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Андрей Тарковский. Кино как молитва(2019)

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Андрей Тарковский. Кино как молитва(2019)

又名: 虔诚者塔可夫斯基(港) / 塔可夫斯基:以电影之诗祈祷(台) / Andrey Tarkovsky. A Cinema Prayer / Tarkovskij Cinema Prayer / Andrej Tarkovskij. Il Cinema come Preghiera

导演: 安德烈·A·塔可夫斯基

编剧: 安德烈·A·塔可夫斯基

主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俄罗斯 瑞典

上映日期: 2019-08-30(威尼斯电影节) 2020-01-20(意大利)

片长: 97分钟 IMDb: tt10850518 豆瓣评分:8.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塔可夫斯基之子亲自编导,由导演父亲塔可夫斯基的珍贵自述贯穿全片,并以诗人祖父阿尔谢尼的诗作相互呼应,娓娓道出电影诗人面对艺术及生命的哲思与信念。片中更罕见地透露塔可夫斯基对部份 作品的诠释,为其如梦的影像世界留下注解。

演员:



影评:

  1.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这位导演一度是我观影道路上的一道坎儿,他的许多作品躺在我的硬盘中许久我却始终难以下定决定打开观看。而在前不久,我终于在几近崩溃的情况下将塔可夫斯基所有作品看完,之后长舒一口气,感叹自己终于跨过了这道坎儿。

    而在我看完这部塔可夫斯基儿子为其父亲创作的纪录片后,我才发现,我似乎并没有真正了解老塔电影背后的精神含义。也因此心生感慨,若是在观看塔可夫斯基作品之前率先观看这部纪录片,会对理解老塔电影中的精神内核与思想内涵起到莫大帮助。

    《在电影中祈祷》这部纪录片中的探讨内容几乎包含了塔可夫斯基所有层面的作者议题——童年往事、战争人性、广博大爱、家乡愁念、宗教神迹,并且塔可夫斯基也事无巨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艺术观与电影观。

    塔可夫斯基一生都致力于影像世界中的“诗意宇宙”构建,他的诗意气质交融于他每一部电影的氛围里,最终在《牺牲》中达到了最终章与完满的建造。从《在电影中祈祷》中塔可夫斯基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塔可夫斯基把“诗意”这一审美特性扩大延伸至所有艺术形式中,并将它作为所有艺术形式的终极呈现形态。也就是说,无论何种艺术,它的尽头终归是诗意的。这种对“诗意性”近乎迷恋地追求,塔可夫斯基也解释到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受到其诗人父亲的影响。

    不同导演的电影观往往决定了其作品的内在走向,而各个名导间的电影观往往也大相径庭。比如伍迪·艾伦,他认为电影只是电影,电影是残酷现实的美好粉饰、是平凡生活的虚妄幻想。也因此,伍迪·艾伦在电影技法上用独特的喜剧式自反性模式向人们揭示电影的虚幻本质,这种通过主角面对摄影机、中断叙事、穿插旁白和袒露心迹的方法使影迷明白电影终归只是电影而已。

    而塔可夫斯基则与伍迪·艾伦大相径庭,他认为电影究其本质而言是由影像组成的诗意实体,是人开始感受到时间稀缺时用来留存与表达时间的唯一介质。这种接近于影像本体论的电影观使塔可夫斯基电影影像充满一种“纯粹性”,此外,塔可夫斯基力图将其电影影像中所有元素和符号嵌套在固定内涵之中,而拒绝让其具有多重指涉性,也不允许观众或评论家去重塑符号元素的能指与所指关系。而这使几乎绝大多数人既难以知晓其背后的真正含义,也不能用自身理解给予多重维度解读。

    但这就是塔可夫斯基,他影像中的符号与元素本就具有一种神秘性抑或是不可理解性,他也说过影像不是猜谜游戏,而是一种抽象通感式的精神体验,只有再此层面上感受塔可夫斯基的作品,才算真正意义上去了解深入他的内心世界。

    同时,我也终于意识到,如果将塔可夫斯基当成一道坎儿,那就永远也无法逾越他。对于老塔作品而言,这种赶进度式又不情愿的观看方式永远只是走马观花,只有摒弃一切是非杂念与功利对错,仅仅只为那种精神感受与体验,才算真正看过了他的电影。

    以下是塔可夫斯基在《为电影祈祷》中的一些语录,看时觉得他每句话都能一语中,针砭时弊且一针见血,于是看完后将老塔语录摘抄一遍,见下文:


    1、孩子是连接我们这个世界与另一个超验世界的纽带,他们还尚未失去与那个世界的联系,因此孩子的角色对我很重要。

    2、文化无法脱离宗教存在,宗教在文化中升华,文化在宗教中发展。

    3、如果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谜团,那么影像的真实性便是这个谜的一部分。

    4、当你记录下一个影像时,它便带有了严格的内在含义,一种象征主义,但绝不会有一个外在的,可塑造的意义,它是完全形而上的,影像越深邃,越让人难以捉摸,也因此越伟大,它所需要的结构也更为严苛,最崇高而诗意的影像是非常自然的,它并非是理想化的,而是世俗的,因此,当我们谈论某个影像其结构的简洁性时,对我来说,其意味着创作者一手触碰着大地,一手触碰着另一个超凡世界。

    5、符号是可以被解释的,因而完全是反艺术的,影像不是一个猜谜游戏,不是谜题,当谜题被观众解开后,这个符号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是说,它证明了其本身的局限性,若符号是被局限的,他又如何代表无限呢?我们甚至可以说谜题只是代表无限的符号。

    6、我们把自然排除在了电影之外,仿佛它毫无用处,我们完全地排除了它,将我们自己视为主体,但我们不是主体,我们依附于自然,自然远比我们重要,我们本身就是自然演进的结果,自然是唯一一处有真理在等待着我们的地方。 7、如果有人问我《伊万的童年》《安德烈·卢布廖夫》《飞向太空》以及我正在拍摄的这部《镜子》有什么共同的主题,我会说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就是那种想要让人们沉浸在一个高度紧张且缺少情感平衡的角色身上的欲望,而这样的角色最终将打破或坚定他们的信仰和原则。

    8、电影究其本质究其偏好,是由影像组成的诗意的实体,因为它可以没有文字意义,也不一定符合日常规律,甚至连我们所谓的剧作都不是必须的。电影的独特性包含这样一个事实,即电影是用来留存和表达时间的。哲学感知,诗性感知,和文学感知上的时间,它实际产生于,人开始感受到时间的稀缺时。在我看来,十九或十八世纪的人是无法在当下这个时代生存的,他们甚至可能会死于时间带来的压力,而电影从本质上是用来,诗意地解决这个问题的。电影是唯一能真正留存时间的艺术形式,从理论上说,人们可以无止境地反复观看一部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是时间的矩阵。如此说来,那些韵律、长度、节奏的问题,都在电影中展现出他们独特的重要性。因为时间能自我表达,这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任何艺术形式,在其最好且最极致的状态下都是诗意的。

    9、仅仅称达芬奇为画家是很荒谬的,称巴赫为作曲家是荒谬的,称莎士比亚为剧作家是荒谬的,称托尔斯泰为小说家是荒谬的,因为他们都是诗人,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影有它自己的诗意,因为生活中的一些片段,世界的某一部分是无法用其他艺术形式所理解和体悟的。因为电影可以做到的,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做不到。

    10、哈姆雷特的悲剧并不在于他因为对复仇或正义的执着而最终死去,他的悲剧在于他因为想要修补那个支离破碎的年代而注定的万劫深渊。一个人为了他人而毁灭自己,用那种想要缝合被撕裂的时代的渴望将自己奉献于历史洪流而成为历史进程的催化剂,而在这个过程中,最终不可挽回地毁灭,而这种消失和死亡的危险,为了变革,为了历史的进程而彻底消失的危险,才是哈姆雷特所经历的悲剧。因为他彻底消失,彻底成为了这场历史变革的催化剂。

    11、创作自由,如果没有这个概念,没有创作自由的概念,艺术就无法存在,它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例如,人们无法严肃地讨论创作与创作不自由的环境中的不完全成功的艺术作品。如果我们的工作环境缺乏自由,那很肯定,我们的作品并没有完成。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的,应该只有作品本身。遗憾的是,在二十世纪,艺术作品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它们是在表现其自身表现其作者和姿态。

    12、我认为,《潜行者》是我所有电影中最成功的一部,因为它的表达意图与最终呈现的结果是相关联地位,而且不仅如此,还因为,它的结构更为简约,拍摄时采用了很少地位表现手法与技巧。而且很显然,《潜行者》也体现了我作为一个艺术家在过去几年间的处境。对我来说,这部电影是关于一个可以说是真正遭受了打击的人,但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仍然具有那种骑士精神。对我来说,这是一部表现脆弱的力量的作品,对精神力量的信念让这个觉得诞生。这部电影的主题在于一个人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行为来自他的灵魂深处,来自一种与更高力量的联系。

    13、我一直在想,行为可以是荒谬的,没有意义的,不现实的,做不实现的事对我来说是一种超脱的精神的标志,它是无私的象征,因为其他看法,因为这个世界的构成方式,无法创造一个有精神力量的人,但那种力量会让他以一种脱离现实的方式去行事。

    14、乡愁是一种笼统的复杂感觉,人们会体会到乡愁,即使他留在自己的家乡没有与家庭分开,生活在幸福中的人同样会体会乡愁,因为他会感觉到他的灵魂受到限制,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而蔓延。

    15、人是由爱组成的,爱是一种牺牲的能力,一种把自己赠予他人的能力。如果爱遇到了阻碍,人就会变得扭曲而痛苦,而当你感觉到爱,当你看到这些人为建立起的可怕的限制,这些我们在彼此间设立的障碍时,人就会因此受到折磨。

    16、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精神的演变比物质的演变要少,而我们还在为此付出极大代价。如果人性将死,原因只会是,人类的发展进程受阻,也因为人性未在精神层面上发展,引领人性的是恐惧,人们为了保护自己而抵抗世界而非寻找方法与世界共存以及与世界建立联系,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转变为了在彼此身上施加痛苦、怒气、负担与病态。而非把交流转化为快乐,我们抓住了离我们最近的玩具,我们信仰石斧而非慈父的注视,或一个愿望能产生的奇妙影响,而它本可以抵挡铁锤的击打。至于拯救,我们上一次在地球上的经历告诉我们,个人的拯救是有意义的,我们在否定生命与艺术,现在如果没有共同抵抗世上邪恶这样的想法,就没有希望。因此,艺术与拯救的问题,与我们这个时代更息息相关。是急需完成的事。

    17、当我谈到精神性时,首先是指人类对生命的意义所产生的兴趣,这是最基本的第一步。一个人只要会问自己这个问题,他就不至于在当前水平上倒退,他只会不断向前进化,去问自己为何活着,问我们去向何处,问我们在这个星球上存在的意义。而不关心这个问题的艺术或艺术家,根本算不上艺术家,因为他不够现实,因为他回避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问题。只有我们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真正的艺术才会出现。

    18、与我而言,邪恶和魔鬼,是美德与上帝的缺位,就像影与光一样。邪恶是人与生俱来的,正如美德也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我们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战胜自己内心的邪恶。那样,我们就拥有了所谓的自由意志,我们可以战胜邪恶,也可以被邪恶战胜,其中的责任只在于我们自己,最可怕的事情是,我们开始与他人的恶而非自己的恶斗争。

    19、艺术是祈祷,人借由艺术表达希望,其他所有皆毫无意义,一切不表达希望,不建立在精神层面上的事物都与艺术无关。

    20、我不畏惧死亡,死亡并不让我害怕。唯一令人畏惧的,是身体上的折磨。死亡,对于有生命概念的人来说,死亡并不可怕,这一点我敢确定。死亡即将来临的念头并不会令我不适,而且恰恰相反,有时我甚至觉得死亡,那种绝望的感觉,能让我对自由有最为美妙的感受,那是一种我们在生命中未曾体验过的感觉。

    21、一部作品如果能作为一个逝去灵魂的见证,它便会成为杰作,而它也会留向后世,永久流传,如同慢慢消散一般,在身后留下一缕清风。这就足够让一部作品成为天才之作了。

    塔可夫斯基对于电影的极高标准,如果用来衡量其他电影作品,几乎绝大多数都难以达标。而我觉得,塔可夫斯基观念里对于电影的极高要求,并非是他对电影艺术所下的断论,而是他对于自身艺术创作的规训与准则。这种对自身一以贯之的极高要求值得所有导演学习。

  2. 1、生命的意义在于知晓自己的信仰,自己的本原,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以及为什么而活,人需要感知自身对造物主的依赖,如果无法感知,人就变成了动物。

    2、艺术是人类最无私的行为之一,艺术的意义是祈祷。

    3、自然远比我们重要,我们本身就是自然演进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认为忽视自然从情感和艺术的感知上来说,都是罪恶的……因为自然是唯一一处有真理在等待着我们的地方。

    4、电影里共有的东西是想要将人们沉浸在一个高度紧张且缺少情感平衡的角色身上的欲望,而这样的角色最终将打破或者坚定他们的信仰和原则。

    5、电影是用来留存和表达时间的,哲学感知、诗性感知和文学感知上的时间,它实际上产生于人开始感受到时间的稀缺时……而电影从本质上是用来诗意地理解这个问题的。电影是唯一能真正留存时间的艺术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是时间的矩阵,如此来说,那些韵律、长度、节奏的问题都在电影中展现出它们独特的重要性,因为时间能够自我表达,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任何艺术形式在其最好且最极致的状态下都是诗意的……电影有它自己的诗意,因为生活中的一些片段世界的某一部分是无法用其他艺术形式所理解或体悟的。

    6、艺术家是社会的良心,艺术家越是被限制表达,限制与公众与人民交流,社会就会变得越遭,它将失去灵魂,而人们将无法完成他们的工作,无法实现生活的目标。

    7、自由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上的自由。他无关权力,权利是可以被剥夺的,但你无法剥夺自由,自由是人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而与生俱来的特权……没有创作自由的概念,艺术就无法存在,它完全是不可能的事…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的,应该只有作品本身。

    8、行为可以是荒谬的、没有意义的、不现实的。做不现实的事对我来说是一种超脱的精神的标志,它是无私的象征,因为其他看法,因为这个世界的构成方式无法创造一个有精神力量的人,但那种力量会让他以一种梳理现实的方式去行事。

    9、人是由爱组成的,爱是一种牺牲的能力,一种把自己赋予别人的能力,如果爱受到了阻碍,人就会变得扭曲、痛苦,而当你感觉到爱,当你看到这些人为建起的可怕的限制,这些我们在彼此间设立的障碍时,人就会因此受到折磨,爱人分别时的感受就是如此。

    10、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精神的演变比物质的演变要少,而我们还在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如果人性将死,原因只会是人类的发展进程受阻,也因为人性没有在精神层面上发展。引领人性的是恐惧,人们为了保护自己,抵抗世界,而非寻找办法与世界共存,以及与世界建立联系,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转变为了在彼此身上施加痛苦、怒气、负担和病态,而非把交流转变为快乐,我们抓住离我们最近的玩具,我们信仰石斧,而非慈父的注视或一个愿望能产生的奇妙影响,而它本可以抵挡铁锤的击打。

    11、至于拯救,我们上一次在地球上的经历告诉我们个人的拯救是有意义的。我们在否定生命和艺术,现在如果没有共同抵抗世界上的邪恶这样的想法,就没有希望……可能我们未来面对的问题并不是战争,而是人类的情感所保留的生态位(生态位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的逐步毁灭,即使没有战争,我们也会窒息而死,因此艺术和拯救的问题与我们这个时代更为息息相关,是亟待完成的事。

    12、当我谈到精神性时,首先指的是人类对生命的意义所产生的兴趣,这是最基本的第一步,一个人只要会问自己这个问题,他就不至于在当前的水平上倒退,他只会不断向前进化。去问自己为什么活着,问我们去向何处,问我们在这个星球上存在的意义…坦白说,一个不问自己这个问题的人或者到现在还没有这样问过自己的人是没有灵魂的,而不关心这个问题的艺术或艺术家根本算不上是艺术家,因为他不够现实,因为他回避了让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问题,只有我们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所谓的真正的艺术才会出现。

    13、我觉得在我们活在世上时,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提升精神层次,哪怕可能吃比我们出生时高了那么一丁点,我们的生命就没有浪费。

    14、于我而言,邪恶和恶魔是美德和上帝的缺位,就像影与光一样。邪恶是人与生俱来的,正如美德也是与生俱来的一样,我们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战胜自己内心的邪恶,那样我们就拥有了所谓的自由意志,我们可以战胜邪恶,也可以被邪恶战胜,其中的责任只在于我们自己。最可怕的事情是,我们开始与他人的恶而非自己的恶作斗争。

    15、我不畏惧死亡,死亡并不让我害怕,唯一令人畏惧的是身体上的折磨,死亡对于有生命概念的人来说并不可怕,这一点我敢确定,死亡即将来临的念头并不会令我不适,一点都不会,而且恰恰相反,有时我甚至觉得死亡那种绝望的感觉能让我对自由有最为美妙的感受,那是一种我们在生命中未曾体验过的感觉。

    〔摄影〕—阿尔谢尼·塔可夫斯基

    心底吹起一股清风

    飞吧,你轻盈地飞

    胶片上的爱情

    抓住了灵魂的衣袖

    遗忘,像一只鸟偷食谷粒

    那又如何

    至少没有让风吹走它们

    你虽死犹生,不是完全活着

    而是百分之一地活着

    无声无息,恍然如梦

    如游荡在田野上一般

    在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路上

    一切甜蜜、清晰、生动重复飞行

    而镜头的天使

    会将你包裹在他的羽翼下

  3.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探索到的真理,远远超越于哲学家的书斋思考。

    哲学家无非是在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基础上展开了进一步的缝合。

    哲学并不生产真理,生产真理的是艺术,还有其他称为事件的东西。

    评论家是亵渎作品的人:既没有过艺术的实践,也没有哲学的头脑。

    而评论家竟然敢于行动艺术家所不敢做,敢于言说哲学家所不敢说。

    艺术家依赖感性直觉,哲学家倚借理性思考,评论家全凭无用经验。

    经验对艺术来说是没用的东西,每次创作都该重新开始,时间归零。

    同理,评论家如果能像没看过电影那样看电影,如同那位在电影院

    清洁的女工,他将看见真理。既不需要实践,也不需要头脑的帮助。

  4. 这部分享了好多塔可夫斯基的见解真的太棒了。

    他是一个艺术家,不是一个哲学家。

    当时人们谈论战争是谈论战争中的受害者,战争里没有赢家,即便赢得了战争,也是失败的,因为曾参与其中。

    他更希望大家不单是从故事的哲思去看待他的作品。

    安德烈·卢布廖夫在当时甚至被认为是反俄的而被禁,当时一些开放只是政权需要。没有真正开放的时代。

    诗意的影像是无法被解读的,如果世界本就是一个巨大的迷团,影像也不过只是迷团的一部分。

    影像不是猜谜游戏,不是符号,不被局限答案所束缚。

    人们傲慢,总把自己看作主体,我们只是依附于自然。

    电影本质是影像构成的,是诗意的实体。因为他可以没有文字意义,也不一定要符合常规,剧作也不是必须的。

    他认为电影本质是用来存留和表达时间的,是时间的矩阵,所谓节奏长度也是其独特的一部分。

    艺术家是社会的良心,艺术家越是被限制表达,限制与公众与人民交流,社会就变得越糟。

    塔可夫斯基居然为诗人父亲的一句你的电影不仅限于电影(夸赞有诗意)而感到活在这世界上更容易了...(他也逃不过父权社会的枷锁)。

    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是内心的。权力是会被剥夺的但是自由不会。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过“我即使身处果壳之中,任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自由是一个个人问题。所以即便是在政治不自由的地方,我们也会遇到非常自由的人。(上述“自由”仅说心理,不涉及创作)

    哈姆雷特的悲剧并不是因为过度执着于正义或复仇而最终死去。他的悲剧在于他因为想要修补那个支离破碎的年代而注定的万劫深渊。一个人为了他人毁灭自己,用那种想要缝合被撕裂的时代的渴望,将自己奉献于历史的洪流,成为历史进程的催化剂。这是一种身份的悲剧,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如此牺牲自己。这意味着流血,一些人洒下鲜血建立起一个哲人无法建立的真理。

    没有创作自由的概念,艺术就无法存在。

    艺术现在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它在表现自身,表现其作者和姿态。

    潜行者是表达脆弱的力量的作品,是关于一些理想主义者受到打击的且依旧具有骑士精神的电影。正因如此他们也受着现实生活的折磨,是他对精神力量的信念让这个角色诞生。行为是可以荒谬的、没有意义的、不现实的。而做不现实的事对他来说是一种超脱的精神的标志,是无私的象征。这个力量是可以推动人以梳理现实的方式去行事。

    乡愁充分展示了主角内心的不自由,灵魂受到束缚。

    人是由爱组成的,爱是一种牺牲的能力。人与人之间唯一存在的关系应该是相互牺牲的。爱受到阻碍人必定变得扭曲痛苦。但爱也是为彼此设置的规定和阻碍,人们也会因此收到折磨。( 伍迪艾伦也说了一模一样的话...)

    乡愁表现了当时西方知识阶层的无能。被当时在苏联同行领导所抵制。塔认为这是背叛,为此失落,认为无法回去。被迫与妻子留在异国他乡且为此不抱有幻想。(纪录片中妻子愁容满面不断叹气,不知是为无法回去还是为塔的决定)。

    人类未来面对的灾难不一定是战争,而是人类情感所保留的习惯环境的逐步毁灭,即使没有战争我们也会窒息而死。因此我们更需要艺术。(深有感触担忧市场化)

    当谈到精神性时,首先指的是人类对生命意义所产生的兴趣,不断问自己为什么活着,目标和在这个星球中存在的意义,才不会倒退。开始思考这些,所谓真正的艺术才会出现。主要意义在于不断提升精神层次。

    艺术为什么存在,是否有益,可以肯定的是艺术是祈祷。人借艺术表达希望,一切不表达希望不建立在精神层面上的事物是与艺术无关的。当文明不再有精神性

    当文明不再有精神性,认为人类就是普通动物群,那文明也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