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拉夫·林特因斯
编剧: 拉夫·林特因斯
主演: 杰罗恩·佩瑟瓦尔 诺杰·赫拉尔 吉恩·伯沃依兹 Charlotte Timmers Line Pillet Marie Louise Stheins Tania Van der Sanden Cédric Van Den Abbeele Pascal Maetens Pieter Verelst Hannes Reckelbus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比利时
上映日期: 2015-08-19
片长: 90分钟 IMDb: tt4084076 豆瓣评分:6.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思维成型、人格独立过程中伴随的反叛,常常会在父子两辈沟通上划出一条隔阂,而当这种反叛碰撞上历史事件与转折,诸如越战和冷战,反叛的声音演变成信仰的分道与崩塌,谁该来为破裂的爱买单。而那些牺牲者,是否还要自怨自哀抑或彼此伤害?
影片在嘀嗒的钟摆声中寂寥的开始,被灌输一辈子工作伦理信条的马里奥正值退休前的真空期,窝在沙发上的他,百无聊赖,任由电视播放着,妻子琳达的唠叨让他心烦意乱。他走出房间去洗车。“天堂”客车贴着出售的便条,和此刻的他一样对未来一无所知。
朋友的电话拯救了闲到发慌的马里奥,有一单去克罗地亚的生意,为期一周。马里奥不顾妻子的反对出车了。而丈夫刚出门,琳达就开始把锁在抽屉里的照片摆出来。这个房子不再只有马里奥和她的痕迹,一个从男孩到男嬉皮士的成长史在照片里渐渐展开……
超爱这一段,极简的对白,被放大的背景音,突出了寂寥的色彩。洗车洗到一半下起的雨更烘托出马里奥的落寞。照片更是吊足了观众好奇心:空虚阴郁的马里奥,只见照片不见真人的男嬉皮士,这对大概率的父子,为何连照片都不能共处?究竟发生过什么?
?马里奥
“天堂”客车在一群嬉皮士前停下。组织者米兰达告诉马里奥他们去克罗地亚是参加露天音乐会,她会开辆房车载着她的孩子跟在他车后。看在报酬的份上,马里奥勉强收起嫌弃,故作专业地开场白,“天堂之旅欢迎大家,大家可以各行其是,但在车上都得听我的!”
一路上,马里奥忍受着一车奇装异服、喧闹、酒气、恶作剧。途中就餐时想要片刻安静的马里奥被索要食物的女孩败了心情,“我留着胡子就是圣诞老人吗?”马里奥强压怒气上路,困意渐袭。一直跟着的房车蹿上来,甩在他眼前的是后车窗上光溜溜的小屁股。
终于“天堂”在音乐节露天扎营处停下来。影片这里为观众重现了嬉皮士公社式流浪生活和超大规模露天音乐演:帐篷、篝火、室外烧烤、露天厕所、酒精、迷幻药、垃圾、反战呼声、震耳欲聋的音乐、头上插着象征爱与和平花朵的人们、彻夜无眠的舞蹈。
然而,在马里奥眼中,嬉皮士反对民族主义,反对西方价值观,反对权益限制,反对传统道德狭窄,掀起的抵制主流的、精英的、技术的、物质的社会,回归“史前”的“生活的革命”,只是一群不劳无获的人自我放弃、堕落颓废、甚至四处滋生着罪恶。
房车旁边一个小男孩兀自玩着游戏机,马里奥坐了过去。“我玩的游戏也是马里奥,和你一样都有小胡子。”小男孩萨尼一句话拉近了与马里奥的距离,还把游戏机借他玩。萨尼向正为爸爸嘲笑他资产阶级Nike鞋而生气,于是向马里奥吐槽他的爸爸,“吸大麻,坐过牢。”
莫名的,马里奥就想看看萨尼的爸爸。特别是听到“你以后离那个老头远点。”四目相对,萨尼的爸爸竟然就是马里奥好久不联系儿子吉姆。视角转换,吉姆眼中的天堂之旅:
?吉姆
“天堂”客车在一群嬉皮士前停下。吉姆惊愕地质问米兰达,怎么找马里奥出车。米兰达表示自己并不知情。一路上,吉姆批评米兰达用Nike和游戏机惯坏了萨尼,萨尼则抱怨吉姆失败者形象让他并不光彩。显然,萨尼在校接受的教育迥异于父母的嬉皮士价值观。
事实上,嬉皮士的辉煌是短暂的,它或许也该如此,在1969年Woodstock音乐节达到顶峰后,嬉皮运动逐渐开始衰落。衰落于政府的反对、传统的鄙夷下、内部人员的自甘堕落之中。影片借从未相见却自然站在吉姆对立面上的爷孙,反映了嬉皮士时代的坠落。
马里奥与吉姆相见,多年前的矛盾再次揭开。为了制止儿子吸毒,马里奥亲自将吉姆送进了监狱,只是没想到判了那么多年。父子的梁子至此结下,吉姆连结婚、有了孩子都没告诉马里奥。马里奥一再追问萨尼是不是自己的孙子,吉姆则警告父亲远离萨尼。
骨肉亲情让马里奥情不自禁地亲近萨尼。萨尼邀请马里奥到房车里。在房车里马里奥看到了一车颠覆他认知的照片。照片里有萨尼、米兰达、吉姆,还有琳达。原来吉姆并不是离开了家,而是单单将马里奥从生活中扣去,而萨尼的生活里缺少的也只有爷爷马里奥。马里奥压抑着悲伤弹着吉他哄萨尼睡觉,吉姆在车外默默地听着。
灌下一瓶迷魂药,马里奥在放纵的人群中体验起逾越规则的滋味,头痛恶心,但也仅此而已。人为自由意志付出代价,但不该再附加上不被原谅的惩罚。吉姆吸毒接受了坐牢的惩罚,马里奥拒绝主动冰释关系,难道不是为自己和吉姆再度加上了一把枷锁。
而吉姆用一切态度追求自由,却把自己囚禁在过去。就好像用吸食毒品标榜行动自由,反被毒瘾操控了意志自由,意志便成了烟瘾的傀儡。用避而不见的方式抵抗父亲的条框,却陷入躲躲藏藏的桎梏。也许坦诚、宽容、尊重、和平与爱才是成就彼此的方式。
混乱、疯狂、肮脏在不会在嬉皮伟大的质朴情怀下显得高尚起来。沉浸在幻觉、非理性、魔鬼理论、缺乏生活经验以及对世界的失败认知中无法真正获得自由、平等与尊重。博爱、反战、环保、破旧、革新才是裹挟时代烙印,再次呼唤回潮的嬉皮文化。
“天堂之旅”结束了,路上,两辆车一前一后仍在前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