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 新殖民主义 2.国家 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人口集中城市 拉丁美洲里阿根廷是工业化最显著的国家。具备金融寡头生产的三要素:英国??的黄金,意大利??的手工,法国??的文化 3.日常暴力 以政治和文化的方式代替军队武装的功用 新殖民主义暴力并不一定需要付诸实践,潜在的威胁就已经足够了 我们的战争是和平,秩序和标准的体制 4.港口城市 布宜诺斯艾利斯,新殖民主义的城市督管者的城市,广大中产阶级的摇篮,受到寡头政治的保护 5.寡头政治 阿根廷的农业是寡头政治的枢纽 6.体制 7.政治暴力 获得人性的复返,获得对新殖民主义者一直否认的人道精神的赔偿 8.新种族歧视 9.依赖性 阿根廷??,经济依赖,政治依赖,文化依赖 西班牙??英国??现在是美国??,“我们国家的历史,是无休止的殖民史” 没有经济上的独立,何谈政治上的独立。 所谓帝国主义援助,敛取的总比给予的多。 【被吊起来的牛和美国海报的交叉剪辑,牛眼睛特写】 10.文化暴力 文盲和殖民化教育总是齐头并进。 在殖民的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它摧毁了民族意志,使其依赖性趋向制度化和常态化。 大学是进行殖民地化的主要工具 中层社会的人们是新殖民主义者意识形态的传播者 11.榜样
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普及文化是为了强化他们的统治。他们藏在“世界文明”背后,在拉丁美洲,他们真正的兴趣在于殖民统治。
12,思想之战
大众传播的工具取代了常规武器。对新殖民主义而言,大众传播比汽油弹更具影响力。电影,广播和期刊等试图政治化人民。人民被迫用英语进行思考。
【声画对位,阿根廷人民流泪痛苦的影像,画外音是美国流行音乐节目的笑声】
13选择
新殖民主义者不允许拉美人民进行选择,无论是生还是死 ,都被打上了暴力的印记。
通过生与死进行一种选择,对于死于解放斗争的人来说,死亡不再是终结,它已经变成了一场解放与征服之旅。
【新殖民主义与暴力】电影第一部分结束
《燃火的时刻》第二部分“解放的行动”
第三部分“暴力与解放”
一个1967年之前20年的阿根廷人民的记录
【第二部分】
1.庇隆主义纪事1945-1955
1945.10.17阿根廷解放进程的开始。贝隆的诞生。
1955年,革命阵营瓦解,
2.阻力
自发性,地下,纪事1955-1959,发展时期1958-1962,工厂的占领,自发性的局限性,现今的战争,辩论引言
一个开放的对话空间
【第三部分】
暴力的历史,巴塔哥尼亚,农民的屠杀,工人的镇压,
战士的书信,正当的陷阱,
罪而不罚,处决1956.6.16,知识分子的责任,匿名烈士,革命与正义,创造更多的越南人,和平共存?,国际战士,解放的假设,阿根廷的今天,
“第三世界”(Third World)最初是法国专栏作家阿尔弗雷德·索维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第三世界”假设了三种地理政治学的范围:(1)资本主义的第一世界;(2)社会主义联盟的第二世界;(3)第三世界,即已被殖民的、新殖民的或脱离殖民的国家和世界上的少数民族,其经济与政治结构一直在殖民过程中被塑性与扭曲。《电影理论读解》
第三世界电影创作者和理论家们不但愤恨好莱坞发行体系的控制,而且愤恨好莱坞对他们的文化和历史的夸张再现。 古巴的电影评论家米尔塔·阿吉雷1951年指出:好莱坞电影将古巴描写得像是脏乱的妓院或酒吧,人们衣衫褴褛。而将粗鲁的白人写成英雄和大恩人。 第三世界电影意识形态:受到1954年越南战胜法国、1959年古巴革命与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的激励,于60年代未成型。并且产生了一些第三世界电影节(开罗电影节等)。
格劳贝尔·罗查指出,一个国家在经济上处于不发达状态,并不表示它必然也在艺术上不发达。他在《饥饿美学》中呼吁一种“阴郁的、丑陋的、饥饿的”电影,这种电影不但要把“饥饿”当作主体,而且在它们自身贫瘠的拍摄手法上也呈现为“饥饿”的状态。即追求一种技术上是不完整的、剧情上是不和谐的,在诗意上是不规律的,以及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是不精确的电影。
古巴的另一位评论家认为,如果美国电影“天生就是娱乐”、欧洲电影“天生就是艺术”,拉丁美洲电影“天生就是为政治的激进主义服务”。 第三世界电影强调反殖民的战斗精神与暴力,罗查认为“唯有通过暴力的辩证法,我们才能达到抒情。” 60年代及70年代确立了这类电影对电影的“战斗性”更为关注,而非电影作者的自我表现,电影作者应该表达作为整体的国家。
1980-1990年代,是第三世界电影理论和学术的爆炸年代。许多英文著作出现,讨论了古巴电影、墨西哥电影、阿根廷电影、巴西电影及印度电影等。 同时,政治上的第三世界主义面临危机,冷战的结束,国际地缘政治学和全球经济体系使得即使是社会主义体制,也不得不和跨国的资本主义言和。因此第三世界电影理论对于政治、文化和美学可能性进行重新思考,电影也出现一些变化,早期电影反殖民的驱动力,逐渐变成更为多样化的主题。
“后第三世界主义”对“第三世界”理论作出的批判主要有: 1、“第三世界”被视为一种好战时期的遗留物; 2、“第三世界”掩盖了被划分在“第三世界”内的国家的异质性,比如将非常多产的电影工业(如印度、墨西哥)、间歇性多产的电影工业(如巴西)以及那些电影产量极少的国家(如马达加斯加等)全部都并入其中。 3、对创作者施加了道德压力,要求创作者为哪些被压迫者发言,而不要求第一世界的创作者。忽略了观众的需求,对他们进行说教。 4、忽略了存在于所有世界中的“第四世界”,包括“土著” “部落”或“原住民”的族群。
一些其他探讨: 1、全球化时代,国际的权力分配仍然倾向于使得第一世界国家成为文化的传输者,比如在第三、四世界架设传播设施,使得可以监视并按自己的意愿塑造世界。而且对第三世界的文化产物接收甚少。两者有交流,但处在不平等关系中。 2、“皮下注射模式”对第三世界不适用:各地的观众主动地接触文本,也转化了外来影响;如今全球的文化的流动和交互影响,霸权也在复杂、分离以及全球的文化经济中被“本土化”。 3、不只是好莱坞具有国际影响力,1940年的新现实主义也影响了印度、埃及、和所有的拉丁美洲。 同时这样的影响也不是单向的,科波拉和马丁·斯科塞斯对巴西新电影表示赞赏;昆汀则显然受到香港动作片的影响。 第三世界电影创作者不再只局限于第三世界地区,可能在欧美或其他地方工作。
后殖民研究 曾经被称为第三世界的理论,如今大部分被合并到后殖民的领域中。“后”指的是殖民主义终止之后的阶段。 “后殖民研究”被定义为:“关于在殖民势力与其所殖民的社会之间的文化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作用留在文学、艺术及人文学科中的痕迹的研究。”(比第三世界电影理论更微观) 后殖民理论的基础文本是赛义德1978年的《东方学》,运用了福柯的“话语”和“权力-知识”的观点,认为西方帝国势力用话语建构刻板“东方”,东方与西方锁定在不均衡的权力关系中。
霍米·巴巴提出了“混杂性”“滑动”“流动性”等概念,因为后殖民涉及“多重的身份属性”。 比如在二战后的全球化时代中,第三世界国家的人背井离乡、聚居在第一世界大都市之中。后殖民电影如《印度咖喱》中聚居加拿大的印度人,《密西西比风情画》中聚居美国的印度人等。老式的观点让位于“多重忠诚”“多重身份”以及“多重属性”。因此后殖民理论有效处理了全球化流通所产生的文化矛盾与融合。
## 爱森斯坦的终极理想终于实现:全然由理性蒙太奇书写的论文电影。阿尔瓦雷斯式的激进剪辑实验不时在影像深处作为“总结段落”发挥鼓动的功用,在第一部“新殖民主义与暴力”的末尾处,阿根廷及拉美各地白人殖民者对无产阶级的歧视虐待、非法处刑的画面夹杂在一众中产阶级休闲生活的广告杂志中一闪而过。索拉纳斯尖利的目光洞察出资产阶级的空虚本质,以短小的快切段落挑露资产阶级的景观化、网格化的形态,这些矩形框便是其最远的边界,无处流动也无处遁逃,可怖的景观大手遮盖一切的同时,也架空了人民的权力。
索拉纳斯的论述、引述以及驳斥都行之有效。全片粗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新殖民主义与暴力”、第二部分“解放法案”、第三部分“暴力与解放”。结构的逻辑与条理或许可与同一时期稍晚的纪录史诗《智利之战》相提并论,后者以1973.9.11作为一个历史的分界点,而前者中多次出现的1955年政变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这一作用,不过在分析之外,索拉纳斯也不忘提出未来的展望与作为观众的我们应该做出的行动,在“解放法案”与“暴力解放”中索拉纳斯多次嵌入引用语句,“强制”(或曰邀请)观众通过自己的经验对影片进行补充、反思,黑屏处理更是使观众的注意力出离于影片的放映,此时我们可以意识到影院装置的存在,银幕—观众的契约被挑战,其所代表的便是索拉纳斯大声控诉的“新殖民主义”意识形态机器,沦为殖民者帮凶的大城市中产阶级抛弃自己的民族身份,不遗余力的争取成为“欧洲人”,这显然是除政治寡头外的首要批判对象。但索拉纳斯更试图唤醒的,是知识分子与艺术家的“良心”,他们与这个国家为数众多的工农劳动者们脱节以久,国家ZF狡猾地玩弄阴谋诡计,“反叛”不过是体制内的把戏。
《燃火的时刻》永远不会迎来放映结束的那一刻,索拉纳斯将导演的选择权交递至所有的观者——同志跟前,左翼式的参与开启了“第三电影”的新篇章。革命永不消亡,燎原之火永不熄灭。
2022.8.19
1.历史 新殖民主义 2.国家 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人口集中城市 拉丁美洲里阿根廷是工业化最显著的国家。具备金融寡头生产的三要素:英国??的黄金,意大利??的手工,法国??的文化 3.日常暴力 以政治和文化的方式代替军队武装的功用 新殖民主义暴力并不一定需要付诸实践,潜在的威胁就已经足够了 我们的战争是和平,秩序和标准的体制 4.港口城市 布宜诺斯艾利斯,新殖民主义的城市督管者的城市,广大中产阶级的摇篮,受到寡头政治的保护 5.寡头政治 阿根廷的农业是寡头政治的枢纽 6.体制 7.政治暴力 获得人性的复返,获得对新殖民主义者一直否认的人道精神的赔偿 8.新种族歧视 9.依赖性 阿根廷??,经济依赖,政治依赖,文化依赖 西班牙??英国??现在是美国??,“我们国家的历史,是无休止的殖民史” 没有经济上的独立,何谈政治上的独立。 所谓帝国主义援助,敛取的总比给予的多。 【被吊起来的牛和美国海报的交叉剪辑,牛眼睛特写】 10.文化暴力 文盲和殖民化教育总是齐头并进。 在殖民的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它摧毁了民族意志,使其依赖性趋向制度化和常态化。 大学是进行殖民地化的主要工具 中层社会的人们是新殖民主义者意识形态的传播者 11.榜样
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普及文化是为了强化他们的统治。他们藏在“世界文明”背后,在拉丁美洲,他们真正的兴趣在于殖民统治。
12,思想之战
大众传播的工具取代了常规武器。对新殖民主义而言,大众传播比汽油弹更具影响力。电影,广播和期刊等试图政治化人民。人民被迫用英语进行思考。
【声画对位,阿根廷人民流泪痛苦的影像,画外音是美国流行音乐节目的笑声】
13选择
新殖民主义者不允许拉美人民进行选择,无论是生还是死 ,都被打上了暴力的印记。
通过生与死进行一种选择,对于死于解放斗争的人来说,死亡不再是终结,它已经变成了一场解放与征服之旅。
【新殖民主义与暴力】电影第一部分结束
《燃火的时刻》第二部分“解放的行动”
第三部分“暴力与解放”
一个1967年之前20年的阿根廷人民的记录
【第二部分】
1.庇隆主义纪事1945-1955
1945.10.17阿根廷解放进程的开始。贝隆的诞生。
1955年,革命阵营瓦解,
2.阻力
自发性,地下,纪事1955-1959,发展时期1958-1962,工厂的占领,自发性的局限性,现今的战争,辩论引言
一个开放的对话空间
【第三部分】
暴力的历史,巴塔哥尼亚,农民的屠杀,工人的镇压,
战士的书信,正当的陷阱,
罪而不罚,处决1956.6.16,知识分子的责任,匿名烈士,革命与正义,创造更多的越南人,和平共存?,国际战士,解放的假设,阿根廷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