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赌徒马布斯博士 / Dr. Mabuse / The Gambler
导演: 弗里茨·朗
主演: 鲁道夫·克莱恩-鲁格 艾于德·埃格德·尼森 格特鲁德·韦尔克 阿弗莱德·阿贝尔 伯恩哈德·格茨克 保罗·里希特 Robert Forster-Larrinaga 汉斯·阿达尔贝特·施莱托 格奥尔格·约翰 查理·普菲 格蕾特·贝格尔 朱利叶斯·法尔肯施泰因 莉迪娅·波捷奇纳 尤利乌斯·E·赫尔曼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上映日期: 1922-05-26
片长: 297分钟(修复版) IMDb: tt0013086 豆瓣评分:8.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Fritz Lang的<玩家Dr. Mabuse>发出时,正值魏玛共和国的大通胀(Great Inflation)时期,那时的德国,经历了一次大战的战败,民族自尊心受挫,政治混乱、社会恐慌,拿到工资就飞跑向商场,数小时内价钱翻番,民不聊生。然而让我惊叹的是,同一时期,在那个帝国荣光不复的混乱共和新德国,产生了辉煌的现代艺术。热闹的魏玛二十年代,达达主义具象诗、无调性音乐、抽象画……当然还有——表现主义默片电影。我看的是1991年DVD修复版,配上Konrad Elfers创作的戏剧性的现代配乐,配合表现主义的夸张表演,时幽怨时鬼魅时滑稽时癫狂,表现出那个时代的德国社会风貌。尤其是电影刻画出了一位暴戾玩家Mabuse,那燃烧的疯狂的生活方式不禁让我一次次看他怎样玩转人世这场游戏。
·
人生在世,三大贪念引诱着我们:名声,金钱和权力。其中名与利是大家普遍熟悉的,我们发一条朋友圈都要承受别人的看法,逐利更是当下经济体制最基本的逻辑。可权力,因为平常人有得少(尤其是在我们这个高度科层化的社会里面),就较为陌生了。Fritz Lang的早期杰作《玩家Dr. Mabuse》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生动的案例。 Dr. Mabuse有一种奇特的魔力,他可以让身边的人拜服在他底下。一众盗贼,见到他就浑身肝颤,那是他的领地,属下如其名确确实实是它的附属,附属于他的意志。他们执行Mabuse的意志,不敢丝毫违背,即使死,即使落到了警察权力的手里,他们还心心念念畏惧着远方不见踪影的M老大。 “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人,他比你们所有人都强大。”Carozza在监狱里还这么笃信着,原本紧张、害怕的她在讲出这句话的时候就像是被Mabuse附身了,一扫原有的神态,变得不可侵犯、高高在上,好像囚犯与长官的关系反过来似的。是Mabuse在她心里扎下的强大形象让她有了力量,她在那一刻化身成Mabuse意志的延伸。(我们看到一般党羽,在老大面前胆小如鼠,应付外界时又仗势欺人,大概就是出于这种依附延伸的心理。)Mabuse牢牢把他们攥在手里,形成一种支配关系。这种支配关系,就是权力运作。 不只是属下,Dr. Mabuse几乎可以对任何人施加压倒性的影响,让他们遂服自己的意志。在伯爵的家里,在公检官的办公室内,在赌场,他凭借这样一种权力意志的魔力,一次又一次操控众人,玩弄他人于股掌。有时捞到金钱,有时达成其他目的。 但光靠意志的魔力并不够,Mabuse没有站在社会上可以随心所欲的豁免地位,他必须对付司法机关的制裁。Mabuse精于设计布局,娴于易容伪装,以惊人的精力与技艺维持了多重角色,以艺术家的态度的打造了一个游戏帝国,游戏的目标——在里面做独裁暴君,让所有人被自己的意志操弄。 以他这样的聪明,要想在社会上做一个正派守法的公民,一定能同时保有安全和富裕、名誉和权力。Mabuse之所以游走在法律之外,以生命下注玩一场赌博游戏,那是因为他不要体制带来的约束,追求自由意志的任意性,这种本能欲求是他最核心的东西。不管他的手段多么理性,但在最终目的上是出于非理性的这核心的东西。他支配别人,这种关系让他上瘾,是权力的欲望,操控他人的快感,刀尖游戏的肾上腺素,让他铤而走险、选择这样的玩家人生。每次看见Mabuse本体没易容时那壮大的身躯和有力的姿态,装出一副有礼的样子,走向他游戏的目的时,我就看到,他压抑着的一只权力之手,正在面前向上托起慢慢攥紧,然后狰狞的脸上眼睛瞪得大大的,一种狮子在它咬断的羚羊脖颈上吮血的霸虐神气。
·
Dr. Mabuse的核心是权力。他在自己设计的权力游戏里玩得太久,就是凭借着他核心的最初动机——权力欲。他行动果决,不畏危险,对权力的果实毫不怀疑。而且,人在权力与支配关系的顶端浸泡久了,权力的执念更会加强,掌权的意欲就像呼吸。他的眼熊熊燃烧,相信自己所要的只是更大、更多的权力,人生的一切终极意义,只在权力。 因此,他听到Countess讲到“我知晓了一段高尚的爱……我没想到世上还存在如此高尚的感情”之后冷笑: “没有爱情这种东西,有的只是欲望。” 那时他不知道这Countess提到的爱,正是Carozza对他的爱。在他们一伙里,Carozza和别人都不一样。别人见到Mabuse只会发抖,在监狱里也会害怕警察。但他们之所以不泄露Mabuse的秘密,是因为他们更恐惧Mabuse。Carozza不一样,她为了爱提醒Mabuse小心,被Mabuse叱以最强的怒火时眼里也闪着晶光,她为了爱为他效犬马之劳,冷酷设计爱自己的Hull被枪杀;但她对Mabuse的爱是浓烈而笃信的,这种爱让使用手段算计对付罪犯的公检官在她面前都显得黯然丑陋(就像是《茶花女》里的妓女在爱上却有着常人都没有的高贵心灵一样),最后,Carozza打算供出Mabuse,也是因为爱受到怀疑,不再笃信,她是团伙里唯一有胆去违逆Mabuse意志,死也不怕的人,因为她最深的情绪不是害怕,而是爱。对不起,Carozza,我在前面把你置于Mabuse的权力支配下,是说错你了。 而Countess Told也有着一颗高贵的灵魂,她自己虽然不能爱,但能够辨识这种爱,并在这种爱面前自觉“ashamed”。 Mabuse对Countess这句话起初不屑,那时他恨Countess泄露赌场的暗号,害得他险些被捕。他没有想到,就是这句话,慢慢沁入了他的心里,改变了他绑架Countess的动机。就是这个体弱颓态的女人,让Mabuse在耕耘多年的犯罪游戏上不再小心翼翼隐藏自己,而是以明白的方法,本体的身份,去到她的伯爵丈夫家里,在从医期间制造一桩自己的病患的自杀命案。 Mabuse好像变得鲁莽粗心起来。他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死了,他以为自己会逃脱检方的怀疑吗?他干脆把魔爪伸到了公检官,邀请他参加自己用另一身份发表的讲座,准备用牺牲一个身份的方式毁灭掉他,而不再像第一次一样把他放到小船上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娴于诡诈的Mabuse,世人常常连被他玩弄了都不知道,怎么会做这样的笨事? 哦,Mabuse在对Countess的话里透露了他的心思: “最近我发现自己对以前的那些事情都没有兴趣了,我就想带着你,我的Countess,一起离开这个镇上,以后……这些人,都会是我们的佣人。” 原来Mabuse开始失去他得以逍遥法外至今的无情冷血的理性,贯穿生命核心的权力游戏在他心里出现了问号,他发现自己对于权力的欲求,比不上想要得到Countess的欲望热烈。 Countess对人生感到无聊,却又保持着对爱的敏感,她渴望在空虚的生命中填充进什么东西。在Countess欲求不满的颓然身上,Mabuse自己或许也不想承认,但他发现了自己身上没有的东西。她说“爱的高尚感情”那句话,Mabuse意识上嗤之以鼻,但隐隐地,牵动了某根他自己也不知道的心弦,Mabuse的潜意识发现了自己身上再有权力也没有的东西——爱。 看到心中这么大一块缺口,他想要填补。他想要得到Countess的爱,但我觉得他想要得到的其实是爱的本体。Mabuse很可能像Carozza说的,爱过她。也许Carozza也曾给过他这样一种“爱的缺失”的感觉。但Carozza的爱来的太简单,满足了他“取得爱”的愿望,他得意地发现权力可以得到爱,疑窦消解,原来权力还是可以得到任何东西,于是对Carozza很快弃如敝屣。那毋宁属于渴望的欲求,他只想得到爱,还没有为爱付出。他一开始对Countess的欲求也是一种欲望,Mabuse只是想得到她的爱,来证明权力的有效和自己的充实。但这回爱来得没有那么容易,Countess一次又一次说“我要回到我的丈夫身边”。正是在爱不屈从于权力意志的时候,爱的疑窦没法消解,Mabuse变得迷惘狂躁。然而积年的权力侵蚀,让他不再懂爱。他把Countess关在房间里,一进去就拽她、拉她,言语上威胁她,可是武力没办法获得爱,他第一次真的感受到了,权力的无效。Mabuse真的有支配一切吗?他使用武力和欺骗索求权力,权力让他只知欲望而不再懂得爱,其实Mabuse也被权力欲支配着,他也是奴才。所有人都是权力的奴才。 一直以来自信的根基动摇,Mabuse不能再以先前的权力理性行动了。Mabuse那样直接地杀死伯爵,不是为了权力,而是燃烧的妒火让他想要暴露自己。这是他第一次真实的感性。没错,Mabuse过去也暴跳如雷,情绪不稳定,但那些情绪的背后是权力支配欲。那其实是构成权力的一部分,他是为了践行支配关系而利用表演那些情绪。可他这次发现,自己的威逼对Countess没有用,权力并不能换取她的爱。不容置疑的生命核心被爱动摇了。只有当权力的欲求不在第一,感情的背后才没有东西——他嫉妒那个男人,他要用自己真实的身份直接杀死他的情敌,这样暴露身份的不理性做法才有感情上的象征意义。 这是爱对权力的终极质疑。心里的疑窦不断滚大,终于使得Mabuse对原来在意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于是Mabuse还要以明白的手段谋杀公检官。他不愿意悄无声息地走,他要在走之前,毁灭掉自己所有的敌人。但是我们知道,Mabuse这招棋走得太险,太肆意,最后一步失算,没有毁灭敌人,反而毁灭了他自己。 不过Mabuse毕竟是那样一个玩弄多面身份的聪明玩家,他不可能看不到这样做的风险。他冒险亮出自己的身份,是某种非理性的因素在背后拽着他。 我不觉得Mabuse输给了公检官,他本有机会杀死公检官;最后他的被逮捕,那是他交出了自己。 潜意识之中——Mabuse在自毁。 Mabuse一直想用权力逼得Countess的爱,但他给Countess带来的只是恐吓和伤害。他没办法获得Countess的爱,就没办法用Countess的爱来蒙骗自己权力的万能。可是爱哪在于获取,爱只在于给予。爱必须从自己的内心里制造。于是,潜意识引领他做出对于权力不利的选择,把警察引来巢窝,在与自己的迷乱挣扎中,他的双拳不再紧握,他放走了Countess,总算是为了Countess做了什么,他总算是为爱付出了一次。他也总算是向自己证明了,他还会爱。
·
Mabuse在片中的设定是一位精神分析师,他以近乎超能力的心理魔法创造幻象、催眠受众,这是他的权力基础。他对待自己的属下有一股霸气威风,面对陌生人也能征服对方的心神,看起来多么像现实世界的政治独裁者,真实到让我觉得这种心理魔法并不是隐喻。Lang用《玩家Dr. Mabuse》预告了二十世纪肆虐人类社会的极权主义。 本片上映十一年后,德国出现了一位巨大的Mabuse——希特勒。他的两百万冲锋队戴上警察袖标,占领大街小巷,逮捕一切不顺眼的异议人士或无辜者,取缔一切不在纳粹党手中的组织。不出半年,整个德国社会已经高度政治化,艺术和学术被政治放肆侵犯,大部分艺术家和学术名流相继离开德国,其中就包括了本片导演Fritz Lang。 希特勒以德意志革命的名义宣扬自己,没有人能阻挡这伟大的民族运动,整个德国社会团结在元首周围,“元首的话就是德国全体民意的表达”,“元首就是德意志精神的无上体现”,他可以绕开国会立法,行政规条,一切的国家机构都是他的工具,他的随便一句话都具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威。演讲后,他喊“德意志万岁!”,底下的群众或兵士喊“希特勒万岁!” Mabuse讲“我有一种坐掌国中之国的感觉”,希特勒则实实在在把整个国家改造成了他的附庸,希特勒的意志,就是德意志,希特勒的愿望,整个德国要前仆后继予以卖命。 希特勒不需要伪装,Mabuse那么多张脸,是为了让他的犯罪不被国家机关掌握,毕竟国家还拥有更高的权力让他忌惮;但当整个国家都是你的了,你只需要说些门面话(比如“德意志民族万岁”),就可以收全国听命之效。 不过Mabuse虽然戴上那么多面具,但他知道自己是在伪装,摘下来之后还有一个本我;而Hitler受到全国正大光明的山呼万岁包围,他大概也相信了自己就是德意志“至高的代表”。让Mabuse稍显笨拙的是他的统治术,对待手下一味暴虐,不懂得收买人心;而希特勒利用话术让手下相信为他服务是投身在“一项伟大的事业”的使命感,因而崛起掌权,被造成一个德国人的神,他不需要身份的伪装,但整个形象的存在就是一只谎。 Mabuse化装行操弄,希特勒激昂地煽动;而他们能够收服他人俯首帖耳,还靠暴力和暴力带来的恐惧。两条路,最终都通往相信。被操弄者相信我应该听他的,被煽动者相信他说的是对的,恐惧者相信这个人能杀我,最后都通往相信。相信这个人应该有权力,而且相信他确实有权力。就像是Mabuse的案例示范的一样,权力就在于相信。Mabuse的手下相信他是一个强大的人,他也真做出一副强人的样子,于是强弱成为了习惯,固定的角色与关系,不断循环加强,让所有人都以为这就是真相。 权力与相信在一起。当相信消失的时候,权力也消失。当Mabuse火并失败的时候,他还被忠心耿耿相信他的强大的手下送进密道,他走在下水道,原本强健自信的威严身形一步一步垮掉,到了瞎子面前,也显得毫无尊严。他失去了相信,也失去了权力的野心,他的自我迅速萎缩渺小,放弃了抵抗的意志。到被捕的时候,他癫狂地数钱——没有了权力的相信,他又不愿意看清末路的真相,只死死抓住金钱的执念。他自己身为精神分析师,却不晓得自己对爱的失落,最终被权力逼得癫狂。 然而一国的统治者就更难被拆穿,因为集合着整个国家的力量在创造这种权力的相信,或哄骗。极权如希特勒在国内几乎没有威胁,只是在对外战争中付出上亿人伤亡之后才把他得幻觉逼灭。希特勒的相信比起Mabuse要更执著,他面对不了权力的失去,他直接选择了自杀。 所以说无限权力的拥有者都是精神病,自我时刻膨胀得整个国家俯首帖耳,人心的堕落与扭曲普通人不可想象(普通人又是另一种扭曲,在这里自我被长期限制得低头萎缩)。尤其当他们的权力受到挑战的时候,精神的病疾会猛烈发作。另外两位二十世纪的大极权者,斯大林在德军攻进来的时候吓得尿裤子(赫鲁晓夫语),毛泽东的生理随着绝对权力受到威胁的心理失调(失眠,阳痿……李志绥语),都应该确有其事。不过这两位暴君的绝对权力延及身终,到死也没有出现希特勒崩溃状态,显出精神病的原形;绝对的地位让他们保住了Mabuse被夺走的权力,没有为了爱而自毁。至高的权位使得他们就是受到冲击和失落,自毁也拉着整个社会;两个大国陪着他们将幻觉创造到底,代价是所有人都活在被权力扭曲的人性环境里,数十亿人的精神灵魂在压抑或操控之中不得自主解脱。 我盯着1949年后翻了三番的中国人口,总觉得荒谬:这些数字之中,有多少人的生命是属于自己的呢?在现在的中国,不做权力意志的附庸,保存自我的「人」还有多少呢?
##LivescorebyJohnSweeney,##154m 表现主义风格,故事非常吸引人了,利用角色和环境展现了一战后“德国”经济和精神的双重问题,那开场的交易所和结尾的赌博聚会形成一个呼应,狂热地被操控者,混乱的社会现象和结束后那破败的一切。
结构上,以章节形式展开,第一部分分6个章节,起承转合和铺垫做的非常好,第一场戏总让我感觉后期的好莱坞西部片的开场也都类似本片的形式,通过第一场戏(一场完整的犯罪)展现角色性格和团队。
角色上可以看出对后期黑色电影的影响,表演上默片时期的风格明显,非常戏剧化的演出。男主演的实在太好了,尤其是直面镜头和情绪波动时的状态,而这个角色更是混乱的代言人感觉很多反派都受此影响,最出名的应该是诺兰的小丑,两个角色对于混乱的展现和对于金钱的蔑视都极其相似。
影片内的元素众多,主要的催眠感觉是源于《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而其他很多元素后期也被单独制作成了电影,阶级方面探讨的《大都会》,黑色犯罪风格的《M就是凶手》等。
视觉上,光影是影片中最重要的部分,大量的脸部特写时利用光线衬出角色状态,室内戏那忽明忽暗的光影展现内心,还有监牢内铁窗阴影的受困,印象最深的一场戏则是“正邪对决”时,那类似“移轴镜头”处理的正面人物和Mabuse深处黑影中的对比,直接POV把操纵者展现出来。影片的整体的布景并没有像《卡里加里》中那样有非常强的抽象感,本片设计更写实一些,也让整个故事的讽刺性更强。镜头和剪辑也是非常精彩,第一场戏开场的手部特写交代角色身份,犯罪的交叉剪辑,追车戏的回望和脸部的特写镜头都是紧张感拉满。还有场环绕镜头可太牛x了。还有几场景深镜头非常棒!一场他离开剧院时背景是Hull清晰的脸,另一场是结尾处Told先生赌博时背景的Mabuse。
听觉上,目前听过最牛的现场配乐。紧张的追车跟踪,阴谋得逞时的诡谲,畸形爱情时的伟大都表现的淋漓尽致,更不用说这是整整两个半小时的钢琴演奏,不光可以做到跟随剧情的节奏张弛有度让观众完全没有疲劳感,还有伴随影片内钢琴演奏的两场呼应非常精细,只能说太牛了!
可惜也没查到演奏者是谁,发了封邮件等待一下回应。
##LivescorebyJohnSweeney,##114m,第二部分的元素也非常多,炸弹偷家,制造舆论,枪击暗杀,关押劳工,各种精神控制等。看第一部的时候能感觉到《黑暗骑士》中小丑的形象很大程度来源于马布斯,看到第二部分炸弹偷家也让我想到了《黑》中的剧情,再思考一下发现两部影片的结构和内容也是类似的,尤其是开场的坏人作案,同样都是对“男主”角色弧线的塑造。影片的后期的催眠控制,追车,持枪对峙的剧情感觉也影响了不少电影,那个甩锅给自己分身的操作也是十分搞笑,非常喜欢马布斯直接上门的那部分设计,对于角色塑造太重要了。
视觉上,整体跟第一部分差不太多,同样的大量光影聚焦,叠化,脸部特写,少量的运动镜头。有一场群像戏修复效果很差,还有一场汽车追逐戏的亮度很有问题(但是清晰度感觉有4K水平,不知道是什么情况)。重复曝光在第二部分更频繁,用于展现角色不稳定的精神状态,都非常精彩。
听觉上,同样是上一场的钢琴大师现场配乐,还是那么精彩!这次特意去问了下老大爷的名字,John Sweeney,查了一下,也是专注于给默片配乐,1990年开始从事给默片配乐的工作,让我震惊的是…他好像是即兴弹奏的这两个部分整整5个半小时的配乐,第一场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他没有乐谱…
随手记下一些想法,不太能成文。凑合着贴出来吧。
1. 朗与表现主义:若即若离
作为19世纪末连载小说的发展,连续剧电影的形式在10年代里就已经无比流行,由Louis Feuillade们发展到了非常完备、又精彩又卖座的水平。邪恶势力的巨大魅力、催眠与控制、神秘主义……这些主题在当时也完全不新鲜,是《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开启的表现主义电影中最常见的元素。而朗的这部片整体上固然可以归作表现主义作品,有个别地方的光影运用也的确有浓厚的表现主义色彩(比如第二部分一开始光线透过监狱铁窗映在舞女卡罗扎背后的画面),但如果和两年前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或者同时的《诺斯费拉图》相比,本片作为表现主义其实在手法上并不典型:并没有太多巨大的阴影在墙上移动、弥漫的雾气中人影浮动的场景,使用叠影也没有特别频繁和夸张(使用的地方当然还是很精彩的)。朗对表现主义的态度完全通过片中的一段对话展示出来:“表现主义是个游戏。如今一切都是游戏。”他不局限于某个风格某个门类,而是调用了从布景到剪辑从镜头运动等所有手段,把这部长达近5个小时的片子做到了近乎完美。
2、朗与现代性:城市、先锋艺术的布景
与茂瑙对比将会非常有意思。茂瑙的兴趣似乎在乡村在自然,城市则是毁坏乡村代表的传统美德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能感到茂瑙在表现乡村、表现遥远的森林古堡时的热情,而他在表现城市时大都只停留在城市生活的浮华或城市建筑的压迫感上。但朗则完全不同:朗镜头下的城市当然也是每个角落都充斥着罪恶,但他的兴趣正在这里,在这些阴森的小道、地下赌场、下水道构成的罪恶网络里。这部片里展现的柏林城市风貌彻底是现代的:弧光灯下的街道、汽车与马车并行穿过有轨电车的天桥……朗对现代性的展现还体现在室内装潢上:无论是新开的地下赌场还是伯爵家里先锋艺术/原始艺术作品的摆设,布置之用心都让人惊叹。从地下赌场以及伯爵家里的布景中,我们甚至能看到一点《大都会》里的未来主义布景的影子。 从主题上说,无论是《诺斯费拉图》还是《浮士德》,茂瑙都在用传说故事来讲述善恶之争的永恒议题。而朗同样在表现善恶对决,但他的这部片则是一幅彻底的、完整的时代图景。
3、时代写照
本片主角马布斯博士自然可以被解读为是后来纳粹主义乃至希特勒的最初原型,但朗对时代的敏感认知远不只集中在这一个人物上。片中的各个配角几乎代表了魏玛时期社会各个层面的风貌:旧贵族穷得只剩钱,仅剩的活动除了在股市挥金如土就是在遍布城市的地下赌场里醉生梦死;过气的伯爵沉溺于先锋艺术冷落了感到无聊的伯爵夫人,而后者早已对世界对生活彻底冷感,一心寻求新的刺激;底层民众沉浸于酗酒甚至毒品,只需几个煽动者振臂高呼就可以形成骚乱;被社会遗忘的残疾人们遭到囚禁,卖苦力暗无天日……在这样的混乱而又冷漠的社会中,一个代表“权力意志”的马布斯博士横空出世,它所拥有着巨大的控制力所向披靡……朗在后来很晚意识到纳粹的威胁和罪恶,而20年代初他显然并没有对此有充分的预期。能感到他在将马布斯塑造为十恶不赦的人物的同时,也对这位恶人同时代的社会充满绝望。在朗的语言里,这种对混乱与冷漠的社会的鄙夷、对权力意志的崇拜几乎是人与生俱来、不可抗拒的。片中有马布斯装扮成犹太商贩在街上兜售项链的场景,也能展现出朗在当时也并没有脱离整个社会的反犹氛围。
(不知道放在哪一段里)、其他一些比照
可以与Louis Feuillade的《吸血鬼》等法国的犯罪、悬疑连续剧做对比。同样是让人着迷的恶势力,Feuillade的剧中Musidora扮演的女歹徒身着黑色紧身衣飞檐走壁无所不能,《吸血鬼》强调的是动作,是犯罪团伙和警方之间的斗志斗勇;而在朗以及德国表现主义的作品中,正邪交锋则完全是心理战乃至精神分析层面的战斗。《吸血鬼》的标题之下,Feuillade其实并未安插任何超自然情节,少有神秘主义色彩;而《玩家马布斯博士》则是彻底的神秘主的产物,马布斯控制人心的能力究竟来自于新兴的精神分析还是某种远古的密宗似乎都并不重要——他掌握着权力意志,因而就能让人臣服。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魏玛社会的病重,可能是同时期法国人无法感知到的。
其他的两个比照:马布斯博士在几个场景中伸出双手抓向空中的姿态(比如第一部分结尾出对着刚劫来还在沉睡中的伯爵夫人伸出的手爪)完完全全就是诺斯费拉图的姿势;结尾处他和同伙躲在老巢负隅顽抗、检察官调用大军真枪实弹进攻的枪战场景,似乎是27年冯·斯登堡的《地下世界》乃至32年Howard Hawks版的《疤面人》结尾的来源。