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擒凶记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1956)

简介:

    本(詹姆斯·斯图尔特 James Stewart 饰)和乔(桃丽丝·戴 Doris Day 饰)是一对感情十分要好的夫妻,带着儿子汉克(Christopher Olsen 饰),一家三口来到了风景如画的摩洛哥度假。一次偶然中,本和乔结识了名叫路易斯(丹尼尔·盖林 Daniel Gélin 饰)的男人,他们在一起相处十分融洽。

演员:



影评:

  1. 本片名为知道太多的男人,实则讲的却是关于不知道太多的男人,是关于面对女性强势崛起,男性在维护自身统治地位过程中的力不从心。

    影片一开始,公交车上,桃瑞丝·戴最先对法国人过分的好奇心产生了怀疑,“他把你了解到底儿掉,你却对他一无所知。”但这及时的提醒被她丈夫所忽视,他只是将其归结于女人的善妒:只问我却没问她。但之后的风云突变则证明,戴的直觉和观察并非是出于人性弱点而是真的非常敏锐。至此,她一球领先!

    斯图尔特想当然地把法国人遗言中的最后一个单词当做人名,结果导致他误闯动物标本店,差点耽误了护国、救子的大事。而戴呢,虽然直觉这次没有帮上什么忙,她还是在与伦敦老友的叙旧闲聊中及时领悟出:那是地名而非人名!考虑到激发灵感的老友是来自女方而非男方,戴又以人脉关系再下一城。

    夫妻汇合于教堂外。戴首先提议应该马上报警,可斯图尔特的男人自大突然作祟,“还是咱们自己来解决!”进门唱诗,女绑匪认出二人,但又不便声张,只好转回身向正在乔装神父布道的男匪首递眼色。此处希胖处理的很有趣:

    假神父明白事有蹊跷,但又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只能向后张望。却怎奈信徒众多,挡住了后排夫妇二人的身影,加之斯图尔特有意放低身体藏于柱后,所以对方没有发现。可仅仅片刻之后,斯图尔特就变得紧张和不知所措。他让妻子赶紧去报警,因为他自己“已经不知道还能做什么”。于是戴就在全场皆坐之下,突兀起身疾走出门。结果让假神父的目光逮了个正着……很明显,这一回合男方在深入虎穴前、后的两次决断中都犯了错。先是左倾冒险主义,然后在形式危机下又自乱阵脚。女方呢,虽不处于主导地位,却也没有因爱子近在眼前而失去理智。三球领先,合情合理。

    紧接着,戴在电话报警时遭遇了英国官僚作风的敷衍搪塞,但对方也在她的执着之下泄露了长官去向。偏巧就是即将发生的刺杀行动所在地:埃尔伯特剧院!应该说,此处虽为巧合,但巧的很有水准:首相大人听戏,警察首脑岂有不去捧场护驾的道理?那一边,男人却刚从被绑匪击昏的状态下苏醒过来,吃力地顺着大钟垂绳爬出教堂脱身。期间,大钟莫名狂响,惹得附近居民驻足围观,场面颇为狼狈……至此,他已净吞四蛋。

    剧院高潮处,表面上好像是夫妻二人合力救下了首相。但实际完全靠戴的“路见不平一声吼”来的恰到好处。因为从时间次序上,斯图尔特跑上楼挨着包厢找犯罪源头是发生在枪响之后。当然,迫使杀手坠楼毙命,是要归功与他。但受益者却是导演希区柯克。因为只有杀手毙命而非被生擒并供出幕后指使,才能让之前的伏笔——那首儿歌,变成最后收官的核心要素。另外,提议通过接受首相宴会邀约以智取爱子的,也是斯图尔特……但无论如何,这两处锦上添花式的功绩,远远无法扭转男人在整部影片中的完败局面。




    但就算本片的确存在上述“进步”意识,整体而言仍属希胖中游作品。

    莱昂内曾说,“希区柯克是伟大的艺术家。但他过于蔑视现实。我不能同意这种方式。”

    莱翁不能认同,并不代表侧重想象便是一种缺点。但反之,侧重想象也应该有个尺度和评判标准,不能因为侧重了想象,所以“赋予节奏和影像诱惑性的方式所掩盖的内容”就一定是出色的。56版《擒凶记》刚好就在这方面存在缺陷。

    很明显,计划败露之后犯罪分子的反应是不合逻辑的。没错,你可以说即使是职业杀手也有他某些最基本的道德良知,可如此重大的政治暗杀计划与只靠绑架封口却不想伤及无辜之间的落差是否太大?虽然我们也不可能替阴谋策划者想出万全之策,但仅因绑架了小孩,就放任其父母不管,任由其欧洲非洲飞来飞去也太过形同儿戏。

    现实虚弱之时,想象如能强大,仍可很大程度抵消逻辑的质疑。就像《西北偏北》中旷野飞机追杀。但“音乐厅下手,以锣声掩护枪声”这好像也只是侧重实用效果而并没有多少想象的成分在里面吧?况且,围绕这个“刺杀点”的铺垫实在是太过啰嗦:片头就脱离故事背景的强化呈现一大段乐队演奏;后面假神父向杀手交代任务要点,留声机又反复播放关键两小节;再来到包厢落座,又特别安排女听众拿起乐谱,按律索谱……

    个人能理解导演的本意。他想让观众能随着乐曲发展而神经持续紧绷,以实现悬疑惊悚之最大效果。而且他也清楚意识到,古典音乐的阳春白雪可能会导致观众无法对上节奏,因此必须于片中各个段落反复加以强化。但说实话,这种东西是强化不来的。古典乐盲就是再听多少遍也还是找不到那个点。况且,从实际内容来看,“视觉提示”也与“听觉提示”产生了冗余重复——观众看到乐手拿起了锣,杀手举起了枪,就已经意识到要命的时间点即将来临,他们又何必额外再用耳朵去跟莫名其妙的旋律较劲呢?

    惊悚片中的声画巧思可以有,但要简单直观。比如《M是凶手》中盲人老者辨认出彼得洛的口哨;以及与本片形式非常接近但效果更佳的《侏罗纪公园》中的一场戏:这边在逐项恢复电力,那边三人正要翻越高压围栏。斯皮只用了一个很简单下摇镜头就传递强烈的紧张给观众——当前按到了哪个钮,它距离下面标着“高压围栏”的按钮还有多远?!

    另一处声音构思也不成功。戴的演唱不知为何感觉很硬,特别是掺法语那两句,缺少慈母般的温柔。如此的歌声即使“脱离现实”地穿墙跃梯传到楼上的小孩耳中,也不足以激荡起观众的情绪。女绑匪的反应有些突兀,缺乏足够铺垫。破门而入之前,有个不错的小悬念:到底谁先进来?可等到枪口指向父子二人时,希区柯克也不知道如何收场才好。希式悬吊是不好意思再搞了,那就只能采用最大众化的……


    (希区柯克杀人现场。本片法国间谍遇刺一场戏高票入选:)
  2.        再看希区柯克的经典《擒凶记》,故事情节已了然于心,多利斯·戴的经典老歌Que sera, sera依然在耳边回荡。不同的是,影片的人物刻画还是让我有了一点新的思考。剧中的主人公是一对美国夫妇,故事围绕此二人在北非旅游卷入一起谋杀案,儿子被绑架,两人根据线索对其营救展开。
           影片事实上分析了男女两性在面对不同问题时的各自所长。影片开始,一家人在客车上邂逅法国人Bernard,丈夫与其聊得火热,不加掩饰地将自己的职业、家庭地址、旅程安排等一并透露给对方,妻子则对法国人在“不对等”的谈话中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而产生怀疑。
    来到旅馆,Bernard邀二人品尝摩洛哥美食,自己借口有事离开,之后却不合时宜地出现在晚宴上。丈夫对此大为光火,意图找其理论,却被妻子冷静地劝阻。
           孩子被绑架后,夫妻俩处理问题时的冷静与判断力也由此颠倒。丈夫预料到妻子无法面对事实,诱骗她服下镇定剂,并第一时间制定了营救孩子的计划。在之后的歌剧院谋杀中,妻子面对刺客行凶手足无措,在即将崩溃之际使出女人的杀手锏尖叫,使首相免于一劫。随后丈夫冷静地设计了进入大使馆的方法,夫妻俩配合将儿子救出。
           整个事件的发展,是在丈夫的理性与急躁,妻子的洞察力与脆弱相互交织的过程中进行的。有趣的是,男人和女人在处理问题时的差异和冲突,会使事件不断地复杂化,但在最焦灼的时刻,一切却往往因为这种差异峰回路转,最终得以圆满解决。也许这正是这个世界如此斑驳瑰丽,惊心动魄的原因吧。
  3. 卡拉瓦乔式的经典椭圆构图,让观众好似参与其中,非常具有代入感。

    拿病人的手术费比做俩夫妇换来的日常开销,这个切入点既新奇又十分具有幽默感。

    希区柯克本人就像那个片中的小孩一样,来到了异域世界,看什么都是好玩新奇的,当然也借男主之口幽默的吐槽了另外那些令他不习惯的异域习俗,希区柯克真是一个有趣的老玩童。

    观众看到一个吃了镇静剂的母亲在得知孩子有危险时反应尚且如此剧烈,更不用说正常状态下的反应,但导演却把这一幕植入在了观众的想象之中,从而让冲突变得更冲突,让强烈也变得更强烈,可谓神来之笔!

    希区柯克的电影中总是可以窥探到他所诠释的欧洲文化,建筑、服装、礼仪、音乐、绘画,这种民族文化的自信和深刻的理解以及艺术般的诠释,将一切融会贯通,这就是文化自信。

    传统手工业
    社交礼仪
    宗教仪式
    建筑艺术
    古典合唱
    服装及陈列品

    在一场盛大的音乐会中把人性的脆弱、张力以及家与国的利益冲突都撕裂在了这部恢弘的乐曲中,真叫人拍案叫绝!

  4. 彩色版的重拍,还是很好看的。希胖又拍间谍主题了,相比较上一部《捉贼记》的玩闹,这部虽然没那么强的悬疑性但也可以吸引着我看下去。在我看来最出彩的便是最后半个小时音乐厅里那段十分钟左右s暗杀首相的戏份了,激情演奏的乐团和指挥,伤心哭泣的母亲,欣赏音乐的首相,准备暗杀的杀手……在尖叫声和锣鼓声的掩盖下,幕布后伸出的那支枪开枪了。这段没有一句台词,只有人物角色的神色与肢体动作表演,而视听语言和流畅剪辑带来的高潮般的享受!希胖最后还是拍了他最喜欢的“楼梯”~

    主角魅力的强化注定伴随反派的形象弱化与失真,Doris的表演把母亲这个角色诠释的很好!失子心痛与寻子心切,并且时刻保持冷静,丝毫不冲动,智商在线,让我被其母性光环所感染!她演唱的时候真的很令人动容!

    原来《Que Sera,Sera》就是Doris Day歌手时演唱的作品!真的超级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