德解救的公主的名字。两位角色牵动着整部电影的主题,也就是自由。 南北战争之前美国南方的残酷奴隶生活自然成为被描述的重点,开场饱受鞭刑的黑奴,背部的伤疤特写历历在目;曼丁哥角斗(起源于西非民族集团的格斗)、恶狗撕咬血肉横飞的惨烈。卡尔文·坎迪为首的种植园主似乎并不关心棉花的产量,只是想方设法的折磨黑奴取乐,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阶层中,人的价值是根据肤色区分,对黑白之间平等是没有概念的,黑人永远没有自由。本片从片名上看——《被解救的姜戈》,一个开场就被还以自由身的黑奴,自由的主题无疑显得非常超现实。 《被解救的姜戈》电影海报上那根铁链,与《断锁怒潮》异曲同工,后者正是一部以解救黑奴为题材的作品,而本片铁链后红色的背景更预示着电影中,打断的锁链通往自由之路铺满了血腥。在姜戈回忆与妻子逃出种植园的情节中,背景音乐是六座葛莱美奖提名的新灵魂乐派男歌手亚当·汉密尔顿的名曲《自由》,他灵魂式的嗓音,舒适的清新风格配上的却是惨烈的故事。 而最大的自由写照在于“牛仔姜戈”,片中多数出现姜戈骑马的镜头,象征着他是一名牛仔,而且是黑人牛仔,这是前所未见的。西部电影中牛仔代表着不羁的自由,出现在一个黑奴身上,不难理解片中所有白人那异样的目光。结尾之处杀往种植园时摘掉了马鞍,这个寓意非常明显。在牛仔的含义中,马鞍是其最重要的行头,可以没有马但不能没有马鞍,有马鞍代表着我是一名代表着西部精神的牛仔,用句现在的话来形容:这就像一个穷光蛋每逢出门就用肉皮擦嘴一样,就是为了充门面,即便我不是牛仔,我也有马鞍向别人显摆。 姜戈故意去掉了马鞍,为的是证明:老子没有马鞍,但老子有马!这个举动为的是要嘲讽那些光有马鞍没有马的伪牛仔,属于昆汀对历史的戏谑,从而更为洒脱。
通心粉西部片,很多观众对这个名词属于雾里看花,虽很常见但具体内容有些语焉不详。通心粉西部片是意大利著名导演塞尔乔·莱昂内在上世纪60年代创造的一种新类型的西部片。通篇在欧洲拍摄,带有强烈的欧洲电影风格,表现的却是美国拓荒时期的故事,演员也经常用美国明星,比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查尔斯·布朗森等人。 莱昂内并非是意式西部片最早的导演,却是将其定义为一个类型的先驱。意式西部片与美国片有着完全不同风格,比如莱昂内著名的《镖客三部曲》系列,伊斯特伍德这些角色都是亦正亦邪,遵从为钱卖命的守则,黑白界限模糊,带有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风格。这与以约翰·福特为代表的美式西部片中约翰•韦恩等人冷峻漠然、高大威猛的西部英雄完全不同。 意式西部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成本低廉,暴力色彩严重,当时的意大利Giallo电影(犯罪、惊悚、恐怖题材)风行,这种风潮也蔓延到西部片中,多数意式西部片充斥着廉价的成本,血腥镜头比比皆知。这些都是美式西部片所不齿的,很多影评人认为意式西部片玷污了西部电影神圣的沃土,因此用“通心粉”(Spaghetti,意大利面,通心粉Macaroni的说法来自于日本)来讽刺这些片。直到70年代,通心粉西部片运动逐渐颓势,1973年莱昂内监制、亨利·方达主演的《无名小子》成为通心粉西部片的告别演出,1975年彻底消亡。但在后世最著名的粉丝主导下,于21世纪再次出现。 众所周知,当年昆汀还是音像店打工族成员之一,且甚是喜好这种B级风格严重的电影,通心粉西部片更是其最爱,在“卖碟”之余观摩甚多,对其后世风格影响严重。比如昆汀非常喜欢的一部西部片《伟大的寂静》中,通篇雪景中的血腥就让当时的碟店小子非常震惊,在其后世多数作品雪景血腥这种“白里透红”的镜头很常见,如《杀死比尔》和本作。 《被解救的姜戈》是一部典型的通心粉西部片,这与如《大地惊雷》这些美式西部电影风格南辕北辙,应该说“不同个导演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西部”,昆汀的西部片中,镜头突然拉进的面部特写,断断续续的背景音乐,在主角漫步的脚下,是一片充满着暴力与嗜虐成性的西部大地,正是通心粉西部片的特征。
昆汀早在十年前就完成了《被解救的姜戈》的基本构思——黑奴变成赏金猎人。“姜戈”在欧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几乎通心粉西部片中都有一个姜戈,属于标配,只要看到这个名字出现,就意味着该片是一部“通心粉”。电影片名就取材于1966年的西部片《姜戈》,但并不是简单的致敬或者翻拍,因为后者主角是一名白人,本片与《姜戈》除了都是暴力色彩浓重的通心粉西部片外,没有半点共同之处(《姜戈》的男主角弗兰科·尼罗还在片中轧了一个角色,曼丁哥格斗失败的奴隶主,并且对Django中的“D”不发音清楚明白,致敬味道)。 “姜戈”是一个典型的吉卜赛人名字,出现在一个非裔黑奴身上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就属于昆汀用自己的方式,致敬中又带着颠覆。 昆汀选择黑人题材拍摄通心粉电影是有原因的,《姜戈》的导演塞吉奥·考布西就是昆汀非常喜欢的导演(那部《伟大的寂静》正是出自其手),在他的电影中不但暴力色彩最为张扬,而且种族主义严重,比如在《姜戈》中红围巾团伙屠杀墨西哥人,《印第安人乔》中赏金猎人剥下印第安人的头皮作为标记(《无耻混蛋》中的致敬)。 因此在《被解救的姜戈》中,昆汀把考布西的“中心思想”全部糅合在本片中,与他暴力风格最相似的就是南北战争前的美国南方,选择一名黑人当赏金猎手可以将考布西式种族主义推向极端。 黑人牛仔、甚至是南部第一快枪手,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本片是在当代美国普世价值基础上描述历史,更加突出了主题。
从《杀死比尔》到《无耻混蛋》,昆汀对暴力美学的热爱贯穿于他创作的始终,沉迷于对于暴力细节的刻画,《被解救的姜戈》作为一部以暴力为己任的通心粉西部片,在暴力场面上更加不含糊。但昆汀对暴力的一味宣泄有理可循,暴力解决问题是很片面的,但在电影里,这种方式却被表现的非常正确。 在《无耻混蛋》中背景二战,将纳粹定义为十足的恶棍,所有的暴力施加,希特勒被打为肉泥这就变得跟众望所归一样。在《被解救的姜戈》中,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前两年,当时的密西西比州正是南部种植园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园主的黑奴制这对于的从小读着南北战争历史的美国本土民众来说,种植园经济代表黑暗的过去。尽管片中种族主义问题非常敏感,但本片实则是“在一个邪恶的地方发生的正义故事”,属于旗帜鲜明的拥护以奥巴马为首的白宫领导班子的作品。 因此在这个前提下,昆汀所谓的暴力就名正言顺了。很多电影都采用欲扬先抑的这种方式,为的是让结尾绝地反击更能调度观众情绪。而本片“抑”的部分通篇存在,大段时间表现奴隶主如何虐待黑奴,到了该“扬”的地方,稍微缓和观众的心态,然后加重“抑”的部分。这些情绪堆积到了结尾,就像一个即将爆发的火山,到了“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的程度,非暴力不合作,才让最后“为了达达尼昂”的屠杀,炸掉庄园是那样的畅快,棉花上的鲜血、引燃的炸弹引线,也能如此优美。 本片在自由平等正义的前提下,把握住观众的情绪,用正能量的方式宣泄暴力,也就是暴力之后要加上“美学”的真正含义。
片中卡尔文·坎迪关于黑人头盖骨三处凹痕代表奴性的那段理论实属谬论,因为根据人种的不同,黑种人颅骨区域受太阳直射的影响而显得宽大,他对比的牛顿和伽利略都是白人,所以没有这种现象。 这段情节指桑骂槐,奴性并非天生,而是自作所为,讽刺的指代了塞缪尔·杰克逊饰演的黑人管家史蒂芬。坎迪口中声称上一代黑人管家至少有机会杀掉自己的父亲逃走,但却没有这样做,而史蒂芬也是如此。 这个黑人代理着庄园,刚出场时甚至与自己的主人开了一系列玩笑,他几乎与白人平起平坐,还看出了姜戈的端倪,在他心中甚至将自己也当成了白人。但在饭餐那场戏中,如摇尾狗般的阿谀奉承,随声附和却显出了骨子里面的奴性。同一所庄园中,史蒂芬的奴性与布鲁姆希达的反抗对比强烈,头骨三处凹痕只是人种的特征,而奴性则是一类人的特征。 骑马的姜戈象征着自由,而史蒂芬永远也无法骑马,因为他腿脚有问题,是个跛子,但更讽刺的是,史蒂芬的腿瘸是装出来了,老爷子腿脚灵便着呢。这说明他可以骑马,但自己故意放弃了这个机会,放弃了自由权,这就是奴性。
电影中,牙医舒尔茨马车上的大怪牙非常抢镜,还有很多特写,用时髦话来说,很萌。这是昆汀电影的标志——黑色幽默。 昆汀电影中的黑色幽默很有特点,唠唠叨叨没完。比如《落水狗》粉先生因为小费的话题讨论了半天;《低俗小说》里萨缪尔·杰克逊杀人之前唠叨个没完,《无耻混蛋》里瓦尔兹神经质般的东扯西扯。这就是昆汀的特点,将一段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情节或者设定,在特殊的环境下重新演绎,让观众感受到其中的荒谬,产生喜剧效果。 《被解救的姜戈》中黑色幽默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讽刺3K党(这个组织在电影发生的年代还没有出现),用床单蒙面双眼掏洞,乔纳·希尔抱怨视线受阻,然后众人对面具质量和必要性展现激烈的讨论,如果观众专注这段情节,无疑被带入了昆汀的世界中,似乎忘记了原本紧张的气氛,却突然回到主题,顿时牵扯住观众的吸引力。 同时莱昂纳多的角色也很有意思,卡尔文·坎迪是个标准的法国名字,他也非常喜欢他人用法语“先生”来称呼他,但自己却不懂法语,讽刺了南方种植园主的故作姿态,装模作样。 而且昆汀也喜欢幽默自己,就像《恐怖星球》中那个下体腐烂的猥亵大兵,本片中昆汀客串的角色,死的“轰轰烈烈”。
著名作曲家的埃尼奥·莫里康内吐槽曾经多次合作的昆汀用音乐没有整体一致性,关上了再次合作的大门。《被解救的姜戈》就没有合作,里面的音乐都是莫里康内以前写的曲子,另外还有一些古老的西部民谣、时髦的黑人RAP,五花八门,倒也符合昆汀的特征。 音乐的杂糅,体现的是昆汀 “乱炖”的特点。其他导演拍片之前都实现琢磨好一个类型的电影,只有昆汀是在创造类型。本片虽说属于通心粉西部片,但绝对不是简单的复制,比如黑人主角,自由主题,甚至还有德国元素,这都是以往没有的。昆汀的价值在于,将以前的类型拿来所用,并在其中加入了乱七八糟的东西,除了自己的东西没有什么都有,还都是“分段式”的,但这些组合在一起,就是自己的产物,自己的味道。 回到音乐,首先莫里康内的西部片音乐非常有特点,马蹄般的节奏、口哨的旋律和将人声当作乐器的使用方法,简洁动人的旋律为通心粉西部片的音乐树立了典范,本片不可或缺的。除此之外,詹姆斯·布朗、杰瑞·戈登斯密斯,逃跑时的灵歌,庄园火并中的饶舌,策马奔腾时的民谣,毫无章法,但都有一个作用,为烘托电影的气氛而使用。因为昆汀的电影类型杂糅,为了服务这一段的主题,音乐风格当然也要多变。 其中姜戈雪地练枪的情节,背景音乐来自李·范·克里夫主演的西部片《愤怒的末日》,后来被吴思远导演的《鹰爪铁布衫》使用,辨识度极高。
西部片中出现一个德国人,是一个非常另类的特色,让《被解救的姜戈》中存在大量的德国风格,比如反复出现的德语“再见”、会讲德语的黑奴,也就是牙医舒尔茨象征的符号,严肃认真,理想主义。 美国南方种植园是欧洲农庄的翻版,后者的农奴制度从欧洲10世纪中期持续到19世纪中叶被废除。电影的时间中,德国还没有成立,那是还是普鲁士,普鲁士王国早在1807年就废除了农奴制,是欧洲最早废除农奴制的国家之一。在影片中,舒尔茨来自一个早已废除奴隶制度的虚构“德国”,当时欧洲人的普遍心态都认为农奴是落后的表现,而此时美国黑奴制正值火爆,因此欧洲人自然对美国人瞧不上,舒尔茨选择在美国本土当赏金杀手,杀你们的人还赚你们的钱,也是这个缘由。 文明人与野蛮民族,前者充满了强势,因此片中舒尔茨处处给美国人下马威,就连从庄园买一个黑奴,都要想个花招来坑蒙拐骗,不屑于给你钱。没想到却被眼中的落后民族将了一军,还被后者以胜利者的姿态强求握手,这是舒尔茨爆发的主观原因。 但此举的客观原因在于德国人的办事方式,德国人向来以严谨、理性化著称,当解救失败后,一边却响起了贝多芬的《致爱丽丝》,色调明朗、情绪欢乐,同时他脑海中不断闪现与大仲马小说《三个火枪手》中同名的“达达尼昂”的死状。贝多芬与大仲马的作品都是平等、自由的象征,严谨的德国人是决不允许这种场合下自由的作品被如此玷污,多种因素集合下,所有才有“我实在忍不住”的举动。 而舒尔茨一心一意帮助姜戈解救妻子的情节,其动机为两点:首先他讨厌这种奴隶制度,这与废除农奴制的欧洲人看不起美国人一个道理。其次依然很德国化,非常讲究原则。布鲁姆希达名字与“等待被解救的公主”的名字同名,让姜戈帮助自己赚取赏金的一句承诺,都是他的动机。 舒尔茨,这名崇尚血统纯正的日耳曼人,在南北战争前与一个黑奴合伙对白人暴力相向,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也就引出了下面的观点。
著名黑人导演斯派克·李就针对《被解救的姜戈》炮轰昆汀,认为他不尊重祖先,对待黑奴历史的态度太过儿戏,黑奴的暴力行为反倒比剥削黑奴的农场主还要多还要猛。诚然,黑奴的历史并不属于通心粉西部片,但昆汀对此态度却乐此不疲。 戏谑沉重的历史,本该被人不齿,但本片的关键点在于,首先立场正确,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向吻合,就像民国时期周大荒的《反三国志演义》中让刘备统一全国一样。其次,黑奴用复仇的方式杀掉奴隶主,刽子手和受害者的身份被人为置换,纯粹的宣泄。用通心粉西部片这种方式重写美国历史,揭美国人的伤疤。从真实的历史到虚构的往事,用反转的方式描写南方种植园经济与北方资本主义的矛盾,里面包含了传说中的正能量,观众可以接受,这就是昆汀崭新的历史观。 其实片中有悖历史的地方还很多,3K党的出现提前了八年,德国在电影发生的年代还没有成立。这些设定同样也是符合昆汀“乱炖”风,都是为电影主题和情节服务,其意图在于,作为一部讲述历史的电影,让观众走出历史,而彻底进入电影。 昆汀的下一部作品《杀手乌鸦》,讲述的是二战期间黑人士兵受白人虐待而奋起屠杀的故事,将与《无耻混蛋》、《被解救的姜戈》共同组成改写历史三部曲,一边瓦解规则一边创造规则,恐怕只有昆汀能做到。
也许有人要问了,《姜戈》与时下饱受争议的抗日神剧比起来,同样是戏谑历史,为什么前者大获好评,后者却饱受争议。 就像斯派克·李说的那样,以一种儿戏的方式对待历史,但昆汀的电影,包括《无耻混蛋》,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大环境下的颠覆,夸张而不扯淡。 首先,《被解救的姜戈》发生在南北战争前夕,一个黑人杀白人的故事,主题是自由,如果非要联系,可以看成是用当代的价值观取舍当时的时代背景,但细细琢磨,姜戈的行为对时局没有任何影响,没有与当时的大环境联系起来。《无耻混蛋》最后希特勒虽然被杂牌军打烂,但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末期,希特勒最后也是死了,该片也没有左右时局的意思,只是一种颠覆的宣泄。 其次,姜戈杀死白人对黑奴在自定的框架下有着一个架空的历史环境,片中很多元素都是对历史的原创, 都具有B级片的风格,在架空环境下演绎一个暴力的故事,寻求的是一种娱乐的宣泄。 最后,双方人物个性鲜明,针锋相对,瓦尔兹老爷子饰演的纳粹军官,莱昂纳多饰演的奴隶主,都非常强硬,代表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都给主角们造成很大的障碍,正反双方的对手戏火星四射,看的爽快。 相反我们的抗日神剧,不仅没有架空历史,追求大众化,甚至还有打算左右时局的意图。正派高大全,反派獐头鼠目,脸谱化严重,打日本鬼子跟玩一样,而且粗制滥造,甚至违反物理原则。调侃历史不是不行,而是要么设定一个虚拟的背景,要么用如今的价值观来取舍。否则这样的神剧如何与昆汀的戏谑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