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大四(2013)

大四(2013)

又名: The Great Four

导演: 远方

编剧: 陈颖

主演: 杨德格 叶丰 高航 张勇 林群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13-09-22(中国大陆)

片长: 90分钟 豆瓣评分:6.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这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电影从2012年9月起跟踪拍摄浙江大学电气学院一个大四男生寝室一直到2013年7月毕业为止,讲述了四名普通男生在这人生十字路口面临的迷茫、努力、决择和留恋。电影中四个男生都共有一个身份:工科男,但是每个人所的性格和命运却又如此不同。对他们每一个人而言,大四这一年的特殊性在于他们终于有机会真正面对属于自己的选择;而对于观众来说,这可能会是我们反思教育的一个起点。

演员:



影评:

  1. 纪录片《大四》从一个男生宿舍四个人的角度开始讲述,没有任何故事情节,只是2012年到2013年整个大四的记录。对于每一个读过大学的人来说,高三和大四其实是最难忘的两个时间——高三要经历的是离开家之前的成长,就像《睡在上铺的兄弟》的主题曲一样:我考了那么多的试就是为了离开家,从此故乡只剩下了冬和夏;而大四则成了对此后人生的一种抉择,真正的人生也就是在这样一种境遇下开始,此后每个人都有了类似的生活,婚嫁生子,为了柴米油盐而过一生。

    看了不少纪录片,最受触动的是《汾阳小子贾樟柯》《中国市长》《高三》以及《大四》。我常常说,你是做什么行业的就千万不要看什么行业的纪录片,这种体裁的电影对现实的反映太过于直白,以至于常常把本来已经长久自我蒙蔽的现状重新打破,这种强制性的清醒时非常可怕的。因而,高三的时候不看《高三》,大四的时候不看《大四》。

    曾经在知乎上见过这样一个问题:拍过自己的纪录片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有一个答案让人很有感触,你会觉得那不是你自己,可以给自己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大四》也是这样,它给观众的更多的是自我“镜鉴”。

    在电影的一开始是站在林德格角度的一段自白,也正是这段自白,带着主人公主观情绪上的对前路的迷茫感被表现出来。有很多人觉得《舌尖上的中国》和《海豚湾》其实都是不错的纪录片,前者在国内外受到无数好评,对吃货中国有着极为特别的展示;后者获得过奥斯卡奖,是人道主义上的政治正确有着极大的主张。

    其实一个好的纪录片就是在于记录本身,因为记录才能彰显出纪录片这种体裁的意义所在。《大四》的这种记录让人觉得无聊,豆瓣上一个网友这样写:这部片子就像是黄片一样,拍的再烂都想看。对于我而言,正是因为纪录片的粗粝感,才更有真实的感觉。

    从这个程度上来说,《舌尖上的中国》只要写好解说词,把镜头加进来就可以,实际上央视也做到了,每一种美食都是看起来让人垂涎欲滴的,实际上我作为一个北方人,根本吃不惯南方的一些菜,但起码是让人看起来“好吃”,在这样一种纪录片面前,我们看到的只剩下了“传播力”。

    实际上,一些真正的好纪录片是没有多大的传播力的,它们有的被束之高阁,有的饱经沧桑只剩残片,有的常常被化用在各种各样的电影中,但就是本身不出名。

    第一次看完《大四》的时候在豆瓣上记录了这样一句话:每一个桥段都是那么真实而凄凉。电影从考研、求职、深造的三个主要叙述角度出发,对浙江大学电气专业的四个男生进行记录,其中以林德格的恋爱、张勇的分手和高航间隔年准备为穿插,用一年的时间去拍摄完成,其中有求职的失败、考研的失败、恋人的分手、登山的选择等等,单无论大四这一年是怎样的,最后每个人都有着每个人的归宿所在。

    对于大四这个毕业年来说,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能想清楚什么东西。结果无论怎样,无非都是在求一个“稳”字。

    罗振宇曾经说过: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我们发现活在社会底层的,往往是那些5A级写字楼里面每天上班打卡、中午吃盒饭的刚毕业的大学生白领。无论好与坏,其实最后很多人都走上了这条路。但我总是无法相信罗振宇的这样的话。是的,现在在一线城市里捡垃圾的人都可以月入两三万,但是作为5A写字楼里的青年们却能怀着理想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些人的选择要比那些只能靠捡垃圾为生的人更多——他们也可以去捡垃圾,只不过是可惜了这一身的才华和知识。

    透过罗振宇的这一席话,我才真正发现这其实不是一种状态,而成了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长期供应着“读书无用论”的营养——大学生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值钱的人。这也是《大四》所隐藏的一个主题,即便电影的主体是浙江大学的优秀学生,但隐藏在背后的是那些不如浙江大学的本科生,那些比本科生还要低学历的专科生有怎样去面对如今被资本家不断吸血的社会?

    他们从一开始被浩浩荡荡的创业浪潮吸去了仅有的信用,到处借钱搞创业却十做十败,最后成为背债的群体,回到写字楼,重新生活;然而老板的趋利性却要剥夺他们工作的剩余价值;微薄的工资除了还债还要把剩下的钱被地产资本和金融机构最后剪一波羊毛。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是可悲的,然而即便如此,从80后到现在的90后,尽管这两代人身上贴满了标签,但是最终还是看着眼前的苟且,想着远方的诗和田野。

    如果说推荐,我反而更希望大二或者大三的人去看这部《大四》,它并不够好。画面演员僵硬,剪辑稚嫩,台词软弱无力。瑕不掩瑜,台词之外,影像之外,这是中国人的故事,中国人的青春,在此时此刻,有太多东西需要静下心来反思,深思。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走向问题的根源,走向问题的消亡,走向和谐。或者说走回和谐,这是当下我们所有人所面对的“大四”。

  2.       电影确实很能反映我们现在大四的情况,作为浙大电气的大四人,表示片中的教室和宿舍肯定是实景,玉泉大都是老房子,条件没有这么好的,老师和宿管确实就是那么好,那么负责。电气历来是浙大工科绩点很高的专业之一,竞争十分激烈。我们平时的压力确实很大。

    但是作为浙大电气大四狗吐几个槽:
    1.学长们不要说电器原理水好么,我们被老师分分钟教做人了好么?
    2.教四楼顶上去被保卫处看见要说教四的值班人的好么。
    3.这么直接赤裸裸的批评电气专业和现行体制真的好吗?
    4.就算毕设真的会很水也不能这么直接说出来的好吗?
    5.我们的生活貌似真没学长们这么丰富多彩,真没那么多时间出去玩啊。
    6.学长们的宿舍夜谈真那么深入吗?真那么深入吗?其实聊天的文明程度其实没有大家吐槽的那么假,我们聊天确实不爱带脏字。但对于话题我们貌似都聊轻松愉快带点那什么色的话题的啊,最多说几句“你个水货考研怎么还不去复习”这种话。

          但总的来说,真是把我们那种面对苦逼生活只能淬口唾沫继续把手上的事干下去、感觉很快就要分离不舍得分离却又不得不分离的种种心态什么的都体现出来了,还是力荐吧。
  3. 2015年9月12日 我来到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报名 带着无限憧憬和满腔热情 同月 军训 加入了对我有较大影响的 校团委素质与拓展中心 很开心认识了很多人虽然他们在你以后的道路上只是见面时的点头之交 上课认真听讲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为了珍惜青春节约时间 熬夜 也试过兼职 通宵也为了当时的小小梦想当上部长努力过 为了使自己更好 看电影 夜跑 梦想是跑一次马拉松

    2016年3月 百无聊赖的我 下载了英雄联盟 从此无法自拔 开心过 更多的是愤怒 游戏中的我 充满戾气 也试过卸载 无效

    4月公布部门新部长名单 落榜 失落 去了上海走走 只能看看电影 和更加沉迷于游戏 那个学期也不再夜跑了

    暑假 在楼下卖瓜 有钱赚 还有时间看很多书 虽然热点 累点 也是那个时候 发现 那些我曾经现在害怕失去的人啊正如我当初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他们一样慢慢在人海茫茫中消失

    9月 开学凭自己的能力 赚了3700多元 目标是大学能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

    那个学期啊 开始不听课了 疯狂逃课了 为了找寻小时候的感觉 整日整夜的玩侠义道2 结果呢 期末 疯狂作弊 那感觉

    17年 寒假 发现自己是那么的不善言谈 而这世界 对不善言谈的人并不是那么善意的 3月开学 同样的为了自己更好 减少了些看电影的时间 开始阅读 锻炼 也尝试练好字 唱好歌 今天又开始拾起夜跑 看似向上 其实上课老出神 游戏还是打很多 朋友也不多 也赚不到钱 充实生活的背后只不过是换了一些娱乐方式 人就解决不了 生存和孤独主要的问题

    2017年4月6日 明天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呢

    我总是想啊 我那么的害怕没有你的未来 但是呢 我不早就习惯了每个与你没有交集的日夜吗

  4. 这部电影没有采用高级的电影特效来做,用平淡无奇的拍摄手法来展现电影的主要内容,看起来剧情还是平淡无奇,但要表达的内容却是整个中国毕业大学生的现状--充满迷茫,也反映了毕业生就业之艰难。而且里面的一句话深深影响了我,就是应聘的那句话:我当时没有正确的认识自己,我总是高估自己,认为自己是重点大学的本科生,应该会有一个更高的起点,一直再想别人能给我们什么,而没有想我能给他们什么。这也是太多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的错误观念-眼高手低的观念。
    里面的每个主人公的路都不一样,有的出国,有的考研,有点找稳定点的工作,有点找有挑战性的工作,还有就是骑着单车去旅游。主要为了传达大学生得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让自己来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不要让爸妈左右。喜欢有挑战的就去挑战,喜欢深造就继续深造,毕竟人生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而且也是不能模仿的。
    这部电影一边给我们展现了毕业生的迷茫,又一边给我们展现了毕业生的去路,可以给我们当代毕业生有个好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