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美好2012(2012)

美好2012(2012)

又名: 美好2012之大师微电影 / Beautiful 2012

导演: 顾长卫 蔡明亮 金泰勇 许鞍华

主演: 阎连科 吴镇宇 孔晓振 李康生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上映日期: 2012-03-24(中国香港)

片长: 81分钟 IMDb: tt2328519 豆瓣评分:6.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影片由4部短片组成,在四个组成部分中,顾长卫的《龙头》讲述了一个作家、女孩、艺术家和拾荒者,在年年月月分分秒秒的等待中,或聚或散的故事。而蔡明亮则与老搭档李康生合作,讲述了叫“小康”的《行者》在城市里奔走的故事。金泰勇的《你何止魅力》是个喜剧,男主角为了安抚病重的老父,花钱雇佣假女友,没想到假戏真做。而许鞍华则继续聚焦香港小市民的生活,吴镇宇在《我的路》里是一个深得女人心的好老公和老爸爸,但是,他内心的向往却是——变性!

演员:



影评:

  1.          镇宇兄,喝杯茶,吃个包,坐下好好聊一聊

                                        ---------- 人生该走那条路

         哎呀妈,镇宇兄,那天在网上,头回看你《我的路》的片花,真把俺给惊着了,哎呀妈,你你你,你要不要腿这么细呀,要不要这么穿黑丝袜呀,要不要这么妖艳呀,要不要这么妩媚呀!得,这吴妈,吴媚娘的名号是落实在了,这是俺们中意嚣张的靓坤?这是俺们沉迷阴狠的阿孝?这是俺们喜欢狂傲的阿来?这是那个最香港最男人的吴镇宇?我去他的了,谁也别理俺,俺自己找个旮旯蹲着哭会儿去。。。。。。。。。。

        惊着咱是真心话,这惊呢,也跟你演戏似的还分了好几个层次呢!
        首先是惊喜,许鞍华+吴镇宇==好电影, 这个在俺心里就是这么主观,这个就是你当教授时说的那个神马标签理论。Ann是俺认为香港最纯粹的导演之一,也是香港为数不多的对俺有观影吸引力的导演之一;吴镇宇,演技派哟,最喜欢的香港演员,没有之一的哟。所以,这个组合对俺来说吸引力是致命滴。

        其次是惊讶,按理说,Ann Hui+Francis NG=115岁了,这个级数这个岁数的这两位都可以躺在以前的荣誉上睡大觉,开始保晚节享清福了,可这两位还在寻找突破呢,这让那些整天混饭吃唱高调的所谓的电影人情何以堪???

        最后是伤心、愤怒,奶奶滴,讲粗口不该啊,但真气人呀,为毛这么有天分的演员一直就不受重视,就接不到好片,这是一个给点阳光就能灿烂的演员,就是因为长得不够人家英俊(可俺觉得很帅呀),为人不够人家圆滑(看俺觉得他很真呀),票房不够人家高,粉丝不够人家多???就要失去许多机会吗?
        记者问,镇宇呀,演了这个许鞍华的电影想不想获奖?
    镇宇答:20分钟好短比独立电影还短怎么获奖?再说,我没得奖的命,不是对许鞍华没信心是对我没信心,我怕我连累Ann。
        奶奶滴,听了这段又想爆粗呀,其实私下里,俺们常调侃为毛吴妈就是没有得奖的命呢?但这事要是从当事人口中说出来,听着真是无比心酸呀。

        俺们也没奢想镇宇兄能得个3、4、5、6、7个奖,俺就想一个好演员兢兢业业、认认真真演了半辈子戏,为毛就得不到那些狗屁评委的认可呢?他要是演得烂,俺们闭嘴,咱也有自知之明,但为毛他明明演得很好就是不给人家呢?甭到处瞎看,就说你呢,第23届金像奖评委,睁开你的狗眼吧!像刘青云,演得好时不给人家,弄个《我要成名》就囫囵吞枣滴生颁给人家;还有刘嘉玲,金像奖你还债呢吧!感性大于理智,人缘高于演技,利益胜于公平,金像奖真是越来越靠近政府越来越有中国特色了,就差下个双黄蛋了,今年下个吧,真正做到是与时俱进。

        俺对不住大家,承认错误,俺跑题了。一提颁奖俺就不理智,俺就怨念,俺就祥林嫂。但细想,镇宇兄你也不能算太亏,这都小10年了,有多少人为你饮恨23届金像奖而愤愤不平呀,这待遇不比拿个镀金的摆设差,兴许还比那个强呢。俺多阿Q啊,这年头能当阿Q也是福气。
         
         好吧,镇宇兄,茶都喝半天了,都寡味了,俺还没入正题呢,那就请再吃个包。
       
       《我的路》嗯,很好,这个命题真的很贴切,很贴切镇宇兄现在的实际情况。预告片里,Ann问镇宇兄,这是怎样一个手术呀?是不是把男性器官切除?你看镇宇兄的表情,那是镇宇兄独有的,他忽闪着亮晶晶的大眼睛,长长的睫毛微微抖动着,细细的眉毛跟着眉头上下带感滴在做戏,他没说一句话,但你可以从他微蹙的眉头,流动的目光,轻泯的嘴唇读懂他在思考、他的尴尬,他的为难和无奈。镇宇兄说他只有一天时间准备,只有运用上自己几十年的功力去演绎这个人物,俺喜欢这霸气的论调,这是演员吴镇宇自信的真实写照。

        电影平平淡淡的开场,刷睫毛,画眼线,穿高跟,扥丝袜,炫细腿,然后就是这个即将变身女人的男人练仪态练发声。镇宇兄说Ann让他随便演,这个随便即代表着Ann对他的信任也是对他的考验,演了30年戏,在知天命时迎来这样一个怪异有趣的角色,你说镇宇兄能不好好把玩吗?

        是吧,镇宇兄,俺再给你添点水,慢慢品啊。

        地铁里的独自漫步,影院中的身心放松,橱窗前的左顾右盼,楼梯间的轻松活跃,Ann用灵动的镜头捕捉着各种神态的镇宇兄,让他用漂亮的肢体语言来说话,来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让俺们感受到这个男人身女人心的人,在他穿上女装那一刻是如何释放他的愉悦,这种愉悦,你,你们观众能理解吗?镇宇兄,咱悄悄告诉你,俺一直觉得男人穿女装好别扭好容易让人觉得那个啥,但谢天谢地,你的女装造型和你对女人神态的精准把握使我没有任何龌龊想法,能做到这点真的不容易,谢谢你哟。

        如果按专业术语讲,“变性人”是人们对医学上“易性癖”患者的俗称,属于性身份认同障碍。说白了他们就是一群认为自己“女性身体里的男性”或“男性身体里的女性”,进而希望通过手术“改变性别”。
            
        在电影中真有3位现实生活中的变性人参加影片拍摄,他们大方的面对镜头讲述自己的经历。俺不知道别人怎么想,但俺听到他们随口说出手术细节和术后的那些不适时是能感受到她们艰辛与苦涩的,她们是拥有怎样勇气才能面对上天对她们的不公呢?

        电影中没有描述妻子粱铮是否已经与镇宇兄离婚,但确定他们已经分居,作为一个与她生活十几,二十年的丈夫,一个已经拥有成年儿子却要变性的丈夫,妻子粱铮该有多么无奈和苦闷,而这种无奈和苦闷还是无法与他人分享的。电影只是蜻蜓点水般涉及到跨性别人群身边的亲人,并不做深入探讨,其实他们也是无辜受到伤害的一群。

        如果你公司原来有个优雅的男主管,但突然有一天,他忽然变成她,她坐在原来他的office里,她同你一桌吃饭,她同你共用一个洗手间,你能接受吗?你会用怪异的目光去注视她吗?你能善待这种身份的转变吗?在Ann的镜头中还原了现实生活人们的避闪与冷淡。电影实在太短,镇宇兄基本没有机会展现这段时期人物的心里变化,一两个落寞的眼神其实是远远不够的。

       外人不理解,亲人也一样不理解,就像妻子质问要变性的丈夫。
       梁:这些衣服挺漂亮呀,难怪啦,每逢周六都要说自己出去。这么大个袋子,就用来装你那些女人衣服的?那你平时在哪儿换衣服呀?在哪儿换衣服呀?
       吴--残厕
       梁--残厕?
       吴--伤残人士用的厕所
       梁--如果不是我发神经翻衣柜,你是不是打算骗我一辈子呀?
       吴--我没想过要骗你,我没骗过你哦
       梁--你没骗过我又跟我结婚?。。。你去看医生啦,好嘛?

       吴--我。。。我。。。。唉。。。。我想说,我银行还有五万块, 我看怎么样过给你吧
       梁--你没钱了吗
       吴--我下个星期做手术
       梁--你最好做手术做死掉

       唉,这种转变真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或支持的。
       如果不是看《我的路》,如果不是看到镇宇兄在变性前后纠结的样子,俺都忘了其实俺真的见过变性人。那是个20多岁的男人,相貌普普通通没什么特殊,他与电影里不同,他选择了包了间病房去住,但知道内情的医生、护士会还会借故到病房去看他。起先他逃避、躲闪不自在,慢慢他发现大家只是好奇并无恶意,他也就逐渐接受并坦然面对,有时也跟大家聊天,说到高兴处会伸出手腕让人看他的伤疤。于是,大家笑他这么浅的伤口根本死不了,他笑说他也不想死的,只不过想吓吓家里人,“要死,我也真当回女人再死。”手术前,他溜出去买了一大堆女人用品回来,毫无顾忌的向大家炫耀,还记得有人问他怎么没有买高跟鞋,结果他答道,我要穿上裙子自己去挑个合适的。我不记得有人去探望过他,也不记得他有过哭啼的摸样,他平静、积极的面对将要发生的一切。就像电影里,镇宇兄纠结着要去自杀一样,他们是背对着亲人做好了死的心里准备,也像电影里手术前一晚,月光下镇宇兄眼角那一滴泪,其实他们的心在滴血。

       人们总是在说,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但能做到这点真的很难。

       说回电影,术前镇宇兄是在男病房男病友冷眼打量下踌躇徘徊服药,术后醒来得到的是女病房女病友友善的点头问候,在那一刻他笑了,也是第一次温暖的笑了。14:30分,电影在演了多一半时间后第一次出现了音乐,那几个单音符的钢琴声也是第一次提醒观众,其实你是在看电影,而不是在看一部用手持DV拍摄的生活纪录片。当电影第二次响起配乐已经是接近尾声,妻子最终出现在病房中,原本的夫妻如今却尴尬的变为同性,但粱铮眼中的体谅,镇宇兄眼中是释怀却是那么令人怦然心动。配乐使原本使略显单调、乏味的电影变得明亮起来,结尾处镇宇兄虽穿着与电影开始一样的衣着脚步却变得异常轻松,他高兴的撩起白鸽象征着她人生再次选择她的重生。这条路是他自己选的,无论如何她都会勇敢的走下去的。

        不好意思,镇宇兄,你看俺都精分了,一部掐头去尾不足20分钟的短片,居然让俺唠叨出这么多,但这个真不能怪俺,得怪你,谁让你这两年次品率太高呢,终于见着个好的俺简直就是文思如泉涌呀,那是哗啦啦滴。

        镇宇兄,你别瞪眼,你瞪眼俺也要把话说完,那个谁,把可乐瓶拿开,拿远点。

        你说你是个多么聪明的人呀,你说你是个多么聪明外露的人呀,你说你这样怎么能让人相信你是蠢贼??那电影看得俺呀,是那个纠结又这个纠结滴,一个多小时如同受罪呀,看得俺都想说,大佬,这钱俺直接给您算了,省的让院线还扒层皮。俺觉得吧,你真不适合演内地那些所谓的喜剧,因为你身上的强烈的香港气息与其违和呀。台词也不好笑,真滴,你那磕磕绊绊的普通话,唉,讲出来真滴不好笑呀。

        俺看到你眼中的怒气和怨气,拜托,镇宇兄,俺真的不喜欢那部戏呀,你鄙视俺,俺也说,俺那戏看完连吐槽的力都无。

        富蘭克林說:「二十歲時,起支配作用的是意志,三十歲是機智,四十歲是判斷。」
        五十岁呢?镇宇兄,你那条路该如何选?

        镇宇兄,俺与你是素昧平生,没搭过肩、没拉过手、没谈过话、没合过影,就像你自己说的你与观众的感情应该截止在电影院。俺与你走的是平行且永远不会交叉的两条路。从俺们这条路望向你那条路,看着你奔跑也看着你停步,也看着你徘徊和滞留,俺知道,从你要走这条路的第一天起就预示着你会比别人坎坷和曲折,就像电影中左右为难的主角。但俺真心希望你能少过一些坎,少趟一些泥,少越一些沟,俺只明白一点,就是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演戏的演员,观众是心知肚明的是会真心支持他到底的。

        镇宇兄,你不说话的样子真是拒人于千里之外呀,你不高兴了,是吗?

        俺突然觉得,俺是不是太自私,太主观了,俺把太多的压力太多的框框抛给了镇宇兄。俺是不是应该乖乖滴坐到电影院里去安安静静滴去看戏,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唧唧歪歪令人讨厌?可是俺就觉得称赞你是爱你,像俺这样絮絮叨叨滴提一些建议意见神马滴也是关爱的一种表现呀,光听好听的怎么能进步呢?是吧?镇宇兄。

        好吧,镇宇兄,你慢走,慢慢滴仔细滴选择你的路,不用着急,慢慢选,俺们会一直陪着你,请放心。

        PS:明天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哥哥飞身一跃化蝶成仙。在这个社会中,要是每个人人都能主动的向前一小步,主动的去关心关爱他人,社会的文明就会前进一大步。





  2. 微电影: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

    文/奇爱

    许鞍华、金泰勇、蔡明亮、顾长卫四位电影大师领衔《美好2012》微电影行动,可以说是视频门户实践微电影的又一种创新尝试。从这四部作品来说,它们基本保持了这几位导演一贯的创作风格,许鞍华《我的路》用半纪录的方式客观冷静地展现一位变性人的世界;韩国导演金泰勇的《你何止美丽》类似他《晚秋》的风格,同样是边缘人和可怜人的故事,也带着几分公路电影的色彩;蔡明亮导演的《行者》表现一位红衣僧人在香港都市中一天的行迹,周围人们行色匆匆,而他仿佛定格在这个都市之中;顾长卫的《龙头》用谈话的风格展现了一个冷漠疏离的人际世界。将这四部微电影集合成一部大电影,大体风格气质相似,只有《行者》在形式上有点跳脱。2012,这个年份总给人莫名的压力,在大师的镜头里,世界似乎离美好也有一定的距离。

    微电影这种新的创作形式如今非常热门和火爆,成了我们生活中一个回避不开的话题。微电影伙同微博客、微小说、微访谈、微旅游等碎片化的信息占据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众所周知,优酷、土豆、爱奇艺等视频网站是推行微电影的先锋和舵手。这次优酷集结这样一帮难请的成名导演创作微电影,其实际效果先不作评论,在探讨微电影发展的理念上却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一方面,策划者试图利用大师的视角和思想意识,来捕捉整个时代的总体特色,激发现代人的各种切身话题,引领和推动潮流;另一方面,大概是想改换思维,寻找关于微电影另一种自上而下的创作和传播模式,利用大师的名声来推动微电影这种新媒体本身的影响力。

    在我看来,微电影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即名导明星的创作;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即草根阶层的创作。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微薄、SNS等社交网络的发展,我认为微电影的发展源动力更倾向于草根阶层,它的魅力和意义也大多来源于此。因为,在制作层面上,如今拍摄一部电影的技术要求和价格成本大大降低,以前只有专业院校的学生能够拍摄电影短片,如今这层门槛被彻底打破,徐州草根拍电影只花了215元。在传播途径上,有了社交网络的助力,各种富有生命力的微电影更容易脱颖而出。当然,明星名导们也注意到了“微电影”的这种新事物的魅力,纷纷介入创作,他们的号召力自然得天独厚。诸多品牌商们也纷纷效尤,给微电影注入了更多的商业元素。

    尽管微电影方兴未艾,但是谁也不能断定它未来的发展方向。《美好2012》大师微电影是一种有想法的尝试,代表着策划者们对微电影的一种独特理解。但是,我认为媒体也需保持冷静清醒,思考一下如今对微电影的炒作是否过热。所谓的Feature Fillm,100分钟左右的电影正片,不光是在好莱坞霸权之下形成的,它也受制于观众心理、终端支持等必不可少的要素。微电影是否能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新媒体,它的支持要素是否具备,还须重点考量和观望。
  3.         微电影能否微言大义?大师微电影《美好2012》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微电影本是草根的、民间性质的,拥有短平快的媒介特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适应了受众们快速浏览的需求,因此它也属于读图时代快速消费的文化娱乐产品。而《美好2012》请来了四位成名大导许鞍华、金泰勇、蔡明亮、顾长卫,一人一部微电影组成这个电影合集。四位导演继续保持自己一贯的创作风格,都是艺术范儿十足,去商业化和浮躁味儿,我行我素地投入这种新形式的创作实践。四部短片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2012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病症,并且都富有鲜明的作者色彩。
        微电影这种新的创作形式可以说方兴未艾、炙手可热,尤其受到广大年轻群体的关注。各大视频网站纷纷策划微电影主题系列,像优酷的“11度青春”、新浪的“四夜奇谭”等,各大门户网站开辟微电影专区,举办微剧本征集大赛。众多明星大牌们也纷纷介入微电影的创作,各大品牌商们借微电影进行产品营销。这些都使得微电影从小众市场逐渐走向专业化系统化制作的规模。但是,对于媒体的热炒和微电影的发展前景,笔者还是有一些疑问。
        首先,什么是微电影?关于微电影,如今没有一个确切和权威的定义,引用百度百科的界定“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
        这个定义读起来相当拗口,并且不很科学,它所规定的内容已经在众多方面被打破。究竟多长、或者多短的电影才叫微电影?少于30秒就不能拍出微电影了吗?超出300分钟就不算微电影了吗?这些都不见得。另外,拍一部微电影可以花几百块,但是如今许多微电影也耗资不菲,并非超小规模投资。如今的微电影,可以说是鱼龙混杂,众多商业定制的作品,充其量也就是个加长版的广告。借用这个热词和时髦概念,众多杂七杂八的视频短片恨不能都给自己套上“微电影”的标签。这也难怪别人混水摸鱼,因为微电影本身就定义模糊,它似乎不具有一个鲜明独特的媒体特征。
        一部热门的微电影,可以一夜之间被转发几千几万次,依靠可观的网络点击量,创作者有可能一举成名。微电影的传播主要依靠视频网站、社交网络,但是网络是一种多媒体的传播平台,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大熔炉,微电影这种视频对它而言并非是唯一不可取代的。从硬件来说,微电影通过计算机、手机等设备传播,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它的传播提供了众多的便利,是它能够获得人们更多的注意力,但是它并没有像传统电影那样,有着电影院这种独立终端的支撑。从软件和硬件双方面来说,我认为它要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媒介和艺术,还不够过硬。
        微电影是否会对传统电影造成冲击和挑战?我认为恐怕不会,倒是这种碎片化、浮躁的网络新媒体时代,使得“去电影院观看电影”这件事情,更具有一种仪式化的色彩。另外这个时代让我感觉有些倒退,在电影发展早期,也曾是短片的时代,那时候充斥着很多关于耸动视听新闻、滑稽幽默打闹喜剧、每日生活掠影之类的短片,人们时常光顾所谓的“镍币影院”。渐渐的,这些片子和“镍币影院”都不能够再满足观众的需求,电影也逐渐由“吸引力式的”向“叙事性的长片”发展,逐渐走向道德正剧、早年西部掠影、历史古装题材等。并且通过大批影院的兴建,电影有了自己最直接和稳定的盈利模式。而众多的条件,对于如今的微电影来说,还并不具备或者成熟。
  4.        对于商业网站能够如此支持一些创造性的电影,很感意外。
           在这个快餐式电影时代。能够推出一些另类电影,打破国内观众这种浮躁的观赏方式,去让他们发出疑问,去让他们咒骂,确实是很需要勇气。
           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传统的电影审美,是很多人对《行者》拒之千里。我们已经养成只对大场面有兴趣,只对男女胡搞有兴趣,只对斗打有兴趣,只对大明星有兴趣,养成对电影的剧情需要跟小学的课文一样明了,养成一看不懂就马上骂街·······
            很明显,《行者》很不属于大众口味,但并不代表它不是一件作品,只能说它不是一个快餐。先抛开《行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行者》的视觉其实并不枯燥。不仅除了原有的空间,时间,蔡明亮还在时间中再插入一个时间层次,个体是一日如一年的“时间”,而外面却是一年如一日的“时间”。使得整件作品都在这两个时间的挤压中进行,这也是作品最有张力的支架。在这个支架上面,再放进几个空间。
            单个空间来讲,也是挺精致,并非随便。每一处景,每一个物,每一片天,每一片地,每一个表情,都有他们的呼应关系。看是偶然,绝非偶然。
            蔡明亮对这部在国内发表的作品还是做得比较直白,并没有很多人说得那么胡扯。主旨很是分明,,通过编织空间与时间的关系,宗教信仰与物质的关系。表述都市的荒谬,人的冷漠,社会的迷失。
            后来的一首流行歌《一水隔天涯》,打破了前面长时间的沉默,也是与视觉中,行者在接触物质的画面相对应。片尾的歌并不是作者画色添足,这样处理不仅与收尾的画面紧紧相扣,转了一下笔锋,并且把前面二十分钟的各种思维进行引导,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