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见字如面 第四季(2020)

见字如面 第四季(2020)

又名: 见字如面4

导演: 关正文

编剧: 张子选

主演: 王珞丹 牛骏峰 宁静 热依扎 叶璇 何冰 李光洁 林永健 张恒 岳跃利 于小彤 刘孜 公磊 小柯 吉杰 海一天 归亚蕾 许子东 史航 高亚麟

类型: 脱口秀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20-03-16(中国大陆)

集数: 10 单集片长: 90分钟 豆瓣评分:8.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2019《见字如面》第四季,是由实力文化、腾讯视频、黑龙江卫视联合出品的一档明星读信节目。节目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

演员:



影评:

  1. 下面这些都是从海一天都的信里记录下来的,有兴趣的可以看下文言文原文

    这人啊,要是到了三十岁还没有娶上媳妇,您就别惦记着结婚了。要是到了四十岁还没当上官,那您就别惦记着混仕途了。到了五十岁,您就不能成天陷于柴米油盐这些琐事之中了。那到了六十岁呢,您就也不该成天想着浪迹天涯的折腾。为什么这么说呢?人呢,到了什么时候,就该干什么事。要是过了时机还非要干,准得玩完。

    比如,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沧沧凉凉。这个时候,您洗头洗脸,穿戴好了,再好好吃上一顿早饭。吃完了,又得嚼嚼木棍刷刷牙。等这些事都干完了,您才想起来问一声:“唉,这都中午了吧?”“切,中午早过去了。中午之前您是这样,中午之后您还不是一样?一天是这样,三万六千天还不也是一样?”这么想着,能把人愁死,哪有什么乐趣啊?

    老是有人夸耀说:“那谁谁谁,今年多大多大了!”岁数大这件事,指的是积累的见识多。(要是)啥也没有,光数年头,那有什么用啊?可见,过去的我呀,全是白活?还不光是白活,我文章写到这的时候,这一句之前的话也都是白说。这,才是最气人的。

    真能让人高兴的事,莫过于能有一帮好朋友。(而)好朋友们在一起,最快乐的莫过于神聊。你们说,是不是这么回事?但是,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刮风了,没法聚;下雨了,没法聚;生病躺下了,没法聚;时间不凑巧,还是没法聚。干等着一次聚会,真跟蹲大牢一样的——憋闷。

    我家的土地不多,主要是中点高粱。我天生不能喝酒,(但)朋友来了,总得喝两杯吧?

    我家门外呢,就是一条大河,(也)有棵大树。一帮朋友就在凉阴地里站着、坐着、蹲着。

    我家的四个老妈子,就炒菜、做饭、 端盘子、端碗。十多个大小童子,来回送信,高接远迎。丫鬟们只要有空,就让他们编织笤帚扫地,织席子待客。

    我这帮朋友全来了,差不多得有十六个人。但是,全都能来的时候少。但,只要不是天气太坏,全都不来的时候也不多。一般,总能来上六七个。

    我这帮朋友来了,我也照样不喝酒。大家想喝就喝,不想喝就 不喝,各随其便。咱图的是说话的乐,不是喝酒的乐。

    我们这帮人,说话从来不议论朝政。也不只因为老实,主要是因为离得太远,听到的全都是八卦传闻。那八卦传闻,没几句是真的。你扯这些荒信,不是瞎费唾沫么?我们这帮人也不爱议论谁谁又犯了什么错之类的事。天底下的人各活各的,能有什么错啊?犯不着咱去吐槽骂街。我们一帮人聊天,没谁想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而且,不管你说什么,没谁会大惊小怪。我们说话,也不是不想让人理解。但人与人之间,终归是难以相互理解。每件事情,都有它具体形成的环境,微妙的情境因素。大家都太忙,谁还有闲心仔细去听,去体会?我这帮朋友都是视野开阔之人,口才精妙之人。他们说出的观点,走到哪里都有用。但是,每次聊完、散会,也就完了,也没人做个记录。我有时也想着,把这些谈话整理成书,送给后人。但是,到今天也没干。主要是因为,不想出名的人容易犯懒。聊天说说图个乐,(您)要是真写书,那可累心了。再说了,你死了,这种书谁会看?你现在写的东西,今年看着不错,明年看来,就能臊死你。

    这本《水浒传》,七十卷。一大半是我这帮朋友聊完天散场之后,(我)在灯下写着玩的;另一半,是刮风下雨没人来的时候写的。但是,都是我构思了很长时间,想好了才写的。不是铺开纸,拿起笔来临场发挥的。不管是夕阳西下的篱笆旁边;还是半夜睡不着觉,躺在被窝里,低头捻着胡子,抬头观察万物,都能生出很多想法。您也许要问了:“噢,编本言论集你编不出来,怎么一写这个东西,你就爱干了呢?”这里边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本书写成了,我也没什么好名声;写不成,我也没什么损失。第二个原因呢,就是我闲着没事,试着写着玩的。所以,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非常爽。第三个原因,这本书没有阅读门槛。甭管你是好人、坏人;是聪明人还是傻子,全都能读。四,写这种文章,不过是雕虫小技,高下好坏,不值当纠结懊悔。

    呜呼哀哉,我早晚有死的那一天,我哪知道以后的人怎么看待我这本书呢?我只能关注,今天,这本书拿给我这帮朋友看,朋友看了高兴,我就满意了。我也不知道我过几年会怎么看待这本书。也不知道,过几年,我会不会再看这本书。要真是牵肠挂肚了,那我还真不知道该往哪操心了。

    这就是我没事写着玩的——至读者,施耐庵

  2. *先打个招呼,本人是《见字如面》面的长期、忠实观众,对该节目的吐槽也好批评也罢,都是出于积极的目的,不欢迎任何杠精来教育我怎么看节目,或是挑字眼儿挑毛病来纠正我的观点。如有争执,我单方面胜利。

    首先说说优点吧。《见字如面》做到这一季,依然能保持理性和思考,这很值得称赞。节目在选取信件的时候不再严格限制于1对1,也不再限制于书信形式,而逐渐倾向于虚拟平台的社会人对社会现象的对话。这就打开了素材的选取大门,让节目组有了更多的主题可选,更多的文字可读。可讨论的话题变多了,这无疑是有益的,而且是聪明的,值得称赞。

    读信人方面发挥稳定。虽然往期的优秀嘉宾有一些没能回归,有点可惜,但新来的嘉宾也给人带来了惊喜,尤其是当读信人居然能脱稿的时候,声情并茂,感同身受,这样的明星、演员我想他们在工作中也一定十分出色。当然,也有些人读得……一言难尽。尤其是有一个年轻的男演员……出戏……僵硬.......如坐针毡。度日如年。

    话题的选择有所突破。所有的话题之中,我最喜欢“怯贫富”这个主题。其实,每个能用手机开通会员去看这个节目的人,可能都属于阶层中“靠上面,或者中间的一方”,苦于生计的人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看这类文娱,因为对他们来说,可能生存就已经竭尽了全力。弹幕里发表评论的人,不是信件里的人。我在三次元生活中见过那种“弱者都是不够努力”、“大家都是同一起跑线”、“他可以去xx让自己更强呀”的聪明话,很不喜欢。所以看到那期“怯贫富”的主题,看到嘉宾的探讨,自己感觉很受益。我知道这是真的,也想了解得更全面,想知道怎么去思考它,即便做不到什么,这也会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把真实摆给大家看,不粉饰不回避,也别管杠精说什么全面不全面客不客观。哪怕是撕破一个角——撕破一个角,就会有更多人看到,关注的多了才会推动改变,即便短期内做不到改变,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社会氛围,即便是一小部分。

    一个节目如果能让大家暂时搁置争议,坐下来理性的探讨。而不是成为激烈的价值观的战场。或是“聪明人”臭显摆优越感的地方(有人看东西多了,尤其是文艺、思想类的东西看多了,会觉得自己比其他人懂得多,充满了令人懊恼的优越感)。那,《见》这档节目就是有良心的,希望他能保持初心,长久的做下去吧。

    在“怯贫富”中的几组信件中,“毛力坦中学”的那一组朗读,我不喜欢。朗读者选择用一种愤怒的、咄咄逼人的态度来朗读,像一个喷子。尽管我赞同他信里所表达的观点,但是他的朗读方式让人火大,我皱着眉头听了一遍,在重温的时候皱着眉头又听了一遍。就暗暗决定再也不听这封信了,因为我感觉我在被人骂。和前面“老校长的嘱托”、“上海的咖啡”相比,这封信的朗读缺少了理性、阐述、对话。其效果更像是“我很生气我要表现出来”,“我要教育教育你”,“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不容分辩”的感觉。这让这封信的接受度大打折扣。试想如果一个人在你面前激动的像一个喷子一样对你嗷嗷,你会愿意听他讲想表达什么吗?如果这封信是何冰老师读,即便是信中有激动的情绪,有想要阐明现状的急切,也绝对不会是现在呈现的这种效果。何冰老师他本人更像是一种理性的说明,规劝,宽容的风格,这种风格更能促进对话,现实中如果有人这样对我说话,我会很愿意坐下来,听听他想要表达什么。我觉得这才是《见》这种节目最提倡的。

    — — 题外话,或许这就是网络的一种体现吧,在网上人会变得容易被情绪裹挟、难以理性,无法探讨不一样的观点。很多时候争论者都在不停地阐述、重复着自己的话,攻击、质问对方的漏洞 — —

    第四季有一个逐渐暴露的问题,主持人。

    现在的模式是,每次信件读完,主持人开始讨论的时候,都一定要先发表一段个人小总结,总结出点什么来或者发表一大片个人见解。不但占用了很多时间,还消耗了观众因信件建立起来的兴趣,而且有时候话题总结着总结着,就不知道拐到哪里去了。有几次明显能看到,主持人说着说着不知道该怎么收回来了,不知道该用什么词了,还得硬生生的让嘉宾把话头接上把话题转过去,才能开始嘉宾准备好的分享。——而且有的时候主持人带起来的话题和嘉宾准备的、想说的不在一个线上

    评论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主持人存在感太强了。”

    嘉宾分享环节最重要的亮点是什么?是嘉宾啊。我们在经历了读信者充满感情的阅读后,想要了解更多背景故事,更多“干货”,想要得到学者们专业的见解,这也是只有嘉宾才能提供的独特的东西,主持人是做不到的。这个时候应尽可能地给嘉宾们多的说话空间。

    最近在看《朗读者》给我印象颇深,在那里,主持人大部分情况下就是安静的听着对方说话,听着对方的经历或是观点,而不是生硬的插入主持人自己的见解和总结。你能感受到她是在认真的听在理解,偶尔才适度提问,把控一下方向(而且那每一期还是不同的嘉宾呢,不像这里基本都是固定的都磨合这么久了)。

    承上启下?给话题定基调?行,但是有的时候主持人你说的太~多~。说的太~乱~。嘉宾就像是自己作文中的一段素材一样。

    当然这里也可能有剪辑的锅,剪辑了过多的主持人段落,削弱了嘉宾的存在感。不管怎样,如果《见》的团队能看到,建议你们还是在节目中给嘉宾多留出一些段落。

    啊,对,还有一点。那就是“哈哈哈,哈哈哈”

    第四季基本上每期节目,主持人都要在某个时机和嘉宾“哈哈哈哈”一下,“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个点.....然后他就....他还...哈哈哈”,“就是很好玩....哈哈哈”,有的时候这信根本就不好笑,甚至是比较严肃的信,或者稀疏平常普普通通的信,却总是要找到“哈哈”的点。中间几期节目,比较严肃,当时我看的几乎产生了一种警戒线,因为指不定哪里就爆出一段哈哈哈。这种哈哈与人对信的代入和反思感很违和,很不舒服。我记得有一期是归亚蕾老师的关于“友谊商场的服务态度”的,人家观众在那带入那个年代的情景呢,你那边哈哈上了,服务态度差....她还把报纸....很好玩.....哈哈哈......⚆_⚆???

    .......我想这个“哈哈”可能是为了体现主持人与嘉宾互动和谐?或者是为了给话题打圆场?笑得不行了好愉快的结束话头进入下一环节?问题是有些哈哈它不好笑啊是在尬笑啊!

    我把这个哈哈哈的建议用作这篇评论的标题,因为这个哈哈真是戳人神经。。有好几次到了嘉宾分享环节,我都在心里几乎是祈祷:拜托,这封信没那么“好玩儿”,没什么好哈哈的,主持人你别带着哈哈了。。

  3. 这一季就前三期的观看来说,阅读这一环节还是挺好的,吹爆公磊老师演绎的致D,每个字都直击我心,为其沉沦,堪称经典!那溢出来的情感,不知怎么去形容,原谅我的词穷。

    可是相比之下解读环节让我逐渐充满各种小问号,越看越尴尬,特别到了麦子的那封《我终于可以坐下和你喝一杯咖啡》我终于忍不了了,想要来写下我的有些气愤的想法。

    到现在我都没弄清楚这封信怎么到了这三位口中就聊成了郁结?怨恨?文字中所展现的当时社会权益的不平等,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各种身份之间的偏见等等,话题切入点有很多,为什么偏偏就这么浅浅带过?深入对比分析这些年来我国在教育、工作、社会福利待遇等方面的进步,可改善的地方,难道不香?若只是为了明哲保身而选择沉默,我深感失望(哈哈哈,我算哪根葱,我的情感不重要)。

    像麦子这样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命运的故事,到这三位口中就简化成了抱怨和输在起跑线。像“麦子”这样的成功者(或是幸运者)难道不值得肯定?她们背后的血泪史不该被尬笑和避重就轻地谈话而忽略掉呀!还有她文字中所说的未能完成理想的那些人呢?他们所代表的社会群体难道不值得探讨?这档“良心”文化节目功课是不是做得少了些?也可能我对这三位有文化有话语权的老师的期望值太高,而觉得他们少了些我以为会有的态度。

    还有一点让我有些气愤是:才津津有味地解读完院长告诉学子要站在弱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转眼到麦子这信就忘了?(若是剪辑问题,这样的搭配真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以高姿态自居,多了分优越感少了些同理心,真的有失风度。总觉得是既得利益者的惺惺作态,说着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难道这个大家不知道?还不如说那些天生拥有优势资源的人其实也很努力,如何调节情绪来适应这种不可改变的不公平从而获取成功,以麦子为个案来分析这种努力是否有借鉴意义和普适性更来得可贵呢?

    节目能做到第四季自然是有很多优点的,当然也希望节目组在后续的节目时能好好思考你们所要表达和传递给观者们的到底是什么,并且考虑考虑想要以什么身份来发生。

  4. 自己整理了第四季十个主题下的所有信件目录、朗读者、原作者以及少量佳句。方便日后想看时能快速查找到所需信件。

    原本只想发一张图就好了,可是不满140字文章无法发出,就再写一些。

    我将自己喜欢的信件都标成了粗体字,当然每人喜好不同,不必以为标黑的就是重点。第九期“亲历记”,有家国仇恨,有民族情感,怀揣一份敬意看完,这一章全部标成了斜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