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离别七日情 This Is Where I Leave You(2014)

简介:

    父亲的去世让贾德(杰森·贝特曼 Jason Bateman 饰)回到了久违的家乡,同样回到这里的,还有贾德许久未曾谋面的兄弟姐妹们,父亲的遗愿将散落在天涯各处的他们重新聚集在了一起,共同度过七日短暂的时光。

演员:



影评:

  1.         《离别七日情》是一部让我很尴尬的电影。里面很多我喜欢的演员,有好笑的台词和桥段,有亲情爱情,按理说应该不错,但是看完以后就是很不舒服。我第一遍是在飞机上看的。第二遍在大屏电视下看的。有时候研究差强人意的电影错在哪里了比研究好电影学到的东西更多。所以在二次观看后我决定分析下为什么这个该有的都有的电影如此令人失望。

    不清楚的人物主线

            按照编剧自己的话说,全片的主角是Judd,一个一生都按照计划来走却突然发现自己生活的方式一直是错误的中年男性白人。结尾能看出来导演在努力往回扳,因为最后的落脚点还是Judd找到自我,总算不再追寻常规。但是整部电影被他的亲戚稀释很多。完全没有找到平衡。如果是关于群戏的,不妨大胆放开。而本片恰好卡在中间。这和编剧有关系,原著小说作者自己就是编剧,有涉嫌不敢删的嫌疑。不清楚的指向性导致观影结束后我们不知道这是关于谁的故事。如果是关于家庭,每个人物都很模板化,因为篇幅有限。如果是关于Judd,他的成长过程又没有被具体的刻画。

    父亲尴尬的地位

            挂掉的是父亲。可是全片没有一个人把他当回事,好像只是借他去世的由头,所有人回家来撕撕逼。这我能理解,毕竟这不是关于他们父亲的故事。但是结尾Judd被电线短路,想起自己的爹,开始痛哭,编剧用这个桥段来解释Judd最终的释放,我觉得非常投机取巧。全片都没爸,最后情节需要了就来个回忆杀,未免太任性。

    情景喜剧般的指导

            虽然有着电影质感的镜头,一开始撕逼,走位就特别情景喜剧。同时演员们台词说的太溜了,做作感很强。”Acting is reacting.” 令人信服的表演来源于演员之间自然的对话,让人感受到对话是实时发生的错觉。可是很多嘴炮的戏,是一个妙语接另一个妙语,一点空隙都没有,少了很多自然性。这就是导演的问题了。和编剧也有关系,因为每个人物都是相似的损嘴,一旦嘴炮开始,我们就分不清谁是谁了,没有区分度,涉嫌为了撕逼而撕逼。

    桥段的拼凑感

            忘记是谁说的了。一部好电影,至少要有六个能让人记住的场景。本片我至少记住了两个。一是Judd和Annie在躺在冰场上,二是兄弟三人在教堂里抽大麻。单独看,都是有意思的场景。但是完全没有贯通性。虽说人物上都有Judd来串通,但感觉并不是很有机的联系。再比如医院撕逼大战,那个绿茶婊的前妻怎么会脑残到把劈腿男也叫过来,典型没情商啊,一看就是编剧觉得“哎呀我们应该再凑一个令人记忆深刻的场景”而安排的。因为前妻一直在道歉,一直是眼泪汪汪,一直没有绿茶婊的气质,突然在医院这里绿茶了,很让我意外,觉得被骗了感情。这估计就是拼凑感的来源:为了情节完成度而牺牲人物。再比如Judd的嫂子疯到跑床上来勾引他,却没有任何铺垫,只不过为了服务兄弟们的又一次掐架,真是让人翻白眼。

    依赖音乐营造质感

            我敢说,把音乐一去掉,本片的欣赏度又会下降很多。这种清新治愈的风格很大程度上是配乐营造的,因为音乐对观众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力。当观众不知道这个场景自己应该是如何感受的时候,你一用音乐,他们就知道应该获得什么感受了。这样做的危险性就是如果场景本身没有情感内核,只是利用音乐来激发观众情感的话,时间一久,大家就会发现不对劲了。这便是看完本片后的尴尬感的又一来源。咦,我明明觉得很好看的,一切都很对劲啊,一旦音乐的魅力隐退,就会发现情节和人物上没有能持续这种情感动量的东西,因为每个人物都是单维的,记不住。

    结语

    《离别七日情》证明了好莱坞和中国电影现在共有的问题。当制作水平越来越专业的时候,当我们可以轻易的用音乐,摄影,场景设计等营造某种影片的氛围的时候,如果没有很好的人文核心去匹配这种氛围,电影依旧会是令人失望的。现在中国影市资本跟上了,技术上跟上是早晚的事。但是如果编剧没有跟上,再好的制作水准也没办法。好莱坞也是一样。原创作品越来越少,大部分是小说改编,因为风险更小,但这并不是持久的方法。或许《离别七日情》的原著小说很有欣赏性,但是电影作为视觉媒介,有着自己的叙事语言,不能过度依赖心理分析(除非你是伍迪艾伦)。说白了,还是要雇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有时候让原著作者改编自己的小说成电影,真不见得是最好的方式。都应该学学人家《阳光小美女》,踏踏实实讲故事,而不是为了撕逼而撕逼。

    版权:
  2. 这是原著的图书页面,封面做的小清新了,幽默感没出来,但是文字还是超棒的,看原著就可以想象电影会有多牛叉。
    以下是书的介绍,很可能涉及电影剧透,大家谨慎,但是我是从下边得出,这部电影是一定要看滴。
    福克斯曼先生过世了,他的儿女们,在母亲的严肃谎言下,用各种各样啼笑皆非的形式纪念他,包括在教堂里抽大麻、在守灵时大打出手,毁掉情敌的名车……
    福克斯曼家因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渐行渐远的兄弟姐妹,通过为父亲守丧七天的相处、冲突甚至“狼狈为奸”,找到了彼此疏远的原因和再次亲近的方法,找回了童年时亲近的感觉,找回了他们心目中的家人……
    谁来替我照顾妈妈?这本书是强纳森·崔普尔2009年出的一本小说,当时在美国引起了很大的风潮。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后来华纳兄弟以天价签下本书,将这本书带来的风暴推上高潮。强纳森·崔普尔非常擅长写坏男人、家庭危机等,他总是用非常幽默辛辣的语言、明快的风格去描绘在众人眼中看起来很不愉快的现实生活,让人们感受颇深,但是却从不给人们带去消极的东西,也就是人们在阅读他的书时会有极舒服的感受,而非感到阴暗与纠结。
    本书将改编为电影,导演为格里格·伯兰蒂。格里格·伯兰蒂是一位美国电视剧界的金牌制作人,他曾编剧、制作了《罪恶财富》(Dirty Sexy Money)、《兄弟姐妹》(Brothers & Sisters)等,他最近一次执导电影电影数十部,其中《我们所知道的生活》及电视剧《兄弟姐妹》(Brothers & Sisters)在国内积攒了不少的人气。也相信,《谁来替我照顾妈妈?》将会成就他另外的事业高潮。
  3. 一部喜剧 但是又比那些纯搞笑的喜剧来的有意义
    一口气看完 笑了好多次 又想了好多次
    多次被小朋友拿着便盆马上脱裤子拉屎的样子萌到
    只想说 每个大人的生活好像都是不高兴的 好像大家总有烦恼
    然后就是被他们之间的亲情给感动到了
    特别是姐姐被弟弟扛起来的那一刻 会觉得 家里人多真好
    还好我不是独生子
    潘妮真的还不错的 长得不错 嘴管不住 但至少真诚
    很喜欢那种性格的女生
    生活中随处都是意外 那么就让意外来得更猛烈些吧

    在看保罗的时候总让我跳片到纸牌屋 想当年因为他死了
    我都不看纸牌屋了

    PS:总觉得结尾贾德开走那辆保时捷是个BUG 他弟明明就把钥匙拿走了
  4. 家庭戏也是美国主流电影中的重要类型之一,这类影片没有任何用特效和剪辑炫技的可能,实实在在地考验着编剧功力、导演的把控能力和演员的演技。它几乎就是在演绎每个人的生活,把你可能遇到的和经历过的一切囧事都糅杂在一起,让你可以笑中带泪地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这类影片靠的就是这股亲切气场带给观众某种感动。
    这类家庭戏有不少经典之作,例如去年那部由朱莉娅•罗伯茨、梅丽尔•斯特尔里普等大牌影星主演的《八月:奥色治郡》就是一部巅峰佳作。从故事结构上讲,这部《离别七日情》与那部电影很像。属于经典的因为一个重大事件,让原本疏远的子女重聚大家庭的故事。久病的父亲去世,无神论的老人却突然留下遗言要求子女为自己守丧七日。早已离家的子女们从各处赶回,一边抱怨一边无奈地重聚旧宅。他们各自带着自己的心事来到这里,应付着各自生活中的窘境,还要努力弥合兄弟姐妹间的疏离感,这短短七天,有美好有冲突,也有互相的慰藉。
    这群孩子被母亲召回老宅,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又一次重回孩童状态。他们在地下室里翻找着老照片,然后兄弟们就像变回了嬉闹的小子,已为人母的女儿们也有借口拥入母亲的怀抱撒娇任性。他们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以某种借口卸下了平日里成年人的面具,这个重回孩童的过程从尴尬到随性,本身是一种治愈。
        家庭戏的经典模式和最困难的部分就是呈现无法言说、也没有对错的复杂性,它的一切都以琐碎的形式呈现,没有传统戏剧中的正派与反派,没有明晰的故事线和戏剧冲突,或者说,随时随地都处于微妙的戏剧冲突中,它依靠一个个让观众感受到亲切的生活细节带动情绪。《离别七日情》是由一群电视剧演员撑起的,出演过《新闻编辑室》的简•方达,在《裂痕》中演绎精明女律师的萝丝•拜恩以及在《纸牌屋》中有精彩表现的寇瑞•斯托尔等等。虽然不是电影大咖,但这群堪称优秀的剧集演员在一部影片中飙演技,也绝对为这部家庭题材的影片提供了质量保证。
        这群兄弟姐妹中有人陷入婚姻危机,有人为不孕苦恼,有人玩世不恭永远长不大……他们每个人面临的麻烦和尴尬都是真实生活中一类人的集合,而这个家庭整体上所呈现的就是生活普遍意义上的“真相”,那些无奈、感动、苦痛与甜蜜。《离别七日情》这类电影考验导演功力的是,如何拍得真实、幽默但却不狗血。和中国那些八点档家庭剧一样,这个有关家庭和丧父的电影中,也涉及财产的争夺以及兄弟的不睦,但他们却以非常幽默、达观的视角去呈现这些桥段,最终也都被亲情化解。最有意味的是,母亲最终告诉儿女,其实守丧七日并非父亲的遗愿,而是自己的主意。这个平时有些桀骜不驯的老太太其实内心柔软,她明白子女们各自处于怎样的困境中。她用这种方式为大家进行了一次心理课程。正巧,她自己就是个过气的心理治疗师,子女们对于她那个身份曾都有些不屑,但这一次却被结结实实地改变了。
        陷入婚姻危机的男主角嘉德,某种程度上是这群家庭成员中接替父亲的角色,持重、本分,而他也担负着道出整部戏“戏核儿”的角色。就像他所说,“我一直在打安全牌,从不越界,但现在还是落得这个下场。”这是他对于自己前半生的反思。在这一场重聚和内心洗礼之后,他终于明白自己的问题,他对邻家姑娘表白,“生活不是完美的,也不应该是完美的。它应该天马行空,出乎意料,还有错综复杂。”七天之后,他们都会重回现实与俗常,但他们可能会就此拥有不同的视角。因为他们曾经站在高处重新审视了一遍自己的生活。
    (发表于《中国新闻周刊》。周刊编辑部微信公号:“百万庄的小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