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受骗 The Beguiled(1971)

简介:

    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北军麦约翰受伤垂危,幸得南方寄宿女子学校一名少女所救。该名少女将他带回学校,学校师生对他既惊且恐。当约翰渐渐康复,他的魅力逐一迷倒学校的女教师,因妒成恨的复仇行为一触即发……

演员:



影评:

  1. 首先,请吃下我这个安利,这是非常非常非常好看的一部电影。

    本人并无意愿去查片中所处的历史背景,我觉得没必要,完全不影响观影。 男主角麦柏是敌方的一名受伤的逃兵,被十二岁正在采蘑菇的艾美所救,艾美这个小姑娘可有意思了,是个非常善良的小姑娘,养只小乌龟非常宝贝,也救助受伤的鸟,这个敌军下士起初对她而言恐怕只是个受伤快死掉的可怜人而已。 可麦柏不要脸啊,连十二岁的小姑娘都下得去嘴。他为了活命捏造事实,处处抛媚留情不就为了让这些心软的女人留着他吗。有什么结局都活该得受着。 凯若潇洒邪恶小恶魔;正义的桃乐丝珍妮最珍贵;艾德温是个陷入骗局爱情的女人。 玛莎校长超级帅,恶意的眼神如吐信子的蛇,眼神戏太太太赞了,太有戏了,陷入校长的坏笑眼神里不可自拔。独自语言击退不怀好意的官兵也太帅了。梦境那里解释了校长大人内心的渴望,可太有意思了。 灯光场景画面剪接都非常好,各种小细节各种隐喻看得应接不暇。 截肢那段请问是在切猪肉吗?我差点吐了……又不想快进错过好情节,从这一段开始直接看嗨了,太精彩了,我的小艾美善良但赏罚分明啊,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设定太妙了。 结局我也喜欢,特别喜欢!牡丹花下死,一场白算计,枉风流。

  2. 我是先看了新版的,然后慕名而来看的旧版,这里先说一下对旧版的感受。

    首先一开篇就营造出了一种惊悚的氛围,枪炮与战火,然后男主受伤。采蘑菇的小姑娘(不要想歪哟)艾米紧接着发现了受伤的男主,说真的,那时男主那张黑乎乎的脸真的很恐怖。

    然后艾米带男主回女校,路上遇见了南方军,而男主属于北方军,是敌对的两个阵营。于是男主和艾米藏在了树旁的灌木丛里,这里开始,男主就开撩了。

    男主问艾米多大了,艾米说13岁了,男主说那已经到了可以接吻的年龄了,然后他亲吻了艾米。

    我不知道男主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是防止小姑娘发声惊动南军,还是为了撩小姑娘,让她救自己。无论怎样可以说男主是很聪明了,而这一情节安排的也不错,算是男主本性暴露的开端的吧。

    男主被带回女校后,女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连校里的母鸡都开始下蛋了。这里就不剧透太多了,总之男主很会撩很会做人,就连女校里一向快言快语的黑奴最后都对他放下了戒备。

    随意甩几句台词你们感受下:

    “现在我向你们这些最美丽的南方军投降。”

    “因为我觉得我们是同样的人,我们都不属于这里。”

    “艾米,我可以通过星星和月亮判断出夜晚,我可以判断出白天当你的雀斑出现在房间里。”

    原句我记得不是太清,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在国外,他们好像普遍觉得有雀斑很可爱,而不是很丑。

    男主同时撩了女校长,老师埃德温娜,17岁的卡萝尔(虽然卡萝尔本身就很风骚)以及13岁的艾米,甚至还有黑奴海莉,虽然他似乎只是为了利用海莉帮助自己逃跑。

    男主被美色迷惑了双眼,很同意目前长评第一的说法,聪明反被聪明误吧,也许男主有想要通过撩妹子来保证自己的安全,因为他本身是敌军。但他风流的本性最终断送了他的性命,他小看了这群女人。

    似乎从男主进了卡萝尔的房间开始,一切都开始失控,男主算是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吧,他本意是去校长的房间或埃德温娜的房间吧,但是卡萝尔下楼了,然后男主没经得住诱惑,上了楼,去了卡萝尔的房间。然后埃德温娜吃醋,男主摔下楼,男主被女校长截肢,男主无法接受不了现实,男主酗酒滋事,男主被干掉。

    整部影片内容十分紧凑,剧情此起彼伏,有好几条暗线凑在一起推动剧情发展。比如女校长和她哥哥的不正常感情,比如女主的哥哥曾试图强奸海莉,而我怀疑正因为女主的哥哥得不到海莉才想要卖掉海莉的相好,另一个黑奴。

    然后还想说一下剧中两个的人物,让我惊艳的女校长和黑化的小姑娘艾米。

    首先是女校长,个人认为是刻画的最出彩的一个人物,从她的过去到现在,人物形象非常饱满。在失去哥哥后,女校长一个人管理农场管理学校,可能是因为战争和欲望的压抑,这个女人一直都很寂寞。而这种压抑在她拿掉男主房门钥匙的那一晚达到了顶点,爆发了出来,那一场幻想中与男主欢爱的戏与女校长房间中的画相呼应(这场戏真的很精彩),将女校长的寂寞与渴望放纵的念头展现的淋漓尽致。但女校长同时也是理智的。她和埃德温娜都听到了楼上的声音,但她忍住了,但而埃德温娜忍不住上楼查看了,在这一点上,女校长要沉稳的多。她也是坚强的,那一晚造访的南方军,虽然是自己人,但也不怀好意,甚至还试图调戏女校长,而这个女人,三言两语打发走了南方军,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也保护了校里的女学生,保护了男主。此外,抛开角色,演员本身的表演也很出彩,狠厉的眼神,眼底深藏的欲望,这就是演技啊,大赞。

    艾米,大概从男主那一吻开始,有什么东西就不太一样了。试问哪个少女不怀春?艾米完完全全沉浸在了男主的甜蜜陷阱中,她为男主做了她能做的一切事情,她把对初恋的美好幻想全都寄托在了男主身上,我想她每一次看到男主,每一次和男主说话,每一次为男主祈祷,心里都是甜蜜的。可是最终,这个男人却背叛了她,那个时候她只是有点伤心,还是愿意相信男主的,也许是因为她不愿意让自己梦碎。当男主摔死她的小乌龟时,艾米最后的一点幻想也破灭了,她黑化了。当校长要用蘑菇杀死男主时,校长表达的很含蓄,我看过了新版知道男主的死法但当时我还是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可是艾米却秒懂了。事实上在场的有些女孩子都没反应过来,因为在男主死后,有女孩子说男主是因蘑菇而死。艾米轻蔑的说,“难道你认为我会分不清哪些蘑菇有毒么?”这个曾经天真无邪的小姑娘已经学会了隐藏,真正的黑化了。

    最后再说一下新版与老版的差别。无疑新版的场景和服装都很精致,但在剧情方面太过单薄,甚至在埃德温娜推男主下楼时,我都有点懵,感觉前面铺垫不足吧,感觉这一幕来的太突兀。比起旧版,新版男主的那一两句暧昧的话语也就算不得什么了。而旧版,前面男主真的很会撩,而且埃德温娜受过伤,一切的爆发看起来就合情合理。而且旧版集中体现出了那种战争以及禁欲生活中矛盾与挣扎,在境界上更甚一筹,看新版就不太能体会到这种感觉。

    也许是因为新版是剧情片,旧版是惊悚片的缘故,两者在氛围上差异很大,新版全片没什么大起伏,而老版出了音乐很棒,每一声都击打在人心上外,其拍摄手法,以及女校长的大量独白都营造出了一种暗沉压抑的氛围,截肢那场戏有吓到我。

    另外,老版比新版多了一个角色,黑奴海莉。我觉得这个角色的刻画也不错,海莉向往自由,快言快语,作为一个奴隶,却有着抗争精神,在男主试图侮辱她时,也敢于捍卫自己的尊严,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物。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捂脸),再说我都不好意思了。第一次写影评,感觉说了一大堆废话,希望大家不要介意。

  3. 原载《看电影》2015年某期

    (文/鬼脚七)

    《受骗》无论在唐·希格尔的导演序列还是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演员生涯中都是一部不为人注意的影片,它既不像希格尔同时期的其他影片比如《烈女镖客》《肮脏的哈里》那样具有类型片的可看性,也不像伊斯特伍德常年来所扮演的英雄角色一样充满阳刚的男性气息。但是奇怪的是,希格尔自己却将这部名不见经传的影片列为自己作品中的最爱,其中的缘由或许在于,在这部类型特色不甚明显,甚至人物角色故事不太招人喜欢的影片当中,作为导演的希格尔,注入了太多想要借机阐述的社会和伦理命题。即使影片最终并不能担负起繁重的表意任务,但是对于希格尔来说,《受骗》显然是一部具有独特意义的影片。

    从表面上看,《受骗》讲述的只不过是一个因爱生妒的情杀故事。英俊但是颇有点花心的北军士兵和长期独居的教会女学生,干柴烈火充满激情,也充满危险。影片在大部分时候保持了好莱坞古典情节剧的主要特征,但是无论是南北战争的背景、保守的女子学校,还是对于敌军士兵由怕到爱的情绪转变,都赋予了《受骗》一种新的特质,传达出影片隐含的更丰富主题。在影片开始部分,我们所见到女子学校的师生,从院长到女仆,对于约翰的到来,态度与其说是对于敌军的提防,还不如说是对于男性的恐惧。性别权力关系从一开始就是影片中人物关系的核心。长期独居和信奉上帝的生活对于这些女人们来说显然是一种桎梏——即使他们并不承认这点。值得注意的是,影片详尽地展示了不同年龄个性的女性在表达自己压抑的性需求时的不同状态,从小女孩艾米天真的英雄式的憧憬,到艾德温欲拒还迎、建立传统家庭观念的渴望,或者是卡萝赤裸直接的欲望勾引,直到院长代表的带有控制欲的占有。希格尔在这里显然想要尽可能地全面地展示两性关系中女性的复杂心理。而且,影片中的四个女人,对于约翰的不同态度背后,同样暗含着各自的动机和原委,《受骗》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其主题的深度和复杂性。艾德温最初面对约翰时的保守态度很快在男性的甜言蜜语和身体接触中瓦解了,苦行僧式的禁欲生活和现实的享乐主义的矛盾在她身上以一种“许诺未来”的方式完成了调和。但是对于约翰来说,结婚和成家显然只是一个敷衍的借口而已,他很快就投入卡萝的床帏去享受近在咫尺的欢愉。而作为宗教精神的另一位(也是更权威)的守护者,院长本身显然比艾德温更具有手段,也更懂得用“必要的”手段来控制男人。在约翰被失手推下楼梯摔断了腿后,院长果断坚决地给他进行了截肢手术,这个明显暗喻着阉割的行为一方面象征着院长对于约翰和别人上床的惩罚,而同时也是给约翰打上某种所属权的记号——即便是个废人,他也必须留下。这种心理随着影片的进展不断强化,直到结尾处发展到高峰,一定要留下约翰的强烈意愿成为院长的终极目标,哪怕要他死在这里。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受骗》所要阐述的主题之一,是男女之间的权力关系和欲望。虽然影片结尾罪不至死的约翰确实死在了这群嫉妒疯狂的女人手中,但是影片也并不将他塑造为“无辜”的受害者,他过于谄媚和不庄重的挑逗行为从一早就埋下了自作自受的祸根。而另一边,把保守压抑的南方价值观和宗教色彩引入到影片当中,《受骗》对于保守观念和宗教与人性的矛盾显然有所针砭。从男女情欲转入到宗教和人性的角力,《受骗》的故事由一个英俊士兵“误入花丛中”的暧昧开始(约翰刚一出场,就给了救他的小女孩艾米一个成人式的接吻),却最终结束在南方哥特风格下的虐杀当中。在“女人似老虎”的故事模板当中,希格尔显然将这种狭隘落后的社会氛围推到了前台,和黑色电影不同的是,这里的蛇蝎女人们并不是由于人性的贪婪、自私等固有缺点而变得恶毒。真正塑造她们的,是狭隘剽悍的社会风气。

    《受骗》在大宅内部讲述情欲纠缠的惊悚故事,在外在背景上,影片的另一部分主题元素回到了故事所设定的南北战争的环境当中。颇为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当中唯一的黑人,女佣哈莉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是一个忠实的女佣,无论对于女孩们的要求还是院长的斥责,她都默默执行。然而她也并没有彻底麻木,她在回想起被逼逃走的爱人的时候,眼底同样流露出落寞。影片在这个人物身上投注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她确确实实是奴隶制度下的牺牲品,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爱情,只能活在无穷的劳作当中。另一方面,她也真诚地关心关心这所学校和这些涉世未深的女孩,而对于“革命”并无太多兴趣。然而在约翰看来,她似乎也只不过是可供诱惑的对象之一。在刚刚见面的时候,约翰的言辞就颇有轻佻之处,而等到他因为被截掉了腿而大发雷霆的时候,甚至直接对哈莉直接进行了语言上的侮辱。如果说,通过约翰被杀死,影片展现了偏执扭曲的生活能将人变得多么可怖,那么,通过沉默的哈莉,影片似乎在隐隐地质疑,战争和政治只不过是高举旗号的噱头,而真正的苦难者,无论在哪一方的眼中,都始终是贫贱的。

    正如院长警告过想要嫁给约翰的艾德温的那样,“无论是南方军还是北方军,否无法保护你”,影片在保守狭隘的南方风气和轻佻肤浅的北方作风当中狠打了两边的脸。《受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努力试图创造出一种复杂性,成为唐·希格尔导演生涯中一个特殊的存在。

  4. “The Beguiled”的本意是“受骗”,但鉴于影片中的男主角——一个士兵——是死在一群女人的手中,而不是战场上,颇有“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意味,所以,影片片名被翻译为《牡丹花下》(1971版,2017版)——类似的翻译手法,还有《洛丽塔》(1997)被翻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

    其实,若以“牡丹花下”为片名,1971版比较合适,毕竟,这是一个以男性视角叙事的作品。2017版基本上是以女性视角来叙事的,“风流”大打折扣,怨怼成了主导的情绪。

    除了两版的导演分别为男性与女性之外,影片的男女视角之别,从戏份就看得出来,下士麦克伯尼在2017版中的戏份明显少于1971版,同样的,他的角色的复杂性也远不如1971版——他在影片中的作用,接近于一个引起偏居一隅的一群女人的骚动的男花瓶而已。

    2017版的导演索菲亚·科波拉不认为自己的影片是翻拍自1971版,她只是和唐·希格尔改编了同一部小说而已。从影片的最终呈现看,此言不虚。《The Beguiled》这本小说目前好像是没有中文版的,此文中,我也不去讨论影片与原著的关系了。

    两版影片的人物、情节差别不少,比如2017版删除了黑人女仆这个重要的角色和玛莎夫人的“情史”、卡罗尔(1971版)与艾莉西亚(2017版)的同一个角色的“置换”、下士麦克伯尼的出身(1971版的贵格会成员与2017版的雇佣兵)、艾德温的身世、玛莎夫人与艾德温的关系、南军所扮演的角色,等等。

    两版影片的细节也颇多出入,比如小乌龟的名字、蓝布条这个重要道具的作用、下士麦克伯尼的手枪、下士麦克伯尼的真正死因、下士麦克伯尼尸体的处理方式,等等。

    诸多不同,其实都指向了两位导演的性别视角。

    索菲亚·科波拉试图删繁就简,专注于表现战争阴影下偏居处境中的女性群体的身体与心理的状态。

    相对于1971版中的“欲望”表达,2017版中的女人们要克制、含蓄得多。

    2017版中唯一的一场比1971版“出格”的戏是麦克伯尼与艾德温的滚床单的一场戏。但是,由于2017版中的艾德温被设定为熟女,而非1971版中的“老处女”,这场“出格”的戏再自然不过了,它所跨出的步伐远不如1971版中从“老处女”到激吻之间跨出的步伐大。

    玛莎夫人在1971版中是有与哥哥乱伦的“情史”的,索菲亚·科波拉直接避开了如此“狗血”的人设,也是想将玛莎夫人从男性意淫的“欲火焚身”中拯救出来。在2017版中,玛莎夫人只是在长期的孤寂中有点内分泌失衡而已,本质上,她仍然是南方的一个比较传统的淑女。

    1971版中,卡罗尔的“淫荡”是不加掩饰、不择手段的,而2017版中的艾莉西亚,顶多只是少女怀春得出格了一点而已。甚至,麦克伯尼夜闯闺房,在1971版中是“致命的诱惑”,而2017版中变成了淡化许多的“少女的诱惑”。

    在1971版中,少女艾米是直接向麦克伯尼示爱的(比较纯洁的爱),而在2017版中,艾米与麦克伯尼的关系基本上降格为“友谊”了。

    反过来看,麦克伯尼在1971版中从一开始就是个花心大萝卜,他在野外便亲了年仅12岁的艾米。他到了女子学院后,周旋于三给女人之间,谎话脱口而出(包括他的贵格会身份、农夫技能都是存疑的),明显用了不少今天看来属于PUA系的话术。2017版中的麦克伯尼为人要诚恳得多,而且,他真的是个园丁,在影片中露了几下手艺。

    可见,不管是爱还是欲望,2017版都比1971版打了不少折扣。

    绝大多数的大尺度情色电影都是由男性导演执导的,女性导演在表现欲望或情色方面,一般不会太出格。这样的性别差异,在1971版与2017版的《牡丹花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在叙事风格和影像风格上,1971版与2017版的《牡丹花下》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的“趣味”。

    唐·希格尔被尊为“B级片大师”,1971版的《牡丹花下》在制作水准上一点都不“B级”,但叙事和影像都带有B级片的粗粝与狂放,这种风格形式使得影片呈现出一种漫溢与浸染的效果——荷尔蒙或情欲与此同归。

    2017版的《牡丹花下》是以自然光来呈现的,真实、精致、婉约。荷尔蒙?性压抑?当然是有的,但不会像男性视觉中那么汪洋恣肆。可以说,在索菲亚·科波拉的镜头下,女人们的情感是大于欲望的。

    说完了两个版本的视角分野,那就说说两部影片的好坏吧。

    1971版的《牡丹花下》已经被奉为经典之作,它是唐·希格尔最独特也最好的作品之一。

    抛开性别视角看,影片的人物、事件、影像的内在倾向是高度一致的,也就是说,影片在自我体系中的匹配度、完成度极高。

    唐·希格尔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合作了五部作品,《牡丹花下》外,另外四部是:《独行铁金刚》(1968)、《烈女镖客》(1970)、《肮脏的哈里》(1971)、《逃出亚卡拉》(1979)。这四部作品都是类型片,唯独《牡丹花下》难以归类,它的独特性也让唐·希格尔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都颇为自得。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纪录片《伊斯特伍德画像》中曾说,他很庆幸唐·希格尔接下《牡丹花下》的导筒(大意)。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因赛尔乔·莱昂内的“镖客三部曲”而成名,但他和赛尔乔·莱昂内的私交泛泛,他的真正导师是唐·希格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正是在唐·希格尔的鼓励下首执导筒,导演了《迷雾追魂》(1971),他还特意邀请唐·希格尔在影片中出演了一个角色。在纪录片《伊斯特伍德画像》中,他也曾表示自己从唐·希格尔身上学到很多。

    若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牡丹花下》(1971)绝对是唐·希格尔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合作的“最佳作品”。

    索菲亚·科波拉一直努力摆脱1971版的《牡丹花下》的影子,创造属于自己的情欲世界与光影世界。

    索菲亚·科波拉做到了,她拿出了女性版的《牡丹花下》,她还集结了妮可·基德曼、克斯汀·邓斯特、科林·法瑞尔、艾丽·范宁等一众大牌来演绎这个故事。与唐·希格尔能够做到内在的统一不同,索菲亚·科波拉在人物塑造和事件因果的一些“设计”上显得自相矛盾或缺乏说服力。故事的推进过程中,导演越来越难“自圆其说”,最后只能“聪明地”以“留白”的方式来处理——很多时候“留白”是一种非常好的叙事手法,但不是什么时候都适用的。

    索菲亚·科波拉做到了“不同”,却没有做到“自我统一”,这是2017版《牡丹花下》最大的问题。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这也许是唐·希格尔的“自诩”,但绝对不是索菲亚·科波拉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