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有的人》由北电导演系学生—沙漠创作,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一部剧情片,该片讲述了一位小学高级教师在上课中惩罚了班上的问题女孩,小岚。而小岚却假装耳聋而被送往医院。面对社会的舆论和家长的斥责,使这位从业30多年的教师被逼无奈,选择跳楼自杀。该片从教师的角度,来反思教师如何爱他的学生,用爱来教育孩子。
本片运用娴熟的镜头语言,以及对画面的把控 ,可以更加真实,客观,理性的感受影片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增强了影片的节奏和观众的代入感。
这是一个负责的老师,本片一开始在一段悠扬的钢琴曲中,胡老师穿梭在学校楼道里,看孩子们安全的回家,帮孩子们打饭,给孩子们讲课。他爱他的学生,爱孩子们。在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画面主体是背着书包回家的孩子们,和站在孩子们中间的胡老师。采用仰拍的方式来展现胡老师的伟大,同时他一个人伫立在孩子们当中,这又是多么的孤独,没有一个孩子跟老师打招呼,这又是一种伏笔。
在片中,胡老师说过这句话,“教育根植于爱,我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这种爱。”在胡老师跳楼后,影片出现了这样一组画面:胡老师在走钢丝,俯视着底下的小岚。镜头对胡老师采用仰拍来展现高大威严却又战战兢兢的形象,飘下来他撕碎的检讨书。而对小岚采用俯拍来展现她的弱小。之后又出现了另一组画面:在马路两旁,一边站着校方,而另一边站着小岚和她的父亲。在这样一个下雨的夜晚,胡老师冒着雨向小岚走去,小岚也带着伞,走向胡老师,两人面对面走来,这时画面由原来的黑白变为彩色,胡老师在小岚面前蹲了下来,仰望着她,小岚把伞往前伸,为胡老师遮雨,胡老师笑了。正是因为老师的亲近关心,小岚才会为老师遮雨,爱是相互的,一个整日迟到的孩子也是有原因的,老师不能从表面解决问题。
该片提出“老师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这个问题,孩子犯了错误,老师应该充分了解孩子的问题所在,亲近体贴爱护孩子,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惩罚。这不是“如临深渊的工作”,与其命悬一线,不如陪孩子一起笑着哭着。教育工作者不应该有阶级思想,应该放下架子,平易近人,师生之间相互理解,做孩子最好的朋友,这才是关键!
短片片名《有的人》,而这恰好又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现实是黑白的,梦想是彩色的。梦想总是很美好,而现实却是如此残酷,人性又如此冷漠。也许错的不是你,而是这个世界。社会的种种问题将这位老师逼向深渊。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急功近利的社会,冷漠而无情。在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当下,这还需要当代人和下一代人的共同努力。教育的关键在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最可贵的是人格。”传统教育中的体罚和打骂,不能从根本解决上问题。用真情实意,关心爱护,微笑的面对下一代。用爱的教育去陪伴,改变下一代,这样片中的悲剧才能不会重演。
(本片对著名丹麦电影《狩猎》有模仿借鉴之处)
(本文作者作于高三·博文)
--评 《有的人》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中国式教育向来被人们津津乐道,似乎每个中国学生都能举出几个关于各自老师的负面例子--实施体罚,歧视差生,亲近权贵......不论是新闻媒体还是学生家长我,都一致把学生们归为弱势群体。尽管在绝大多数时候学生的确处于弱势,但我们也该将心比心,给予好老师一些理解。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堕”,许多人们往往忽略了重要的前半句,只将孩子们托付给忙于应付应试教育的校园,而非重心理教育的家庭。社会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教育事业也因人们思想观念不同而变得举步维艰。教师这个职业也如同片尾所说的一样,像走钢索的人,如临深渊。 胡老师是一个较负责任的老师,普通寻常,但又有成为优秀教师的理想,教师最可贵的品质是人格,胡老师也很希望保持住他的人格与品质,但这并不是他一个人努力就可以做到的。 岑小岚入院,父亲寻衅闹事,新闻媒体的添油加醋,像无数支锋利的箭,把胡老师破坏得体无完肤。 慢慢地。 他开始做出错误的举动,例如让宋梓澎帮他说谎。 他终于明白,不经意间; 他丧失了教师最可贵的品质,他明白了自己应该已经不再是一名好老师。 于是,他觉得自己属于“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跳楼自杀. 事实上,在这个千疮百孔的中国社会,假若有一个人有更高的觉悟,有着对传统多一点的创新,也不会被世风日下的今天所改变,村上春树在 《海边的卡夫卡》中说过:“从沙尘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当初跨入沙尘暴时的你。"走进教育工作的胡老师与现在遭遇风波事业受阻的他已不同,他明白自己的价值已不如当初了,于是武断地选择了死亡。 纪伯伦说:“一个人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中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 "胡老师死去了才知道。家庭是一个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岑小岚装晕只是为了引起久不归家的父亲的注意,能够一起过一次生日,以致于父亲误会老师造成无法弥补的结果,孩子的不懂事和家长对家庭的漠不关心是对造成最后事故最直接的导火线. 孩子一直都是最纯真最美好的形象,在当孩子假装失聪栽赃给胡老师时,当胡老师教一个孩子说谎时--中国社会无非就是股市绑架了楼市,楼市绑架了菜市,媒体绑架了人民,人民反绑架了人民,这便是所称的集体主义,在最神圣的校园,也无法避免。 岑小岚和其父亲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一个为了久未谋面的父亲,一个为了保护女儿,但他们所采取的方式并不正确,这就是中国式教育的弊端,是中国社会的不足之处。 在影片的末尾,胡老师衬衫从空中飘落及其走钢索的片段,似乎都在向我们哭诉着胡老师教育理想的陨落及其对中国社会现状的失望,更重申中国教育已如临深渊! 人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培育了人,但如果社会体制的确不够完善不够合适时,我们就该改善社会,让社会与我们一同进步,而不是盲目从流,将自己融入这个弊端太多的社会黑暗之中. 有三个职业不能变坏;教师,医生和律师。而教师居于首位,中国教育体制啊! 何时才能转变?
一、黑白与彩色
短片的绝大部分画面都是黑白的。
结合文献和短片,我认为《有的人》采用黑白影像主要有以下作用:
A.突出本片凝重、沉郁的氛围。本片所讲述的是一个人民教师为了清白献出生命的悲剧。画面采用黑白影像,能够营造出沉重的氛围,进而影响观者的情绪;
B.强调现实的冷酷。使用黑白二色能够表现出现实生活的冷酷,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但在胡老师跳楼后,有从黑白变为彩色的画面出现。
彩色画面出现在跳楼情节之后,是创作者设想的另一种结局。
它回答了胡老师“我只是不知道如何去爱”的问题,为胡老师和小女孩之间的隔阂提供了解决办法。
彩色画面的出现,在全片仿若点睛之笔,既与黑白画面形成鲜明对比、制造出强烈的情感张力,又暗合片名《有的人》。(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二、方言与普通话
童校长起初在厕所里表示会帮助胡老师度过此次危机,彼时,他使用的是方言。
童校长使用方言表明了他此时的态度:支持、帮助。
在家长接受电视台采访的视频播出以后(意味着此事件社会影响的扩大),童校长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由起初的帮助转变为现在的反对。所以方言也变成了普通话。口音的变化既明示了态度的变化,也暗合了不同情境下的身份变化(由朋友变为领导)。
三、童、胡二人对峙戏的调度
画面中,胡老师的身影几乎是压倒性的,童校长的影像则显得很小。导演通过这样的画面比例,表现出两人此时的强弱关系、情绪关系。
胡老师占满了整个画框
即便是在童校长的画框中,观众还能看见胡老师的手,足见此时情势之紧张。
在这场戏里,胡老师是占据完全主动的进攻方,压迫力十足;童校长则是被动的防守方,所以言语上一直委曲求全。这样的人物调度,使二人的身份关系和实力关系发生反转,极具张力。
此外,胡老师手中的奖杯,应该象征着他的清誉和尊严。这场戏里,胡老师最终放下了奖杯,并说“你们说了算。”这是在告诉观众,胡老师选择了妥协,暂时地放下了他的清白和人格尊严。
四、超现实片段
胡老师从“被家长、领导、同事们审视”变为“被学生审视”,表明了胡老师身份的回归。他从一个旁人口中不合格的、要做检讨的教师,变成了讲台上的、需要对学生负责的教师。这个镜头表明了胡老师心理活动的变化,为他后来跳楼的情节做了铺垫。
这个镜头呼应了短片里“教育是如临深渊的事业”的表述,同时明喻了胡老师的经历和境况。撕碎的检讨书,如同雪花飘落,既突出了孤绝的氛围,又强化了胡老师的战战兢兢。
小孩子的认知不同于大人,为什么这里的坏小孩是坏小孩?《狩猎》。男老师讲《少年闰土》,女孩迟到了,被男老师呵斥,男老师提问鲁迅、猹,交头接耳的女孩,男老师书一巴掌拍了过去,女孩晕倒。老师看女孩的日记,得知女孩父亲忙缺父爱。女孩父亲找到学校,医院女孩说自己失聪了。家长给校长施压,要求学校停老师的课,否则退学。男老师在体育室发泄怒火抽打的时候,男孩看到了,男老师让男孩说自己碰的不是耳朵,而是肩膀。男老师来到医院想跟女孩说清楚,发现是女孩的生日,反思,大会道歉,撕碎了演讲稿,一边讲述自己从小对来自农村的真情实感,跳楼了。父亲接女儿出院,发现女儿戴耳机听歌,女孩被父亲推着去老师墓前道歉。还行吧,不过我不太喜欢和教育、小孩因自己私利撒谎酿成大错的这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