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主持讲经时候,放了屁,然后“不要骂放屁的人,佛典有云:百日训诫化成屁”。 众生有众相。前来修佛的人抱着不同的目的来寺修行。经一年多的修行,郁生成为首席僧人,在问答寺会上吻了女朋友真朱,功亏一篑。寿留和晶惠都要驱逐郁生出寺,然而主持却要把他留下,继续修行。寿留和晶慧是截然相反的人,前者苦修,后者虽是僧人,也吃寿司,喝啤酒,穿名牌。 郁生在寺庙和真朱之间究竟选谁呢?寺庙代表精神层次的自由,真珠代表红尘中种种欲望。搞创作必然像僧侣一般“苦修”,但毕竟是热爱的东西,看似苦的过程,其实非常甜蜜。伟大的画家、音乐家和科学家,必然有类似僧侣打坐的习惯,保持自己创作和思考。而人又容易被种种美好的东西吸引,男爱美女,女爱帅哥,“色”恰恰是佛学中重要议题。
寺庙和真珠展现“色”的两个纬度:深度和广度。佛学中西方极乐世界,从现代科学角度理解,这个充满可能性的空间是概率空间。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梦亦如幻 ,如露亦如电 ,当作如是观。当一个人深入了解一个领域后,对这个领域的变化是最敏感的。又有理论说,大概意思是一个人在某一个领域成为专家需要最少三万个小时。直观感受,一天学习8.5小时,一年3060小时,大概需要十年时间。这是深度。只有热爱某一个领域,人会不计成本的投入时间和精力,终于成为大家。在此漫长过程中,他们内心总是处于愉悦的心流状态。
可是人一般受不了这样枯燥的生活方式,除非自己喜欢和热爱,所以喜欢新鲜感,看美景,穿好看衣服,吃好吃的,住别墅,开好车,有钱,有权等等,欲望多种多样,一样都不想舍弃。这恰恰是色的广度。往往很多时候浅尝辄止,只能换着方式愉悦自己,都希望自己钱多。
总结起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也很好的诠释了这个主题。现实中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未来的太阳帝国也许会实现这个乌托邦。我们可以想象,现实平行空间中,人们可以轻易的满足种种欲望,开好车,跟帅哥美女谈恋爱,住的别墅随便换。资源极大丰富后,人们会不会追求某种深刻的精神追求?或许人数会变多一点吧。因为哪个时代都不缺这样的人,比如明朝的哲学家李贽(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西方更多的是,大名鼎鼎的牛顿和梵高。
佛学走的更远,说这样都没什么意思,到头来还是犯了“贪嗔痴”三毒。有谁像德山大师一样,轻轻拍一下弟子的后背,弟子就会顿悟了呢?这种机缘也非常难得。 "笨蛋都会爬,但不断爬的人 终有一天会掉下来 。“影片中,郁生和主持一起钓鱼:“没有鱼的池塘钓鱼,我在这儿干什么?”
”没有目的或方向,便没有成功和失败。“ 玄之又玄。。。 佛门是彻底的悲观主义者,虚无主义,所谓的寂灭和彼岸世界,或许用数学中概念——数列的极限,来理解,则永远达不到不可实现的。念经吃斋持戒太苦,所以我们用佛学,精神深处开辟婆娑世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给自己欲望做做减法,追求一些超脱东西,不枉此生。
五個光頭的少年(1989) 演員: 本木雅弘/ 鈴木保奈美 / 大澤健 / 彥摩呂 / 田口浩正∕竹中直人等。
導演: 周防正行
陽平是個前衛的搖滾樂歌手,但卻被逼要承繼父業,繼續經營家傳的寺廟。
為此,他要剃光頭進寺院修道一年,為一名學習和尚,與他差不多時間進寺院習憚的還有其他幾名年紀相若的少年。逐漸的,寺院變成這亟個光頭的少年的另類天地;樂與怒的反叛精神竟與禪道巧妙地結合起來。
看了《五个扑水少年》之后,发现原来还有《五个相扑少年》《五个光头少年》,但是个人感觉光头没有扑水少年拍的更吸引眼球,可能是背景带有宗教的原因?还有就是为什么我看是四个光头少年呢?
看的过程中发现原来日本的和尚是这样的呀,刚进寺庙的生活跟我在新兵连差不多么,大同小异,各种规矩各种要求,然后等下一批新兵进来,自己变成老兵,就可以摆老姿态咯,哈哈。这几个体验日本和尚生活的少年,又偷吃、又搞基还出去唱歌叫陪唱,连他们师兄(就算那几个少年是合同工,这师兄总是正式职工吧),也见到美女就爱,虽然是略带沙雕的剧情,我倒是挺信以为真,毕竟好多情节在国内是通过新闻看到的,日本是在电影里看到的,挺沙雕幽默的电影?
女主很好看,而且我感觉巨像艾薇界的古川伊织,特别是截图里这个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