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人生七载之当我二十八 / 28岁起 / 人生七年第四季 / Twenty Eight Up
导演: 迈克尔·艾普特
主演: (teenagers from 7 plus Seven)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上映日期: 1984-11-20(英国)
片长: 136分钟 IMDb: tt0088650 豆瓣评分:9.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人生七年》,终于抽时间拔草了。每一集都会带来不同且强烈的感受,尤其是每个人各阶段的横向&纵向的对比,无比现实。
他们7岁时,觉得每个孩子都好可爱好活泼,对世界和未来充满希望。
14岁时,则发现多数人有了青春期的抑郁,部分孩子表现出明显的内向和自卑,逃避镜头。
21岁时,有了鲜明对比,顿觉得阶级固化好严重,一个人太难摆脱ta的原生阶层了。
28岁时,终于领悟到人生的掌控者模式多么重要。
1、掌控者模式
当你一直把自己当成是受害者时,那种将失败归于他人及环境的逃避措施,很轻易就能做到,却对现实没有用。
当你选择了当自己人生的掌控者时,你会看到现状不满的同时,努力去改变它,然后变得越来越好。
同样是出生在条件一般的家庭,有人抱怨和安于现状、乃至徘徊或放弃,长大了靠救济而活;而有人却一直努力做出改变,明确目标和方向,长大后突破阶级固化,变得小有成就、跻身上流;
同样是14岁面临父母离异,有人说自己还是个小孩、很难接受现实,而有人却说我已经长大了、父母离异对我的影响很小;
同样是长大后当老师,有人是不知道该做什么、最后被动地当了老师,没有热爱;而有人则是遵循了从小到大的梦想轨迹,为理想而选择教育事业,满满动力。
2、明确目标的重要性
片中多数在长大后过得更好的人,都是明确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人。
而如果目标太泛,或者一直在摇摆不定,则很难集中往一个方向去努力。
3、论伴侣的重要性
一个积极向上,且对你好、能包容你并愿意与你并肩成长的伴侣非常重要,ta能协助你去改善原本并不太好的生活现状及性格缺陷,让你的人生轨迹整体都往好的方向去拉动。
4、长大过程中思想一致在变
7岁、14岁、21岁、28岁,我们的想法常常会变,或许会互相矛盾。比如恋爱、比如结婚生娃,都有可能发生“真香”定律。然而这才是意外的有趣之处吧。
5、自我安慰和知足模式
处于底层的人,也许是因为视野不够,看到和感受到的都太少了,同时也会对自身不太好的背景和经历进行自我安慰,所以他们通常都会更加知足和稳定,对未来不会有太多的期望和突破。
看到这些就想到了自己,灵魂拷问:我的目标是什么?我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喜欢和擅长什么?
1 即便奔3了也要做好身体管理 体重要保持在95斤
影片里的小伙伴们大部分都发福了……肥胖真的会显老的样子 当然上层人士好像都木有变胖 所以不能放任自己啊~
2 不要被家庭被另一半被孩子绑住
影片里的人基本上不是生儿育女有稳定的家庭 就是有找对象的念头 诚然 婚姻使28岁的suzi比21岁的她更幸福 另一个去澳洲烤袋鼠尾巴?的那个 也是有个对他贴心的妻子 婚姻可以带来重生 对于原生家庭有离异的孩子来说
3 每个人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 对我来说 奋斗带给我的成就感高过普通的安逸生活 千万不能懒啊!
别的阶级的人可能觉得只要有美满家庭就觉得人生很幸福了 但是有的人则会追求更高层次 也不能说低层次的就被限制了 事事都有两面性啊 高层次的也会有无奈的时候
眼界重要 行动力也重要
上一部21岁的时候,Neil辍学去工地当临时工,让人唏嘘并且好奇七年之后他的境况。
28岁,他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拿不错的收入,没有结婚没有生子。他拿着救济金生活,到处打零工、搭便车流浪。
他是所有人物中最让我心疼的一个,不是因为物质或者感情方面的缺失。而是,能感觉到没有任何东西能让他快乐,就像他放弃了自己一样。
他说小时候自己在智商平平的人群中长大,一直被称赞聪明。但等换了大的环境,周围人比他更优秀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不过如此。有的人能接受自己的平凡,有些人难以面对,比如他。于是要么牛津,要么辍学。既然没有办法达到自己理想的高度,那么就随便什么吧。失业也无所谓,反正已经是最坏的境遇了,还能坏到哪儿去呢?
我并不觉得Neil差劲,不论是对自己对父母的教育方式还是对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他都有自己的思考。在我看来,他是很棒的人。
不知道35岁的Neil会怎样?如果他能接受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活得开心。那对于观众我来说,也是一种希望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