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女大学生之死(1992)

女大学生之死(1992)

又名: 面对红十字 / Death Of A College Girl

导演: 史蜀君

编剧: 东进生 陆星儿 史蜀君

主演: 陆玲 王洪生 任伟 沈羽倩 翟乃社 宋忆宁 洪融 王志华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1992

IMDb: tt0351342 豆瓣评分:7.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医学院的女大学生梅子(陆玲 饰)因为烫伤而于深夜被送进了医院,哪知道在极短的时间里,梅子的病情恶化,梅子的父亲(翟乃社 饰)恳求护工丁红(宋忆宁 饰)去找医生来救治女儿,可是丁红却告诉他医生都不在。最终,梅子在痛苦之中死去了,而梅子的同学们都觉得,这并不是一场意外,梅子是死于医疗事故。

演员:



影评:

  1. 文/ 为虾米呀

    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的中国内地电影库里,有一批足矣让现在的我们眼前一亮的片子,在相对宽松的大环境下,许多导演开始试探性地挖掘隐藏在我们光鲜体制下的某些疾端。一类以《黑炮事件》为代表,用荒诞和象征主义来掩饰“野心”,而另一类则在理想化和浪漫化的包裹下进行温柔的批判。《女大学生之死》便是其一。

    之所以说是温柔的批判,既是因为它们只是把问题曝光了出来,但并没有做出深入的剖析,没有答案、没有结果,点到为止。另外就是基于我们现在的视角来说的,在当时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框架下, 片中所展现出来的许多问题,在现在来看可能已经算不了什么了。

    影片主要以一位医学院女大学生因医疗事故(准确来说是医德、医责缺失事故)去世,其同学和父母为之申诉鸣冤的故事。主要涉及到的主体有:死者父亲、死者同学、记者、医院、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等。而医院部分又根据事件的参与者,增加了医生们、院长、护士等角色。通过对上述个体在事件中的态度和行为,织出一张复杂而引人思考的社会关系网。

    充满年代特色的表达方式
    1、荧幕打字“客观”展现事件全过程:影片中用打出文字的方式,来展现客观而严谨的态度,体现故事本身的严肃性。影片开始后,以时间顺序,配以一连串的快速、碎片化的剪辑,将女大学生痛苦死去的过程记录下来,给观众一种压迫式的情感灌输。同时一些电影本身无法正面回答,或是仍然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也选择通过字幕打出的方式来展示出来,让观者自己去思考。

    2、影片充满了情绪化的表达,并着力渲染情感。死者父亲呈现出话剧般的表演风格,在开场医院的戏里,他夸张的面部和极具冲击力的肢体语言和如今的表演习惯有些差别,更加接近于话剧。加上直接明了的台词,突出了非常强烈的情绪。比如女儿痛苦死去后,面对镜头痛苦而愤怒地说:“我的女儿,她死了!”同时善于捕捉人物情绪,最为常用的就是把镜头推进到人物面部,用面部表情来直观地传达这种情绪。

    大量的回忆穿插。既有导演安插的回忆画面,也有剧中人物自己的回忆。它们共同服务与影片的情感表达——对遗憾死去的女大学生的痛惜之情。让美丽善良、充满希望和朝气的女大学生反复出现在回忆里,让现实的残忍和花朵般的人物形成强烈对比,影片以“女大学生”来象征着医学道德和医学理想,而她最终的死去,正是表达了对现状的讽刺和不满,充满警示。女大学生这个象征主体以及后来她生前的那段“红十字意味着什么”的演讲,都毫无掩饰的表达出了影片的主旨。

    一刀刀划下去的口子
    影片让人敬佩的便是在情感诉求之外,还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医院这个组织从内到外所发生的微妙变化。市场经济初期,各行各业都开始追逐新鲜的利益。在影片里,院长挪用专项资金搞医院扩建,在医院评级中和政府官员紧密“联系”,松散的管理和医疗人员思想建设上缺失,出事之后用钱来摆平麻烦(死一个人陪5000元,我们可以从中换算一下当时和现在的经济差距.....)等等。钱,在这些问题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具有时代感。

    辛辣的讽刺。影片一开始便是政府抽调大量人力物力对抢救国家财产的工人进行抢救,媒体配合进行强有力的报道,而在另一个普通的医院里,一个医学院的花季大学生却在痛苦折磨中悄然死去。医学院的课堂上,自己的学生刚刚死去,老师却大谈医学道德,在悲惨的现实面前,老师和学生陷入了困惑和愤怒之中。

    记者的加入,让影片中的医院问题扩展到社会层面。从之前的不报道,到之后的报道,再到最后结束的“建议不做报道”,也是对自上而下的环境中,那些“不可明述”情况的直接披露。

    口子划下去了,流不流血不一定
    这就是这类题材电影的无奈或局限。往往看似一刀刀在社会和种种弊端上划出了口子,但这些口子对问题本身来说疼不疼,流不流血,就不一定了。影片中虽然谈到了医院在市场化的运作下,扩建评优,但实质上最后明了,照成这次事故的仅仅是值班医生个人的问题,并没有将这次死亡的责任安排到更深的源头上去。而记者在媒体监督作用上看似发挥出了自己的作用,但最后打出的字幕,让这一切又回到政府喉舌的状态。区医学机构开具错误的鉴定结果等问题,最后也只是将责任落在了个人上,而背后的组织机构丝毫没有波及。以至于最后区鉴定机构还公开对结果做出解释和逃避责任。

    编剧将死亡对象设定为医学院的大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取巧”的方式,虽然增加了讽刺感,但这种理想化的设定,也冲淡了影片本可以涉及的批判深度。有理想的医学院学生们抗争的胜利,让影片最后给予我们的,仅仅是停留在医生道德和责任重塑上的满足。最后的谈论会上,各方学者、机构代表都正义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营造出某种大快人心的荣誉感。这好像和影片最初建立起的矛盾和冲突渐行渐远,最后悄然地淡化,再淡化。

    但理想化也好,浪漫也好,一厢情愿也好,浅尝而止也好。这部在20多年前的影片,依然具有让我们肃然起敬的魅力。因为在那个年代敢表达的东西,或许在我们现在早已成为奢望。虽然片中的医患关系和社会问题,在如今早就复杂化、常规化、普遍化了......

  2. 早在1992年就有这样有深度描写医患纠纷的作品,倒是没有想到,这部优秀的电影到现今我才看到,一个说明我的孤陋寡闻,90年代我已参加工作,当时的娱乐活动之一就是看电影,居然没有看过,也说明另一方面这部电影当时没有宣传,淹没在后来出现的《霸王别姬》、《活着》以及《泰坦尼克》、《阿甘正传》等作品中。它是反映我们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要生病看医,如何被正确对待,别说当亲人了,稍微负责一点,关心一点就好了,可是20多年过去了,依然如故。可以说这次新冠状肺炎疫情的爆发是重塑医护人员一个非常好的契机,现在公立医院的医护人员在人们心目中已然都是英雄(天使),但过后呢。会不会回到《女大学生之死》一样。我不知道。

    影片有许多特殊之处,比如是区级医院,如果是市级医院,谁去处理它,而死者正好是医学院,更方便举证,所以它不具有普遍性。但在很现实性的问题上,至今都没有解决的方案。比如举证难的问题。医院里的工作人员都是利益共同体,能有人站出来说自己医院的不是。光讲良心是没有用的,人是社会性的,方方面面都有关系,女大学生的父母后来不告了,为什么?医院不让父母单位里的人去看病了,各种打击报复,人情纠葛,有的还要为了生存,那个护士是准备好了辞职才敢去作证的,有多少人会为了无辜的人站出来伸张正义,这对人的要求过高了。我想最难的就是这个。

    女大学生的父母最后得到了什么?维权付出那么多,金钱是看得见的,付出的精力、心理压力等等,哪 能用钱去衡量。失败了所有付之东流,胜了,又如何?无非得到更多赔偿,好象报了仇。人死不能复生,轻一点眼瞎了再也看不见,腿锯了再也不能长出来等等,那点钱有何意义。

    那就没有申诉的意义了,也不是,我想更多的意义在于让责任方警醒,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也是一种普及其它医疗机构也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让以后就医的人更加安全。这样才对得起死去的人。

    90年代是一个让人怀念的时代,就像这部电影虽然不精致、不够深刻,但至少它在关注现实的生活,让人觉得有意义、能发泄一些情绪。电影只是一门艺术,除了娱乐,它也能带给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