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屋顶上的轻骑兵 Le Hussard sur le toit(1995)

简介:

    十九世纪中期,意大利正处在奥匈帝国水深火热的统治中。为了解放祖国,轻骑兵上教安吉罗(奥利维•马丁内兹 Olivier Martinez 饰)密谋发动暴动推翻殖民统治,然而却因计划外漏而不得不流亡法国。因为儿时好友的出卖,安吉罗在法国受到了奥地利间谍的追杀。逃亡中的安吉罗无意闯进了法国的一个瘟疫区,那里哀鸿遍野,人们近乎疯狂。当地人认为是安吉罗投的毒药,安吉罗无端又成了追捕的对象。

演员:



影评:

  1. 屋顶上的轻骑兵》是一部法国电影的名字,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爱在天地苍茫时》。
    也许,在瘟疫横行的念头,彷徨才是真正的主题歌。
    人们忙乱地各奔东西,谁都不知道该往哪里去,谁都不知道是否还能看到明天的太阳,而爱情,似乎成了无关紧要的事。
    也许正是这样,在乱世里的爱情才更能成为旷世的传奇。
    19世纪中叶的欧洲大陆,大革命风暴来临的前夕,意大利在奥匈帝国的统治下,年轻的安哲罗因为策谋暴动的计划败露而流亡到法国艾城(艾克斯),由于儿时朋友的出卖,依旧脱逃不了被奥地利政府派人追杀的命运,为了躲避追杀,他无意中陷入了一个瘟疫横行的地区,霍乱的肆虐使人们陷入狂乱,安哲罗被混乱的群众误认为是投毒者,成了被追捕绞杀的对象。
    他逃到了高高的屋顶上,俯瞰着脚下发生的一切,尊严与良知在死亡的威胁下已经泯灭,猜疑与自相残杀成就了一幕又一幕的悲剧。
    安哲罗,那个意大利国骑兵上校。一个举止得体的男人,一个听从母亲教诲的革命战士,穿着干净的白棉布衬衫,黑色的马靴,眼睛如天空一般深邃,他逃亡在霍乱横行的村庄,轻轻地踩着钝角形的屋顶,阳光把生命和死亡在镜头里进行了完美的分割,村庄里的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乌鸦拍着那它们黑色的翅膀,贪婪地啄食着那些尸骨。那是一副可怕的景象,而安哲罗在屋顶上行走着,却如同这死亡的布景里跳出的亮色,耀眼而平静。在一场暴风雨来临的时候,安哲罗失足跌进了一间阁楼里,他浑身湿透,狼狈不堪。这时候,宝琳娜款款而来,穿着一身典雅华贵的白衣裙,一手托着一个熠熠生辉的烛台,烛火映衬着她那张精致的脸庞,如同仙子一般清新脱俗。
    他许诺可以帮助她越过封锁回到北方寻找她的丈夫。就这样,他护送着他,一路结伴而行,他们骑着马在广袤的草原上奔驰,冲过重重关卡,越过层层阻碍。
    霍乱是可怕的,它的可怕不仅仅在于死亡本身,还在于它所传递出的恐慌。
    这似乎注定了是安哲罗与宝琳娜的故事,发生在澎湃的革命浪潮之下,发生在霍乱爆发的年代。从安哲罗偶然从屋顶天窗上跌落开始,一直到最后,生命与爱情就如同两滴水,融入这时代的滔滔洪流之中。
    在她将要找到自己的丈夫时,故事也已经快要结束。天空布满了阴霾,外面大雨如注。他与她闯进了一幢死寂的城堡,为了取暖,他们找出烈酒,点燃炉火,矜持而忧郁的宝琳娜似乎从未像现在这样迷人,她似乎醉了,她告诉安哲罗:她的丈夫罗伦侯爵是六十多岁的人,她是在河边发现胸部中弹的罗伦,作为一个贫穷医生的女儿、心地善良的她,将罗伦带到家中医治,夜以继日地护理直至康复,于是就成了他的妻子,那年她才十七岁……安哲罗听完她的故事,却只是说了一句:你已经安全了,我该回意大利去了……安哲罗克制的爱情深深刺痛她的心,此刻她忍不住大声哭泣,蕴藏在心里的情感併发而出:“你不爱我……”。
    万念俱灰的她,慢慢地着向楼上的卧房移去……而后,她倒下了,潜伏在她体内的霍乱病毒伺机侵袭她的身体。
    安哲罗为了救活她,撕裂了她的衣服,将烈酒倾在她的身体上,用双手拼命地搓着,用尽了一晚上的时间,他终于保住了她的生命。可是,就算是这样,他依旧牵着车将她送到了她的城堡她的家……
    我喜欢这样波澜不兴的爱情,在《屋顶上的轻骑兵》里,所有的死亡都因此而变得软弱无力,也许村庄可以烧毁,乌鸦可能迁徙,尸体会腐烂,但是爱情却不会随着这些而消失退色,它只是慢慢地萌发,拱破土壤,轻柔地绽放出美丽的芬芳,然后,这芬芳随风飘散,永远若离若既,永远如歌似泣。这是一种坚忍的爱情,不必厮守,却总可以选择遥遥相望,在曾经拥有后,把美好的记忆珍藏于心,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在苍白的岁月里我们才能找到一丝火光。这样的爱情是遗憾的,而遗憾中亦夹杂着等待的美感。哪怕是在影片的最后,安哲罗和他的骏马消失了,宝琳娜的背影也显得与阿尔卑斯山一样的瘦削与憔悴,但是爱情已经成为了他与她生命里可以共同欣赏的风景。
    在最后。
    永远无法忘怀安哲罗的宝琳娜一直给安哲罗写信,可是每一封新都如同石沉大海。就在她快要绝望的时候一封来自意大利的信被送到她的手上。宝琳娜走过冰冷的大地,她的丈夫从窗帘被后看着她的背影,影片的画外音传来。“他比宝琳娜更早知道她无法忘记安哲罗,却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的。她纵要离去他也不能留的。”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两个人热烈的相爱,然后分开,既充满了命运的仓促与,又满是无限的欲言又止的期待。
    我喜欢这样的故事。
  2. 在去玛瑙斯克(Manosque)的路途上,突然,十几年的前尘往事静静涌上起来,在车窗后怔怔眺望风景的我,蓦地湿了眼眶。想到了什么呢,那是十数年前初学法语的情怀,末梢神经都还是敏感的豪情万丈的自己。

    十多年前,初进大学的法语系,外教是家在高地普罗旺斯Digne的阿兰。土生土长的普罗旺斯农民子弟,却不知道那里来的灵感,选择了去爱克斯大学学中文,又来了中国,在领事馆教育处谋得了这样一个为期两年的临时教席。
    第一次听到普罗旺斯和玛瑙斯克是他给我们看的电影,屋顶上的轻骑兵(Le Hussard sur le toit),尚听不懂多少的我们,面对那些色彩和壮阔风景,已经震撼掉了。Giono勾画的世界除去普罗旺斯本身的诗意,还有着司汤达式的英雄主义和骑士情怀,于是在霍乱瘟疫的黑色阴影里,普罗旺斯明亮的光影下,安杰鲁和波林娜策马轻骑的身影永远刻成了我不可磨灭的法语记忆,一起留下的还有这些字正腔圆的地名,玛瑙斯克,埃克斯。

    阿兰一直为自己的故乡骄傲,后来给我们看的电影是普罗旺斯作家马赛尔.巴尼奥尔的回忆录,母亲的城堡,父亲的骄傲,如今被网上煽情地翻译成再见艳阳天。那是小马赛尔在普罗旺斯渡过的暑假记忆和童年场景。另两部巴尼奥尔是Jean de Florette, Manon des sources。讲述普罗旺斯小村里的罪恶,伊夫蒙当最后的谢幕演出,还有因此而红遍法国的艾玛纽爱尔 .贝阿。

    于是,我们就是这样被感染成热爱普罗旺斯的,那时节,还没有薰衣草旅行,没有彼得梅尔,更没有穷要奶奶的一帘破梦。阿兰带来的画册上是粗犷和厚重的风景,乱石垒就的小屋,西北山风中呼啸的枯枝,斑驳各色窗棂下剥落的藤花。 等到阿兰的教席到期,来接替他的却是在巴黎十六区长大的安舟,从举止到口音都是迥然两个世界的人。不过他一直记得我们,哪怕是回去法国以后,大学四年,每年圣诞前后我们都会收到他寄自Digne的邮包,里面永远有巧克力,有在二手书市给我们淘来的程度适合的小书,画报。其实后来我才知道,他那时候已经失业,一边领点救济,一边在打零工。

    等到我来法国的时候,和他偶偶通过几次电话,都兰和普罗旺斯路途谣言,更没有直接的火车,于是也就没有见过了,再后来,收到他的邮件,得知他终于摆脱了失业噩梦,再去远东,在京都大学谋得教职。而后,我们就失散了,断了音讯。我一直想要去的玛瑙斯克,竟然要用去这么长长十多年的时间。


    心心念念的盼望终于实现时刻,现实和梦想的巨大落差总会君临,玛瑙斯克一样逃不开这样的规则。当我穿过它巨大的城门,我才发现,这早已不是Giono笔下安杰鲁在喷泉屋顶出没的旧城 (虽然我早就查过,J.P Rappeneau拍摄轻骑兵电影的场景其实根本不在此地,而是在卢贝隆名为Cucuron的小村,天那多么滑稽的名字)。 如今的玛瑙斯克到处是北非摩尔移民的小铺子,小街上飘荡着Kebab的羊肉味,带头巾裹面纱的穆斯林不时出没。只有时不时街头出现南方式样的府邸和色调还能唤醒一些旧日的意味,可就是在这样荣光的建筑下,到处是垃圾和污垢,风里是暧昧和不洁的气味。Giono出生的老屋如今是家药房(我联想到的是都兰的大药房,原来是巴尔扎克的故居), 出旧城唯一能让我不至于万分沮丧的是由他童年旧居改建的小博物馆,穿过各色海报的走廊,深色木纹的落地窗外有一格小小的花园。
  3.     2003年春夏之交,北京,非典搅乱了人们的生活。同宿舍的哥们有的回家,有的投奔在京的亲戚,剩下我独自留守。课停了,整天无所事事。除了啃啃外文书,打打游戏,剩下的就是打篮球踢足球以增强体质抵抗病毒。住在附近的一个朋友为了给我解闷,送来一堆光碟,我就有机会从中翻出这部《屋顶的骑士》。
       我惊叹,影片描述的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霍乱之灾,造成的恐慌与政府隔离制度,跟当时的中国何其相似。这部影片的出现,真可谓恰逢其时。
       这样的巧合,在生活中并不多见。

       影片有另外一个中译名《爱在天地茫茫时》,以突出其爱情主题。但我以为,如果仅仅看到从影片中看到爱情,那一定是最大的遗憾。
       我看的次数越多,就越是肯定,这是一部追忆欧洲贵族时代的杰作,影片中有无数的细节,都是对贵族时代最深情的缅怀。只是,由于这种深情总是以一种不露声色的方式传达出来,充满节制,故而不易为人感知。但这本身契合了贵族精神本身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节制”。这是我愿意反复欣赏的原因之一。

       一个中世纪的贵族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忠诚、勇敢、坚毅、友谊,有爱心而不失节制,优雅而不失果决。他们是上帝的战士,是妇女儿童和平民百姓的保护者。所有这些,仿佛都是在描述本片的两位主人公,不是吗?

       中世纪的骑士,其忠诚与爱首先是对上帝的。影片描述的是19世纪30年代,经历过拿破仑战争洗礼的欧洲,民族主义勃兴,欧洲民族革命浪潮此起彼伏。对上帝的忠诚已经被男主人公安杰罗对自己祖国意大利的热爱与忠诚取代了,这一点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并不难理解。安杰罗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革命(独立)事业的忠诚,决不逊色于中世纪基督徒对上帝的爱与对领主的忠诚。
       安杰罗是个革命者,他和他的朋友从事着让意大利独立的革命事业。他们之间充满着友谊、默契和信任,就像一个大家庭。

       塞万提斯以《堂·吉诃德》对中世纪欧洲骑士精神作了最辛辣的嘲讽。但是并不妨碍人们对骑士的想象。影片中,主人公安杰罗在深夜的树林中偶遇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女子,她看起来单纯、天真,对骑士传奇《罗兰之歌》的阅读,让这位可爱的女士脑子里充满对中世纪骑士天真而美好的幻想,她一定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在树林中与他偶遇,并得到他的保护,以及,最美好的爱情。安杰罗如梦幻般的出现在她眼前,使她仿佛置身于查理曼时代的欧洲——眼前的安杰罗跟她心目中的骑士英雄形象那么的一致。
       安杰罗成了她的保护神。临别之时,她将《罗兰之歌》送给安杰罗,以她所知道的最浪漫的方式表达了心中最美好的爱情,那是一个贵族女子对一个骑士的爱情。对于一个充满美好幻想的女子来说,这一定是她一生中最美好、最幸福的时刻。
       后来,当安杰罗再次回来找寻她时,她已经被霍乱夺走了生命。生命无常。

       这段情节只是一段插曲。真正的故事发生在安杰罗与另一位贵族妇人宝琳娜之间。熟悉欧洲骑士传奇的人一定知道,最典型的骑士爱情,一定不是发生在骑士与未婚女子之间的,而是发生在骑士与已婚贵妇人之间。
       宝琳娜的出场,与小镇上恐怖的人群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告诉我们,她跟安杰罗一定有契合的地方,因为在死亡的威胁面前,他们都那么的平静,从他们脸上看不到惊恐与不安。
       当然,安杰罗跟宝琳娜不一样,他年轻,脸上虽然写着坚毅,但并没有写着成熟。他敏感,甚至有些神经质。无意中进入他人的房屋,他还要整理自己的装束,不断地重复着道歉的话。而当宝琳娜以一个成熟女性的姿态对此加以质疑、并提到他的母亲的时候,他感到自尊心受到了冒犯,便起身要走。直到宝琳娜提出自己一个人其实也害怕,这才让他不得不拾起作为一个男人的责任感。
       之后,我们看到两位主人公在多个场合显示出了他们的与众不同。他们敢于救治感染霍乱的病人,哪怕是看起来毫无希望,与其他人的恐惧与袖手旁观形成强烈的对比。他们似乎还无法无天,不遵循任何定规,仿佛这些都可以被他们轻松驾驭。边境的警察,奥地利的龙骑兵似乎都拿他们无可奈何。看似不可逾越的边界地区任由他们纵马驰骋,原本充满死亡的凝重空气,也因他们的搅动而变得越来越有生的灵动与希望。
       他们之间也有较量。两个个性鲜明而强烈的人在一起,不可能没有矛盾。有时候,他们都显得固执,谁也不能说服谁,直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下命令,甚至是挥动马鞭。当然,男人毕竟还是男人。宝琳娜问:你难道从来没有过犹豫吗?你不怕霍乱吗?安杰罗无法解释,他只是说:霍乱怕我。他的脸上写着牵强,但是这是最好的解释。
       他们慢慢了解对方。
       安杰罗诞生在拿破仑战争期间,那是欧洲近代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年代,是浪漫主义产生的年代。他的父亲是拿破仑的部将,但是他从不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母亲是贵族,给了他良好的教养,可以看出母亲在他心中的地位无人可以取代:他仰慕母亲,他不断地给母亲写信。他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你满意。
       宝琳娜是一个普通医生的女儿。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成为了贵族夫人。丈夫叫罗兰,与《罗兰之歌》的英雄主人公同名。她比丈夫小了几十岁,但是可以看出,她崇拜他,可以得到这样女人的崇拜的人,一定是非凡的。影片结尾,罗兰出场,骑在马上的贵族,虽年迈,却气度非凡,挺拔的身姿与坚毅的脸庞,配得上一个英雄骑士的名字。
       爱情产生于这样的反复较量与相互了解之中,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
       男女有别。宝琳娜说,她曾经害怕。后来,挫折曾让她丧失信心。在这样的时候,安杰罗的坚毅和执着给了她信心。她恢复了自信和果决,与安杰罗共同冲破了边境警察设置的隔离站。
       一个有着坚定意志的女人,当她的信心还需要另一个男人来作支撑的时候,爱情的产生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吗?
       一种节制让二人始终保持着距离。尤其是安杰罗,他有着一个坚毅男子应有的理智和自控力,始终不乱方寸。直到,宝琳娜在反复奔波之后疲惫不堪,霍乱的侵袭终于来临,这是对两人最严重的考验。安杰罗不顾一切,撕碎了奥琳娜的衣服,整夜以酒精为宝琳娜涂抹身体……一种异样的肌肤相亲让二人的距离变得如此的近,却又有如生与死的距离那样遥远。死神几乎带走了宝琳娜,又被安杰罗夺了回来。宝琳娜终于得救。
       爱情不是唯一的主题,这里还有生命意志的赞歌,还有更多。

       贵族时代一去不复返,这样的爱情故事也不多见了吧。
  4. 他只会给一个人写信,
    他的母亲。
    母亲希望他成为一个革命者,
    母亲的希望也就是他的希望。

    在一次次的死里逃生过后,
    他总是在投入新的危险,
    对追杀对瘟疫从不惧怕的他,
    不知道是不怕死还是迫不及待的去死,
    为了让母亲觉得骄傲。

    他在一次被疫区失去理智居民的痛扁之后,
    为了逃命在屋顶上游走了一整天,
    和一只死去了主人的小猫相伴,
    但是他对小猫说的还是他的母亲。

    他除了那坚毅的智慧的母亲,
    再没有其它的所爱的女人。

    她十六岁的时候照料了一个不知道身份的病人,
    后来她嫁给了那个人成为了一个伯爵夫人,
    她的丈夫是一方领土的主人但比她大几十岁,
    在她年轻貌美的时候丈夫已经头发斑白。

    这片土地上盛行着恐怖的瘟疫,
    贵族们仓皇出逃,
    平民们一群一群的死去,
    一些空城里到处散放着尸体。

    当他从屋顶的窗户潜进她家遇到她,
    说的第一句话是:别害怕,我不是坏人。
    她回答的是:我为什么会害怕?
    并照顾了这个在惊慌失措中仍保持教养的人。

    他和她的相遇,
    有着一种反差,
    她很像他的母亲,
    而他和她的丈夫完全不一样。

    在瘟疫的灾难中,
    她们有着各自急切要去的地方,
    她要找到自己的丈夫,
    而他要去见自己的母亲。

    再一次相遇,
    他不愿意离开她,
    尽管她拒绝,
    他仍然坚持守候,
    甚至改变了回去见母亲的路线,
    而她也渐渐习惯,
    不再抗拒。

    面对死亡的恐慌,
    他知道她很害怕,
    所以不管她表现的多么坚强和独立,
    他从不离开半步。
    她知道他深爱自己的母亲,
    因此不管自己多么害怕,
    要摆出拒绝的面孔,
    好让他能提早回去。

    他爱上了她,
    用不太理智的方式,
    不顾自己的性命。
    她也知道他爱着自己,
    可是在这片乱世中,
    他太年轻,
    她觉得很渺茫。

    那天夜里,
    是分别的前夜
    她喝了酒,
    因此开始表达,
    可是他却在逃避,
    他只想将她安全的送到她丈夫身边,
    让她活下来。

    感情迷乱的时候,
    她去抱他,
    他吻了了她的手,
    便将她推开,
    她最失落的时候,
    瘟疫病发,
    眼看就要死去了。

    他用尽所有的力气,
    用酒精搓揉着她的身体,
    他这样救治好几个人,
    但是他们都死了。
    而她活了下来,
    她用微弱的力量去触摸他的脸,
    可是他一下子弹开了。

    第二天,
    他将她送归她丈夫的领土。
    深深一眼,
    那就是最后的一眼。

    从此以后,
    她永远的向着北方眺望。
    而他回到母亲的轨迹中,
    投身于革命生死未卜。

    爱在瘟疫蔓延的土地上,
    生和死的考验都能经历。
    但逾越不了的是,
    他本身的意志。

    他所爱的精神之母一直存在,
    而她寻求的精神之子却已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