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在英国是和印度同时上映的,上映之后的那个周末我立刻就去看了,因此有幸成为了第一批看这部电影的人。看完之后到处和小伙伴们安利,没想到这部电影要在中国上映了,真是超开心der!我甚至还开玩笑说会不会是因为我强烈推荐才会被引进(o´ω`o) 这部电影,完全没有任何特效,没有华丽的舞蹈,没有追逐与武术片段,也没有年轻帅哥美女(只有老帅哥阿米达普·巴强),完全靠着优秀的剧情通过了审核,成为了中国每年进口的配额国外电影之一,足够说明电影最重要的灵魂还是剧情。 本文涉及剧透!本文涉及剧透!本文涉及剧透!不要说我没有提醒!!! 如果只从表面来看这部电影,可以当做是喜剧,毕竟主角是两个超级可爱的老爷爷。102岁的老顽童爸爸要把75岁沉迷于养生的儿子送到养老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儿子送入养老院的爸爸”,儿子只好完成父亲那些看似无厘头却别具深意的挑战。 但是如果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这其实是一部非常严肃的电影,父母用尽自己所有的能力去爱子女,而子女却并不一定能给予父母相同的回报,甚至有可能伤透父母的心。 当然肯定会有人说“爱是不求回报的”,但平心而论,如果你与老伴儿对自己的孩子倾尽所有,老伴儿弥留之际唯一记得的人就是自己的孩子,而这个孩子却以各种借口不回家,老伴儿只能含恨离去,这种情况下还能说出“不求回报”这种冠冕堂皇的话么? 纪伯伦的《孩子》中写到: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由生命本身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 这部电影其实也表达了类似的主题,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你可以给予他们你所有的爱,你可以保护他们不受伤害,但却无法左右他们的思想与灵魂。 102岁的老顽童的儿子是75岁的养生大爷,75岁的养生大爷的儿子是40岁左右的不孝中年人,老顽童费尽心思想要保护自己的儿子不受孙子的欺负,因为他知道如果一旦自己不在了,溺爱儿子的养生大爷肯定会落到无家可归的地步。 因此老顽童才会根据养生大爷经历过的事情来安排一项又一项的考验,让他回忆起自己的妻子,让他不要再总是无病呻吟,让他通过剪掉自己自童年时期就一直抱着的毯子来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让他想起自己的儿子小时候是多么地可爱……只有通过这一切考验,才能有勇气面对真正的敌人,那就是不孝子。 这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是老顽童说的:“我不会让你儿子打败我儿子。” 第一次听感觉略矛盾,“你”在这里就是“我儿子”,而“你儿子”是“我儿子”的儿子,仔细思考之后则与格鲁斯坦·斯泰因的“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有异曲同工之妙 特别关键的剧情我都没有说,真的不能再剧透了,希望大家喜欢这部电影,看的时候能让你又哭又笑,看完之后则会让你陷入沉思。
唱给父亲的歌曲有很多,而我最爱的是陈奕迅的《单车》。我没有坐过父亲单车的后座,童年时期,我爸爸骑的是铃木王摩托车。小时候,只要爸爸没有工作,他就会带上我和弟弟开着摩托车游荡,逛遍家乡小县城的大街小巷。我伏在爸爸的后背,坐在摩托车上快速朦胧地认识这个世界,那时候的日子像拂过耳边的风,清凉舒适、没有压力……
在我的字典里,单车、父亲的后背是有关父爱的一个意象,它甚至是一个时代关于父亲的集体回忆。孩童们以为父亲的后背可以依靠一辈子,不曾想过我们迟早要离开这个宽厚温暖的男人。所以,在长大成人之后,在社会上浮浮沉沉、历经挫折之后,一想到单车、想到曾倚靠着父亲的后背过无忧无虑的日子,就会涌上一股温暖而又悲凉的滋味。
我们都觉得,孩子的长大、父亲的老去是一种残酷、无奈,而《老爸102岁》则提供了另一种想法,原来,成长和老去还能这样玩,姜还是老的辣,你爸爸永远是你爸爸。
《老爸102岁》里的老爸达特利,102岁了却依然充满活力,他不惧怕老去、永远都在尝试新事物,一个老年人的身体里居住着一个年轻人的灵魂。所以,在面对75岁守旧刻板的儿子巴布时,老爸很生气,这么一个“活着嫌累心、死吧又害怕”的人不配和我居住在同一屋檐下,他要把儿子送进养老院。
国人讲究安享晚年、讲究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这在达特利身上,通通不管用,谁说老年人就应该呆坐家中小心翼翼等死?他去踢球、去吹萨克斯,还要去登高峰,他活得比很多年轻人还任性,这老头简直“大逆不道”。
在惧怕衰老已然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焦虑的时候,人人谈老色变,国人审美只认少年感、少女感,中年女星脸上每多一道皱纹,自媒体就会铺天盖地地讨论该女星美人迟暮、风光不再……而《老爸102岁》男主达特利的出现,以102岁的英姿告诉人们——老子自有精彩。
他雄赳赳气昂昂地,拉着惜命的儿子去做儿子害怕尝试的事物,列下一系列改造儿子的任务,身为老子的儿子,你就要拥有配得上老子的智慧和勇气。他表示,身体上的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老,可怕的是你向年龄妥协而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心,失去了对未知的期待。人,要保持赤子之心,才能永远年轻。最后,这位老爸成功说服儿子感染了这份年轻心态,让儿子重获一张未婚夫的笑脸。
有时候,人要相信经历,虽然该片的儿子已经75岁了,但比他多活了几十年的102岁老爸还是要更加知进退、更加明白人生的意义。相比起苦兮兮在家里等待子女归来、看着春晚小品《常回家看看》流泪的父母,我更愿意看到这种游戏人间、享受生活的父母。
比如说,面对几十年不回家的不肖子孙,这位老爸态度超酷,他劝儿子放弃这个不孝子,忘记他吧。这正是本片最勇敢的一点——不止不服老,而且不顺从传统东方家庭观念,大胆劝父母放手。
其实,父母也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只是他们把孩子放在了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上,愿意放弃部分自我成全孩子。而一旦父母重新拥有完整的自我,意识到孩子不是人生的全部,他们会拥有更大魅力,比如忙着看言情小说忘了回孩子微信的妈妈、又比如60岁了才发现自己的人生爱好是摄影满世界跑去拍照的爸爸……他们不会望眼欲穿乞求儿女的爱,而是着眼于自己的人生,如果世界上多一点这样的父母,大概社会新闻就会变成“父母三月不归家不接电话,子女用红包唤醒迷失的亲情“。
自我、独立、通透练达,不作孩子的附庸,这正是电影里的老爸迷人的原因。仔细想想,这似乎是一条放在两性关系里也适用的道理,归根结底,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两性关系,有时候都是人性的较量。
在人性的较量上,这位老爸以阅历取胜,在人生的比赛里,老爸也未曾有过败北。他给观众提供了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一条“抗老新思路”,无论多大年纪,都不要放弃折腾,只要想浪,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年轻人不要以为年轻很了不起,谁都曾是少年,但你能曾是老年吗?
有了这样的老爸作为榜样,我不再觉得孩子长大离开父母是一件悲凉的事情,在孩子成长、父母老去的过程中,各自的每一步路都没有白走,成长、老去是在生命里划下年轮,这些让人生愈加丰满,这是活着的证据。
这是一部探讨应该如何老去的电影。
当你老了,岁月让身体变得极其容易受伤,是应该像巴布一样做一个保健老头,吃饭、洗澡、血压、看医生一切都是刻板化,用程序化来为自己的健康做一道藩篱,还是像达特利这样洒脱一切,想出门就出门,想听歌就听歌,想跳舞就跳舞,用自由挥洒着人生的时间。
七十五岁的巴布活得像个七十五岁的老头,一百零二岁的老爸活得像个二十八岁的小伙子。
电影要告诉你答案很简单,自然要像帅帅的达特利这样,把人生活成一道流动的风景,而不是如同僵化的达特利,每一天都是在重复昨天,活到五百岁也如同只活了一天。
大道理谁都懂,做起来才是最难的。
怎样做到,电影里给了两个答案:
其一是笑对失去。
电影里最让我感慨的一段,是巴布为了完成爸爸交给的任务,一天之内,走过了小时候的玩过的水泥飞机,在里面短暂回忆儿时的快乐时光,然后来到孩子喜欢的教堂,在那里思念了一会当年的天伦之乐,然后来到妻子最爱的蛋糕店,最后乘上马车回忆和妻子最幸福的时光。
刻板的巴布把蛋糕给人们分食完,他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
这一幕让人感叹,原来人的一生幸福是如此短暂,身在其中尚不得知,一旦老了,回忆起来,不过区区几个景点,几处往事。
老去就意味着失去,巴布失去了自己的童年,失去了天真的儿子(换来势力机心的儿子),他失去了挚爱的妻子。
怎样老去,就必须思考怎样面对失去。
巴布的选择是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达特利也曾痛苦过,在他叙述中,他也在巴布妻子去世的时候为孙子决绝疯狂打电话,伤心欲绝。伤心过后,他却说既然失去不能控制,那我何不笑对失去。
妻子走了,你可以用情书来唤寄托你的思念,你可以用最肉麻的话给时间打上爱的烙印,让孤单的日子充满甜蜜。完全不必把自己搞得那么狼狈,仿佛自己是岁月的手下败将。
达特利以送儿子到养老院这一荒唐举动,通过给儿子布置任务的方法,一步步唤起巴布内心昔日的激情,终于让巴布有勇气撕毁心理依赖的毛毯,告诉他,当你老了,不必因循守旧,有些东西该割舍就要割舍。
面对失去容易,因为这是无奈之举,主动割舍却是最难。
所以第二点就是要能主动割舍。
巴布能割舍最心爱的毛毯,却不能割舍那多余的亲情,
他无法直面儿子已经是白眼狼的事实,他不能相信天真可爱的儿子已经一去不返,他宁可被骗也要见儿子一面。
达特利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他面对现实,不要被白眼狼的虚情假意所迷惑。
达特利在给巴布过生日的时候毅然把孙子的的鲜花藏起来,把电话替巴布关掉,偷偷拔掉电话线。然后第二天告诉巴布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过生日的时候不要想不开心的事情。
可是不开心还是要来怎么办?
达特利的方法就是如同剪掉那条破毛毯一样剪掉这样的亲情。
最终在一百零二岁老爸的调教下,七十五岁的儿子成为生活的勇者,学会了用洒脱打败岁月。他接过父亲理想,要活出吉尼斯世界纪录。
整部电影没有大制作,也没有印度电影常见的大型歌舞。
看似简单的剧情却引人入胜,父子两个人的对手戏,时而让人捧腹,时而让人感动,时而让人落泪,虽然都是爷爷辈的人物,但七十五岁和一百零二岁之间那父子亲情一点都不少,达特利一句“我不会让你儿子欺负我儿子。”听起来有着父爱的大气磅礴,品起来却有点好笑,再想想又有些心酸,特别是当最后爸爸说出自己良苦用心所在的时候,让人十分动容。
但是即便被岁月带走也无所谓了,因为老爷子已经将自己的法宝传给了儿子,那就是洒脱而活,当他让巴布在临终之际为他吹响口哨的时候,那就代表着告诉岁月,我还没老,我儿子也没老。
你可以带走我,你打不败我。
上周跟表姐一起去看的点映场,她还没看到结尾就哭了(我没哭)。故事总体很温情,表面讲父子关系,其实暗含生活智慧。那句“我不会让你儿子打败我儿子”出现了两次,每一次都锤在心上。
这是一个关于祖孙三代的故事,在平凡人的生活中提炼出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到底什么是爱?什么是孝?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空巢老人以及他们应该怎么生活。
电影中的“我”是老爸达特利,一个102岁的叛逆老头,热爱生活,精神饱满,赤手空拳走遍世界,有股不输年轻人的潇洒劲儿。“我儿子”是75岁的巴布,他有点无趣,因为害怕生病,每日检查身体,因为怕忘记事情,连门上都得贴纸条提醒自己关好热水器。他进入了一个害怕死亡但在等待死亡的死胡同。
故事前半部分的设定大胆有趣,一开头就给观众扔下一个炸弹——老爸要把儿子送进养老院!这也有点太新鲜了吧,在国内都能上社会新闻版面了。所以,巴布为了继续住在家里,不得不跟达特利签订不平等条约,并配合老爸完成任务。
其实,单独看巴布的生活,并不会觉得奇怪。因为很多空巢老人都跟他一样,没有子女陪伴,只能自己照顾自己;对世界没有什么好奇心,只愿意去熟悉的地方;对旧事物不舍得放手,好像就能活在过去美好的回忆。而这种麻木、死气沉沉的生活,活一天和活十年到底有什么不同。
人们都说年轻时要奋斗、要努力、要珍惜生活,为什么年纪大了就甘于白水一样的日子呢?
所以,102岁的老爸想要一点一点撬开巴布密封好的外壳,希望儿子看到生活的美好,看到阳光普照,闻到芬芳香气,让他知道只要多去发现就会有新的收获。
但巴布一开始并不理解,他被迫接受“改造”,前面两次还显得愤怒且委屈,不管是写封情书给已去世的妻子钱德里卡,还是剪掉喜欢的旧毯子,他都有点不情愿。不是不情愿写情书,而是不知道怎么写,更逗的是在情书里吐槽自己老爸的“专制”和“蛮横”。
当然,最让巴布感到震惊的是,老爸留给他的最后一个任务是“当你那个忘恩负义的儿子回来敲门时,你就让他滚出去”,可对巴布来说,这是最困难的事。
这也开启了后半部分的揭秘环节,为什么老爸一定要让儿子改变?为什么他会说出对自己孙子这么不客气的话?而巴布最后的选择又是什么。
通过叙述我们知道,阿莫是巴布的独子,三十年前去了美国,之后就没有回来过。按照达特利的描述,他是个自私的混蛋,只会遇到困难时向家里要钱,却一直用不同的借口让自己过得更好,并且希望巴布理解,那句“I hope you understand”就是最佳写照。
最让人心寒的是,钱德里卡因为生病,慢慢忘记了所有人,却唯独记得远在海外的独子。她拿着照片,一遍一遍地抚摸,只想在临终前见一见自己的阿莫。
我一开始以为巴布真的被这份亲情绑架了。他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像一个乞丐那样乞求对方的施舍。哪怕心里知道对方是混蛋,可血浓于水,无论如何都不能割舍。
所以,他用自己的方式对抗达特利,绝不同意完成最后一个任务。可当得知老爸为什么要“改造”时,他羞愧、震惊、难以自持。他和阿莫是父子,跟达特利又何尝不是呢,将心比心,突然懂得了儿女都是父母的软肋,过去的抱怨、愤怒、争吵也是另一种“混蛋”表现吧!
至此,我们才明白导演在用一个或许有点老套的理由,在刺激75岁儿子的生活,就像是点亮他因失去妻子、儿子而暗淡的人生。
最后的高潮,当然是巴布重燃生活的热情,不再围绕着儿子一家活着,开始创造自己的幸福人生。而达特利也的确完成了“我不会让你儿子打败我儿子”的心愿。
印度电影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这里,总会用一个让人又哭又笑的故事,带出人人关注的社会话题,不管是《摔跤吧,爸爸!》里的女性地位,还是《起跑线》里的教育资源和贫富差距,好像每一部电影都在扎扎实实的碰触一个问题。或许没有因此得到某种答案,但让更多人开始关注、思考,也是电影的价值。而《老爸102岁》里,也不乏我们身边会出现的空巢老人、独子家庭问题,也是引导大众探讨、正视的机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