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忧愁河上桥 第一季 Treme Season 1(2010)

简介:

    《火线The Wire》制作人David Simon和Eric Overmyer再度联手为HBO电视台打造的新剧《Treme》。将于4月11日播出,《太平洋The Pacific》为其前导剧。

演员:



影评:

  1. 很少有美剧,甚至很少有一部连续剧愿意并懂得如何把音乐与人的生活、人的命运、人的思想情感融汇在剧情中,在呈现歌唱与人类的关系的同时,也呈现出具体地域内音乐对构成社会的意义。编导们要么是不舍得下工夫,要么是掌握不到窍门:用一部电视剧的篇幅,把音乐作为绝对的主角,编织在故事的每个部分,还要打动观者,让人们“信以为真”,乐在其中,这大概很不容易。
    treme翻译成《劫后馀生》甚是恰当,虽然这个中文成语经常被当做标题使用,看似平淡,不提及音乐,天灾浩劫后“生”之沉重尽在其中。对生活其中的居民而言,沉重是飓风带来的种种现实问题;对这座处处存在着"伟大"音乐文化遗产的城市而言,沉重的除了现实问题,还有修复社区传统、平复灾后创伤的艰难。
    新奥尔良原来是这样的地方。。。看完第一季之后,我会有这样的感叹。有穷人,有富人,有黑皮肤的少数族裔,有法裔白人,有挣扎于飓风之后的辛酸,有离开故土后的得志与矛盾,有被庞大官僚机构伤害的平凡家庭的无奈与悲恸——把不同族群及文化背景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就是音乐,jazz、pop、rock,林林总总,无处不在的音乐。连续剧不吝篇幅,多线叙事,深入这座城市内部,展示出拥有不同的音乐与传统的不同人群,以及他们围绕着歌唱与旋律的人生。
    父子之间由音乐而生的亲情记忆与代际矛盾;印第安人族群之间及他们与警察之间的因历史与权力而生的微妙冲突;伤时忧民的文学教授、作家由天灾而反思人祸之根源而生的愤世与自戕;衣食无忧、游走红尘的浪子音乐人嫉俗又天真地热爱这座城市;飓风之后生意受挫仍要打起精神应付现实困境的白人女大厨;同样因为飓风而令事业走下坡路,充满人性的弱点却自信坦荡的黑人小号手……飓风之后,被毁灭的不仅只是古老的街区,生意兴隆的餐厅,鲜活的生命与庭园,新奥尔良的“难民”在经历大自然“洗礼”之后,更难忍受的应该是他们引以为傲的音乐、游行、party之消失。因此人们大灾之后反而更坚持要举办一场又一场嘉年华、酒吧演唱会,更需要街头音乐家们制造出的各种喧闹。
    这是一种人生的悖论:面对毁灭、失落与死亡,我们更应该哭泣悲悼,以表达怀念与同情;然而最深的忧伤往往不是于泪水滂沱中,而是在欢快歌唱舞蹈中才能调和。
    如果是对美国音乐文化的历史比较熟悉的观众看这部连续剧,大概会更有味道,而如我这样的门外汉,对其中花样百出的许多歌谣只能单纯的听个热闹,然后从情节进展和人物的表现猜测它们蕴含的意味。最抓住我心的是三个场景,一为David的尸体被寻回,亲友在家族墓地给他举行葬礼。中下阶层黑人族裔大家庭的亲情表达方式显得更像中国社会,铺陈了家长里短、上下两代人的相互关照牵挂之后,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时刻本应透出格外的辛酸,但灵歌唱起,号声响起,悲恸适时地化为圣洁灵魂升往天堂的祝福与慰藉,墓地礼毕,人们随着乐队轻快的节奏(应该是布鲁斯吧)轻松地扭动身体,一路跳着、唱着,列队走进街区,更多的人听到葬礼的乐曲,在路旁无忌地跟着跳动脚尖。于是沉重的哀伤被他们生活的社区分担,被音乐分担,让逝去者的亲人们通过他们熟悉的旋律和乐器音色,把阴郁的心情至少是暂时地释放出来。
    二为印第安chief坚持要在嘉年华前夜遵照民族习俗巡游,chief以他的智慧和对本族传统的执着,终于把浩劫后分散的人心渐渐修补汇聚,找到人手与他一起筹备游行。在每年必备的新仪式服装全部毁于洪水之后,他们想赶嘉年华前再做出整套全新的仪式服饰。可以理解为这是族群的领袖希望通过恢复传统仪式,在灾后的社区恢复族群的信心与凝聚力。他为了争取政府批准族人搬回未在灾害中破坏、却被封闭的住宅楼,冲撞警察、违犯法令,被监禁而错过了第一次嘉年华的游行,获释后终于穿着节日盛装参加了第二次游行。但他与警察已经结下了仇,加之官方对印第安族裔大半夜里咋咋呼呼、走街串巷的“邪门活动”显然相当警惕甚至带有敌意,因此他与族人要面对的不仅是灾后重建的困顿,还有社会对印第安族裔的不理解、忽视甚至排斥。但chief以自己的坚毅与耐心,赢得了后辈的认同与尊崇。印第安人的吟唱与舞动充满了神圣感和韵律感,他们反复唱着祖辈传下的咒语,孓孓行走在现代城市暝寂的夜色里,那鲜艳的羽毛与闪亮的饰物尽管都是工业产品,连唱词也是半英文的,但坚守祖辈精神和本族群传统的决心却显出不容玷辱的威严。
    三即为新奥尔良的嘉年华游行。如此众多、复杂的文化交织,不同肤色、民族、历史、性格、来源地的人群聚居,如何形成“新奥尔良人”的自觉认同?一年四季里各种类型、大大小小的仪式不可或缺,不同族裔的节日、不同意义的节庆,这其中不同族群的小party及所有族群到街头狂欢的大party就是在享受音乐、分享歌唱过程中消弭矛盾和距离的最佳方式。飓风之后街头的大兵和警察多了起来,闹事斗殴等事故必定也不会少,但人们总有勇气在伤痛中走上街头、走进乐声跌宕的pub,从让新奥尔良永远为之骄傲的那些歌手、乐手的音乐中获取继续生活的精神养分。
    对乐手来说,乐器是他们赖以谋生的“吃饭家伙”,更附着了他们生存的意义,小号的传承在电视剧的主线人物之一,号手betisc的演绎下流露出新奥尔良悠长的艺术精神。他那种生活在音乐的世界中,乐观豁达坚忍,又带几分玩世不恭和天真的性格,尤其令我印象深刻。这不是一部以华丽的包装、刺激俏皮的噱头吸引观众的美剧,情节及剧中人物的情感表达也没有多少戏剧化的起伏波折,推动剧情前进的只是平凡的新奥尔良人对音乐的热爱和求索、对生活的无奈和妥协,粗粝坚忍,婉转跌宕,洋溢激情。记得在美剧论坛见过评论说,HBO制作的美剧往往不那么商业化,更关注现实,看来确是如此。

    本季最后一集中,几位主线人物的生活出现新的选择和变动,有人选择离世,有人选择离开新奥尔良,有人继续在新奥尔良街头的世态冷暖中浮沉,有人为不被悲伤摧垮而奋力挣扎……号声响起,喑哑的乐声牵引着人们的命运,何去何从?期待这部关怀现实的好剧能走得更远。
  2. 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把四季看完了,于我而言,有后劲。后劲在于,居然给没有在新奥尔良生活过,只旅游停留过几天的我,有种homesick的错觉。想再去看看,想去bar和live house听即兴free jam的jazz gigs(但需要勇气和调查清楚哪里安全……);想再去吃那里的beignets,再点一杯Cafe Au Lait;还有带回去的几串五颜六色的小珠子……

    当然,better yet, 如果可以去Mardi Gras或者其他节日就更好啦。

    里面的人物,出场时其实各有我自己对他们的喜好,有的一看就爱;但也有个别演员和人物设定真不出彩,甚至看着开头第一印象都在想”咦这颜值“为什么casting会选ta。但是四季下来,对里面的人物越发熟悉,感觉这些就是我”住“在NOLA的一些认识的人,而且还有了天眼助我,一直轮流跟着故事发展走向看到这些很接地气“真实”的“朋友”怎么从Katrina走过来,又怎么继续生活,互相交错相遇,点连成一个个的故事面。

    看着他们每天吃喝拉撒调侃玩笑或者干正事儿,还有遇到谈起貌似惊心动魄的人生事件,但是看到后面他们又逐渐复原的弹性(或者复原不了但总得走下去,总得过节、听音乐、地球还在继续转的又一天天)。这段时间下来,这帮人都是一些我熟悉和会不舍得的面孔了。

    Katrina,从我去美国的第一年2007年开始,就听说过很多次,但是也就觉得离我很遥远,最多时不时在社会学、地质学之类的课上听到教授提到过。从Treme里面,能看到有的人说出来轻描淡写,但是它所带来的后患和殇还是有点难以复原的。我在Podcast的Against The Odds节目里听了几节关于Katrina的一些纪录(主持人说除了某些补充的编纂的人物对白,里面的内容都基于真实的研究和史料),能看出来Treme的编剧也很大程度上对当地的遭遇和经历进行了还原,做了扎实的功课。

    比如说,Katrina前几天和后续的救援和FEMA还有医院的运作,有多废柴和瘫痪。有很多人回忆起看着身边的邻居断了气的尸体在水上飘过;自己活下去参与了救助但最后回去发现没有人救和有尊严地处理导致尸体腐烂的自己的父亲等等……

    又比如,有的房子,其实只有很少程度的破损,但是原来住在那里的人和业主都被拒绝回去居住。政府大批量地拆除重建这些房屋,但是却导致很多人没有必要地成了无家可归的人。Treme应该对其中的利益链也有铺排一些进行说明了,至少有这么一种政商结合导致的结果的可能吧。

    节日,Mardi Gras,真的好想有生之年去参加一轮。在国内,以前爷爷奶奶的一些习俗和节日习惯——当地人提前买材料备食物、拜神、鞭炮、看/甚至可能爬龙船等等……还有目前嫁了一个相对尊重和重视传统传承的家庭,老美几年回来的我,一点都没有对我们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变得漠不关心。反而让我从小时候面对节日的理所当然(就是不用上学上班),变成现在会倍感珍惜,和看重这些民族文化的正统传承和继承。每次我都欢心参与长辈们安排的活动,要求做的事情,也很鼓励自己的孩子从中自得其乐和沉浸传统文化——这是根,有时有些也是人类世代延续的秘诀。

    国内估计很难允许类似的大集会活动和这种到处充满活力的节庆,这几年漂亮国越发多的枪击事件对我贸贸然再带家人去参加这类活动也有劝阻作用。但还是很值得去感受一下这种文化和活力的氛围,对生活多了很多盼头,和相信“不管怎么样都总有好事发生“所赋予的面对生活的勇气。

    音乐。看完四季,也多得网易云有人收集了每一季大部分的歌曲(其实有更全的歌单google可得),我收获了一堆爱听的jazz & blues,对于这个差点忘记自己啃过pop music起源的人来说,又是一份宝藏。而且很多是authentic的,可以够我听好久好久,让Treme成为自己灵魂的一部分。

    当然还有饮食,其实我只记得Beignet和小龙虾,里面提到的其他当地食物还有一些fine dining(我去过的餐厅不知道算不算,但那个french quarter酒店里的brunch真好吃),是必定要再去NOLA的理由之一。

    趁着看剧的后劲叽里呱啦写了一些,就再说个题外话,近期看的喜欢的大陆剧《漫长的季节》好像也有一些共通之处——剧好看的关键点,至少我认为,不是就某个案件,设定一些惊心动魄的情节去吸引人“跳圈圈“去追剧,而是通过里面的情节、对话、细节,承托出一个地方的文化、年代的记忆,让人觉得去一个地方生活了一段时间,认识了一帮朋友,到最后结局不舍得说拜拜。还有Treme也用了一些当地演员,比如演Antoine的演员Wendell Pierce,这跟我近期爱看的《繁花》大量使用上海出生、当地人做演员又有一点巧合,有些更接地气的意味。但正如Antoine在里面说的:”谁不是一边学动作一边演吹奏乐器?“演员本人自己其实并不是trombon(长号)乐手,看起来很像专业的了,但实际上导演和编剧把这一段对我们在剧里坦承了——他也是模仿而已,幕外有专业有乐手同时演奏。

    最后,还有我其实并没有什么话语权的政治。这里随意写写想说的点是,有正义使命的律师、记者、警察、作家、普通公民……在日常生活的这种斗争之下,显得很真实和自然,不如很多电影里的政治正确和打鸡血般让人觉得正义得到伸张,大快朵颐。很多时候就是shit happens, 就是一场空,但是这些斗士,应该为的不是一个让人痛快的结果而保持每天起床的理由——有时像Toni一样坚持到都忘记自己为什么一直在坚持,就是没有理由让他们不去战斗——或者只是像Big Chief他们一样,重点不是战斗本身,是where and how you stand.

    等着再去新奥尔良的一天,如果走过路过有熟悉当地的朋友,对于怎么找有意思的live venue、节日、餐饮any tips that might help with my next trip(s),请留言指点。万分感谢~ <3

  3. 《火线》整个系列的第一集开头,很了不起。

    一个警察在案发现场问一个街头小混混,死者是谁。

    小混混说:是鼻涕虫。

    警察问:是因为他经常流鼻涕吗?

    小混混说:不是,是因为他甩不掉。他每次赌钱都欠钱不还,然后我们打他一顿,下次他还来参加街头赌局。

    警察问:那你们为什么不禁止他参加赌局呢?

    小混混有些生气:老兄,这里是美国。

    出人意料的回答。小混混的意思是,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家,所以他们不能禁止鼻涕虫参加赌局。以往美国其他影视作品里,说起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家,都是出自正面人之口。而在《火线》开头,是街头小混混在说这样的话,是认真的说,并且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为另一个小混混参加赌局的权利进行辩护。

    这里面有太多值得玩味的地方了。

    我第一次看《火线》,看到这几分钟的一个开头,惊了。这种微妙的戏剧性对话,是对美国社会清晰、深入、巧妙的观察。

    《火线》制作人大卫西蒙后面又制作了《Treme》。

    如果《火线》开头还带有微妙的戏剧性,在《Treme》里,这种戏剧性变得更淡了,几乎没了。但同样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开头。

    开头就是新奥尔良州传统街区的一个房子里,一个黑人在跟一个乐队领头对话。黑人说,我们只有800块了。乐队领头说:800块?我们每个乐手不到两百,这不行。

    黑人说:再说你们乐手“矮子”都没有来。

    乐队领头:他很快就会来的。

    黑人只好说:为了这次传统节日,我们钱已经花光了。帮一下忙,兄弟。

    黑人伸出手。

    乐队领头这时看到墙壁上靠近屋顶的水痕:水灾淹到那里吗?

    黑人说:是的。

    乐队领头想了想说:好吧。

    乐队领头伸手握着黑人的手,两个人算是达成协议了。黑人笑着把乐队领头的手拉近自己怀里。

    其实这个片段我不能这样用台词复述的,只有你亲自看过才知道,这样一个片段,你看的时候,好像一下子进入了当地的社区,进入了当地的文化,进入了当地的生活。这跟摄影,演员的表演等等,都有关。只通过台词不太能看出来。

    我很迷恋这种东西。一种充满人情味的?或者一种浓厚的生活,你能浸泡其中。(对比之下,这世界上绝大多数影视作品,它们提供的东西,厚度只跟荧幕一样,薄薄一层。)

    《Treme》总共有四季,我上一年看完的。很多东西都只能记个大概了,所以这篇文章题目叫“印象”。上面的两个片段的对话,也是我根据印象大致复述的。推荐直接去看剧集。如果你看完开头的片段,就被某种东西抓住,那么你注定是大卫西蒙的拥趸。如果你看了开头没什么感觉,虽然有可能往下看你能慢慢走进剧集中去,但比较大的概率,你要和这两个剧集分道扬镳。

    这两部剧集的开头,就是这样出手不凡。

    既然是说对《Treme》的印象,我说说里面一些印象很深的片段吧。

    第一季第五集,一个日本人远渡重洋,来到新奥尔良,想为当地受飓风灾害影响的爵士乐手们做点什么。他得知剧中的长号手乐器丢了,买不起新的,他就想给乐手买一把长号。

    嗯……我该怎么描述整个简短的故事呢?总而言之,动人至深。请直接去看吧。

    还有,长号手是在很小的时候,街区里一个长辈教会他吹长号的。长辈的葬礼上,他没有出现。

    后来他吹着长号,穿过长长的墓地,走过来。

    这部剧集中,有大量不动声色的情感。创作者们把这些情感捕捉和呈现的很好。异常动人。创作者们跟在《火线》中所做的一样,是在关注一个又一个生命,是在关注在这个世上的每个个体。成年人,少年,传统中的人,新生代的人,落魄的音乐家,厨师,男性,父权社会下的女性,黑人,白人,性少数群体。

    还有很多印象很深的地方,不一一说了。

    我上一年看完,因为本来对大卫西蒙有更多期待的,但是在《Treme》中,你能感觉到大卫西蒙一开始是想做一些新的尝试,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在后面几季中,他逐渐更多回归到他更擅长的《火线》中的做法,即,通过探案和追踪罪犯来观察社会,通过剖析政治运作来解答社会问题的根源。

    但这不能说他不好。这世界上好的作家,创作者,他们一生只写一本书,只创作一个故事。即便数量众多,细心的人也能发现,这些数量众多的作品只不过是变换讲述方式和人物场景,来重复他们一直心心所念的主题。

    最后想说,伟大的作品有时也许没有影响很多观众,但它们影响了很多创作者。《Treme》中传统的街区以及街区生活被开发商和政府联手摧毁,这个主题影响了大热美剧《无耻家庭》的第九季。《无耻家庭》第九季中一些情节也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

    甚至,我看完《Treme》,我突然意识到上一年国内剧集《平原上的摩西》是从哪里来的了。《Treme》拍出了飓风灾难过后因为执法人员缺位等原因,社会混乱的状态;这种拍出不只是呈现,而是让你看剧集的时候,感觉自己像是走在凶险的街头。《平原上的摩西》拍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东北工业衰落,以工业为支撑的东北社会面临崩溃的混乱状态。

    我没有证据,但我怀疑《平原上的摩西》创作者看过《Treme》。

  4. 这是看完本剧四季的剧评。

    看完第一集搁置了半年,到年初的剧荒期,可不能再耽搁了,编剧里可是有 David Simon 啊。硬着头皮又看了两集,后来就一口气看完本剧。

    为什么开头如此困难,我一开始就遇到了问题,受知识所限,在我认知中的黑人群体都属于非裔黑人,为什么剧中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文化如此接近,为什么他们更愿意称自己为印第安黑人,这些问题在中文互联网我找不到合适的答案。

    在查证了一些资料,可以说一个简单的结论:非裔美国人和美洲原住民都是用来描述同一群人,非洲传统文化逐渐转向土著文化。你很难区分他们之间的文化界限或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It is unclear whether early Black Masking Indians in the 1700s were carrying on their own African traditions, adapting the practices of Indigenous tribes, or creating an amalgamation of the two. One thing is clear, the Black Masking Indians carrying these traditions into the modern era derive from a mixture of African, Indigenous, and Creole people. 目前还不清楚 1700 年代早期的黑面具印第安人是继承了自己的非洲传统,还是改编了土著部落的习俗,抑或是创造了两者的混合体。有一点很清楚,将这些传统传承到现代的黑面具印第安人是非洲人、土著人和克里奥尔人的混合体。

    2022年,《医院五日》算是我很喜欢的限定剧。同样是在卡特里娜飓风席卷新奥尔良,医院五日聚焦医院发生故事,在此之前我也只是听过卡特里娜飓风的强度,从来没有想到还有医护人员在生命威胁下的抉择问题。而《Treme》讲述灾后社区的故事,如何重新开始重新上路,每季都围绕着新一年狂欢节前后发生的故事。每当狂欢节结束,在我一个观众的内心都会产生无尽空虚感。

    我很喜欢 Davis McAlary,我一直在想如果他是现实中的人,可能会被批判成一个成日说教黑人做事的带着利益目的的白人,一个来自富有的精英家庭,居高临下指挥周围的一切。但在我这里,他是一个对新奥尔良黑人文化无限热情,对黑人音乐无限热爱的人。他是真诚的,忠于自我的,力求在每一刻证明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但他某次狂欢节打扮出错了。。。

    Antoine Batiste如何从一个不管不顾风流成性的长号手,到成为一所中学的助理音乐教师。从日常风流的表演者到默默付出的教育人。

    全剧我心碎的时刻,Creighton Bernette自杀,最初的印象是老白男刚学会使用互联网,在线上世界喷天喷地。他的抑郁也许来自于他写不出文字了,来自出版社压力;也许是他恨环境无法改变,政府抛弃了新奥尔良。我看到早晨他去对女儿出门时表达爱,和平日感觉太不一样了。自杀意味着失败吗,失败能成为他们人生的注脚吗。

    一些忘不了时刻

    (1)Creighton Bernette自杀,Toni Bernette 从最初的担忧到愤怒到哭泣, Toni Bernette

    和女儿的对峙

    (2)Davis McAlary 在酒吧自称黑鬼被打

    (3) Annie 参加老吉他的葬礼

    (4)Davis McAlary 当导游介绍新奥尔良地标建筑,但大部分场所都被拆除

    (5)Toni Bernette 调查腐败和老白男警察的误解到消除误会

    (6)每一季的狂欢节和水边哀悼活动

    (7)LaDonna Batiste 被强奸和拒绝关闭酒吧、拒绝离开社区

    (8)Delmond Lambreaux 小号手和父亲的相互不理解,从喜欢纽约到回到新奥尔良

    (9)Janette Desautel 对自己菜品的态度,及帮助解决自己副手移民问题

    (10)Annie 参观展览时看到了Sonny真的在飓风洪水期间救人的照片

    (11)Sonny 每次滑落复吸的深渊

    (12)Albert Lambreaux老酋长在酒吧排练及表演

    (13)Davis McAlary为黑人音乐家维护权益

    (14)Sofia Bernette多次受到警察威胁,以警示她母亲对腐败的调查

    (15)Nelson Hidalgo 和其兄弟对于城市建设拆除的争吵

    说一个我无意中发现的细节,在B站搜 新奥尔良爵士,我发现一个随手拍的街边表演在剧中也是一位表演者。

    未来,等我去新奥尔良时,希望狂欢节和街边表演不要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