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时尚先锋香奈儿 Coco avant Chanel(2009)

时尚先锋香奈儿 Coco avant Chanel(2009)

又名: 少女香奈儿 / 时尚女王香奈尔 / 香奈儿传 / Coco Before Chanel

导演: 安妮·芳婷

编剧: 安妮·芳婷 卡米尔·方丹 埃德蒙·夏尔-鲁

主演: 奥黛丽·塔图 伯努瓦·波尔沃德 亚历桑德罗·尼沃拉 玛丽·吉兰 艾曼纽·德芙 雷吉斯·罗耶 Yan Duffas 让·伊夫·沙特莱 文森特·内梅斯 艾米丽·加瓦·卡恩 让·克雷蒂安·赛蓓汀·勃朗峰

类型: 剧情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上映日期: 2009-04-22(法国)

片长: 110分钟 IMDb: tt1035736 豆瓣评分:7.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1893年,因母亲去世,加布里埃尔•香奈儿的葡萄酒商父亲将她与妹妹安托妮特抛给了奥巴兹孤儿院。成年后的香奈儿(奥黛丽•塔图 Audrey Tautou 饰)与安托妮特(玛丽•吉莲 Marie Gillain 饰)一边以缝纫为生,一边在酒吧唱歌赚钱。香奈儿因一曲《小狗可可》结识了法国百万富翁艾亭奈•巴桑(贝诺特•波维德 Benoît Poelvoorde 饰),并成为了他众多情妇中的一员。在巴桑的城堡,香奈儿开始制作女帽,并与演员艾米丽安(艾曼纽•德芙 Emmanuelle Devos)成为朋友。香奈儿对取悦巴桑的生活日益不满,同时发现爱上了巴桑的好友,英国工业家阿瑟•伯邑•卡伯(亚历桑德罗•尼沃拉 Alessandro Nivola 饰)。有了伯邑的支持,香奈儿是否便能开始她一直想要的个人事业呢?

演员:



影评:

  1. 看電影的時候我忍不住一直想起王爾德的那句「我喜歡有過去的女人和有未來的男人。」
    對於我這個中四時已覺得30歲的女人比18歲的更有魅力的女孩而言,我只能用"I couldn't agree more"來回應這句話。

    如果她不是一個孤兒
    如果她不是窮得要白天做裁縫、晚上當歌女
    如果她沒有死皮賴臉地在Balsan家當一個連僕人也看不起的隱形女友
    她就沒有那種獨立自強的意志、絕佳的縫紉技術和遇到Boy的機會
    而她也不會成為CHANEL

    所以人們總是說:「沒有一種經驗是白費的」

    電影的衣服美、氣氛對
    但是就像Luc所說的,戲中大量使用特寫鏡頭去交代故事實在是對演員的一大考驗
    在特寫的放大下,Audrey Tautou在影片前段表演的僵硬變得相當明顯
    也進一步曝露出Audrey Tautou沒有辦法把歌女時期Coco的心理活動展現出來

    或許我們沒有足夠的金錢去負擔CHANEL昂貴的衣飾
    但是我總是相信比CHANEL的衣飾更有魅力的是品牌背後所提倡女性要追求的獨立、自信
    不再為社會枷鎖和男權主義束縛的主張
    而這,是當你退去一身華美衣裳後依舊存在的。
  2. 提起Chanel,很多人关心的也许是Chanel每年时装周登场的靓衣,Chanel NO.5摄人心魂的优雅,给Chanel天价代言的美艳(或许优雅更合适)的女星们。坦白说,我当初下载这部电影,也是冲着大牌去看的。然而真正大牌秀的只有一场戏,就是结尾时一排排绝对Chanel气质的超模们从旋转玻璃台阶上款款而下,而奥黛丽塔图穿着Chanel家最经典的套装,优雅的坐在台阶上,慑人的红唇抿出轻轻的一笑,往日的美丽时光跃入脑海,感慨如今的成功。

    优雅的是衣服,优雅的也是人生。

    Chanel诞生的最大意义,是为把女性从一种变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所以,束胸不要了,束腰用剪刀狠狠的剪开,彻底放松,拿掉帽子上恶俗的羽毛,这才是Chanel制衣的初衷。所幸那个年代有一位充满优雅的女性,所以即使最初的衣服只是把男性服装简易的改装,穿在她身上也不显得怪异不堪。渐渐的,Chanel的时尚走向成熟,衣服才慢慢的,真正意义上的elegant,让穿着Chanel的女人,添砖加瓦。

    有句台词,如果不要这些装饰物,我感觉我就像个穷人一样。果然,从古至今的女人,没有谁能对赤裸裸的自身而自信。她们总要在头上、脸上、身上,竭尽所能的修饰,才能掩饰内心的胆怯。其原因,太多太复杂。女人打扮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单纯的悦己,更多是想要享受羡慕和追随的目光。女人身材的可比性太多了,从头到脚,从脸型、胸围、腰线、臀围到腿长,无一不是众人背后议论的对象。而Chanel之前的女人,穿着可没这么凸显线条,这么“露”。当人人的服装款式大同小异时,攀比的就只有帽子上的花与纱,以及脖子上累赘的项链。

    不过,Chanel让女性解脱了出来,并赋予每一位女性优雅的权利,是功臣,是跨时代的一种表现。而当服装造型的多样化,体现女性本体特点就越来越多,那么女性的本体,就是身材,就更为重要了。咱看看片里的超模,一个个腰细腿长,美则美矣,那是妆容和Chanel礼服的效果。若无衣服,我敢断言,那是一排排走着猫步的骷髅而已。时装的概念,引发了女人身材的革命,于是直接推动“减肥”一词的长久关注和世纪性流行。瘦成了主流审美观念,而因瘦引发的悲剧每天都在发生。Chanel有功有过?不得而知。

    所以,当男人、女人的眼光都不追随着这些身外之物,赤裸之来赤裸之去,那才是真正的文明社会。

    回到影片。Coco的爱情和境遇,都是不elegant的。譬如,搔首弄姿的卖唱,给别人当情妇以换取栖身之地。当然,凭她的姿色是不入上流社会法眼的,但她的坦率和与众不同的眼光和气质是吸引男人的法宝。这部影片,从来不是一个孤苦女人白手起家的故事,而是颇有才华的孤单女性找一个钱袋当栖身之所又遇到命中知己却只恋不婚甜蜜刚刚开始又悲剧收场最后奋斗成功的故事。有过去、有故事的女人,充满魅力。Coco就是这样。一辈子不婚,将制衣视为人生己任,不妨说是千疮百孔的心只有在优雅的衣服中才能重现光辉。Chanel的衣服从来都不代表青春,青春尚在成熟不足的女人穿在身上只会贻笑大方。Chanel为那些经历过、蜕变过,而后沉淀下的优雅的女性而准备。

    女人可以失去纯真,失去性感,但不能失去优雅。

    Chanel之前,是男性们操纵着服装。他们把自己对女性美的理解施压在女人身上,所以设计的衣服也是无处不在的束缚。只有女人为了女人,才是彻头彻底将心比心的服务。因为不仅是为别人,也是为自己。而现代,优雅已经不是,至少不是肤浅男人对女人美丽评判的标准,所以衣料越来越少,白花花的肉越来越多。似乎男人总想把他们的世界灌输给女人,从而达到附庸和服从的目的。

    Coco Chanel是那个年代醒悟的第一个女性,以后的以后,女人还需要更多的Coco Chanel。
  3. 我有一个记者朋友,大学毕业后曾在一个小城市做过酒店大堂接线员。看他如今在媒体游刃有余的样子,完全想不到还曾有这样的潦倒经历。但他说那段时间受益匪浅:后来无论客人以何等无理要求来质询刁难,他都可以说服对方平心静气离去。可以想见这种强大的游说能力让他在日后的新闻采访中多么无往不利。

    接着他郑重告诉我:要知道,每一段经历都不是白费的。

    我对这个故事印象如此深刻,以至于在三年后看到电影《时尚先锋香奈儿》时,这句话仍言犹在耳。在我看来,这部长达三小时的电影,之所以不厌其烦展示可可•香奈儿成名之前的详细经历,就是要把每个细节掰碎了来证明这个道理。

    面对这个二十世纪独领风骚的女王,影片轻巧地避开了她在时尚界叱咤风云的经历,而把所有关注放在她建立“香奈儿王国”之前的命运上。假设观众不把它看做香奈儿的传记片,只当做一个贫民女孩的奋斗史,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

    因为在这个角度上,大名鼎鼎的香奈儿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没什么不同。她一样会纠结于感情和事业的两难选择,丢不下柔情蜜意,又对不可知的未来跃跃欲试;她一样会在遭到否定之后自我怀疑,如同其他狮子座女人一样,只因为爱面子不肯对外流露丝毫。

    她的人生又比普通人来得更加艰辛。早年丧母,父亲耽于玩乐将她寄养在修道院;成年后在针织店里当小店员,每日忍受店主的颐指气使;好不容易通过一首名为 Coco的歌曲——这也成了她日后的昵称,人们反而记不得这个伶俐女孩的真名——吸引来心仪的军官爱人,对方却只接受爱情而拒绝婚姻。

    在上世纪初欧洲女子的行为规范里,柔弱接受一切便是最佳美德。她却带着浑身的执拗,不甘于生来贫寒的命运,不安于做花瓶般的贵妇人,不屑于男权社会强加的种种约束。凭着超乎常人的胆识,她把裙摆拉高,头发剪短,以简洁、舒适、自由的风格感染了整个世界。

    此后关于“香奈儿5号”或是经典小黑裙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影片也没再费力去讲。它只是让自信的香奈儿吐一口烟,坚定道来:“我们的勇气来源于一场场的失败,而不是什么成功。”

    从这个角度看,那些艰辛都可以换一种方式诠释:早年被遗弃令她变得独立坚强,决心此生再不受人怜悯;针织店里她学习到缝纫知识和社交礼仪,并有机会与社会上流人士接触;与军官一起的生活使她真正了解到贵族们的生活,为日后化繁为简的设计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提供了创业的资本。

    即便在成为七十老妪之后,她依然能在失败中汲取力量。二战之后她重回巴黎,复出的第一个系列遭到尖刻批评,公司面临易手困境。她却从中生出勇气,坚持自己的风格,终于在第二个系列大获成功。

    当她坐在镶满玻璃镜子的楼梯转角得意微笑时,我们很容易跟着一起欣慰。传记片最是精于此道,将名人还原为普通人,或者在普通人身上挖掘出金子般的闪光点,让无数置身相仿环境的人们感同身受,以为自己也可有朝一日喷薄而出大放异彩。现在困苦没什么,将来这些经历不都是会起作用的吗?

    这与我朋友提供的经验如此一致,可见在成功人士那里,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尤其,这还不仅仅限于解释个人的命运,放在更宏大的范围也是一样。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观念不正是如此吗?他认为中国自古至今的发展,每一段也都不可或缺,诸如清末至民国的大粉碎,蒋介石接手后的上层建筑建设,都为此后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准备。

    作为学术意义上的总结研究,以如此乐观态度给一切变故赋予其合理性,未免有些轻视了历史的偶然和曲折反复。然而对于渺小的个人而言,盲目乐观似乎是必要的,不然如何有勇气度过人生中诸多艰难时光?

    于是,在凌晨时分硬生生将传记片看成励志片之后,我吹着门缝里窜进的寒风,看着墙角漏雨留下的痕迹,倒觉得可以安心睡个好觉。现下的小艰难没什么,没准儿它们日后发挥什么神奇作用,预备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呢。
  4. “成熟地太过迅速,终要吃些苦头,或者被磨折,或者被放逐。而后若大难不死,必将怒放。”


    那惊鸿一瞥,满是酸楚泪。
    大概刚刚到懂事的年纪,同妹妹一道,被杂货贩父亲抛弃,修道院中,挨过葱茏少女生涯。
    她终究是要做点事的坚强少女,一直在承诺待日后安定,必接妹妹离开此处。二人泪眼朦胧,谁也不知这个承诺会是多久。
    裁缝铺中寻生计,聪明勤快,才华立马凸显出来。而后与好友混入社交圈,被一个过气军官相中。
    就像所有所有的法国式偶遇,需要那么一点点时机,一点点运气,命运就此华丽转身。


    生活的磨折蹉跎了太多岁月,欲振奋精神振翅欲飞。
    堡垒、庄园、马、仆人……这些统统似迷幻药般,让她沉沦。
    欣喜的与妹妹朱莉承诺,待日后发达,必将她接走。
    如同每一个女人所期待的美好清晨,推开窗,纱帘、马匹、爱人、牧场……这样过完一生也没有什么遗憾事。
    但你知道人生总会在某一个小弯发生一段小插曲,进而就那么逡巡的绕过去了。
    偶然在她练马的某个早晨,偶然在一条稍显逼仄的小道上,一个英俊面孔的英国男人,惊吓了她的马。


    退役军人艾提安爱马胜过爱可可,甚至把可可留在身边作一个养老伴侣,同时日日声色犬马,歌舞升平。
    这并不是可可的气场,她如一颗珍珠,闪耀灵气的光泽快要被消磨殆尽。
    彼时这样一个赏识她才华的人物出现,在一开始,他们站在一起,就更像恋人。
    这个英国男人含蓄,博学,懂得欣赏,才华横溢,心思细腻,责任感更重。
    可可终舍不下有知遇之恩的艾提安,纵使他已经开始冷落她了。


    她想要去巴黎开衣帽店,想去巴黎,想去开店,想要自己赚钱。
    一个造诣极高的裁缝,勤恳且坚持,想要拥有自己事业的女子,这一点于她并没有过分之处。
    艾提安至最后一刻还在敷衍她。
     

    她还是走了。走到巴黎去,走到时尚汇集的地方去,走到可以施展她才华的地方去。
    可,回首萧瑟处一把辛酸泪的时候又有谁人知。
    命运还是安排这个唯美的英国男人找到了她。
    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许承诺,眼看它服兵役。
    待战争结束,鲍伊归来,他们还是在那,在美丽的社维尔的沙滩上,她奔跑过去。
    满心欢喜人生终于落定,谁知命运惹人怜。
    鲍伊不能兑现承诺,将取他人作妻。
    鲍伊是可可一生真正的挚爱,可可也是他一生唯一的真爱。


    他们隔一张咖啡桌的距离,她边抽烟边哭泣,他不发一言。
    也许是为了获得从未得到过的父爱,他选择了亲情。他到底是属于名利场的人,虽然自由无限,但终是向往。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被抛弃的酸楚二度尝试,自然心头千番滋味意难言。


    如野玫瑰历经磨折必将怒放一般,可可终为自己打得坚实脊梁。
    如同杜拉斯《情人》的最后一段,多少个岁月过去了,圣诞节那夜,电话响起。
    你好?是我。他对她说出心里话,他说他和从前一样,仍然爱着她,说他永远无法扯断对她的爱,他将爱她至死。
    多少幕往事历历在眼前,不堪回首。


    鲍伊对可可的千般愧疚无法言语,在某日清晨,开着他那日教可可学会的老式汽车。
    往事还有白纱巾在眼前飘荡,前尘从底部泛起,记忆混杂着,昏黄甜美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