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真实人生在别处 La Vraie vie est ailleurs(2007)

真实人生在别处 La Vraie vie est ailleurs(2007)

导演: Frédéric Choffat

编剧: Frédéric Choffat Julie Gilbert

主演: Sandra Amodio Vincent Bonillo Dorian Rossel

类型: 剧情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瑞士

上映日期: 2007-08-23

片长: Switzerland: 84 分钟 IMDb: tt0796839 豆瓣评分:7.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日内瓦火车站。 一个将要去马赛举行讲座的女人。 一个急着去柏林找孩子的男人。 一个要去那不勒斯生活的少妇。 当另一个人被邀请坐在对面的座位上时,将展开一场新的故事。 三场会面,三个生活故事交织上演在火车站台。 如果说真正的生活在别处?

演员:



影评:

  1. 生活像一个牢笼,将人们囚禁其中,苦闷如鬼魅般形影相随。生活不在这里,不在那里,到底在哪里?

     《生活在别处》是2006年的一部瑞士电影,故事非常简单,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单单讲述三个乘坐火车的旅人,各自在路上的遭遇。这三个人包括一个一个少妇、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孩。少妇的目的地是法国马赛,她要去参加一场会议,在那里为自己做了4年研究的产品进行15分钟的演示,演示的结果将决定她是否能获得研究经费,如果失败了,她过去的付出都将付诸东流水。男子的目的地是德国柏林,他的女朋友刚生下一个男孩,他将到那里面对自己还没准备好的全新未来。女孩的目的地是意大利那不勒斯,她带上了所有的行囊,离开自小生长的瑞士日内瓦,将去到新的国度展开未知的新生活。

     这三个旅人完全没有交会,少妇早早就在马赛下车,住进旅馆等待黎明的到来;男子错过了火车,留在车站里度过漫漫长夜;女孩则乘坐着夜车,一路奔赴目的地。这三个人各自在路途上遇到一个人,少妇在火车上遇到一个所有东西都被偷、身无分文的男子,出于好意,少妇让这个同样在马赛下车的男子住进她预定的旅馆,直到隔天清晨。男子在火车站遇到一个同样在等待的女子,偌大的车站里就他们两个,两人自然便整夜搭伴。女孩遇到的是火车上的乘务长,基于安全考虑,乘务长不让女性单身一人在车厢中,因为没有其他适合的旅客可以安排给女孩做伴,于是乘务长坚持整夜留在女孩的车厢中。

     影片中谁都没有提到名字,谁也没有自我介绍。在那个夜晚,少妇因为身上的巨大压力,爆发了一场怒气;男子因为即将失去的自由,展开了一场冒险;女孩因为内心的彷徨不安,引发了一场争吵。在这之间,那三个因缘际会而与这三个旅人相逢的伴侣,谁也没有开口劝慰,谁也没有出言建议,只是在一旁陪伴着,让事情自然发生、让时间自己流逝。终于,太阳升起、天地光明,少妇去做演示,获得如雷的掌声;男子搭上火车,开始为新生的孩子制作成长日记;女孩在那不勒斯下了车,骑乘一台摩托悠游在街头。三个短暂的交会,什么都没留下,却又留下了所有。生活在哪里?不在这里、不在那里。生活在路上。这交会,就是生活。

     米兰-昆德拉曾写过一本书,书名就是《生活在别处》,这句话随着这本书流传到全世界。生活在别处其实是法国诗人阿尔蒂尔-兰波(Arthur Rimbaud,1854-1891)的一个诗句,而这诗句不仅造就了兰波的生活方式,更影响了西方一整代人的生活态度。

    在红色的城墙上
    将阴森的光线抛向高高的天穹
    在那片野性与皎洁的黑色大陆
    诗人在星光下
    去寻求采集完美的神所撒下的花朵
    诗人
    生活在别处
    在沙漠/海洋
    纵横他茫茫的肉体与精神的冒险之旅
    洪水的幽魂刚刚消散

     什么是生活?生活不是言语、不是思想。生活是去看、去听、去感受,生活是彷徨、痛苦、狂躁、痴愚、神魂颠倒,生活是沐浴阳光、是无休无止地漫步、憩息、旅游、冒险、乃至于浪迹天涯。生活是经验的累叠,是过程的加总。这是兰波对生活的理解,“生活在别处”则是兰波追求这种生活的宣言,是他坚持追求梦想、追求变化的态度。

     兰波这种奔放自由的生活态度,在法国年轻人当中产生巨大的共鸣,并间接激发了1968年法国巴黎的“5月风暴”。5月风暴由巴黎大学生首先发起,因为对政府不满,极左派的大学生发起罢课,并占领校园。后来警方介入,与学生产生正面冲突,进而引起上千万的工人举行全国大罢工。为了解除政治危机,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宣布解散国会、重新选举。最终,5月风暴以戴高乐再次当选总统而失败告终。然而,5月风暴虽然在政治是失败的,却在文化改革上取得巨大的成功。

     在5月风暴后,许多传统落伍的风俗习惯被摆脱,森严的独裁统治和等级意识被消除,进而催生了文化自由、思想自由、甚至性解放。5月风暴彻底改变了法国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为现代法国打下开放的基础,为传统道德注入理性的血液。而在1968年5月的这场风暴当中,巴黎的墙垛上四处可见的是兰波的诗句:“我愿成为任何人”、“要么一切,要么全无”、“生活在别处”。


     生活在那里?生活在别处。


     P.S. 贝纳多-贝托鲁奇所执导、于2004年上映的《戏梦巴黎》,讲述的即是5月风暴的故事,对当时法国大学生的梦想与行动有极为深刻的描绘。出演《裂缝》的女星Eva Green,在其中的表现非常亮眼。
  2. 晚上在法国文化中心看了La Vraie Vie Est Ailleurs(生活在别处).
    是我喜欢的公路片类型.嗯,其实还是觉得应该给公路片这个电影类别换个名字,在美国,公路发达,连接各州,公路旅行的文化从凯鲁雅克的垮掉一代就早已开始,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所以诞生了公路片.那么在欧洲,铁路才是连接各个国家和城市的重要枢纽,所以是不是应该改名叫欧洲火车电影,比如我喜欢的<Before Sunrise>??呵呵.再发想一下,如果到亚洲,越南,柬埔寨等是摩托车的天堂,当然还有三轮人力车,所以有我喜欢的<三轮车夫>,<恋恋三季>.
    那么中国有什么呢?...
    算了,还是继续说<生活在别处>吧.
    查了一下,这部电影是由瑞士导演Frédéric Choffat在2006年拍摄的.
    影片从日内瓦火车站开始.一个要去马赛做报告的女人,做了四年的科学试验,却只有15分钟的演讲时间. 一个要去柏林看老婆和孩子的男人.一个要去那不勒斯生活的姑娘.他们都没有姓名,没有来历,只是同时出现在日内瓦火车站,并踏上各自的旅途.由此开始的短暂旅途,遇到的人,经过的事,究竟是真实的生活,还是我们渴望从真实生活中的逃离?
    要去马赛做科学报告的女人,对面坐了一个身份来历不明的男子,没有火车票,没有信用卡,女人为了终止列车员和他的争论,为他付了车票钱.又带无处落脚的他回到自己的酒店.他睡在外间的沙发,而她是那样的局促,因为另外一个陌生人,她听到自己刷牙的声响都是那样不安.有些心疼,她竟是如此孤独,四年独自的试验,少与人接触,封闭在自己的世界,这个陌生人的闯入让她兴奋并且不安.于是有争吵,于是有和解.
    要去柏林看老婆和孩子的男人,睡过了头,错过了站,得不到爱人的原谅,在空无一人的火车站遇到了一个女子,依然是身份来历不明.她活泼,自由的像棵野草,甚至有些神经质.女孩儿在车站唱的那首民谣如此动听,空无一人的车站,昏暗的灯光,通过喇叭传出的歌声,婉转动人.男人终于看到站在对面月台的她.两人同时奔向彼此,却被地下通道的门相隔在两边,他们透过门缝说话,头紧紧挨在一起,女孩儿说这是拿波里的民歌,男人说那我们一起去拿波里吧.他们在黑夜里奔跑,为躲避车站管理员逃进一间仓库.那一刻,世界只剩他们两个人,他们开始做爱.
    那个要去那不勒斯生活的姑娘,住进了只有她一个人的火车包厢,和她的猫咪.那节车厢的列车员是个上了年纪,漫不经心的男人,有些琐碎,有些滑稽.因为有规定,单身女人不能单独住一个包厢,而姑娘又拒绝和另外一家人住在一起,于是老头便自己搬进姑娘的包厢.老头絮叨着列车员的生活和对意大利的看法,引起了姑娘的反感,争吵,然后在一首歌中彼此谅解.黑暗中,姑娘睡着了,老头喝着咖啡守护着她.
     
    影片的结尾,男人在女科学家演讲后持久的掌声中微笑着离开会场,消失在马赛的人群中.
    第二个故事中的男女赤裸的在清晨醒来,女人亲吻熟睡的他,告别.除了他在地上捡起的一颗女人掉下的荔枝,了无痕迹.
    第三个故事中,姑娘到了那不勒斯,下车的时候把朋友送她的瑞士纪念品送给了列车员,并像一个女儿一样轻轻的亲了父亲的脸颊.出了车站,微笑地站在阳光里.
    看,一切就像没有发生过,生活还在继续,但是我想,还是有一些改变了.第一个她终于摆脱了孤独,打开了心扉,第二个他终于能够及时地说出爱和抓住爱,尽管是那么转瞬即逝,第三个她开始学着放下所有的担心和包袱,自由地生活.
    那么,真实的生活究竟在哪里?
    就像看完电影后我和Steve争论的,究竟是火车上的那短暂经历,实还是下了火车各自投入茫茫人海之后,究竟那一段才是真实的生活?
    也许没有答案.
    或许就像昆得拉说的,真实的生活永远在别处,触碰不到.
    但也许Steve是对的,旅途中的经历是超脱现实的,是特定时间空间下虚幻的美好.也许这也是我不能停下脚步的原因.而我竟然在行走中对于真实或者虚幻,已经分辨不清,旅行对我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真实的生活呢?
  3. 真实的生活,就像标题所述,在别处。

    旅途中的生活,永远是个幻象,很美很残酷很启发很飘散。也许对人们未来的路途来说,是个加油站。抛下脑海中残留的梦想种子,随着旅途的未知和陌生人的际遇,全部蒸发出来。让我们再次轻装上阵...感叹生活中的小小善意和美妙...

    浅浅淡淡的笑过,生活永远在真实的轨道上运行...
  4. 因为昆德拉的同名小说而看的这部影片,却与小说无关。但却是很有感觉的一部影片,很真实,仿佛我也在路上。

    那位从瑞士到意大利定居的女人,其实何尝不是一种逃避?即便是生活在别人眼里看作“天堂”的瑞士。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总想去别处,然而,一个女人孤身上路,独自前往另一个国家开始一段新的生活,可不容易吧?车厢里,女人用录音机播放着音乐,摇摆的歌曲,听得让人很放松,车厢里沉闷的气氛顿时被打破,她和那位过分热心的乘警都不禁随歌摇摆身体。然而,听着听着,那女人哭了,画面在切换着那位正投入到音乐中摇摆身体的乘警,持续了一会,他才发现女人在抹眼泪,女人问:“我该怎么办?”……是啊,她不能回去,而对未来新生活的迷惘及不安,令她突然觉得很无助。然而一夜过去,面对车窗外的曙光,她的心情已豁然开朗。看到目的地——佛罗伦萨的海岸线时,她已焕然一新。临走时她把好友相赠的瑞士餐具送给乘警,因为她已决心不再留恋瑞士了。

    那位男孩,半夜在空荡荡的火车站与一位冒险的、神经质的美女相遇,注定是一场艳遇。尽管他在赶往庆贺女友生子的途中,也无论如何抵挡不住这位既冒险又迷人的美女。然而,他们都知道这个共同度过的漫漫长夜只是他们放逐的一个梦,梦醒了,就该回到各自的生活轨迹了。所以,他们甚至不问对方的名字。最喜欢这段:空荡荡的月台传来女孩车站广播里的温柔歌声,男孩循声前往……上锁的玻璃门隔开他俩,却阻挡不了他们对彼此的吸引,隔着门的缝隙说话,贴着玻璃深情地对望,然后同时转身依靠着门,一脸陶醉的模样,动作默契地一致,超浪漫哦!真是非一般的艳遇。

    那位学者,一位好心人,在火车上帮一位身无分文的男人付了车资,而后更是带其回旅馆提供自己的房间给男人同住。然而她无法入眠,为自己次日的学术演讲而烦躁不安。这时,这位男人,与她共处一室的唯一一个人,在她最需要安慰的时候陪她喝酒,给予爱抚,缓解了压力,使她顺利完成了15分钟的演讲。当会议厅内掌声响起的时候,门外的他却微笑离开,女学者跑出门外,他已不见踪影。她给了他资助,他回报以一份安慰……

    三个陌生人,在同一个火车站出发,各自遇上另一个陌生人,两个完全不相关的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有了交点,这就足够了。这就是梦,好好地做梦,梦醒了,一切都结束了。

    我一直觉得旅行其实就是一种逃避,逃离所熟悉的地方,抛开一切,在路上放逐自己的心灵,到另一个地方寻找自我、更新自我、变换心情、释放压力。真的,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公式化的生活,令人也固化了,思想也桎梏了,灵感也枯竭了。旅行却可以refresh这一切,旅行真好……

    生活假如在别处,就有别样的滋味吧?

    PS: 很喜欢这个导演的视角及拍摄手法,很真实、很窝心的感觉。类似风格的电影有不少,他却拍得并不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