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金黄色的秋日时节
去那大森林里推心置腹
在月下微风中爬上塔顶
这是献给心爱人的尊礼
令人唏嘘的结局..任何美好都不会隽永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场刊圆桌的第1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子夜无人,第1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花落莺啼春》,在深入讨论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阿蚂裹
2分,好多处景别选择特别有意思,第一视角退后,用第三视角来观察,一种抽离电影现实的选择,让观众都站在了旁观的视角,加重了审视的意味。转场也很有巧思。
场刊嘉宾 Aurora
3分,就虽然这个颜我确实嗑不下去,但是画面拍的很舒服,很有特点,哪怕是黑白也能看出导演希望拍出的画面是能被记住的。
场刊嘉宾 Leo
四星,两个残败的灵魂互相依偎取暖,情感永远凌驾毫无道理的伦理之上。
第一个问题是请大家谈谈电影的环境塑造。像是湖水、雾气这些部分,在我看来都充当了对于男主角精神世界的投射。加上他有失忆的设定,这些塑造能让我感受到这一点。
场刊嘉宾 阿蚂裹
氤氲朦胧。一个ptsd,一个未经人事,是一种想象空间发生的情感关联吧。脱离了日常环境,空间的重新塑造。
场刊嘉宾 Leo
我倒是没有想那么多,我是觉得这些环境一直想要营造一种悲剧的氛围。甚至会觉得这些比较朦胧的取景是在不断模糊男主对于真实跟虚幻的判断。就是让他不断沉溺在这种世俗绝对没有办法理解的感情关系中。
场刊嘉宾 Aurora
如此刻意的画面想来也该有表意的目的,虽然我觉得不妨简单一点。
场刊嘉宾 Leo
第一直觉就是很美罢了。
主持人 子夜无人
确实很美罢了。
场刊嘉宾 Aurora
环境的描写,无非铺垫情节、烘托气氛、映照情绪这些。确实很美罢了。
第二个问题是,大家怎么看待男主和女孩这两个人物之间的情感?某种程度上他们同病相怜,一个是战争的遗孤,一个是世界的遗孤。
场刊嘉宾 Leo
我觉得这种在双方都有缺陷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情感,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一个彼此不断索取来疗愈自己的过程。真的不是爱情。
场刊嘉宾 Aurora
很容易被拿来类比的是Lolita,但是更让我想起白夜行,雪穗和亮司,互相需要。此外深觉情感无关年龄而关乎经历。整个电影浪漫唯美,但是表现出来的真的不太像是“爱情”。
场刊嘉宾 阿蚂裹
我感觉最后结尾男主的女朋友都能理解他们。但是男主已经被杀了。大家反而在审判。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其实让我比较介意的一个点也在这里。这种不是爱情的感受,是不是来源于导演在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塑造中设置了太多的道德保险。避开了他们可以往更“禁区”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包括你说的女朋友都能理解。
场刊嘉宾 阿蚂裹
是的,好像也没有想往禁区的方向去讨论。我难受的事当事人都不在意 旁观者在旁边煽风点火。
场刊嘉宾 Aurora
不光是道德保险,影像呈现出来的感觉就完全不是那个方向的。这种电影本身的自洽感很讨我喜欢。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那假设如果真的往男女情感的方向去写,会影响你们对电影的看法吗?
场刊嘉宾 Aurora
或许?会觉得有点俗?
场刊嘉宾 阿蚂裹
他们自始至终没有做什么越界的事吧。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没有,我是在假设,如果变成了洛丽塔,你们会不会觉得“变质”了?
场刊嘉宾 阿蚂裹
太虚无了。这世界没有给一些非常规的感情留存空间 ,都很辛苦。
场刊嘉宾 Aurora
很难做这种假设,因为我们对于电影的认知和感受受限于电影,以及我们本身。至少对我而言,电影不光是需要补课学习的艺术,更是与不同维度世界交流的方式。
第三个问题是,想问一下大家对于结局的看法,尤其是女孩那句“我从此无名无姓”。
场刊嘉宾 Aurora
坦白说最后这句我感触没有这么深,没想到会是这个切入点,我思考一下。
场刊嘉宾 阿蚂裹
就是没人鸟她的nobody cares,爸爸不要她了,大哥、哥哥也不要她了,只能到修道院长大了,没人call me by your name。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其实我觉得男主经历战争之后就已经精神性死亡了,而他和女孩之间被误解的互动让他连肉体都不容于世。这种破灭最后从他的身上传递给了女孩,很宿命式的悲剧回环。
场刊嘉宾 Aurora
谈到宿命式的悲剧回环,我觉得call me by your name(《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更让我觉得有宿命式的悲剧回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