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的拍攝手法來說,魏時煜是學院派,在電影的處理是根據科教片的格式,從伍的小時候談到她的死亡,又把她的成就與當時的幾位國外的先鋒女導演,分別是坂根田鶴子及Dorothy Arenz 齊名。利用這種叙事的方法使電影更具層次,論述鮮明,除了是一部紀錄片外,更有一種教材的感覺。在目前要找到與伍的同代人已經不容易了,而這部片從構思到放上銀幕歷時也接近八年,片中的受訪者都接近九十多歲,某些更已離開人世。素材是注定不完整的,可見導演及其拍攝對都盡心盡力。導演在短短幾年來往了三次美國,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得著。或者有些觀眾會認為導演投放了過多的個人感情,但沒有這種熱情,又怎樣為電影注入生命力。西方有一部《Searching for Sugar Man》,香港有一部《Searching for Esther Eng》。
在那個時候,黃柳霜(Anna May Wong)在電影裡多是做些「中國娃娃」與「蛇蠍婦人」的角色,荷里活把亞裔演員標籤了,諷刺的是有一部電影裡有一個中國婦人的角色竟然要由外國人充當,實在是對亞裔演員不尊重。在1941年,《金門女》(Golden Gate Girl)的出現是她事業上的高峰,而片中在搖籃的女嬰,正是剛出生不久的李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