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家庭作业 The Art of Getting By(2011)

家庭作业 The Art of Getting By(2011)

又名: 彩绘爱情(台) / 通过技巧 / 考试过关的艺术 / Homework

导演: 加文·维森

编剧: 加文·维森

主演: 弗莱迪·海默 艾玛·罗伯茨 迈克尔·安格拉诺 伊莉莎白·里瑟

类型: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11-06-17(加拿大) 2011-09-02(英国)

片长: 84分钟 IMDb: tt1645080 豆瓣评分:6.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本片曾入选了2011年的圣丹斯电影节。

演员:



影评:

  1. 从上映到现在已经四个月了,居然一点资源都没有,果然说明了这片真是小众的很,同题材描写青春期情绪的影片似乎很多,去年的《It’s kind of a funny story》就是一部,还是同一个女主角。也难怪观众审美疲劳。但是我还是私心地说,多给一星是给我们终于走出童星路线,步入青春期的海默同学的,而且相比《吐司》,海默终于跟一个女孩在一起了,尤其这个女孩,还是艾玛罗伯茨。

    之前看到片名出来,以为又是一部美国式的校园浪漫喜剧,后来看到预告片,一股文艺气味就从透着敏感神经和慵懒的慢镜头和纽约市透着点淡蓝色忧郁的画面里渗了出来。从预告到整片,配乐是不得不使劲强调一下的亮点,甚至有点喧宾夺主地重新平衡了故事的节奏和镜头里面的情绪。看完整部电影之后,台词充满了不少惊喜,加上所有这些辅助元素的运用果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情节和剪辑的不足,甚至反让零散的情节发展巧妙地配合了主人公有些神经质和敏感细腻的内心世界,或者说,这就是导演自己的内心和意识反射,一个导演的银幕处女作,也许不过是为了宣泄一种积压了很多年的情感和思考。幸运的是,他找到了两个不错的年轻演员。

    看完了整部电影之后,我搜遍了整个脑袋里面的美国年青男演员,却想不到一个能取代海默来胜任George这个角色的人。这个来自伦敦充满英伦气质的90后男孩,从《寻找梦幻岛》开始,似乎就已经习惯了诠释这种有着与同龄人不同的超出实际年龄的内心和精神世界的小孩角色。与August Rush以及《吐司》里面的Nigel有点像,George有着特殊的天赋和对世界的感悟力,内敛而复杂。但是不同的是,这里更着重想刻画的,是George的内心成长和思考。I am a free thinking individual。George这样诠释自己的行为。他并非孤僻,但如他自己所说,he was happy,open,curious,而如今不如以前。他并不讨厌,他关心老师和父母的感受,于是不得不参加学校活动,为让老师生气而抱歉,记得每一个同学的名字,愿意为一个陌生女孩背黑锅。他有天赋,也并非懒惰,所以学校和老师一次次给他机会。他有细腻的视角和独到的领悟力,但是,如他自己所说,他遇到了一个动力问题(a motivation problem),不是关于学校,而是整个人生。

    美术老师应该是最能理解George和他的天赋的人了,起码我这么觉得。但艺术是不能离开对生活的热情的,一个对一切冷漠的孩子,根本看不清他自己内心的渴望和热情,如他梦里空白的画布。他一直希望George能走的更远一点,看清自己的心,看清生活的希望,他多年的困惑与迷茫那时都将消散。出口只在咫尺,却如困兽。George有着细腻而敏锐的认知力,也许这源于他内心深处对生活独特甚至更为激烈的爱,如果不是太热爱,又怎么会因为看到一个遥远的幻灭就如此失落。

    George与家庭作业,或者说与学校甚至是与被外在加到身上的一切的对抗,是故事表面的一条明朗的主线,但这绝对不是一个天才少年从颓废到奋起的故事,而是一个青春期有着敏感神经和丰富内心世界的男孩发现自己和生活的故事。It’s all about finding yourself and grow-up.

    在他小的时候,George读到了一串关于死亡率的数字,就奠定了他对人生的认识——We live alone, and we die alone. Everything else is just an illusion. 他意识到与人终将孤独地死去这个无法对抗的命运相比,一切都没意义了,包括作业。当Unfortunately出来的时候我想老师都气炸了,但他却表现的十分严肃。因为这个牛角尖钻得让他许多年想到半夜睡不着觉,也直接导致了他无休止的困惑和消极情绪。I was depressed,他总是这么说。一个小孩就把活着的神马都当成浮云,那循规蹈矩地在这个社会圈子里挣扎又有什么意义呢?他选择就这么过,对一切无动于衷,每天不停地在书上画画,坐在饭厅里看一本很薄的Camus的书,没人知道他脑子里想什么,他的表达方式也没人理解,人们觉得他很怪,他都漠不关心,而且觉得很好,直到他遇到了看似开朗,其实同样有着复杂内心的Sally。命运看似冷酷无情,却这样巧妙而神奇,但我想在屋顶的那一刻,George一定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Sally在他生活中的介入,是他开始重新认识人生的转折点。两个孩子在彼此相处中的成长和二人友情的微妙变化,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故事深处主线的一部分。生命中总是有一些人,刚刚认识,就能敞开心扉。Sally认识George的第一个下午,就一口气向他展示了自己全部的生活,单亲妈妈,和自己的过去。George带她逃课,过了一个伍迪艾伦电影式的一天。她让George进入了自己的圈子,认识新朋友,带他参加party。看似两个世界的孩子,彼此坦诚。直到Sally有一天跟George说,你是我唯一的真正的朋友,我需要你。在George消失时候,努力想弥补两人友情的时候。我们终于知道,其实,Sally和George是一样的。两个在单亲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内心都曾一样孤独和悲伤。他们都看不清自己的生活,迷茫甚至不知所措。

    Sally的离开,家庭的破裂和母亲的坚强让George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内心深处深沉而强烈的爱,而当这种爱与对所爱的人的责任连在一起时,将冲破孤独,这就是成长。George开始写作业,计划自己的未来。他开始用心画画,寻找老师要求的真实的自我,把所珍爱和所有无所畏惧的勇气都付诸画笔。爱是艺术的灵魂,就像《超市不眠夜》里面的Ben一样,他闭上眼睛时,空白一片的画布上,只有她的影子。

    其实我们努力地活着,不因我们终将死去,也许是为了让我们所爱的生命更有力量。

    Sally让George终看清了自己和自己的人生,I was nothing. I felt by nothing. You changed that. 临走的前一晚,他说出了心中的话。而没看清的是Sally,但一切已经不重要,纽约的夜晚,Sally和George牵手走在路上,天亮之前,一切都不重要,今天之后,我们将各自开始另一段旅程。

    当金色的光透过窗帘洒在Sally脸上的时候,她低着头说出,I love you, too 的时候,这一切太美了。George静静地坐在公园里,微亮的天色和纽约清晨的灯光里,他放走了她,她却让他不再孤独。You know we’re gonna be together one day. We have to sort through our messed-up issues… It’s a long life. 不管未来在哪里,生命很长,一切没有是结束,等我们收拾好混乱的生活,命运终会把我们拉回到一起。两个孩子之间,一个关于一辈子的诺言,不论中间经历怎样的人和事,他们已经是彼此认定了的终点。

    本来以为一切都应该在这结束,在毕业典礼那一天画上句号,两小无猜的初恋故事本应留下一个美丽的遗憾。也许这就是导演的故事原本的结局。看到这里我已经开始幻想后面的故事,这让我想起了《相见恨早》。两个从年少时相识相知,明明深爱彼此的人,辗转十几年,却在追逐中不断错过,尽管结果仍然是好的,这过程太苦了。也许甚至终不得兑现诺言,命运太残酷了。然而电影真实的结局似乎被诟病的重点,就像《初恋那件小事》一样,刻意安排的happy ending似乎显得烂俗和多余,破坏了本来酝酿好的气氛。但如果命运可以改剧本一样编排,又何必自寻烦恼。也许导演就是想让这个故事在自己的作品里圆满,不为票房,也不为迎合评论家的口味,如此其实也挺好。

    一个肩负家庭的财政危机,一个追求独立自力更生。“你接下来怎么办?”“不知道。”这何尝不是Sally想问George的问题呢。然而,即使终点是一场孤独的完结,这个dying的过程中,他们不再独自一人,当拉起手的一刻,天塌下来又算得了什么,何况生活呢?






    后记:等了四个月,终于按耐不住,费了很大劲在网上找到了无字幕的资源。看完意犹未尽,我知道我一定会再看N遍,默下台词,扒下OST。Anyway,所有从那段迷茫的日子走过来的孩子,谁能理解我们曾独自面对生活的恐惧和勇气呢。
  2. 男主在和女主屋顶结识之前,活得像死人,他有天赋,但是没找到自我。为什么要去做Homework,为什么要毕业,他不明白。他的母亲一次次得重复着,没有毕业,没有工作怎么办。(唠叨的时候也很像我妈)
    直到女主出现,这位有着超越其年龄成熟的女性,让他找到了目标。但是,他还是没有做作业,所以爱情不是他上进的动力。真正触动他,让他奋进的原因是,他后爸破产了,他们家要卖房子了。他想到以后没房子了,没法娶老婆了,觉得必须得靠自己了。这才是他Getting By的原始动力:房子。
  3. 1.
    -Rule number one about cutting school.
    -I've cut school before.To shop.
    -Rule number one,cutting school is fun.
    -That's a rule?
    -Rule number two,cut rarely to preserve the specialness.
    -Is that even a word?
    -Rule number three,do something culturally rewarding with your time to earn it morally.
    -Rule number four,you're a dork.
    -Wrong.Rule number four,noodles.

    2.
    -Hey!
    -...
    -What?
    -Nothing.
    -You okay?
    -I'm allergic to hormones.
    -What hormones?
    -Mine.

    3.
    -Zinavoy,what's with the overcoat?We're indoors now.
    -I like layers.

    4.
    -What were you like as a child?
    -I was such a better person than I am now.
    -Come on.
    -I'm serious.
    -I was happy,I was open,I was curious.
    -...
    -But I'll tell you this,I knew when it was ending.I was overwhelmed with sadness when I realized that I was gonna change and that it was all most likely gonna get worse.Like a nostalgia for the present,I couldn't shake it.

    5.
    -Get out.
    -George?What is going on?Why aren't you at school?
    -If you speak even the most rudimentary form of the English language,then you'll understand this,leave me alone.
    -What did you just say to me?
    -Vivian,my voice is calm.I'm a free-thinking individual who chooses not to be engaged in this discussion.Please.
  4.  吸引我观看这部影片是因为刚开始弗莱迪·海默一句话和我小时候看过的一句话异常相识,而我当天晚上也失眠了。"we live alone,we die alone .Everything else is just an illusion .”(我们独自生存 独自死亡 其它都是浮云) It used to keep me up at night .we all die alone.

       

       我小时候看见的一句话是,一个人出生,一个人死亡。我看完后就觉得异常悲凉啊。但是那时候是小时候。情感脆弱期。其实知道这种心理是不成熟的。有点病态的扭曲。

       有很多影评都说主角是个没长大的孩子。太敏感神经质。但是我不得不说。确实这个电影是一种把故事夸张表现形式。但是源于生活。确实是在真实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的发生过的事情。或许就在你的身边,也可能就是你的朋友。

          没经历过的,永远都是听别人给你讲述的。你所体会的只是皮毛而已。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那种影响是深入骨髓的。不要说那种是矫情,是杞人忧天。当你发现你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是你的身体机能还在循环运转。仅仅是活着,你没有生活的意义,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没有未来。没有对于你生死相依的人在。就只是自己活着实在是太可悲了。你就会觉得你会觉得电影里是实在是太美好了。结局是让人欣喜的。现实有太多无奈的事了。那么电影还不给予人们美好的希望。那不是太残酷了么。
    改变主角的生活方式的是那个女孩。让他知道了爱情的美妙。但是还是没有坚持到最后,爱情给予了男孩生活的经历,却不能给予结果。
    其中有个影评人使这样说的:“爱情不是他上进的动力。真正触动他,让他奋进的原因是,他后爸破产了,他们家要卖房子了。他想到以后没房子了,没法娶老婆了,觉得必须得靠自己了。这才是他Getting By的原始动力:房子。”我看完觉得这是旁观者给予的最直接的评论了。但是我不得不说你只是路人,他的生活你没有体会。

      你没有注意他第一次在校长室的流泪,那是他对自我前途的迷茫,和自我懦弱无力的绝望。

       你也没有注意他第二次在女主家外的街道上的哭泣,那是他对自我所相信的友情和爱情,却被谎言和背叛一点一滴的击碎。

        你终究没有注意的是他的母亲哭着被红了眼眶的男主抱着。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让他觉得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

         他那刻抱着母亲所想的不是继父的破产,不是要被没收的房子。而是他觉得原来有公司,有钱独立而坚强的母亲悲伤的哭了,脆弱的需要他狭窄的肩膀所依靠。

          原来表面上富足的家庭,却从不关心忘交电会给他带来什么影响。他的母亲和父亲在享受自己的烛光晚餐。

          现在房子没有了。他的母亲需要他。他感觉到了生活的重担,感觉了生活的意义。有了需要他的人。不是可有可恶的存在。不为自己而活。为了自己所要保护的重要的人而活。这是改变生活态度积极上进的根由。

           他知道他还是渴望着爱情,但是那个女孩此刻不需要他,成为不了他生活的重点。他把她放在心里就好。

            最后的结局是让人欢喜的,母亲和他相依为命。没有了房子,但是却有了人情味的家。自己心里所关心,所在乎的,唯一对他生活有绝大影响力的女孩,最后的最后也与他牵手了。

            不得说可喜可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