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海莲娜:画布人生 Helene(2020)

简介:

    故事发生在1915年。海莲娜是一位被遗忘的艺术家,她与年迈的母亲一起生活在乡下。距离她上一次办画展以来已经过去了很多年,海莲娜继续坚持着自己的热爱——绘画。当一个艺术品经销商发现了海莲娜和她的159幅令人惊叹的画作,并想要组织一个大型个展后,一切都会改变。但是,海莲娜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是她与埃纳尔·路透的相遇带来的。埃纳尔是一位护林人,也是海莲娜及其艺术的狂热崇拜者。他成为了海莲娜的知己,也与她发展出了一段以悲剧告终的亲密关系。

演员:



影评:

  1. 本篇为北影节云影院第二场《海莲娜:画布人生》的映后文章,当晚,我们和艺术家潘琳、极地光影策展人王凯梅聊了聊芬兰艺术家海莲娜抽象又前卫的创作风格,坦率又执着的生活做派,并各自分享了对于女性艺术家争取平等机会的渴望。

    《海莲娜:画布人生》

    我的画不是用来解释的,我的画是用来感受的。我不愿意被叫做女性艺术家,我愿意被叫做艺术家。

    映后嘉宾 艺术家潘琳

    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完全没有发现任何技术性的问题。她用刮刀、用画笔的时候,真实地还原一个画家作画的过程,包括她反复揣摩一张画有没有完成,再退后躲到另外一个屋探出头来,那种很复杂的心情。

    映后嘉宾 策展人王凯梅

    我们的都市言情剧,女性要么被男性塑造成一个好妻子好女儿,要么因为一位男性的背弃而重新发现自己才能够成为女人。而海莲娜用包容心和同理心去重新接受埃纳尔,最后埃纳尔成了她最重要的一个批评家,她的好友,他们一生一直保持通信。这是一个100年前女性的胸怀,我希望这个电影能给我们今天在场的女性观众一个启迪。

    北影节云影院观众

    @nikki 选座的时候好像把三维的自己扔进了二维的世界,有趣!
    @马丁 我非常期待这部片子,17年还去过一次芬兰,一直都想有机会再次回去。
    可DIY的票根

    简介:芬兰女性画家海莲娜

    王凯梅:大家好,我是凯梅,非常开心和大家一起看这部芬兰电影。我做艺术策展,五年前创立了一个北欧电影节叫做极地光影,最近一段时间跟和观云影院做了很多合作,尤其是疫情当中,大家没有办法进电影院,我们就移步网络、在云端看了很多电影。今天很高兴介绍给大家,一位在芬兰非常有名,但是在国际画坛上还鲜为人知的芬兰女艺术家海莲娜·夏白克。

    2018年开始在国外兴起Metoo运动,强调女性在各个岗位当中受到平等对待,随着Metoo的兴起,不管是艺术史上还是电影史上,历史上被忽略的女性被带回到大众的关注目光当中。比如说2019年,很多世界级的美术馆都在做女性艺术家的展览。《海莲娜:画布人生》就是让一位来自芬兰的现代主义女性艺术家走到聚光灯下的影片。

    我简单介绍一下这位艺术家。2019年英国皇家美院为她做了一个大型回顾展,让她的名字回到世界艺坛的主流艺术家群体。海莲娜活到八十多岁,绘画风格经历了学院派写实主义,自然主义,表现主义,直到她生命尽头的作品,虽然是在画人像,但是几乎在画抽象。在艺术史上她虽然和蒙克的生卒年份几乎相同,但是我们对她所知甚少。

    Helene Schjerfbeck: Self-Portrait, 1912. Finnish National Gallery Ateneum Art Museum, coll. Kaunisto.

    电影中有个小细节知识,电影中的海莲娜讲的是芬兰语,但芬兰其实是有两个官方语言,一个是芬兰语,另一个是瑞典语。历史上,芬兰曾经有300年被瑞典殖民,所以在芬兰的所谓上流社会中瑞典语。海莲娜本人受过良好教育,母语是芬兰瑞典语。北欧电影很大一部分资金是由国家电影局给的,如果在芬兰拍一部讲瑞典语的芬兰电影,电影团队一定拿不到基金,而且国家电影局也想强调海莲娜作为芬兰人的形象,因此电影违背了史实,让影片中的海莲娜讲芬兰语。

    我想问问潘老师,怎么看待电影当中海莲娜的扮演者?我看了一些资料,这位女演员劳拉·布林为了能够在影片当中展现一个真正的画家,学了半年画,一个画家一直在她身边做导师,所以整个电影当中看到的海莲娜的这些笔触,用刮刀画笔的动作,全是没有替身演员自己亲手来做的。劳拉·布林得过欧洲年轻演员未来之星的称号。她把海莲娜走路这种一跛一跛的形式出演得非常自然,而且一颦一笑之间的眼神太传神了。

    细读:海莲娜作品小传

    潘琳:先回答凯梅老师的问题,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完全没有发现任何技术性的问题。她用刮刀、用画笔的时候,比较真实地还原一个画家作画的过程,包括她反复揣摩一张画有没有完成,再退后躲到另外一个屋探出头来,那种看得很复杂的心情。我自己也是有一些共鸣的。

    《海莲娜:画布人生》剧照

    我在看电影的过程当中,认识了一下这位艺术家。看完第一遍的时候,搜索了她的信息跟作品。第二遍的时候,我对照着电影里有作品的镜头,把画简单地排了一个顺序。我现在通过图片顺序给大家说一下。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海莲娜说画家创作的时候从不考虑如何诠释他们的作品,灵感源自于内心情感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我觉得这三张照片特别能说明海莲娜说这段话时的心境。

    接着,海莲娜在自己的画室里画自画像,作品背后一行是她用印刷的方式印了自己的名字到背景上,是很现代的手法。

    Helene Schjerfbeck: Self-Portrait, Black Background, 1919. Finnish National Gallery Ateneum Art Museum, The Hallonblad Collection.

    她反复修改画的过程中,自己很惆怅,就给好朋友写信,调侃自己的画连50芬兰马克都没有人买。朋友看到海莲娜画的作品,问她怎么想起来用银箔的方式。海莲娜开玩笑说是从日本人那偷来的。我仔细看了一下这个作品的图片,它应该是用像之前宗教画那种贴金箔的方式,在背景上贴了银箔,用这种复合的材料代表了另外一个颜色或者区域。

    Helene Schjerfbeck 时间/作品名不详

    这是海莲娜布置展览现场的时候,几张能找到对应作品的图片。这个场景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她拉天窗的帘儿,一会要左边一点,一会儿右边一点,看上去非常挑剔。我很能理解这种感受,之前做自己展览的准备也有过同样的心态。朋友之间也开玩笑,当你的作品来到画廊展览时,其实就像交卷儿,自己内心会非常纠结。

    《海莲娜:画布人生》剧照

    这几张都是在展览上,那时埃纳尔问了她一句,你是不是怕见到自己的作品?海莲娜回了一句,这些作品都非常拙劣。其实我不觉得这是故作谦虚,而是真实表现了矛盾的心态。

    Maria

    Protrait of a Girl

    展览办得非常成功,海莲娜挣了一大笔钱,她的弟弟希望把钱都给家族里的人。这时海莲娜展现出性格非常倔强独立的一面。我想在当时环境下的女性有这种决定,并表达出来,是非常少的,她坚定地拒绝了。母亲非常生气,背着她偷偷找出来一张她的作品。

    后来,埃纳尔走入了她的生活,两人一起去别墅画画,去海边写生。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大的转变。在这之前,海莲娜无论是自己工作,还是情感,都非常独立。只有她的画能跟她对话交流。即使是最亲的母亲在身边,也完全不能理解她。埃纳尔的出现,从情感当中打破了这种完全独立的方式。

    Helene Schjerfbeck: The Sailor (Einar Reuter) (1918). Photo: Finnish National Gallery / Hannu Aaltonen.

    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人一起画画,画着画着转向了下一个画面,埃纳尔在海里游泳,出现在海莲娜的视角前方,仿佛埃纳尔走进了她的画中。走近的同时,海莲娜将注意力转移到他的身上,她个人的内心情感和专注力就转移到了他的身上。

    接着出现了小女孩蹦来蹦去的画面,小女孩的蹦跳像是海莲娜内心声音的浮现。画完这张画的时候,她跟埃纳尔坐在那儿聊,想问清楚之前算是发生了什么,对方好像不知道是什么,之后两个人分开,埃纳尔就去了另外一个地方。

    在等待埃纳尔的过程当中,海莲娜跟他好朋友聊天,这张画《康复者》出现了。我之前看了一个文章说这幅作品全芬兰人投票,是排美术馆最受欢迎的第二幅。

    埃纳尔回来,两人一起在市场买苹果,海莲娜看起来非常“挑剔”,我觉得是她内心中的完美。我找到的这一幅作品,跟电影的画面稍微有一点出入,作品的名字叫《黑苹果》。

    《海莲娜:画布人生》剧照

    画完这幅画以后,海莲娜决定资助埃纳尔去挪威,看她曾经经历过的风景。她之前画过一张画,也是埃纳尔收藏的一幅。我觉得此时艺术家内心已经有非常强烈的情感表达,但是她选择了忍住,因为母亲委婉说过,小伙子还很年轻。她后来跟母亲非常严肃地说,你不要再干涉我的生活,我想她应该是有些后悔的,当初没有在他走的时候表达自己的心意。

    然后,她画母亲的肖像。海莲娜画全身或者半身坐在椅子上的这种肖像构图,给我印象都是非常深的,因为她不会用之前艺术家的构图方式,而是顶天立地充满整个画面。她不给这个画面留有空间,整个人和椅子都是非常平面化的。

    Helene Schjerfbeck, My Mother, 1909. Photograph: Private collection; photo: Finnish National Gallery

    影片最后,海莲娜又重新开始画画了。所有经历的情感伤害,像是给自己的惊喜,专注力投射到他人再遭遇破灭,回到自己,自己会变得更加坚强。

    Helene Schjerfbeck: The Convalescent (1888). Finnish National Gallery / Ateneum Art Museum.

    上面这幅画是《康复者》,应该属于海伦娜一个偏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画作,这跟她在学院里受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在这之后,产生了大量自画像。她画一些人物,身边的邻居朋友,这些人物都开始转向表现主义。

    我还找到一些静物作品,个人非常喜欢,能从画面中也得到对我来说有用的东西。

    Helene Schjerfbeck: Still Life in Green, c. 1930. Finnish National Gallery / Ateneum Art Museum, coll. Antell. Photo: Finnish National Galle

    Helene Schjerfbeck, Still Life with Blackening Apples, 1944. Photograph: Didrichsen Art Museum

    王凯梅:《康复者》是海莲娜很早期的现实主义作品,在她50岁左右也就是电影表现的这个年代,她是把原来的题材画面进行了二次创作。这个时候,作品完全使用了表现主义的手法。这也是海莲娜艺术风格当中非常重要的过程,从学院派的写实主义渐渐进入到自然主义,再过度到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风格的《康复者》

    等她八十几岁画的最后一张自画像,在19年的皇家美院展出的时候,卫报的艺评人说,这是一个能够把死亡视觉化的艺术家。

    Helene Schjerfbeck: Self-Portrait with Red Spot (1944). Finnish National Gallery / Ateneum Art Museum, Gösta and Bertha Stenman Collection.

    环境:北欧的自然光影

    @Le vin mousseux fraises:电影里的光影关系很独特,影调的独特和北欧独特的风光也有关系。

    王凯梅:如果继续聊一聊技术,其实北欧与大自然接近,所以成为自然主义和表现主义方面的代表国家。很多艺术家在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在巴黎学画再回到自己的故土,发展光线、色彩的关系。对于北欧人来说,光线是非常不同寻常的因素。例如后印象派的北欧代表斯卡恩(Skagen)画家群体,大多数人都是在丹麦最北边的海湾,这个地方正好是北海和大西洋交汇的地方,那里光线变化奇异,画家们凸显光和影之间的闪耀,云彩的变化,所以北欧艺术家普遍在自然中摄取灵感。

    我们用印象派画家来做比较,莫奈的《日出》画的是工业化的天空,被蒸汽机、火车车轮,甚至城市的杂光混乱过的天空。而北欧艺术家完全是在大自然当中寻找灵感,除了斯卡恩画家群体,还有荷兰北部尼德兰画派,在艺术史上有时候也会被称为北方绘画。我觉得从绘画风格和要表达的内心来讲,海莲娜和蒙克之间的关系更近,以蒙克为代表的表现主义,注重表达人的内心世界。

    情感:女性的博大胸怀

    王凯梅:《海莲娜:画布人生》让我们看到,女性艺术家在艰难的艺术世界中踽踽独行,而海莲娜也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代表。在电影开始的时候有一段记者访问,海莲娜说,我的画不是用来解释的,我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去解释我的画,我的画是用来感受的。我不愿意被叫做女性艺术家,我愿意被叫做艺术家。

    我们来讲述一位有天赋的有创新意义的艺术家,一位了不起的女性的时候,你会看到她是终生未嫁的女人。也就是说,女人在成为一名伟大艺术家的道路当中,要付出几百倍上千倍比男性更多的代价。如果参看男性艺术家,例如大情圣毕加索,在他62岁的时候和一位21岁的女人在一起,80岁的时候和28岁的弗朗西斯科在一起。而海莲娜与小19岁的男人在一起的时候,无论是周边的世界,还是自己,都会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障碍。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去想一想背后原因。

    尽管在女性追求平等解放的道路上,北欧一直走在世界领先地位,但是我们仍在影片中还看到,海莲娜母亲明显重男轻女,女性缺乏选举权。北欧最早获得选举权的国家,瑞典是1923年女性才得到选举权。在之前女性都不能和男性同时吃肉,肉是要男孩先吃的。女性争取平等的过程中,障碍不只是来自于社会,来自于家庭,还来自于自己如何去克服它。

    海莲娜的人生对我们今天的都市女性来说,有什么影响?大家可能看了前一阵子特别火的《三十而已》,我觉得这部剧要是出现在北欧,是可以当做“女性如何被重新异化”的思维倒退的范例。女性要么被男性塑造成一个好妻子好女儿,要么因为一位男性的背弃而重新发现自己才能够成为女人。而海莲娜用包容心和同理心去重新接受埃纳尔,最后埃纳尔成了她最重要的一个批评家,她的好友,他们一生一直保持通信。这是一个100年前女性的胸怀,我希望这个电影能给我们今天在场的女性观众一个启迪。

    @? yiliya 这位画家为何会被艺术史长期忽视?是因为作画风格吗?

    王凯梅:为什么海莲娜在世界艺术舞台上被忽略呢?首先,我认为大多数女性在和男性同样的创作当中,女性都是被忽略的,这是一个没有办法否认的事实。第二点,我觉得海莲娜的绘画本身,不是讨巧的艺术家。她自己讲艺术家本身就是悲伤的。拿她的爱情观来说,埃纳尔没有办法理解海莲娜对他的爱情,因为觉得她大太多,而他俩的实际年龄相差是19岁。

    上面这幅图来自一个非常著名的女性主义者艺术团体,叫游击队女孩(Guerrilla Girls),她们以表演介入来为女性艺术家发声。游击队女孩组建于1985年,当时是美国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的鼎盛期。由于游击队(guerrilla)和大猩猩(gorilla)常被搞混,她们就错将错就错以猩猩为象征,戴上大猩猩的头套,在公众面前开展一系列艺术活动。

    海报英文写着“女性要想进入大都会博物馆,必须光着身子吗?”海报中横躺着的女性是安格尔画的著名的裸体大宫女,但是把头部换成了大猩猩。游击队女孩喜欢用数据指出不平等的事实,在态度鲜明的作品下面,标明了一串数据:大都会博物馆的现代艺术部分中,只有5%的艺术家是女性艺术家,但是作品当中有85%都是裸体的女人。这张黄色广告牌贴在了纽约的公共交通上,游击队女孩用这种非常强烈的方式,让城市的人都看到女性所受到的歧视。

    @伊铭新仁:女性艺术家从自身性别身份出发,审视情感社会,隐藏于男性世界,游离在主流圈边缘。

    王凯梅:这段话本身是不是有一些预设呢?女性艺术家从自身性别身份出发,审视情感和社会,未必如此。你看海莲娜审视情感,难道只是因为她是一个女性吗?她有那么宽大的胸怀,未必一个男性能够拥有那样的胸怀来对待情感。举到小野洋子的例子,小野洋子做了很多happening,和她同时代的这种激浪派(Fluxus)艺术家,大都会博物馆当中都收藏了作品,但是这其中我们只知道一位女性小野洋子。其实草间弥生当时也是一块做行为艺术的,日后成功反倒是自身因为精神问题画的点点。

    尽管事实如此,我不认为女性游离在主流圈边缘的提议是对的。很多女性没有得到她们应得的尊敬。回到海莲娜的例子,如果芬兰最著名的女艺术家的第一个全球大展是在她死后半个世纪才发生,这件事难道不值得整个艺术界去思考一下吗?

    《海莲娜:画布人生》剧照

    同代:抽象画先驱者希尔马

    王凯梅:我再介绍另一位鲜为人知的女艺术家,瑞典艺术家希尔马·阿夫克林特(1862-1944),她的生卒年跟海莲娜(1862-1946)几乎是同时的。2019年10月12日古根海姆美术馆展出了抽象派艺术的先驱者希尔马·阿夫克林特(Hilma af Klint)的作品。这些绘画都创作自1910年代到1920年代中,这么大的体量,这么神秘的抽象意识,比被称为抽象绘画的创始人康定斯基要早将近20年。

    如此重要的艺术家完全被艺术史忽略了,甚至这个展览的名字叫做“给未来的画(Paintings for the Future)”。希尔马曾说自己的画太超前,没有人能够了解,她把画留给侄子的时候,就说不要给外人看,留给50年后的世界。其实她等了将近80年才公之于众。

    希尔马·阿夫克林特“给未来的画”

    女性艺术家并不是游离在主流艺术之外,抽象艺术一直是西方艺术当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今天艺术史是由男人来写的,所以康定斯基被看作是抽象艺术的发起人。左边是瑞典女画家希尔马·阿夫克林特在1907年画的,右边是被称作抽象艺术的创始人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在1923年画的,你们觉得谁应该是抽象艺术的领军者?

    左:希尔马·阿夫克林特作品 右:瓦西里·康定斯基作品

    信心:选择艺术领域的女性

    @Angelina:两位嘉宾作为女性,在选择艺术领域作为职业的过程中,有哪些地方会遇到比男性更多的阻力?

    王凯梅:我选择做策展人和写作者,是因为我一直和文字、影像、视觉做工作,所以把视觉、影像和文字加在一起,对我来说是最合适的。这个行业中的女性从业者也是非常多的,基本上不太受自己生命变化的影响。相对而言,女性艺术家要在艺术世界打拼,其实是单枪独马去工作的。

    潘琳:我从初中开始上了一个艺术相关的学校,高中美院附中,再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最后去美国念波士顿大学绘画系硕士。2016年正式回国,那时决定以艺术家为职业,以画画的方式来生活。其实刚回国的时候,靠的就是勇气和坚信。我觉得自己成熟得比同龄人晚一些,也就是认定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来生活,选择做艺术家这条道路晚一些。我真正有非常强的意识,是到了美国的时候,2014年底到2015年初,那段时间我经历了一个低谷,是画画像朋友一样一直陪伴在我身边。

    《海莲娜:画布人生》电影最后,海莲娜经历痛苦再走出来,以及之前跟自己长达十几年的郊外独处,都是非常坚忍的状态。我在2015年左右是非常能感受到那种力量的,这种力量是画画给予我的,所以坚定了我以后要成为一个艺术家,努力去画画的愿望。

    要说阻力的话,我自己不太能想到,展览的机会我觉得还是个人的机遇,或者说作品的状态。其实朋友之间聊天也会说到困难,但是自己在绘画的过程中,绘画本身给予的极大反馈,对于我来说那个东西就足够了。

    王凯梅:我和很多艺术家在聊天当中也经常有这样的共鸣:道路虽然艰难,重要的是有信心。不管做什么一定要坚信,一旦陷入虚无的话,就会觉得我在这里做什么,为什么要把这些颜料放在布上这么一件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所以不能陷入虚无,而是先相信它的意义。还有潘老师讲的这一点,当这种意义给你带来幸福的时候,它不是用金钱或者荣耀来回报的,它是对你自己内心的一种洗礼。我想一个艺术家如果有天赋在内心召唤的话,是不可阻挡的,只能成为一个艺术家。这一点对我们越来越世俗的社会来说,是一个非常美的境界,不要相信所有的事情都是用金钱来作衡量。

    @萍子:怎么看现代女性追求理想和爱情的冲突,以及爱情对一个女艺术家的作用和两面性?

    王凯梅:对于许多艺术家的创作来说,有一个英文词叫Muse(缪斯),这是罗马神话当中的艺术之神,给予所有艺术家灵感。有人说毕加索有粉色时期、蓝色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是因为他的一场恋爱,我觉得这个对所有人都一样。对于海莲娜来讲,她和埃纳尔的这场爱情诞生了她这幅少有的以男性为主题的绘画,对于每一个艺术家来说,情感的这种冲动以及最终得到的结果,一定会在艺术当中得到表达。

    我觉得追求理想和追求爱情的冲突,也不只是现代女性的问题。当年李清照追求爱情,最后人生也过得非常凄落。我们也是一样的。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又一个的选择,最终就是你选择什么的问题。有的选择简单一些,比如说吃面包还是吃米饭,但是有些选择就是一个人生的抉择。对于艺术家来讲,一天要做很多的选择,到底是要画蓝色的天还是画紫色的天,到底是把这块黄色的颜料放在前景还是后景,时时刻刻都在做一个人生的选择。我是这样认为的,冲突才让生活变得精彩。

    延展:艺术家的传记片

    @larry 同样描述女画家,这部影片和《燃烧女子的肖像》有何异同、孰优孰劣?

    王凯梅:我没有看过《燃烧女子的肖像》,看到介绍说是故事片,《海莲娜:画布人生》是确有其人,算是传记片。其实这种艺术家的传记片有很多,从卡拉瓦乔到透纳到鲁本斯等等。如果未来开一个艺术家传记题材的线上观影,你可以看到从古典派的伦勃朗,维米尔,一直到现代的杰克逊·波洛克,包括最新的梵高的动画片等等,都是可以从电影的角度走进艺术家的人生的。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海报

    《至爱梵高》海报

    《透纳先生》海报

    延伸阅读:

    海莲娜作品网站:

    了解更多北欧国家的影片,参见往期极地光影x和观云影院映后交流,也可关注「极地光影」公众号:

    「北极短片展映」

    「药不能停:北欧黑色幽默电影赏」

    原文详见「和观映像」:

  2. 「画家创作的时候,从不考虑如何诠释他们的作品。灵感源自内心情感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我不喜欢被人打上女性画家的标签,我就是画家。」

    影片《海莲娜:画布人生》开头的这句话,瞬间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也道出了影片的主题。

    看完了确定它是一部很美的芬兰传记片,其配乐和摄影赏心悦目,以悠扬舒缓的节奏临摹了画家海莲娜寻常又动人心扉的美丽人生。

    1915年,芬兰的某个小镇上,海莲娜(劳拉·布林 饰)与老母亲一起艰难生活,她不被人欣赏却依然坚持绘画创作,所幸,还有画画和一个老友聊以慰藉。她的生活像很多人一样平平无奇,像是在等待着一种叫做希望或惊奇的东西。

    一天,两个男子前来拜访,一个是艺术品经销商,另一个是她的仰慕者——埃纳尔。在他们的帮助下,她终于时隔多年后再次举办了会展,收获了金钱和荣誉。

    渐渐,她和他越走越近,成为了在生活中互相信赖并给了彼此期待的人,他们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一起谈天,绘画,吃饭,亲密又暧昧。她为他画海边沐浴霞光的裸背,他期待为她写一本属于她的书...可是,彼此都有好感的两人,却没有表明心意,长时间以来他们之间的感情,太君子之交太克制了,让人有几分担心,果然,一切都迎来的改变,在一次旅行后。

    事实上,她希望资助他去她曾经去过的位于挪威的一个小岛旅行,而他更想留下来和她一起画画,可她却坚持着:「我希望,我要求你去经历我已经经历过的事情。你需要独自一人去经历。我等不及听你说你对斯凯的看法了。」

    最终,等待她的并不是归来的他与她分享相似的生命体验,而是他爱上了一个年轻的姑娘并与她订婚的消息。

    曾经他对她说过,「我们只写一封信,这样话,那么每封信都是独一无二的。」,结果,他却成为了她独一无二的遗憾。

    对她而言,他是她遇见过的最爱的也是最完美的「苹果」,更是她创作的养料,给了她生命绚丽的色彩。

    对他而言,她或许只是他崇拜的偶像,想成为却没有成为的人,想拥有过但终归错过了的人,但她也教会了他何为「美」。

    影片的大多篇幅侧重于他们之间你来我往的意难平,还穿插了海莲娜与母亲以及和好友韦斯特尔的关系,失恋后,海莲娜很难走出来,韦斯特尔在她患病期间照顾她,读书给她听,她对她说,「握有书籍的人每天都能逃离,到伟大精神的栖息之所。」,可书籍对心碎的她失去了魔力。原来,我们可以劝说别人在情感受挫后要振作起来像钢铁一样坚硬,清明。但是当自己真正面对时却很难抽身开来。

    至于,海莲娜和母亲的关系不太好,母亲一直重男轻女且对她进行精神控制,片中,她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几十年来,我们冲着对方吼叫,仿佛我们来自不同的岛屿。不过,她只是我可贵的烦恼,还是我成功的终极障碍。」

    影片温柔而克制的讲述了这样一个关于爱,失去爱,而重新感悟了爱的寻常故事,有爱情的遗憾,亲情的苦痛,还有真挚的友谊和女权精神等。影片存在一些对爱情的呈现篇幅过重,而对海莲娜精神世界的探索略有不足的问题,但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她内心世界的波动。

    结尾处海莲娜有这样一段独白:「我在画埃纳尔的时候,一直看着他的裸背,为何他不明白怎么读懂我的感受呢?或者,或许他误解了。换句话说,现在我又好奇了,好奇,我现在懂了。梦想与时间手牵手,一步一步,离我们远去,直到消失在地平线上,我们就这么忘记了,忘记了这一生要追寻的目标,最后剩下的只有白纸,于是我们就找到了欢乐。」

    可以说,认为「所有的艺术家都是悲伤的,即便是幸福的艺术家」的海莲娜,在痛苦和艺术之间实现了平衡。痛苦激发了她的创作,她将内心的情绪和情感等付诸于画里,其中有对埃纳尔的冷静克制之下而又热烈激情的爱,有对痛苦和孤独的感悟,有对生命的活力以及激烈而热情的渴望等,所以,她的画才那么有能量,这也呼应了她对埃纳尔坦露的那一句:「他们说我不真实,作画节奏暴力,激烈。他们说对了,那就是我。」

    让我们再度想起影片开头海莲娜所说的那句:「画家创作的时候,从不考虑如何诠释他们的作品。灵感源自内心情感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我们就更好明白了,这些生活中的苦痛也好,缺失也好,都是通向我们自己的路,艺术创作或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表达和找到我们自己。

    不知道你们是否也会这样,总是会对海莲娜这样忠于自己的内心,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的人欣赏有加,影片中她对埃纳尔说的那一句「你的关注让我感动」让我感动,我也特别喜欢她在给他的一封信中所描述的心情:「有那么一瞬间,这是属于我的,你是属于我的,那时你很忧伤,但我觉得那是我最大的幸福。我的爱是物欲之爱,它不是最高级的爱,它会淡去。寂寞笼罩着我,环绕着我,这是给你的,埃特尔,我想感激你为我做的一切。」

    我想,没有比情感还要私人的东西了,大概很多情感无关他人如何评断,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感受。所以,比起痛苦和悲伤才能拥有艺术,我更希望以那一句「爱自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为结尾,我想即便是遗憾也有独属于海莲娜的快乐吧,而悲伤也不耽误我们找到通向自己的路。

    情绪稳定的东dong

  3. 7分

    与期待大相径庭

    以艺术家名字命名的电影,比如叫伦勃朗毕加索之类,会以他们的风流韵事或粉饰为柏拉图式的灵魂伴侣作为线索来勾勒他们的艺术生涯吗?谷歌了些英文网站,艾纳和他们之间的感情确有其事,但遇到他之前呢?海莲娜自己的才华,对艺术流派的困惑,作为一个艺术家,要孝敬母亲的女儿,一家神经兮兮又割舍不断的亲情,一生从藉藉无名到出名再到被埋没,她不受偏爱的童年,女权运动的芬兰,内战,她早期如何摆脱写实的桎梏,如何涉足通常被认为是男性艺术家的领域:历史绘画……一切都含混不清

    更适合叫画布相隔的爱吧。仅作为伤感文艺爱情片它是足够动人的,音乐摄影和演员都很棒

    开篇,一个神经质般专注的画家用刮刀在画布上揉揉搓搓,激动,颤栗,全神贯注,在暖暖的蜜色天光里……很好,是我期待的样子。

    前五分之一,她热切谈论着绘画:

    “自画像是极大的挑战,如同描绘百无聊赖的星空。”

    是的,是的,一片浓稠黑暗上的白色小点,没有光晕,鲜有色彩,并且你对其烂熟于心,熟知它的阴暗虚伪,多么无趣。可是是你面对其时的热情、挣扎、勇气、怯懦……等等一切最终化作你眼里的光你的璀璨星夜,就像梵高的那样,远远耀眼于天上的星星点点反光。

    “色彩在我脑内喧嚣不已,一度超过我能负荷的程度。”

    真好啊,就是这种感觉。她还说炭黑赭色钴蓝等深沉颜色她都偏爱;谈及绘画她便有耗不完的经历说不完的话。

    然后就变了,变得侧重他们的感情发展。暧昧,玫瑰金色,他们总面朝夕阳留下无尽遐想的的剪影,画具们像最好的伴娘。然后以不能相伴相守收场,动人的柏拉图式爱情悲剧,男人最终选择了年轻的漂亮女孩订婚(海莲娜比艾纳大19岁,我敲下这一切就像一个健忘症患者罗列日常清单一样),最后他们释然,相聚,刀叉叮当,琴声悦耳,遗憾的苦涩咽下,他们的感情留在最美好的时候。至少日后艾纳不会在和海莲娜结婚后幽会他的年轻女友,感慨他曾作出错误选择。

    结尾影片中的海莲娜写道,“梦想与岁月总是一起携手,渐渐地远离了我们,直到消失在地平线的那一端——总有一天,我们会遗忘,遗忘那我们试图抓住的生命灵光。当抛却了多余的追求,心纯净如白纸一张,然后,我们终能找到喜悦……” 很美,我也确信很多东西,无论多饿刻骨铭心,最终的呈现就是一切未曾来过一样。但后面,何为“多余的追求”,何为影片定义的“纯净”?跟着剧情,答案更倾向向海莲娜对他们之间爱情的纠结,也许是他们的感情占据了影片的主线,海莲娜艺术家的特质被削弱了。我查到的关于海莲娜多么的离群索居不与其他艺术家有过多交集,艾纳旅游中对梵高塞尚等后印象派艺术家的见闻如何连接起他们艺术等共同志趣,以及他们二人成立的短暂的芬兰艺术团体,和团体的解散带给海莲娜的不甘心,统统没有展现。

    当然可以辩解,如果他们就是深深相爱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结婚,留下美丽的遗憾供后人回味落泪,这就是海莲娜人生中最重要的篇章,凭什么不能作重头戏。倘若真有人这样问,我无言以对,只能落败回家翻翻她的画册叹气。

    可是可是我希望,当你们难得想起一个被遗忘的国宝级女画家时,看她是一个有过往的真正的人,而不是裁了华美的袍上一块泛黄开线的精致刺绣再细数某一只虱子的过往。她和母亲如何被成见和传统的浪围作相望的孤岛;她和热心于芬兰女权的姐妹心里的那团火;她念着梵高塞尚等等艺术家手中的调色刀和铅笔便化为金戈:于现世的悲伤她只能与画布对抗,凌厉的笔触,被评粗糙扭曲,今日看来还是灰暗中带着甜丝丝味道。我不太信一直执着记录一个个真实存在的事物的人是对世界没有狂热的爱的,但这爱同样也让人更敏感易碎。她的画还是那么美,哪怕暮年几近癫狂的大刀阔斧肖像,更是我爱的一种精神上的美:蔑视了几百年来学院派的写实法度也与梵高塞尚蒙克马蒂斯对事物的概括不同,我只能说美,我不该用语言形容,因为看画胜过千言万语,可我想记下来感受,那就说像活了一生的蝴蝶费尽力气不再能挥舞伴相伴她的老翅,残破皱缩枯萎在她想飞到的最高一片叶生长的树下,与腐烂泥泞相伴,但透过叶隙的斑斓阳光为她镀了一层金,而我认为这比她在花丛中翻飞的时刻更美。她会被埋没,遗忘……而数个轮回后,成了举世无双的化石被珍藏。她值得。而这个影片,关注一个过客,也许他们心意相同灵魂有过共鸣,但我不信是这个艾纳成就了她,值得影片借用她与艾纳间感情的释然来做结尾,来串起她一生的画作回顾。

    这是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可不配冠以艺术家一生的姓名。

  4. 关于埃纳尔

    那应该是段漫长的时光,

    漫长的挣扎表达爱,

    漫长的心碎,

    漫长的放下爱……

    关于绘画

    那应该是段漫长的时光,

    漫长的探索,漫长的激烈的表达,

    漫长的等待认可,漫长的寻找欢愉……

    关于其他

    那应该是段漫长的时光,

    漫长的被规矩束缚,

    漫长的针锋相对,

    漫长的陪伴……

    关于电影

    电影的光影捕捉,场景构图,运镜节奏都值得细细品味。

    大部分时间这些代替了台词,在关于一个画家的电影里,让画面成为语言,真的是非常好的叙述形式。

    在这种叙述形式下,更考究扮演者的表达——她的愤怒、挣扎;她的欣喜、悲伤等等这些只有面部的表情和一些肢体动作让她传递给观众。

    我欣赏她对于压抑和克制的情绪演绎,

    但我还是不太能感受到她那心碎时的心碎,和能达到心碎的深刻的爱……

    可电影大部分篇章都想讲述这段爱情故事。

    它的剧情设计也真的没让我看到所谓的“ 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是她与埃纳尔·路透的相遇带来的 ”。

    反而是一些其他表达的细节击中我,比如两次来回的踱步。一次是片头对于画作的不满,来回的踱步,反复的修改,是烦躁,迷茫甚至夹带着愤怒。而画展后在昏暗房间里,一开始拄着拐杖慢慢地踱步,之后撇开拐杖踩得地板咯吱作响地踱步,最后那再也掩盖不住地叉着腰会心一笑。就像一朵烟花从拖着长尾巴最后在夜幕里绚烂绽开,所以的情绪都卡得那么准确,那么自然。

    所以,看完后再回忆起来,这部电影就像一杯温开水,有些什么曾经停留在舌尖,但是并不能占据多少感觉。

    有点配不上它要展现的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