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党百年的新片《红船》,比较推荐看全片。
亮点除了官方宣传的对党史的还原度之外,整体视角还是不错的,教育意义挺高,但是说教感并不强,就没那么枯燥。
影片总体来说可以当成两段看,包含的元素很多,家国情怀儿女情长都有,而且里面的角色讲人话,看着不别扭。
影片前后两段都拍得挺清楚的,各有起承转合,完整性很高。
这个好处是时间点好串,也便于观众理解,真的铺开讲的话,大大小小各种事件容易绕晕,挑重点讲才是王道。
为了防止剧透(虽然历史片根本不存在剧透这回事),就简单地梳理一下印象比较深的名场面。
先说靠前的一段:首先,年轻的毛上京驱张,很有武侠片的氛围,把一心救湘的毛拍得很帅。这里也呈现了毛作为思想先驱者之一觉醒的过程。
还有个非常有标志性的名场面,就是1919年李大钊在南开大学的那场演讲,李大钊作为思想先驱,面对学生的提问巧妙作答,虽然影片在这场演讲上所花费的篇幅并不多,但表现得很有力度,可谓掷地有声,让人十分震撼,作为前段的铺陈部分也很是关键。
后面毛的恩师杨昌济过世时,有一段非常很长的情感戏,其中包含的元素非常丰富,也很有看点。最终以包括毛在内的第一批先驱,他们的觉醒作为先导,引入第二个大的篇章,也就是最初党的建立。 整个前半段注重的是氛围营造,国内的忧患、先驱者们思想的转变,这些历史碎片与各个场面链接在一起,最终汇合形成了后半段的开端。
而之后,影片则更偏重对于观众的可看性,也是剧情高潮的部分。
相比起前半段,后半段的场面则做到了让观众们心惊肉跳。在各方势力围捕之下,思想先驱者们要召开创党的重要会议,又要周旋又要隐蔽,可谓是险境重重。
因为这里是党建立初心的著名场景,影片除了着重表现先驱们面临的重重阻碍之外,与两个反派势力如何周旋,如何化险为夷的过程也很有可看性,影片处理得张弛有度,很有紧张的氛围。
最后还是得讲一讲最终的点睛部分,也是全片最有代表性的名场面,就是浙江嘉兴南湖上的那艘红船,可谓梦之伊始。
但影片标题的“红船”一词,含义并不限于百年间的这一闪光瞬间,诸多场面的串联,更让红船多出了一分象征意义,当初风雨飘摇中的国,围坐于一艘小船中第一批创党的先驱,他们一心想要扬帆破浪,救国于水火。
这种胸怀天下的情节,不畏艰辛的觉悟,是真正象征着承载中国强国梦的船,这才是影片最终展现出的名场面,也是真正的“红船”。
影片《红船》利用时间的顺序来表现内容,一条时间线辅之以不同场景的对比和呼应,很符合我个人的口味。我比较喜欢的场景有两个,其一是演讲的画面即李大钊在天津的演讲,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片段,从守常先生对现场一名学生对于“中国人为什么只有走洋路才能救国?”提问的回答,是让我感受颇深的,先生并不是用大道理来侃侃而谈,而是用同学们脚下的鞋子来说明,皮鞋是洋鞋,我们因为它结实和好用而穿它,但穿着洋鞋的我们仍然是中国人,很朴实的比喻却又发人深省。还有一个场景是毛泽东对于恩师杨昌济先生去世时的表现,或许是我们总觉得伟大的人似乎都不必受到生老病死的磋磨,但从影片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毛泽东个人情感的流露,伟人也是人,他也拥有青春少年时光,在那个年纪,他也会挫败、会无奈、会痛苦。没有一个人是生来就懂得许多道理并且如此伟大的,他们都是在被太多的苦难所打磨成就的。这部影片中有不少警察和抗议人士冲突的画面,让人感觉非常的心酸,也是很好的侧面描绘出了当时那个年代,仁人志士向上走而不怕压迫的精神。千人千面,我只是众多哈姆雷特的一个。但是我仍旧特别想向大家推荐这部电影。正所谓思想感悟是人的重要部分,对于精神文明的建设,我是很推荐此类红色文化的良心影片,我想大家对于理解繁杂的书籍和资料是很有限的,红色文化永不褪色,因为我们都是传承者。最后,大家可以从影片中自行体悟,在此我就不多加赘述了。
与以往的建党题材电影不同,《红船》并不止着眼于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而是比以往同题材电影更注重电影本身的情节和可看性,在对于人物塑造、叙述角度等多方面的塑造上下了更多的功夫。这让我觉得特别难得。就简单以人物塑造来说,影片中关于毛泽东的塑造,不仅用他个人的成就事迹来呈现这一人物的形象,还通过了杨开慧这一人物,借由塑造他与杨开慧的情感关系呈现毛泽东细腻柔软的一面。这种塑造。方式也比之前的建党题材影视作品显得更加细腻和丰富。
从视听语言和拍摄方面来看,影片里镜头拍摄方式的运用十分丰富。这样丰富的镜头语言使得故事的叙述丰富立体,人物形象深刻饱满,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在场景拍摄上,学生起义、赴京请愿等场景运用了大量的群众演员,正如制片人叶进军所说,“场面大、角色多,大家都是怀着敬畏之心和工匠精神来制作这部电影。”而且在电影细节的处理上也十分有意思。例如在《晨报》社长告诉毛泽东自己不能刊登他的文章时,社长的手微微颤抖举起来一枚子弹时,镜头将子弹虚化,聚焦于毛泽东震惊的神情上。借由这样一个颤抖的小细节,导演用镜头呈现出那个时代起义改革的艰难与困境。
再说这部电影里面音乐的运用也是十分技术纯熟,功底扎实。在音乐的使用上,《红船》这部电影兼具纪录片和故事片的特点,大量运用噪音、环境音加强影片中历史事件特有的沉重感。噪音贯穿整个《红船》,无论是路边面馆的碗筷碰撞声,还是街上人群的交谈声,或是市场中叫卖声,又或是路上的脚步声、车轮滚滚声,导演似乎对这些噪音特别钟爱,他将这些嘈杂的声音独立起来,构成独特的叙事手法。这些声音有力的还原了当时的生活现状,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之中,并赋予当时以时代的张力。而背景音乐的使用也十分贴合故事情节与情感表达。例如在军官抓捕陈独秀时紧张的音乐,李大钊演讲时激昂的音乐以及毛泽东目睹同伴放弃情愿却无能为力时悲凉的音乐等都用音乐加强了电影气氛的渲染。
总的来说,我挺喜欢《红船》这部电影。我觉得它也十分适合青少年观看。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我衷心地希望新青年们能够像影片中的毛泽东等人一样,勇于承担起强国梦的社会责任,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有革命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这是今天看完《红船》后脑子里一直在闪烁的话。
去光荣地受伤,去勇敢地痊愈自己。愿意这样期待我的生命,直到生命的尽头,愿意是一个伤痕累累的人,殉于对人世的热爱之中,以血泊酹我衷心敬仰过的天地。
会议的召开是幸运的,我们无数次说起密探的到来是如何的惊险,电影里则充分展现了这一点,勾勒出当时上海租界区的复杂时局,波诡云谲、危机四伏。电影对这起历史事件的真实呈现,非但没有削弱会议召开的不易,更增添了一份传奇,在那样的环境里安然无恙的传奇。
最让观众感到意外的是我们与大组织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的呈现,虽然描写不多,但是向观众交代了复杂环境下,诞生背后经历了复杂的拉锯,更让人觉得不易。我们看过那么多的影视资料、视频资料、书籍资料,可以说《红船》从根本上尊重了史实,尊重了革命先辈。我们的成立,不是某一个人的胜利,是一群人,一个时间,围绕着一种信仰的胜利。
影片的教育意义也恰恰体现于此,片尾罗列出的每一个为了今天作出贡献作出牺牲的革命先辈,摒弃了“只见个人,不见社会,不见现实”的传统拍摄角度,对当代青年学习党史具有教育意义,适合青少年或小朋友们在家长和老师的陪同下观看讲解,明白当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影片中的很多桥段明明不煽情,却让人有种热泪盈眶之感。每当看到我们曾经排除万难积极斗争的事迹,心中的力量就会升起。
这些先辈们的牺牲,换来了赤旗的天下,虽然他们看不到,但是日月已然换了颜色。革命年代,整个世界都是残酷的,也是浪漫的。无数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就为了找到拯救国家的路。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和不懈的坚持努力,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站了起来。
为了营造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影片对每一个角色的光影都做了处理,军阀是昏暗的、青年是阳光的、表达杨开慧和润之的爱情时,是从雪夜的冰冷到大婚时的艳阳高照、表达陈独秀先生在印刷厂同润之赠予《宣言》夜读到黎明的场景时,天蒙蒙的亮了,照亮了整个山河大地,工农群众的天就要亮了、到了影片结尾毛泽东和何叔衡的对话时,整个北京都变成红和金的天下,整个世界新生了。
值得一提的是候京健老师的演技实在好,还原了观众心目中的青年毛润之先生。整个电影的叙事是围绕着在红船召开会议成立的始末,以习总书记提出的“红船精神”为纲,以毛泽东的思想成长为叙事主线,全方位呈现诞生过程,在这个特殊的月份特殊的日子里,这部电影太应景了。想到央视直播的百年特别节目,漫天红旗飘扬,夜晚烟花烂漫灯火辉煌,这个世界最终成了他们想要的样子。
感谢《红船》上的革命烈士们,你们的理想,终于成为了现实的模样,我们来替你们延续这个世界。
文/李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